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艺术类核心期刊,杂志是由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大型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1月创刊以来,以文怀沙、方增先、王伯敏、冯其庸、沈鹏、邵大箴、周汝昌、武春河、欧阳中石、范曾、饶宗颐、黄君寔、韩天衡、薛永年等21位名家大家担纲顾问团队。
《中国书画》以“关注传统,关注实力,关注创新,关注市场”为特色,坚持“学术性、知识性、鉴赏性、收藏性、可读性”于一体的办刊理念。开辟有古代作品、近现代专题、名家访谈、史论评等多个重点栏目。值得一提的是,杂志每期都会在“古代专题”或者“现代专题”中选择一件经典长卷书画作品根据“修脏不修旧”的原则制作成原色大型拉页,为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书画》庄重典雅,每期有高清精美大型拉页的传世名作。2012年被数字发行网站认定为“深受读者喜爱、年度点击排行中列最受关注百强期刊”,2013年又再次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百强期刊”。2013年杂志社正式成立杂志社书画院,被北京市文化局确定为艺术品鉴定试点单位。杂志面向国际国内公开发行。
中国书画杂志栏目设置
古代作品、近现代专题、名家访谈、书画人物、艺术对话、史论评、当代艺术家、点击实力、中国印、专家论道、艺术市场、名师讲堂、品书
中国书画杂志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国画家
《国画家》是中国重点学术期刊,融艺术理论与作品欣赏为一体。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书画最新期刊目录
髡残“故武陵相公参佐”身份考————作者:景杰;
摘要:<正>髡残(1612—1671),字介丘,一字石溪,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僧人画家,与弘仁、石涛、八大山人合称“四画僧”。有关髡残的生平活动,尤其是自1654年冬第二次来到南京后,至1671年圆寂这十多年时间的社会活动和艺术创作情况,经过学术界同仁的不断探索,已经比较了解。然而,其生涯前半段之行实,除了对其刚出生时及1638年(髡残27岁)自剃并投奔同乡龙人俨家庵等...
《早春图》空间探析————作者:刘士宽;
摘要:<正>一、郭熙与《早春图》郭熙(1023—1085后),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州市)人,世称“郭河阳”,官至翰林待诏直长。擅长山水画,师五代李成,自成一家。郭熙著有《林泉高致》,实为其子郭思[字得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进士]据其父郭熙遗墨整理而成。其序云:噫!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焉。[1]
古代仕女画中的女性风貌研究————作者:崔晓蕾;
摘要:<正>早在商周时期,“士女”一词就已出现,《尚书·周书》武成篇记载:“恭天成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1]这时候,“士女”是对男子和女子的一种普遍称呼,士泛指男子,女则指女子,其后说的“以济兆民”一词也是对亿万士女的一种数量表达。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诗经·郑风》中有“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
试论“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中的女性形象————作者:胡玉敏;刘璟;
摘要:<正>2024年9月,“千秋佳人—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四期展出。此次展览汇集了83件馆藏珍贵画作,涵盖了从东晋到清代的作品。展览分为“文本佳话”和“生活情态”两大单元,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女性的艺术之美,彰显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审美精神。此次展出中国传统仕女画题材多样,从文学故事、历史人物,再到民俗、戏曲、小说,涉猎取材广泛,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英姿
明清树洞僧人图像研究————作者:熊薇;
摘要:<正>树洞与僧人的组合相对于石洞或树下与僧人的组合来说,并不常见,但明清时期多幅绘画作品出现了树洞僧人的形象,多集中在成套组的罗汉图中,如丁云鹏《应真云汇图》和《罗汉图卷》、吴彬《五百罗汉图》和《十六罗汉图卷》、丁观鹏《法界源流图》、(传)石涛《百页罗汉图册》、郑重《十八罗汉渡江图》等,还有一部分未明确指示是罗汉像的图,如石涛《清湘书画稿》、罗聘《慧持禅师像》等
当代书法的统绪认知与视觉转向————作者:常冰瑜;
摘要:<正>传统书法借助文字的载道功能建立起“经艺之本”的价值秩序,这一秩序在碑学运动后发生裂变,进而使文人书法传统背后的文化属性渐次消解。当代书法在后碑学时代面临着来自本土道统衰落、现代展陈方式和西方异质文化三方面的冲击,表现出由文化属性向美术属性的偏移和书法创作过程中向图像化、美术化倾斜的视觉转向,并改变了书法的展陈空间以及认知心理,这一形式变化背后潜藏的心理归属问题日益凸显并应警惕
潘絜兹工笔画主题性创作与工笔画会————作者:于亮;
摘要:<正>潘絜兹(1915—2002),生于浙江省宣平县,12岁随父迁至杭州,入安定中学读书。其间参加了张鹿山成立的“金牛社”,其社成员有蔡振华、孙功炎、华君武、洪天民等。此段学习经历打开了潘絜兹的艺术视野,使其见识到了来自欧美的立体派、未来派的绘画,也接触到了比亚兹莱的插画《莎乐美》,并临摹学习[1]。1930年,潘絜兹随父北上,就读于北平志成中学
王绂隐居惠山时期交游考论————作者:杜怀瑾;
摘要:<正>一、王绂生平概述王绂,字孟端,号右石生、九龙山人,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生人,世居常州无锡县。王绂自幼聪慧,十岁便能作诗。成人后考中县庠弟子员。或许受祖辈世代隐居的影响,王绂没有续考功名,而是避居九龙山中,直至洪武戊午年(1378)朝廷征用天下罢闲弟子员,王绂才授官赴京
以徽州容像视角探讨明清徽州地域文化特征————作者:程茜宇;
摘要:<正>徽州容像是明清时期民间肖像画的独特表现形式,其嬗变过程既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深入研究徽州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本文从徽州容像视角出发,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和艺术特征。一、“容像”概念古代文献中“容像”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各不相同
回到作品 进入图像——评《宋元绘画之变》————作者:侯彬;
摘要:<正>近年来,随着《宋画全集》《元画全集》等大型图录的陆续出版,学界对宋元绘画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在相继完成宋代米芾、元代钱选两项画家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李永强得以“打通”宋、元两个朝代,以更为广阔的通史视野和全局观念来思考由宋入元这一历史时段的绘画变革问题。思考的结果,集中体现在他新近出版的《宋元绘画之变》一书中。该书开篇即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出发,寻绎了宋元绘画转变背后的文化逻辑...
王晋元花鸟画艺术价值分析————作者:李一诺;
摘要:<正>20世纪70到90年代之间,在中国传统绘画主线的断裂和“西方主义”思潮再次涌入中国艺术界的大背景下,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传统”花鸟画家王晋元以题材新颖与形式融合的写意花鸟画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其作品壮阔、奇野,充满生命律动,极富视觉冲击力,展示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一种发展趋势。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本文所分析的王晋元花鸟画的“艺术价值”,仅包含审美价值与文化...
清初王云绘画师承渊源及风格探析————作者:姜舟;
摘要:<正>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扬州地区有一批以工稳严谨画风见长的画家,颇为活跃。他们均出生于扬州地区,以李寅、颜峄、王云、萧晨、袁江、袁耀、禹之鼎等人最为突出。他们大都是师法宋、明人绘画传统,具有深厚传统功力的职业画家,其作品在用笔上力求精谨工稳,一丝不苟,构图颇有气势且富有装饰美。其中王云为众多画家中的佼佼者,在江淮一带声名颇盛,绘画作品备受时人的青睐和追捧
数绘手作画的概念与实践研究————作者:潘彤;
摘要:<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形式、媒介、载体以及研究方法,在当下正更多地被艺术家与科技相关联,使艺术表达的方法和可能性都大大扩充。评论家鲁虹在《图像中的虚构叙事—当代绘画中的一种现象研究》一文中说:“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从1963年开始,他常常根据照片进行二度创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照相观看的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糅合了传统油画中的手绘多样性方法,结果给绘画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影响远播...
吴中胜概:15至16世纪吴门书派的传承与流变————作者:郑湘榕;
摘要:<正>太湖流域在15世纪中期以后成为文化与风尚中心,如今在很多明代后期的笔记小说里面可以看到大量描述,关于这一领域的社会史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此时出现的吴门书派虽不能说涵盖了明代书法艺术全部成就,也的确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元末所形成的文人书画,在明初受到压抑并潜伏于苏州,此时终于迎来了爆发。从15世纪中期沈周的盛期开始,到16世纪下半叶文徵明的去世,延续了九十年的时间。在沈周之后,文徵明...
陈白一与湖南工笔画群体————作者:于亮;
摘要:<正>20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全面输入,中国绘画在时代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中,迎来了凸显人文前卫的“新潮期”,工笔画也因此步入快节奏的现代转型时期。该时期,潘絜兹引领的北京工笔画家群体以及陈白一引领的湖南工笔画家群体展现出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奠定了中国工笔画的当代格局。就地域特征而言,北京地区多以传统题材复兴工笔画,湖南地区则对当下现实生活进行描绘,...
张伟————作者:张伟;
摘要:<正>~
试析古代画论中“书画同体”观念的嬗变————作者:白锐;
摘要:<正>当论及中国古代书画关系时,常常会用到“书画同源”,考其源流,最早见于清代朱履贞的《书学捷要》:“书肇于画。象形之书,书即画也。籀变古文,斯、邈因之,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昆虫、草木、山水、人物,黼黻藻绘,傅彩饰色,画异于书矣。后人遂以画字分二音,以字画之画为入声,绘画之画为去声,书画同源,失指甚矣。”显然,这是较为晚近的事情。那么,在此之前,书画源流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在...
景行行止——南京博物院藏《安定宗贤图像册》初探————作者:万新华;张小坚;
摘要:<正>南京博物院藏《安定宗贤图像册》搜集席氏先贤画像六人,分别是梁东阳太守席阐文、周昌州刺史席固、唐礼部尚书席豫、唐武卫上将军席温、宋述古殿大学士席旦、明太仆寺少卿席本桢,每像或赞或传,并附唐玄宗手敕与明代席鈇(1448—1562,字朝器,号听涛)《听涛居记》、席沔(1491—1568,字楚臣,号筠轩)及其友人题赠诗文,题跋累累,图文相契,从而勾连起一部生动、形象的家族精神史。这里,数...
鲜于枢交游考————作者:赵熠;戴立强;
摘要:<正>鲜于枢(1246—1302),字伯几,号困学民等,祖籍德兴(今河北),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是元代书坛大家之一,也是一位文学家。与其交往者不乏文人和书法家,本文对相关资料加以梳理,对鲜于枢的交游情况进行简要考察。一、赵孟钫悦项(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书画家,诗人。《元史》有传。在元代书坛上,鲜于枢与赵孟羁晌讲僦洌说慕煌陀岩旮...
写生中关于“仰画飞檐”问题之我见————作者:林杰;
摘要:<正>“仰画飞檐”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的关于山水画的观察视角及空间表现的问题。本文将“仰画飞檐”这一问题置于山水画写生的语境中,对“仰画飞檐”进行再认识。“仰画飞檐”并不违背山水画的观察视角与空间表现,具有合理性。一、山水画写生中“仰画飞檐”的空间表现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提出了“仰画飞檐”的问题,其主旨是就李成所画亭馆、楼塔提出批评,认为李成不知“以大观小”之法,点景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三峡文学
- 省级分忧
- 省级紫禁城
- 省级文化产业
- 省级美与时代·城市版
- 省级中国西部文学
- 省级文学与艺术
- 省级报刊荟萃
- 北大核心中国藏学
- 北大核心外国文学研究
- 省级美术大观
- 北大核心贵州大学学报
- 省级中国编辑
- 省级新闻天地
- 省级黑龙江档案
- 省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大理文化
- 南大核心扬子江评论杂志
- 国家级今日东方
- 国家级中国艺术
- 北大核心山西师大学报
- 省级北方文学
- 省级艺术生活
- 省级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杂志
- 北大核心汕头大学学报
- 省级家庭百事通
- 南大核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 北大核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省级书屋
- 省级词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