《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杂志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是2010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的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双月刊,逢单月15日出版。本刊倡导和追求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为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学科及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提供理论园地。本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先进的文化理论知识,展示校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扶持人才,为学术繁荣服务。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收录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15;总被引频次:37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栏目设置
哲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传播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投稿须知:
1.来稿文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计量单位、引用国外作者名称及文献要符合国家法律条文规定。
2.稿件应包含论文题目、署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作者信息(工作单位或通讯处、最后学历、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及邮箱)、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字数以6000—15000字为宜,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8个。
3.注释、参考文献的著录按2005年国家标准执行。
4.来稿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文稿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作者,文责自负。由一稿多发、抄袭、剽窃等行为造成的道德、法律责任,由作者承担。作者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5.作者如不同意本刊对稿件做技术性、文字性处理和内容修改,请在来搞中注明。稿件投到本刊两个月内未接到采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6.投稿既视为作者与本刊自动约定上述原则。本刊与作者另有约定的除外。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论“六个必须坚持”的科学内涵、哲学基础及价值意蕴————作者:孙雪雁;刘爱军;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始终坚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且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必须坚持贯彻的立场、观点、方法。“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文章旨在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清“六个必须坚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诠释学解读————作者:朱前星;孙凡超;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淬炼历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现代诠释学解读,旨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张力结构,剖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视域融合,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效果历史,从而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和“何以实现”的问题
人道主义之争————作者: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 ;徐丹;韩忠全;
摘要:培养人格的教育学与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学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和冲突。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博格丹·苏霍多尔斯基强调,要想实现两者之间真正的整合,就需要普及创造性活动,需要培养需求,尤其是对工作的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培养创造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不仅涉及工作领域,还涉及休闲领域
文化认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与路————作者:胡楠;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文化认同不仅是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的基石,更是凝聚和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逐步深化的动态过程。文化认同作为最核心最深刻的认同,是各民族接纳并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是各民族契合的纽带,更是推动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基础,构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发展历程研究————作者:孟威;尹勇;赵晓宇;
摘要:民族问题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与党的发展历程大体一致,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民族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创立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提出与形成;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与实践路径————作者:董立功;马艺齐;
摘要: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对于重塑农业生产模式、弥合城乡服务鸿沟、创新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意义重大。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包括加速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保护,培育文明乡风新动能;完善乡村现代化治理机制,打造全新治理格局;打造牢固生态环境防线,焕发乡村社会新风貌;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健全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推进乡村数字基...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作者:叶陈毅;郭翯颐;杨蕾;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电商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双重角度探析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村电商发展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其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果呈现边际递减趋势。据此提出对...
马克思关于劳动与财富关系的三重解析及其现实启示————作者:罗源慧;柳泽民;
摘要:劳动与财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切入点。马克思认为,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是社会财富的源泉,是财富的主体本质;创造财富的劳动是许多社会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社会劳动,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程度决定着财富生产的基本状况;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财富生产诸多问题的总根源,异化劳动的扬弃意味着人的主体本质的回归,是解决人类深层次财富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深入...
新质生产力赋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高腾;张业臣;
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趋势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文章系统地回顾了新质生产力现有研究,包括其内涵与意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测度方法等。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会展业为例,综合分析了其发展概况、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困境,并且借鉴国内外会展强市发展经验,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安徽省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文章还提出六条新质生产力赋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作者:孙丽艳;尹文洁;
摘要: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变革动力。文章选取我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13年和2022年数字经济和高质量发展一、三象限集聚现象显著;(2)数字经济通过信息科技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经济转型,赋能技术创新,实现创新驱动本地高质量发展;(3)控制...
AI生成营销内容对消费者趋近/回避行为的影响机制与应对策略————作者:李雪芹;
摘要:AI技术为产品营销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应用AI技术生成营销内容的过程中,促进消费者的趋近行为是提高产品营销效果的关键所在。文章探讨了AI生成营销内容带来的个性化营销、科技创新形象对消费者趋近行为以及隐私问题与内容同质化问题对消费者回避行为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通过平衡AI与人性、加强隐私保护机制以及提高AI生成营销内容质量三项对策,以此促进消费者的趋近行为,避免回避行为的出现,达到进一步优化产...
疑问代词的历史演变与地域分布——以“何物”为考察对象————作者:黄娜;李雪玉;
摘要:先秦到两汉时期,“何物”是表达询问事物的疑问短语,魏晋时期开始演变成疑问代词,用于询问事物和情状,其词汇化的动因是受“何等”的类化影响和“何物”中“物”词义的弱化和脱落。隋唐时期疑问代词“何物”的用例和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被其他书写形式所取代,取代的原因是词义沾染、复合省缩与音韵的变化。宋元明清时期,疑问代词“何物”逐渐衰落。从地域分布上看,疑问代词“何物”产生之初是魏晋时期北方通语中的语言现象;...
副文本与知识生产:梅维恒《庄子》英译的知识建构————作者:安家莹;刘瑛;
摘要:《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梅维恒的《庄子》译本通过添加各类副文本,竭力构建了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向西方读者传递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具有文化研究意义的经典译本。文章基于知识翻译学,以副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梅维恒对与《庄子》相关的历史知识、主题知识、典故知识等人文知识的建构与生产。研究发现,梅维恒构建文化知识的方式有三个特点,即简明扼要、生动形象、基于中西文化共同点。...
宇文所安杜诗译介策略的历时演进————作者:汤菲菲;章媛;
摘要: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唐诗史建构过程中译介了大量杜甫诗歌。基于关联理论,文章从历时角度探究宇文所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杜甫诗歌的英译处理及其译介策略的变化。同构性凝视与异构性凝视相融合的中和式翻译策略贯穿宇文所安杜诗译介的历史进程。该策略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具体变化。在当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背景下,宇文所安杜诗译介策略研究对探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有启发意义
多模态语料库在汉英翻译中的多维度作用————作者:梁健丽;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令中华文化外译领域不断涌现新的挑战,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翻译工作在这一共同体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语料库技术的出现令计算机翻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已经成为文化交流和翻译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的AI技术让人们看到了机器翻译的潜力。然而,在翻译数量和速度的提升背景下,翻译质量的提升仍是未解之命题。为此,有必要深入探索多模态语料库在翻译中的多维度应用,以提升...
《诗经》中周人居住建筑对文化精神塑造的影响————作者:胡明远;王晓昆;
摘要:《诗经》所描绘的周人居住建筑文化,是由众多层面的精神所共同构筑的。这些层面包括了实用主义精神、依附性精神、体现等级与秩序的伦理性精神、个体与集体和谐共存的和合性精神、反映时代变迁的时代性精神、彰显地域特色的地域性精神以及美学追求精神等。在《诗经》中,这些文化精神汇聚于周人的居住建筑之中,展现出各自独特而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构成了周人居住建筑文化的灵魂,是其核心,是其本质,也是其与其他民族、时代、地...
《云合奇踪》玉茗堂本和余古斋本的异文比较————作者:李颖超;
摘要:《云合奇踪》(即《英烈传》)这部历史演义小说有众多刊刻版本,各版本之间存在诸多异文。通过对现存明代最早刊刻的玉茗堂本和稍晚刊刻的余古斋本《云合奇踪》的校勘比较,发现两种版本在内容上基本一致,出现的异文存在一定的规律。与玉茗堂本《云合奇踪》相比,余古斋本的异文多属有意为之。这些异文说明小说的创作意图与主题由最初的侧重于颂扬先祖谋篇立业之光辉,转为侧重于还原历史,展现了不同社会时期对历史记载的态度和需...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类型化书写————作者:吴春玲;
摘要:《俗世奇人》作为极具特色的短篇小说集,冯骥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清末民初天津卫的社会风貌和市井百态,通过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传递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小说集的人物形象塑造以及类型化书写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品鉴价值。在《俗世奇人》中,冯骥才以人物身份为骨架、以人物性格为骨血、以社会文化为皮囊,完成了人物形象立体生动的有力塑造,更以规范化的叙事范式、戏剧化的反衬以及复杂人性的留白在类型化书写上独树一...
援朝御倭战争中明朝出兵决策再探讨——以粮饷供给为中心————作者:董建民;
摘要:援朝御倭战争中,明朝作出兵救援朝鲜的决策,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封贡体系”下,无论是“字小”扶危的道义原则,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明朝都得出兵救援朝鲜。但远赴朝鲜御倭,援朝明军的粮饷供给十分困难,并一度成为困扰明朝出兵决策的最为关键性因素。为此,战争前后两个阶段,在大规模出兵救援前,围绕出兵援朝与粮饷供给,明朝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出兵前,明朝对援朝明军的粮饷供给做出了详细谋划。即便援朝明军粮饷供给...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历史的新观察——读《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1937–1945)》————作者:潘蕊彤;杨宏雨;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史研究视角与方法的引入,中共党史特别是中共革命史研究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特点,如:书写模式更加学术化,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注意会通、避免单线条叙事,以及更加关注“人、人性及其社会性”等。《铁水流:战时中共革命系统的运作(1937–1945)》一书多层次地展现了这些变化,通过回到“历史现场”和具体的中共革命案例,从政治结构、社会动员、干部培养等多维度展现了中共革命的发展历程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南大核心研究生教育研究
- 省级《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 省级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省级《江西教育科研》
- 国家级《中学物理》
- 省级儿童大世界
- 省级小学青年教师
- 北大核心《当代教育科学》
- 省级《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 省级湖北教育领导科学论坛
- 省级发现号
- 北大核心《外语与外语教学》
- 国家级当代教师教育杂志
- 省级《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 南大核心《中国教育学刊》
- 国家级中国俄语教学
- 北大核心《中国大学教学》
- 省级《中州大学学报》
- 省级求学
- 省级《学周刊》
- 省级《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省级科普童话
- 北大核心《成人教育》
- 省级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 省级故事作文
- 省级《体育世界》
- 国家级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 省级疯狂英语(初中版)
- 省级《语文学习》
- 国家级化工高等教育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