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学术刊物。它所编辑出版的《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迄今为止已出版132期。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是我国仅有的两家戏剧类国家一级学术刊物之一,被国家学术机构确定为“戏剧艺术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评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报社的工作旨在促进中国戏剧的专业教学、科研和实践,强调联系活生生的社会戏剧活动的实际,重视戏剧理论的研究,鼓励学术争鸣,并为专业戏剧工作者提供业务学习的信息和资料。五十年来,在学报社历届同仁的努力下,《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已发展成为中国戏剧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并作为中国戏剧专业期刊在海外学术界影响力日渐扩大。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杂志栏目设置
导演、表演、戏剧文学、舞台美术、戏剧现状研究、戏剧美学、戏剧家研究、教学研究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歌剧
《歌剧》在第一时间发布国内外歌剧舞台的最新资讯动态、评论。全方位为读者提供歌剧信息和服务。这是一个歌剧人和歌剧爱好者共同参与的互动式歌剧文化平台,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歌剧理念,一种文化视角,在了解歌剧的同时把握一个时代文化的脉搏。2008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期刊编辑质量优秀奖。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第八届北京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成功举办
摘要:<正>2025年6月1日晚,第八届北京大学生人物造型设计大赛决赛展演暨颁奖仪式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剧场中心镜框式舞台剧场举行。本次大赛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高等院校人物造型设计教学联盟共同承办。本届大赛的主题是“蜕变”,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以人物造型为载体,从独特的角度诠释生命“蜕变”的无限可能。大赛分为时装设计、人偶造型设计、数字人物造型设计和戏剧影视人物造型设...
文化交融与创新:2025人物造型艺术学术论坛隆重举行
摘要:<正>2025年6月2日,以“文化交融与创新——人物造型艺术与时代共振”为主题的2025人物造型艺术学术论坛在中央戏剧学院昌平校区隆重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全球艺术院校、设计机构及产业前沿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技术革新、传统艺术活化、跨领域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分享与思想激荡。与会学者们畅所欲言,进行了一场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国际、人文与科技的深度对话
佛教仪轨在明清戏曲中的文学呈现与叙事功能研究————作者:何晗;
摘要:仪轨主要指的是佛教仪式的相关轨则。在戏曲表演之中插演宗教行为,是中国戏曲文本书写与表演实践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对佛教仪轨在明清戏曲中的文学性呈现与叙事功能进行探讨:首先阐释音乐在佛教活动中的重要性和理论渊源。其次是从水陆道场这一在明清时期十分普遍的忏仪入手,考察明清戏曲中“生祭”情节的文学表现。最后是探讨“问禅”这一本不属于仪轨的宗教行为,由于文人的偏好而在戏曲文学中频繁出现,并且叙事功能由构建形式...
鲍德里亚哲学视域下“数字化身”的审思与批判————作者:李真真;邢云文;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化身,呼应了鲍德里亚“拟真时代”的预言。在具身性、技术的具身与身体媒介化传播的学术分野内,“身—心”关联得到系统前瞻。从鲍德里亚哲学视角可梳理数字化身演进路径:图像化身(第一秩序)→VR/AR化身(第二秩序)→数字孪生(第三秩序)。技术架构层面,数字化身呈现拟像进阶的特征;符码机制维度,模型主导构成数字化身的底层逻辑;传播视角审视,数字化身显现意义内爆的解构趋势。数字技术与...
晚清民国江南市镇与演剧空间的形成——以昆曲为考察中心————作者:裴雪莱;
摘要:晚清民国时期江南市镇汇聚众多戏曲要素,形成大小不一、面貌独特的演剧空间。以昆曲为考察中心,江南市镇演剧空间形成的原因多样,主要集中在人口要素、民风民俗、社会秩序、商业需求,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江南市镇演剧空间形成中的剧目搬演类型丰富,体现出晚清民国时期诸腔共存的典型特征。市镇演剧与戏曲市场关系也较为独特,成为城市演剧的延伸或缓冲空间,共同调节江南地区的戏曲生态
剧院集群与文化认同的建构:以曼彻斯特为视角的新文化地理学研究————作者:刘羽馨;
摘要: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城市文化认同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剧院作为文化资本的关键载体,在塑造城市身份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剧院集群(Theatre Cluster)为例,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讨剧院集群如何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和空间的生产,影响城市文化认同的建构。通过分析剧院在城市空间中的文化生产机制与权力结构,揭示剧院...
新世纪“戏剧性”论争:反思与新审视————作者:朱斌;
摘要:新世纪,“戏剧性”问题在中国戏剧学界引发了一次新论争。形成了诸多共识,但也存在分歧。这既与时代语境的变化以及戏剧性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又是人们关注点、兴趣点和理论方法的差异促成的。在多种内涵的戏剧性中,最根本的是作为审美形态的戏剧性。从艺术张力视角看,这既要依靠意外、逆转与冲突等变化,拓展出广阔的张力空间,以形成戏剧性吸引力;又要依靠曲折、悬念等变化,拓展出更广阔的张力空间,以形成戏剧性“牵引力”...
《牡丹亭》为何能成为常青树————作者:朱恒夫;
摘要:汤显祖的《牡丹亭》自问世至清末,一直盛演不衰,其原因在于:剧作虽然肯定情欲,但没有用“情欲”代替“天理”,而是擘画了“情理合一”的理想境界。这种不与“理”冲突的男女情爱故事故能得到旧时观众的普遍欢迎;它不但表现出在当代的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走出国门,为外国观众喜爱,其原因则是“至情之恋”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受众。汤显祖表现“至情”的方法,...
论“青春版”《牡丹亭》创制的“文人义工制作人”范例————作者:邹元江;
摘要:“文人义工制作人”是一个崭新的创制,它不同于过去的任何一种制作人(或政府主导)体制,因而,它只是一个有着巨大价值的成功范例,而不是一种有章可循的“体制”制度,严格说来它是不可重复,也难以复制的!这涉及“文人义工制作人”的聚力-渡人-成己的人格魅力、传承文脉的使命意识、非功利的审美境界、纯粹直觉的艺术修养和独具只眼的现代视野,而这些素养并不是任何一个文化名人都能够具备的。但也正是这个弥足珍贵的成功范...
洪声与低语:北京天桥演剧形象的生成与流变————作者:赵雨轩;
摘要:天桥演剧之形象,在不同时段、不同视野中多有不同,其建构者主要有掌握主流话语权的文人群体和作为演剧主体的天桥艺人群体。从文人和伶人两个角度出发,可观察在不同视角、不同时段中“天桥演剧形象”的生成与流变,进而与天桥的真实生态形成对照,挖掘“真实天桥”与“印象天桥”之间的裂缝与重合;文人作为主流话语的缔造者,其对“天桥”的建构随时代、身份与审美取向而变,伶人对天桥的认知则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戏曲市场的过...
当代英国舞台上的科学戏剧————作者:陈红薇;杨洪霖;
摘要:在战后英国戏剧第三次浪潮中,科学戏剧异军突起,成为延伸到21世纪的当代英国剧坛的千禧年现象。在这些作品中,剧作家们通过科学和戏剧的融合,将科学概念演绎为戏剧主题和隐喻,使舞台成为探索科学思想的论坛和推动科学和人文学科交叉的重要场域;同时,通过对科技越界和科技异托邦未来的展演,向世人展示人类科技僭越的后果,以此唤醒世人的科学伦理意识,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定边界,避免人类滑向后人类的灾难
探寻“中国性”:重访20世纪40年代末关于中国电影风格的讨论————作者:苏涛;
摘要: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香港地区(以下简称香港)电影界出现的关于中国电影风格的讨论,是一场全方位的电影观念争鸣,不仅议题广泛,而且影响深远。以叶以群、司马文森等为代表的左派批评家,站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立场上,结合香港电影界的实际情况,呼吁建立中国电影风格,并对中国电影风格的内涵、特征及建设路径做出阐释。此外,批评家还论及戏曲片、民间题材影片及粤语片的民族风格问题。左派批评家多从电影风格出发,在形...
百年电影版《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建构演进研究————作者:刘晓书;张生珍;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妇人》四个电影改编版本(1933年、1949年、1994年和2019年)的探究,参考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理论,立足资本主义父权制和社会再生产的视角,考察女性独立精神与来自传统力量的张力。通过审视浸润改编过程中的女权思想,以此辨析女性独立与美国民族国家独立精神的同构性。同时,探讨各版本如何呈现女性角色、她们的生产性与再生产性劳动,以及这些影片如何反映或质疑女性在社会结构中的压迫状况。本文也...
投稿须知
摘要:<正>《戏剧》是中央戏剧学院主办的戏剧影视艺术类学术期刊。本刊试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作者来稿须标明以下几点:1.作者简介: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2.基金项目(文章产出的资助背景):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3.中文摘要:直接摘录文章中核心语句写成,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篇幅为150-200字。4.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大致对应,长度为80个英文单词左右。5...
刊首语
摘要:<正>当今数智科技及其产业日新月异的迭代变化,让人目不暇接。在人们连连惊叹之时,也禁不住有落伍、不知何去何从之感叹与焦虑。无疑,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滚滚向前的时代科技潮流,会大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并为产业、为社会、为生活、为艺术、为教育等赋能,进而大大提高社会效率。但是,在享受数智科技带来的劳动替代与快捷便利之际,在轻松获得大数据智能生成像变戏法一样将多种可能性变现于眼前等...
后大屠杀时代犹太性的延续与重构——大卫·马梅特剧作《犹太人的消失》中的民族忧思————作者:吕威;郭英剑;
摘要:《犹太人的消失》是大卫·马梅特“犹太转向”后的代表剧作,作品通过两位犹太老友之间的对话,生动呈现了当代美国犹太人持有的两种极端犹太意识。被同化了的鲍比在隐藏犹太特性与内化反犹偏见的合力作用下,形成了“自我憎恨”的民族心理,而固守传统的乔伊虽然保持了强烈的犹太性,但与现代生活的脱离注定让他在“盲目自负”中走向思想封闭。马梅特以两人的话题为锚点,立足美国犹太人的实际需要,探索后大屠杀时代犹太性的延续与...
唐代百戏中竿木杂技服饰的考古学研究————作者:张彬;高唱;
摘要:唐代戏剧形态尚未形成,泛戏剧形态的百戏涵盖杂技、大曲、参军戏等多种演艺门类。其中竿木杂技是唐代百戏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成就了不朽的辉煌。本文通过对唐代竿木杂技服饰考古资料的归纳梳理,力图进行考古类型学层面的比较探究,试图厘清唐代竿木杂技服饰的类型特征。并运用图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比唐代竿木杂技服饰与日常生活服饰的异同,阐述竿木杂技服饰中女艺人服饰和童子服饰的独特性,并追溯加襕半臂在唐代竿木杂技...
“售货员很少去剧院?”——2024年德语戏剧演出述评————作者:王霁青;
摘要:2024年,德语地区的部分剧院、剧团因政府削减文化预算的决定而陷入对财务和运营的担忧。当右翼政党拿“售货员很少去剧院”作借口,以民粹主义的方式维护紧缩的文化政策,剧场艺术的评论者有必要质疑这种强行切割剧场和大众经济生活的叙事,重申剧场在公共领域缔结人际纽带的意义,以及进入剧场与经济的深度关系,评析剧场链接现实的三条路径:“新现实主义”提倡用“经济剧”表现社会底层,剖析社会问题;集体编创的剧团通过向...
无问成败 始终在场:2024年美国戏剧演出述评————作者:许诗焱;
摘要:2024年是美国大选年,政治立场鲜明的百老汇在这一年更加热闹,尽管它所反对的候选人最终胜选,但戏剧舞台上的精准预言仍然振聋发聩。人类政治的前进或倒退并未影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美国舞台在2024年更多地关注人工智能,直接呈现其未来发展可能导致的情境,或是间接思考如何通过展现真人所独有的东西与之抗衡。技术的进步已经为语言之间的转换提供了便捷解决方案,但语言障碍本身却并未随之消失,反而成为2024年美...
让演出成为直观“立场”——2024年俄罗斯戏剧演出观察————作者:王仁果;
摘要:2024年的俄罗斯主流戏剧演出,有如下整体特征:借助剧场演出之形式,表达了对戏剧艺术创作发展基本规律的坚守和对当下俄罗斯社会生活及普通民众怜悯同情的鲜明立场。在社会大变革、科技进一步迅猛发展的今天,俄罗斯的主流戏剧艺术家和戏剧院团却都将创作目光更多地对准了“人”、历史、哲学、宗教与正在行进中的社会生活领域。戏剧艺术依旧以相对纯粹的面貌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散发着新的时代魅力。当今的俄罗斯主流戏剧界站...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山海经
- 北大核心剧本
- 北大核心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中原文化研究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
- 北大核心史林
- 省级大众文艺(浪漫)
- 国家级中国地方志
- 学报温州大学学报
- 省级世纪桥
- 北大核心西藏研究
- 省级现代交际下半月
- 省级花城
- 省级儿童文学
- 省级汉语言文学研究
- 北大核心出版广角
- 省级收藏拍卖
- 国家级中国美术教育
- 北大核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诗选刊
- 省级文苑
- 省级设计艺术研究
- 省级诗潮
- 北大核心散文
- 省级新疆钱币
- 省级 旋风娱乐
- 省级三月风
- 省级青春风
- 省级晚霞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