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研究》河南省文化期刊,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文化类学术期刊,将于2013年初正式创刊(双月刊),国内统一刊号CN-1426/C。
《中原文化研究》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恪守学术道德,以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华夏历史文明为立足点,兼及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以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主要栏目: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栏目设置
中原思想文化、河洛文化研究、华夏文明探源、地域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研究、民间文化研究、学术思想评论、域外视角、文化产业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简介
一、《中原文化研究》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中原文化研究》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中原文化研究》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阅读推荐:新媒体研究
《新媒体研究》是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期刊荣誉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新媒体研究》的办刊宗旨:重点刊载新媒体传媒技术、传媒特点、传播形式、传播规律、传播渠道以及新媒体发展趋势和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学科发展。
中原文化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良渚:史前中国罕见的自然主神崇拜神性政治体————作者:李禹阶;
摘要:良渚文化是史前中国罕见的自然主神崇拜的区域性文化,其日神信仰持续近千年,并对该社会的制度建构及意识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时的太湖周边区域中,良渚“古城”及核心地区已进入早期国家即“古国”阶段,但是仍有许多相隔较远的政治体还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没有构成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统一的早期国家。由于良渚文化的日神信仰包含着观天测地、预告节气和维护氏族、部落传统道德和习惯法的功能,它既对良渚从事稻作...
红山文明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与族群融合————作者:张星德;卢治萍;
摘要:文化因素的融合反映考古学文化背后人群的性质和交往形式千差万别。已知考古资料研究成果都指向距今6500—5700年间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是赵宝沟文化的后裔和后冈一期文化移民碰撞并相互融合的产物,并在此期间逐渐实现了从物质文化层面以“三石”“三陶”为代表的显性符号或标志的逐渐趋同,发展到以玉文化、龙信仰和女神崇拜等为代表的信仰与宗教形式的认同。从彩陶观察,仰韶系统的半坡及其后裔也应当是红山文明化进...
“制造”子思:郭店简公布以来子思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学术展望————作者:李健胜;
摘要:郭店简公布以来,子思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偏差。在子思生平、著述问题研究方面,一些学者有刻意前推生年、推后卒年、冠他作于子思之嫌。在史料运用方面,一些学者把明显有作伪痕迹的《孔丛子》视作真材料,形成诸如“孟子车问题”等不恰当立论,不假思索地使用作伪材料已成风气。深化子思研究要坚持史料辨析,注重考察子思思想形成与发展历程,将新材料置放到学术史研究脉络之中,而非借此“改写思想史”。合理...
禹神话的地域接受与大一统地理观念的形成————作者:向柏松;陈雪琴;
摘要:中原禹神话以治水为主要内容,初步塑造出治水英雄禹的形象,提炼出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原华夏文化的外移,禹神话逐渐为中原以外地域所接受,表现出不同地域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同地域的民众在接受禹神话的过程中,也对禹神话进行了再创造,从而使禹神话的情节不断发展、人物形象不断丰富,最终形成禹神话体系。体系化的禹神话是广大地域民众与中原华夏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论周代建筑等级制度与诸侯国的僭越————作者:李合群;
摘要:周代包括西周与东周。西周在城市体系上实行国、都、邑三级制,其城市规模、城墙高度、建筑体量、台基高度以及宗庙社坛等方面均有等级规定,体现了以大为贵、以高为贵、以多为贵等特点。在城门方面,天子五门,外阙两观;诸侯三门,内阙一观。在宫室方面,又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之制,甚至柱子色彩、椽子雕刻、斗栱形状等亦有具体的规制。至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地方势力日渐坐大,各地诸侯及卿大夫纷纷僭越周天子建筑之制,彰显了...
“二程”理学视域下的儒家法哲学研究————作者:欧阳祯人;梅子泓;
摘要:程颢、程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在北宋法律体系稳定而成熟的背景下,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学法哲学体系。在理论层面,“二程”以“天理”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赋予法以理论根源,即“法自理出”;同时融贯“变易”之道,保证法的动态性与稳定性。在实践层面,“二程”在人性论基础上讨论德刑关系,讲求在制刑、用刑中遵循人之“气禀”;将“执中”贯通于法刑的制定与执行,强调法治与伦理的平衡。在礼法合一层面,“二程”淡化了儒家...
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现状及影响展望————作者:杨红;纪静怡;
摘要: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且其保护传承与科学技术的革新、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创新创造的能力与动力状况密切相关。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不断浸入各行各业的当代,传统手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最先涉足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的门类。聚焦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传统手工艺本体传承的现实状况,首先运用CiteSpace对特定文献进行计量聚类、突现分析以了解相关研究进度概况;然后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传统手...
杨时对《尚书》的利用与发挥————作者:范立舟;
摘要:杨时的学说,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创发一样,借助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来宣讲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对《尚书》的理解与阐释即其一例。杨时借《尚书》对王安石《三经新义》进行了批驳,与理学主流之洛学相一致,本体论与工夫论构成杨时思想的核心内涵,而政治论则是其思想体系对公共社会及其相应秩序的合理延展。杨时借《尚书》诠释所展开的政治思想,“良善动机”是立国施政的前提条件,承继儒家政治哲学...
《南园记》与韩侂胄权力合法性的塑造——兼论陆游的晚节问题————作者:李超;
摘要:历来对《南园记》的讨论皆聚焦于陆游“晚节”问题,而甚少注意到其与韩侂胄的关系。事实上,《南园记》为观察韩侂胄如何塑造自身权力合法性提供了一个绝佳材料。外戚、武人、近习的身份让韩侂胄专权面临着先天的合法性缺失,借助于《南园记》可以看到他为弥补该缺失进行的努力:一是通过强调南园的由来以及凸显与韩琦的关系,暗示在宁宗即位上的定策功勋;二是通过在文化艺术活动上的投入,淡化武人身份,营造士大夫形象;三是通过...
从“书命”到“属辞比事”:《春秋》“大义”的形成————作者:过常宝;
摘要:西周史官载录王命,春秋时,始载录诸侯之命。传统告命规则开始松动,史官不待诸侯之令而告命,告命成为一种政治监督的手段。传统告命辞不应体现史官的主观意志,但史官有选择地书命告祭,使事件得到礼仪价值的裁判,其价值标准为“命”“时”“敬”“礼”,这是史官最为基础层次的话语形态。“属辞”是史官在传统书命规范的基础上,微变其辞,针对旧有礼仪判断而形成新的价值判断,《公羊传》称这种方法为“实与而文不与”;“比事...
上博简《孔子诗论》留白简的成因、编联与文意脉络————作者:刘全志;
摘要:上博简《孔子诗论》存在着6支公认的留白简,而经过进一步辨证,第1支简也应是留白简。在留白简外貌形态的众多描述中,留白处存在人工刮削的说法最为引人注目。一般认为,留白处存在人工刮削之说具有相关“证据链”的支撑,以致常常被视为竹简本身所具有的真实现象。其实,留白处的“纵向竹纤维”并不是人工刮削的痕迹,而是竹简经过长时间保存出现的皱缩现象,这是出土战国竹简的常态。留白简的形成是抄写者面对主客观因素自主选...
传统工艺价值的现代转化研究————作者:黄永林;黄柳苍;
摘要:在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赋予传统工艺新的时代价值,引导它们实现由传统工艺项目向传统工艺品牌提升,进而向现代工艺产业品牌转化,实现高质量可持续传承发展,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是当今中国非遗保护理念的重大创新。传统工艺价值的现代转化路径主要有: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传统工艺的实用价值,通过遗产化、生活化和产业化等创造性转...
本刊启事
摘要:<正>《中原文化研究》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类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开展系统理论研究,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密切关注中国文化建设及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展示当代学人的思想与探索,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一、本刊主要栏目1.文明探源;2.思想文化;3.当代文化;4.宋文化研究;5.文献...
观察、演示与节制:早期中国“好恶”的政治性————作者:黎汉基;
摘要:在早期中国的文献中,“好恶”是一个公共概念,不是任何一个(或一批)思想家抑或学派的专属。研究“好恶”往往涉及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观察和判断,以及如何采取相关行动的策略性思考。尤其在政治世界中,若不告诉读者是谁的“好恶”,在什么地方、有或没有这样的“好恶”,可能提供不了多少有意义的信息。一个政治人物是不是值得信任,算不算臣民爱戴的领导榜样,乃至他的言行值不值得仿效,都可以着眼于“好恶”而得到审视和讨...
“自然”概念的转化与宋明理学的理论重构————作者:单虹泽;
摘要:宋明理学继承并发展了佛道思想中的“自然”概念,使其成为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整体意义上,理学的“自然”强调事物的自发性、自主性、自觉性,既反对外在力量的干预和控制,也反对勉强的、不必要的行为。从理学家对“自然”的使用中,可以看到“自然”被广泛地确立为本体、工夫、人性、境界、情欲、存在方式、政教秩序等多个领域的核心内容,用以表示本体的内在超越、工夫的浑沦顺适、思维活动的非刻意性、道德行为的自...
出土简牍所见西汉“别治”政区考辨——兼论汉代的“别治”制度————作者:赵海龙;
摘要:出土简牍所见之“别治”政区具备较为完整的乡里结构与系统的职官制度,地理位置不在王陵奉邑与都乡范围之内,拥有实际的辖区,属于秩级低于正式县级政区的特殊类型。出土简牍揭示的“别治”政区有两种类型:一类由正式的县级政区降级而来,另一类由正式的县级政区析分而来,皆受到毗邻之县的监管“。别治”政区的发展亦有两种路径,一类废入监管之县,另一类升格为正式的县级政区。综合出土简牍及相关资料的记载,“别治”是汉代常...
出土文献所见商周继嗣制度新论————作者:黄国辉;
摘要:商周继嗣制度是商周家族制度史的重要内容。“家谱刻辞”所见商代贵族家族继承制比商人的王位继承制更具稳定性和代表性。商代在嫡长子继承制之外当先有“余子”类的占卜环节。“余子”类卜辞的本质是要确立一种宗族内的政治身份认同。周代的继嗣制度中,嫡长子“同母弟”具有的优先权更多的只是表现在其兄尚未正式继任前,春秋之后又受到了立“嫡孙”的挑战。商和西周时期的宗法继嗣原则中未见有“立嫡孙”,但随着宗法制的演进,春...
重塑主体性:春节习俗的跨媒介传播————作者:卫才华;方洁;
摘要: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日益频繁,春节习俗的传播体系显现出“超地域化”形态,其存在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与地方社会以外世界的联结与互动。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进行文化表达的重要平台和途径。借助数字工具、社交媒体实现节日仪式和节俗符号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场景的迁移,以社交逻辑带动文化逻辑实现对春节仪式的创新与再造,依托个体的自我表达实现春节文化由“他塑”向“自塑”转化。通过技术赋能和多平台协同、集体记忆的跨文化重构以及代际...
论宋代地方政府对民间经营者的保护与救助————作者:王晓龙;
摘要:宋代地方政府出于朝廷“惠工通商”诏令以及增加财税收入的目的,采取多种措施对民间工商业者进行保护和救助,以保障其投资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主要包括加强地方军事力量戍守,设置巡检、县尉等专官打击盗贼,惩治贪官污吏勒索税赋,打击豪民、牙人欺行霸市等举措。同时对受到水旱、饥荒及海难、疾病等问题困扰的中外经营者进行救助,保护了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增进官民之间的互信互利,推动地方市场经营活动的繁荣和国家财税收...
六朝玄谈与孟子之学重振————作者:严耀中;
摘要:荀子之学与孟子之学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两大流派。荀学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把孔子对君子自我约束的“礼”发展成具有普遍规范性的“礼法”。儒法合流的助力、国家统治的需要以及“汉承秦制”使得两汉的律法变得愈来愈烦琐。此后董仲舒推行“以经义决狱”,将道德也变成另类之法。此举大大增加了治国的行政成本,更重要的是过分强调外在约束,导致社会上下普遍言行不一而奸伪丛生。对此的反思是魏晋六朝玄谈展开的一个重要原因。玄谈中...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郑和研究
- 省级小说界
- 省级岷峨诗稿
- 省级传媒评论
- 省级大众考古
- 省级奋斗
- 北大核心汕头大学学报
- 国家级思维与智慧
- 省级艺术与投资杂志
- 省级传承
- 省级对外汉语研究
- 省级皖西学院学报
- 省级文物鉴定与鉴赏
- 省级古典文学知识
- 北大核心当代修辞学
- 省级中华传奇
- 省级图书馆杂志
- 国家级中国国家旅游
- 省级钓鱼
- 国家级中国发明与专利
- 省级海岸生活
- 省级神剑
- 省级台州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世界哲学
- 省级大众文艺(浪漫)
- 省级连云港文学校园美文
- 省级保山学院学报
- 省级日语知识
- 北大核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省级当代艺术与投资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