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剧本

剧本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499/I
国际标准刊号:0578-0659
主办单位:中国戏剧家协会
主管单位:中国戏剧家协会
上一本期杂志:《戏剧艺术》科技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音乐创作》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剧本》是一本戏剧文学和戏剧艺术刊物。以发表优秀剧本、总结创作经验、培养青年剧作家、繁荣戏剧创作为宗旨。刊登话剧、戏曲、歌剧、电视优秀剧本,发表剧本评论、剧作家研究、创作问题研究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文联优秀期刊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剧本、戏剧理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 高扬;谢天然; 2

  2 想飞的孩子 董妮; 4-27

  3 浅述儿童剧《想飞的孩子》风格定位及人物塑造 董妮; 28-29

  4 半个月亮 余青峰; 30-44

  5 不就是一首歌嘛 黄梅戏《半个月亮》创作散记 余青峰; 45-46

  6 天下第一桥 李维平;王元平; 47-72

  7 我为什么要写彭英甲 《天下第一桥》创作随笔 王元平; 73-74

  8 北京地区戏剧创作及剧作家现状调研报告 杨乾武; 75-77+86

  9 戏剧,意味着什么? 泰晤士河畔漫步随想 余青峰; 78-80

  10 美国当代严肃戏剧(1990—2013年) 胡开奇; 81-86

  11 梅花炒鸡浆豆腐 李春明; 87-89+93

  12 神医华蛇 张文彪; 90-93

  13 门 霍进芳; 94-96

  14 图片报道 曹志钢;王雨晨; 97-98

  戏剧论文发表:传统戏曲艺术在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中国戏曲它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特有精神文化对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根据工科院校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戏曲艺术特有精神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及工科校园文化特色的三个维度,围绕如何创建特色校园文化这个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戏剧论文发表,戏曲艺术,工科院校,校园文化

  1 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至今3000年前先秦的祭祀活动,而后经宋元发展成型,明清到达顶峰,以至于到近现代随着社会的跌宕起伏而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各剧种不断兼收并蓄相互学习,剧种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中国戏曲艺术现可查已存剧种300余种,其中京剧、昆曲、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是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各地又有根植于地方文化的地方戏曲剧种,他们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优秀代表。

  剧本最新期刊目录

知青回忆(二)————作者:黄维若;

摘要:<正>吴鸿起(中)再说吴鸿起将正英卖了一百块钱,独自回到家里。不想冤冤相报,只见其老婆秋英挺着个大肚子,目光躲躲闪闪地迎了出来。吴鸿起惊骇至极。因为他出去一年多,这孩子绝对不是自己的。原来戏班里有个潘庆会,因为调到公社电影队踩发电机,所以没有跟戏班出去走江湖。他到秋英他们屋场放电影,秋英向其打听鸿起在戏班与别的女子相好之事,潘庆会支吾不说。但他实在同情秋英生活与情感的双重苦,就帮她做些...

将“十年磨一戏精神”进行到底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提升会在温州召开————作者:吴乃顾;

摘要:<正>7月23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剧目提升会全体大会在“南戏故里”浙江温州举行。此次剧目提升会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共瓯海区委宣传部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专家、院团代表及剧目主创齐聚瓯越文化名城,围绕26部戏曲(涵盖22个剧种)、7部话剧、9部儿童剧、木偶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42个入选剧目展开深度研讨,以集体智...

今夕何夕————作者:臧宝荣;

摘要:<正>时间:古代。地点:某朝京城各处。人物:如月、云良、怀玉。楔子[幕启。[如月幕内唱:“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追光起。[如月身着华服茕茕孑立。[喜庆激越的音乐起。如月(广舒长袖,边歌边舞,唱)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觥筹交错、语笑喧阗之声此起彼伏。[幕内声:“花魁献艺,价高者得——”“国色天香,美极...

二舅的秘密————作者:梁希平;

摘要:<正>时间:中秋节后的10天左右,上午11点。地点:北方农村,杨峰肉鸡养殖场。人物:杨峰——男,四十七八岁,杨峰肉鸡场养殖户。张念慈——杨峰外甥女,二十七八岁,县市场监管局干部。[幕启。[杨峰在养殖场工作,张念慈上。张念慈二舅,货给你取来了。(往屋里搬纸箱,满头大汗)杨峰瞧你这一身汗。念慈,快喝点儿水。张念慈没事儿,不累。舅妈呢?杨峰拉饲料去了。张念慈现在不是管送吗?杨峰自己去,每斤能...

上中下————作者:成杨;

摘要:<正>时间:晚上。地点:列车卧铺车厢。人物:男青年,女大学生,老伯。[幕启。[分上中下三层的列车卧铺内。[女大学生坐在下铺,低头玩手机。[男青年背包打电话上。男青年对!我刚上车。(看看铺位号,把包丢在中铺上)什么?你下铺让老头儿抢了!这都什么事儿啊?早知道你也该拉个帘!现在我有什么办法啊?你骂我干吗呀?行啦,别哭啦!姑奶奶!(跺脚,不小心踩到女大学生脚)女大学生(娇哼)哎哟!男青年谁哼...

探寻极简写意的戏剧表达 渔鼓戏《今夕何夕》创作小记————作者:臧宝荣;

摘要:<正>创作《今夕何夕》于我而言是一次致敬与尝试,既有对渔鼓戏这一古老剧种的虔诚致敬,又有戏曲现代化表达的探索尝试,似一场在传统与现代、人性与艺术间的深度跋涉。从最初的文本构思,到如今的舞台展示,渔鼓戏《今夕何夕》凝聚着主创团队“极简写意”的艺术追求,这种追求既是对戏曲本体精神的回归,也是地方剧种在当代突围的一种选择。一、灵感溯源,重构唐传奇的恩仇故事事情的开端源于学生时代读到的《唐传奇...

诗意的青春 谈话剧《大漠日记》的创作————作者:孙德民;

摘要:<正>历时两年多,终于完成了话剧《大漠日记》的剧本。河北保定学院2000年西部支教群体的事迹,一直深深感动着我。记得2021年,当时手上还有其他创作任务,就已经两次走进保定学院,参观、座谈、采访,深入生活,收集素材……虽然没有去新疆考察,但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个题材,单就从师生们介绍的情况看,我深深地眷恋那些普普通通学子们的支教经历和感人事迹,待我写完这个剧本并演出时,我真的认为《大漠日记...

大漠日记————作者:孙德民;

摘要:<正>人物表肖莉——女彭一刚——男黄玲玲——女,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且末中学教师。周大民——男殷中全——男赵疆——男,且末中学校长,“疆二代”。王霞——周大民的妻子,西部支教老师。美玉——殷中全女朋友,经营超市,“疆三代”。阿依加——男,维吾尔族,且末中学学生。古丽娜——维吾尔族,阿依加的妹妹,且末中学学生。布孜然——维吾尔族,阿依加、古丽娜的母亲。伟波——男,且末中学学生。伟华—...

士大夫风骨与共产主义信仰 重读方志敏————作者:龚孝雄;

摘要:<正>记得初中时的语文课学过方志敏的《清贫》和《可爱的中国》,那时候就知道方志敏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人”。2023年春天,方志敏烈士的家乡——江西上饶,邀我以方志敏为题材创作一部新戏。这是个大题材、热题材,已有很多成功作品,仅舞台剧就有歌剧《方志敏》、话剧《生如夏花》、京剧《方志敏》、弋阳腔《高高的红枫》。如今...

不断怀疑是我的写作方式 剧作家孟华访谈(下)————作者:孟华 ;李红艳;

摘要:河南剧作家孟华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一位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个性的创作者。其创作生涯跨越50余年,作品达40余部,代表作品有《山鹰》《劳资科长》《半个娘娘》《老子》《玄奘》《榆树孤宅》等。他以“士人风骨”重释传统,以“他者视角”激活创新,在圣贤题材中灌注现代思想,于西方经典里植入中原基因。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树立了一种范式:真正的民族性,恰在于以本土智慧回应人类共有的精神...

戏剧之于现实,正如欲望之于爱 《最后的邂逅》译后记————作者:乔宗玉 ;翟延平;

摘要:<正>“戏剧之于现实,正如欲望之于爱。我们明明清楚戏剧不可能成真,但我们仍会为此兴奋不已。”这是法国轻喜剧《最后的邂逅》剧末的一句台词。这句话,是如此叩动我们戏剧人的心扉。每一个热爱戏剧的人,热爱生命的人,都会相信,即使戏剧只是一个造梦工厂,可它依旧点燃我们生活的热情,让我们相信人生有苦也有甜,有聚也有散,悲欣交集,四季交替,终有圆梦时。《最后的邂逅》编剧马儒霈出生于1955年法国瓦兹...

可爱的中国————作者:龚孝雄;

摘要:<正>时间:1935年8月5日傍晚至次日清晨。地点: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人物:方志敏(正生)、胡逸民(老生)、缪敏(正旦);顾祝同(大花)、曹振飞(三花)、女记者(小旦);青年方志敏、青年缪敏,狱囚、狱友,红军战士、苏区群众;狱警、白军士兵。第一场[幕启。[刑场。一截扎着电网的围墙,墙外是绿树青山。[字幕:“1935年8月5日,农历七月初七。”[傍晚,太阳已经落山。[...

最后的邂逅————作者:马儒霈;翟延平 ;乔宗玉;

摘要:<正>时间:当代。地点:偏远郊区村庄火车站,也可以看作就是一方舞台。人物:弗雷德、亚历克斯。[偏远郊区村庄火车站的废弃站台,舞台边缘代表轨道。舞台上,有一条长椅。弗雷德拎着旅行包上。弗雷德放下包,看了看手表,坐在长椅上等待。[亚历克斯拉着行李箱上。亚历克斯注意到长椅,犹豫了一下,决定站着。他们假装没看到对方。亚历克斯看了看手表,等待着。过了一会儿,弗雷德也看了看手表,站起来,随意踱步,...

一袭蓝衣裹风云 楚剧《蓝衣先生》创作谈————作者:姜朝皋;

摘要:<正>红安原名黄安,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段南麓,鄂豫交界处。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重要诞生地,从这里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开国将军,成就了两百位将军同一故乡的奇迹。从1921年起,红安县就有了党的活动,直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这里党的组织不垮,革命红旗不倒,武装斗争不断,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出独特的光辉篇章。应邀为这样一块英雄土地创作一部红色题材的...

知青回忆(一) 吴鸿起(上)————作者:黄维若;

摘要:<正>源起我于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岳阳县荣家湾区友爱公社五爱大队第十二生产队,那年我十八岁。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招工到岳阳县城东升洗染店。在农村跨八个年头,实际干了整七年。我们原有六个知青。不出两年,他们各找出路,离开了此地。只有我,出身不好,家里又穷,没什么门路可走,一人留于此。几年下来,真正成了农民中的一员。他们生活艰辛,许多人际遇悲凉,却永远顽皮而幽默,让人有一种哭着...

关注女人 关注命运 我写秦腔《攒劲女人》————作者:莫霞;

摘要:<正>故事的原型是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奖项的获得者李耀梅,一个靠扎扫帚改变困苦命运的普通农村妇女。坦白交代,在受宁夏秦腔剧院之邀创作这个题材并学习完一大沓材料后,我仍然不知从何下手,甚至惶恐而犹豫,如果找不到激起我个人和广大观众、当今时代真正共鸣的点,为什么要接下这个创作?我们知道,同类型创作已浩如烟海。而这一切,直到剧院邀我赴当地采风,也是我第一次踏入宁夏这片土地的时候,就好像风吹起...

百年灯火 话剧《哈达铺的灯光》创作谈————作者:李维平;

摘要:<正>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是我党、我军和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一直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今天,面对国际国内严峻繁杂的形势,我们讲述红军长征中哈达铺的故事,就是要告诉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新中国来之不易,红军长征的精神不能丢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仍然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面对各种挑战,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继续在这种精神的...

医圣仲景————作者:李古娥;

摘要:<正>时间:东汉末年。地点:南阳、长沙、岒南等地。人物:张仲景——本名张机,医者,撰写《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灵芝——张仲景妻子。草儿——张仲景女儿。沈槐——宛城名医。张婆婆——孤寡老人。卫汛——张仲景弟子。郡丞——长沙郡丞。蔡将军——荆州尉。罗仙官——医曹掾。罗怀——罗仙官弟子。扁鹊——先秦名医。众医者、骑士、百姓、吏卒、军士、家丁、使者等。序·远志[幕启。[幕内伴唱:“...

攒劲女人————作者:莫霞;

摘要:<正>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地点:宁夏大地。人物:李水河、徐文、马阳阳、马三棍、杨书记、水河妈、小李水河、小徐文,众村民、黑驴、芨芨草等。序[光起。[雄浑无际的黄土地。[迷茫无边的风卷沙。[瘦弱细小的芨芨草。[两个小小的生命——小李水河、小徐文出现在芨芨草地里。小徐文这是啥?小李水河咋?没见过?小徐文我从南边来的。小李水河叫个芨芨草,荒山上、野地里、小路边,哪都见,在咱这,平常得...

不断怀疑是我的写作方式 剧作家孟华访谈(上)————作者:孟华 ;李红艳;

摘要:河南剧作家孟华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一位极具思想深度与艺术个性的创作者。其创作生涯跨越50余年,作品达40余部,代表作品有《山鹰》《劳资科长》《半个娘娘》《老子》《玄奘》《榆树孤宅》等。他以“士人风骨”重释传统,以“他者视角”激活创新,在圣贤题材中灌注现代思想,于西方经典里植入中原基因。其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戏剧树立了一种范式:真正的民族性,恰在于以本土智慧回应人类共有的精神...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