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科学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当代教育科学

《当代教育科学》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7-1408/G4
国际标准刊号:1672-2221
主办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查看当代教育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大学教育科学》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体育与科学》体育科技期刊

  【期刊简介】

  《当代教育科学》是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山东省教育学会主办,《当代教育科学》编辑部编辑出版的我省唯一以立足基础教育,兼顾宏观研究的综合性教育研究月刊。编辑工作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普及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荟萃教育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注重文章的研究性、超前性、现实性、指导性、基础性,努力争创全国一流教育理论刊物。

  【办刊宗旨】

  当代教育科学以“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普及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荟萃教育科研成果”为办刊宗旨,注重文章的研究性、超前性、现实性、指导性、基础性,努力争创全国一流教育理论刊物。

  【主要栏目】

  教学理论、外国教育、教改前沿、学科教学、专稿、决策与思考、理论纵横、精论集锦、教育心理、教育评价、教育管理、品德教育、课程与教材、现代教育技术、学前教育、教育史、信息荟萃、基地巡礼。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基于儿童自由的规则教育 宋坤

  对我国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思考 王艳

  冲突视角下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学生自我表达 高崇

  理解性学习:对学校学习理论的概念重建 郭晓娜

  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课程的建构 苏鸿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以“阳光”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汤强兴

  教师身份危机与救赎 吴举宏

  为教师自主成长奠基——青岛市中小学教师科研工作站思考与实践 于立平

  教学中的“结果思维”批判及破解思考 陈玉华

  和美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与实践 张星

  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路径研究——以上海市P区为例 李军

  为师四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回眸 李波

  中学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 宋兰平

  卢梭的公民教育观——论《社会契约论》与《爱弥儿》教育观的矛盾及其统一 刘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鲍翠香

  提升评价素养,促进专业发展——评《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研究》 张赵姝影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实践教学的组织与方法——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案例精选》 刘向应

  旅游营销技能储备与思路拓展——评《旅游市场营销》 王利琴

  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摘 要】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达到要求的,对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心、意志力都提出了考验,但只要注意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孩子终身享用,受益匪浅。

  【关键词】小学艺术教育论文,学习习惯,音乐欣赏,音乐表演,音乐演唱

  学习习惯是长期训练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学习方面的定型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很容易养成,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音乐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在音乐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教育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学校劳动课程的教育规定性及其实现————作者:张姜坤;李云;

摘要:劳动课程不仅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与相对性,而且具有与其他课程的共通性与共同性,即学校劳动课程亦是一种教育性存在。基于教育性“看”学校劳动课程,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当前对“劳动”的过度关注与重视,认识到学校劳动课程“成人”这一根本价值遵循,以及明确“劳动”必然需要通过课程方案呈现出来这一形式规定。前者是学校劳动课程目的的教育规定性,后者则是学校劳动课程形式的教育规定性。学校劳动课程的目的与形式...

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作者:靖东阁;

摘要:受西方教育研究逻辑和学术标准的裹挟,当前我国的教育研究陷入“西方中心主义”危机。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为移植西方教育学概念和理论、模仿西方教育研究范式和学术表述方式、对接西方学术标准,在方法论上陷入信奉西方普世主义、认同“均值人”假设、追求科学客观主义的偏误。教育研究“西方中心主义”忽视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观照,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批判,移植西方所谓“科学”“中立”的研究方法并不能保证研究的客...

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的差异辨析及其实践意义————作者:欧阳广敏;班建武;

摘要:教劳结合与劳动教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且都与“劳动”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也存在诸多差异:从目标看,教劳结合直接面对的是机器大生产背景下工人阶级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其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片面发展;劳动教育则主要针对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其主要目标是着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属性看,教劳结合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事实,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广泛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而...

家庭资本结构会影响小学生劳动积极性吗——基于全国小学生劳动观念调查数据的分析————作者:曾妮;王书凝;梁铭轩;

摘要:研究使用全国23389份小学生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低经济-低文化”“低经济-高文化”“高经济-低文化”和“高经济-高文化”四种家庭资本结构类型对小学生劳动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资本结构对小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具有显著影响:家庭资本结构为“双高”的小学生劳动积极性最高,其次是“高经济-低文化”群体和“双低”群体,劳动积极性表现最弱的是“低经济-高文化”群体...

高中生同伴群体间地位分化的质性研究:区隔理论的视角————作者:陈凌岳;楚江亭;

摘要:学生同伴群体是影响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因素。以布迪厄的区隔理论为视角,使用“场域—资本—惯习”的分析框架对21名高中生及3名教师进行质性研究后发现,在以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学业竞技场”、以社会资本为核心符号的“课余活动场”和以家庭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为核心符号的“家校联动场”中,形成了学业区隔、声望区隔与家境区隔三种高中生同伴群体间的地位分化现象,而分化后的同伴群体行动,又存在进一步再生产这些场域结...

科学论证教学:样态表征、设计框架与实践策略————作者:王明娣;胡润航;

摘要:科学论证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面对教师科学论证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受阻的实践困境,本研究从知识深度理解与高阶思维跃迁、个体劳动与社会协商的系统性知识生产、从态度培养到身份认同演进三个方面勾勒了科学论证教学的应然样态;然后引入深度学习理论,构建包含目标层、核心层、行为层与基础层的“四层联动”教学设计框架,并按照主题单元、问题情境、论证链、评价反馈四个环节设计具体的操作流...

教育计划的限度——基于雅思贝尔斯的视角————作者:李长伟;严中然;

摘要:教育计划是必要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基于对教育计划之限度的意识,德国的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批评了三类越界的教育计划,即通盘的教育计划、全面支配下的教育计划、科学的教育计划。这三类计划被他归类为非自由世界的教育计划。与之相对,自由世界中存在有限度的教育计划,这包括个别教育计划以及间接性教育计划。不过,自由世界的教育计划并不安全和稳固,教育者要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不可制造性和理性的自由,同时,面对教育计划需...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摘要:<正>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放在摘要和关键词之后,并按以下顺序介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邮编。作者还应在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课例研究何以有效——兼论教师知识的默会性————作者:王晓莉;冯文静;

摘要:教育改革持续推进,要求变革课堂层面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课例研究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培训方式。然而,课例研究得以有效的机制究竟是什么,教师在课例研究中又是如何展开学习的,其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持续深入揭示的理论问题。从默会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在名师工作室这一场域中探析教师课例研究的过程,揭示出教师以课例为基点,运用范例推理、亲知实践、辅助项与焦点项的整合这三种默会认知方式展开...

信息技术背景下科学知识教学的迷失与重构————作者:敖峰;

摘要:在运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形来合理选择,以更好地契合科学知识的相关属性。科学知识至少有三重属性:从内容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客观性知识;从方法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实证性知识;从旨趣来看,科学知识是一种理性化知识。信息技术的不当运用使得科学知识教学存在着种种迷失,主要表现为:客观内容的影像化、实证方法的替代化、理性旨趣的娱乐化。重构科学知识教学,应虚实技术融生,习得客观知识;用技术于...

游戏功能论视角下教师数字素养培育的路径创新研究————作者:林可;刘梦霏;

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采用游戏功能论视角,聚焦数字游戏的正向功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字游戏媒介的育人功能,或可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在载体层面,应引导教师重新审思数字游戏的前沿科技属性、正向社会价值和教育创新活力。在理念层面,应将“游戏素养”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表征之一,向教师阐释数字游戏助力其数字素养提升的可能性,即:以“游戏赋义”激发数字化意识,...

论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的实践逻辑及其路径————作者:刘旭东;

摘要:教材的规范使用是育人的要求和国家意志的体现,是高质量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推动教学变革的依据,在教学变革和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支架作用。教材使用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学术路线,为教学活动划定边界和范围,并设定了教师发展的方向。规范使用中小学教材是从根本上确保教材的意识形态性和教材知识内容的科学性、维护教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以及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教材是课程的文本载体,规范使用教材是课程改...

知识发生学视角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理论框架与实施策略————作者:卓晓孟;

摘要:当前,跨学科主题学习呈现出知识综合“静态化”,包括课程的内容综合与系统综合的割裂、“知用一体”综合视域的缩短,以及缺失综合认知的进阶性和复杂性。从知识发生学视角讲,跨学科主题学习应基于学科课程,由内容整合转向课程系统整合,以“重要观念”为基点进行跨学科整合,以及以选择、转化与建构为逻辑实现学习者的人格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框架包含以主题和观念统整跨学科知识、通过跨学科知识建构问题解决模型、以课...

中小学师德建设专业化诊断及实践改进研究————作者:蔡辰梅;詹谨蔚;刘华杰;

摘要:师德建设的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宏观层面的政策规约和微观层面的个体修养,对于作为中观领域核心实践单元的学校组织则缺乏深入探究。基于学校组织这一关键主体,本研究以专业化水平为观测点,对中小学师德建设进行诊断研究。研究发现,学校师德建设呈现箩筐泛化型、任务替代型、间接渗透型以及专业驱动型等差异化类型,在专业化谱系上体现了师德建设从盲目被动走向自觉和专业。在价值层面上,师德建设体现为“对教师”和“为教师”两种...

伦理规训到德性共生:儿童群像重构与教育范式转型————作者:王亚晶;

摘要:儿童群像具有社会建构性与文化生成性,其建构与生成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影响儿童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发展。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基于文化教育学视角考察儿童群像可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对儿童开展的是“伦理之教”,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构了近现代文化价值坐标,“人的重新发现”促使儿童观发生革命性转变,知识分子呼吁解放儿童,发出“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在推动传统“...

身体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基于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的视角————作者:牛宝荣;

摘要:主体性不只体现在纯粹意识层面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表现为整全身体的自主能动的认识、行动与创造。身体主体性是个体进行创新行动和创造性实践的“原力”,是发展个体创新素养的基础。然而,现实学校教育长期存在忽视身体主体性的顽疾,不仅造成了身体的被动化、边缘化、抽象化以及片面化发展,还削弱了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束缚了学生直觉、想象与灵感的发展,限制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潜能的发展。身体主体性的重构需要完...

技术性教学批判及教学行动逻辑的回归————作者:蹇轶;李瑞娜;陈得军;

摘要:审视教育的技术性实践,并不仅仅是批判教学中对于技术的机械应用,更重要的是反思技术性教学的机械性、控制性和效率主义倾向。技术性教学导致了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和平庸化、教育过程的压迫性和控制性、教育主体的孤立化和隔离化。以效率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技术性教学用行为逻辑取代了行动逻辑,加剧了技术性教学的危害。超越技术性教学,需要回归教学的行动逻辑,保持教学的开放性,追求教育的卓越性

知以成志:教学过程中的理想信念培育————作者:王苏丫;刘长海;

摘要:知识与理想信念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议题。理想信念触及知识本质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培育理想信念、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方法论和实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何以必要而言,应然期待和实然境遇的双重驱动、理性本质和知识目的的双重确认、理论深化与素养导向的双向牵引,为实现知识的理想信念意蕴提供正当依据。就何以可能而论,知识内在包含理想信念的维度,能为理想信...

《当代教育科学》来稿格式规范

摘要:<正>为保证现代学术期刊编排的规范化,便于文献检索与评价,也使您的稿件能够尽快进入审编程序,来稿须符合以下要求:1.文章题目:来稿需提供中、英文文章题目。题名应言简意赅、概括文章要旨,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添加副标题。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放在摘要和关键词之后,并按以下顺序介绍:姓名、单位、职称、学位、邮编。作者还应在文章末尾注明详细的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3.摘...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关系辨识————作者:潘洪建;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学生成长的基本途径,二者存在相通之处,有着共同的旨趣与追求,均关注综合学习、实践学习。但二者也有明显差别,其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学科,学科融合有边界,而综合实践活动超越学科,学科融合无边界;在学习方式上,跨学科主题学习在认知基础上实践,做中学新知,...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