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汉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1-1414/I
国际标准刊号:1674-8506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
主管单位:河南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满语研究》语言学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修辞学习》文学类论文发表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汉语言文学研究》 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汉语言文学研究》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期刊简介:《汉语言文学研究》是由河南大学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语言文学类专业学术期刊,2010年3月正式创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传播中,它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坚守繁荣人文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生态的办刊宗旨,崇尚学术中有争鸣、争鸣中有宽容、宽容中有立场的办刊理念。

  期刊栏目:汉语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园地、学术动态与综述。

  期刊收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本刊关注学术前沿,跟踪学术争鸣,提升精神品位,创造学术精品,用高水平的编辑质量回报作者和读者,在大学生、高校文科研究人员和其他社会科学爱好者中很受欢迎。

  期刊目录参考:

  1 翻译的立场与翻译的策略——大卫·霍克思及《红楼梦》翻译四人谈 杨乃乔;王东风;许钧;封一函; 4-12

  2 “劫”遭逢现代计时器:《红楼梦》的时间意识与焦虑内核 应磊; 13-24

  3 殖民/后殖民圣经读者的多样化阅读 梁工; 25-30

  4 开拓中西游牧与跨界叙事的也斯 凌逾; 31-40

  5 樊粹庭豫剧改革的戏剧史意义 康保成; 41-46

  6 樊粹庭戏剧创作方法简论 张大新; 47-56

  7 《风月梦》中的两性张力 徐志平; 57-65

  8 论“三言”中的“集体共用型”叙事模式——以《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为例 张怡微; 66-75

  9 英敛之、吕碧城与天津公立女学堂的创设 郭道平; 76-84

  10 秋风秋雨返秋魂——政治文化视野下的民元秋瑾迁葬 高翔宇; 85-98

  11 钱锺书眼中的散原诗歌 李开军; 99-107

  12 广州鲁迅论纲 朱崇科; 108-117

  鸣网郑重承诺:

  1、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各类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杂志社,是快速高效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谢绝投递杂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等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取维持网站正常运转的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无其他额外费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gov.cn)认证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汉语言文学研究》 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汉语言文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文论集要》与北大“中国文学批评”课程建设————作者:张钰筱;

摘要:1920年前后,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的变迁推动了《文论集要》讲义的出版。受到“整理国故”思潮影响,“文论集要”从“学术文”课程独立上升为预科必修科目,同名讲义亦从《学术文录》中抽离出版,开“文论”选本风气,并成为部审教科书,获得权威地位。预科停止招生后,“文论集要”直接被更名为“中国文学批评”课程,纳入北大国文系本科课程规划,并一直持续到抗战期间,其在国文系知识体系的核心地位得到确认。得益于预科“...

民族主义视野中的清末民初“国音统一论”与国语教育改革————作者:高建青;

摘要:清末兴起、蔓延至20世纪30年代的国语运动不仅是一场语言、文字和语体变革运动,更是基于“国语”概念生成的思想文化与社会政治运动,它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国家观念的发生以及民族国家建构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元前后的“国音统一论”以及随之而来的国语教科书编定、国语教育改革运动,打上了鲜明的语言立国、语言救国的国家民族主义烙印。其中,从官话到国语的“国音审定”,体现了参与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本位;从“国...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速度”视野及其方法————作者:何榴;

摘要:“速度”既是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关键维度,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重要主题。在加速时代,速度经验在文艺中实现了“再媒介化”,速度逻辑在文艺中呈现出“技术化”趋势。从“速度”视角重新审视文艺批评,是更新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视野的重要路径。针对加速语境中的文艺新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应走向一种速度批评范式。速度批评范式并非要取代传统文艺批评,而是思考一种以“速度”为本体的文艺批评的可能性,以有...

从战时上海出发观世界——新发现的王任叔佚文30则————作者:刘平;

摘要:王任叔在战时上海以“菰莆”“毁堂”“巴人”等笔名发表的诸多文章未收录进《巴人全集》,亦未见于《巴人年谱》《巴人文集》等各类相关论著,属于佚文。新见的30则王任叔佚文,以散文和书信为多。这些佚文发表于1935年至1948年,时间跨度长。从中可以看出,王任叔是如何从战时上海出发观世界、论社会、看人生的。新见佚文发表在非文学报刊和不出名的文学报刊上,被忽视很正常,但佚文的价值不可忽略。王任叔热忱地关注社...

1950—1970年代文学“真人真事”论考辨————作者:邹居东;

摘要:书写“真人真事”是1950-1970年代文学中重要的创作倾向之一。作家以亲历亲闻的人与事为基本素材,加以转写、提炼,形成文艺作品,往往能收获较好社会反应。但在倡导“本质真实”的氛围中,写“真人真事”常常被认为不深刻、不“典型”,没能呈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乃至是照录现实的自然主义的复活。另一方面,写“真人真事”又因涉及政治形势变化,经常被认为是影射现实而显得不合时宜。在“真实性”的两极中,基于“真...

僧俗互动与话语交融——以明清时期济公形象及叙事为中心————作者:王敏琪;

摘要:济公及其事迹作为一类广为人知的叙事题材,其发展始终受到佛门与民间两股话语力量的影响。济颠从禅林进入民间后,被尊称为济公,其事迹经过民间力量的不断塑造衍生出丰富的叙事内容。目前所见最早完整记述其生平的《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其文体形态与叙事特征不仅存在对于佛教文献体裁的模拟,也体现出对于佛教文献功能的攀附。而随着济颠禅师正统地位的逐步确立,僧传、寺志等佛教文献对济颠禅师的塑造也受到民间济公小说、传...

中唐“文道观”的重构与“四六”概念的诞生————作者:吴皞;

摘要:“四六”这一概念产生于中晚唐之际,通过对中日传存文献的爬梳,可以发现“四六”概念在诞生的初期并不同于偏重于指称一种文章形态的“骈文”概念,而是特定文体集合的代名词,即代指礼仪性的表、状、笺、启、书等公私文书。这就意味着“四六”并不能与“古文”的“散体”这一面向构成平衡的对立关系,其概念诞生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从“骈散对立”的角度去思考。相反,通过分析前期古文家与韩柳学派对于礼仪性文书的态度差异,可以...

宋代道中诗的流动风景与私人天地————作者:陈文芝;

摘要:道路是日常观察外在世界的重要场所。先唐诗中的道路是抒情象喻的模糊背景,中唐诗歌的道中之物则从意象还原为具体时空中的景物。到了宋代,道中行人的位移感受被纳入诗歌写作。宋人以置身其中的限知视角,呈现视觉的恒定或转折,关注地形、路况的变化,展露曲折水道的看山乐趣,调动知觉的波澜起伏。在平视或仰视的视角下,将沿路的“千岩万壑”比作“几案间物”,实现对道中公共之物的私有独占,“道中”由“可行”空间转变为“可...

“李何之争”与明中叶文章学发展的内在进路————作者:张翼;

摘要:传统文学史家往往将明中叶的文学面貌概括为“复古”与“反复古”的二元对立,而忽视了文学思想承递过程中的内在理路。发生于前七子复古运动后期的“李何之争”,恰恰将复古思潮与台阁体、唐宋派的文学理论相衔接,为观察这一时段文章发展史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绝佳视角。这场论争历来被视作是由李梦阳、何景明在文学创作方法上的分歧导致,李梦阳主“法式古人”,何景明则倡“舍筏登岸”。事实上,隐藏在李、何文学创作方法分歧下的,...

《文心雕龙》修辞学的现代转化——以《修辞学发凡》为中心的考察————作者:罗立桂;

摘要:《文心雕龙》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修辞学内容与思想。现代以来,随着“龙学”的兴起,学界开始对《文心雕龙》的修辞学思想进行现代研究,促使其修辞学内容从传统向现代转化。在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现代学术思想指导下,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所建立的现代修辞学理论体系内,对《文心雕龙》中有生命力的修辞学内容和思想进行辨析、整合与批判吸收,发掘其中具有现代价值的修辞学思想,从而完成了《文心雕龙》传统修辞学思想的现代...

文人之文的守望及其文学史意义——袁枚文章学的理论向度————作者:李金松;

摘要:袁枚既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古文家。袁枚对古文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认为文章渊源于六经。基于这一认识,他指出在宋代以后,由于八股文的兴起并成为科举的应试科目,再加上对《文选》缺乏应有的研讨,不大讲究修辞,古文因而衰落。而在乾嘉考据学横被海内之时,袁枚反对以考据学为古文及其对古文的渗透,竭力维持古文的纯度,重视古文的文学性与审美价值。袁枚关于古文的这些观念,是对文人之文的守望,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论《文心雕龙》比喻性表达的四种基本范式————作者:陈士部;

摘要:《文心雕龙》中的比喻性表达有草木之喻、工艺之喻、乐画之喻和身心之喻四种基本范式。比喻性表达不仅体现了一种理论文本的言说方式,还表征着一种古老悠久的思维认知方式。草木之喻、工艺之喻与乐画之喻同身心之喻四者联动,而后者更是前三者的“枢机”,实现了对前三者的统摄整合。进而言之,刘勰“以身喻文”的文艺观念既辉映着中国文艺美学的文本言说样态,同时又无意中拥有了世界普同意义,且拥有了身体现象学的生存论意味。中...

诗人人格何以“动的修养”——动静文明论视域下的中国早期新诗论————作者:梁仪;

摘要:从诗歌创作主体来看,1920年代初“动的修养”论深度参与了早期新诗“动的精神”的形成。“动的修养”论重视“在自然中活动”与“在社会中活动”以塑造诗人人格。“动的修养”作为人格论,与新文化运动鼓吹“动的文明”密不可分,柏格森“创化论”、歌德“活动主义”、泰戈尔“生存的动”、宋明理学修身论等资源也被改造运用。然而,“动的修养”作为诗学理论,还需直面个体内心动静冲突、东西动静文明对立、新诗人与新人身份错...

选本的权力与阐释的空间:《百家类纂》生成论————作者:郭强;

摘要:《百家类纂》是明代沈津辑纂的诸子选本。选本的生成是主体“当下立场”的呈现,也是权力塑造主体的过程。辑纂者、序跋者、刊印者和捐资者是《百家类纂》的主体,具有参与、评价、改造并生成文本的权力。沈津秉持“欲明书者,先明类例”的明类原则,在专录诸子、子中选子以及“钩玄去疵”等方面体现了辑纂者的权力。背景揭示与观念宣扬是序跋者施于选本的权力。《百家类纂》的刊印者包含检阅者、校正者、校刷者三种角色,分别行使检...

译史为诗:梁启超《二十世纪太平洋歌》的文本生成及意义————作者:田雪;

摘要:《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是梁启超将“新史学”思想付诸实践的成果。此诗以日本史学家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为蓝本,移植原文本的世界史分期模式,又立足中国史家的立场进行改译增删,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的进步叙事之中,谋求中国的世界史地位。基于融贯“史界革命”与“诗界革命”的策略,他又选择以诗译史,然而诗歌的古典风格被损伤,诗与史和谐的交汇表面下蕴藏着分裂的危机。同时,他选择将所译之史嵌入两年前东渡太平洋的历史记...

《世界公民》的中国瓷器趣味观————作者:郭然;

摘要:英国18世纪作家奥利弗·哥德斯密的《世界公民》是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书信体小说,深刻反映了这一时期中英两国的文学文化交流。小说中,哥德斯密经由英国妇女之口直言中国瓷器“在世上毫无用处”,该话语借用了这一时期英国国内讨论“趣味”问题的理论资源,对中国物质文明进行了贬低。这一与现实情况相悖的价值判断实则根植于18世纪中英两国间的全球贸易竞争,折射出英国民族制瓷业于崛起之际面对异域先进文明所采取的话语策略...

论审美资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史晓林;

摘要:审美资本主义的理论域呈现出矛盾复合性,既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性批判,亦包含对其理论遗产的继承发展。这一复杂张力是马克思主义在审美资本主义论域幽灵化在场的表征,既映射了不同理论范式间的认知偏差,也催生了二者的反思性对话。深入探究二者矛盾交错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厘清西方学界存在着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为我国当代文化产业范式转型与新型美学经济形态的构建提供启示

劳动与审美——马克思、席勒和黑格尔————作者:戴晖;

摘要:现代人生活在为商品所覆盖的世界,人作为劳动力也是商品,生产者与他的生产性是可分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把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生产劳动,于是改造社会经济基础不仅是实现劳动自由的前提,也是重新获得美的生活规范的必要条件。人在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中曾经具备以美为规范的居住方式,并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类型,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创造性地阐述了作为精神自我意识教养的劳动和相应的劳动者宗教。...

国剧潮中之混战:再探1925—1927年国立艺专戏剧系的课程争议————作者:游富凯;

摘要:1926年上半年,由赵太侔、余上沅等人主持的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调整了课表,每周加入数十小时的旧剧课程。此举随即引来争议,其中左明、张兰璞和王瑞麟等学生成立“五五剧社”,并在《世界日报》的《戏剧周刊》发表言论,以表达自己的戏剧主张与心中的不满。目前学界在讨论“国剧运动”的相关议题时,多将戏剧系师生的不合以及五五剧社的成立视为国剧运动失败的表征。然而,从旧剧课程安排的意见分歧,到课堂外的新旧剧论争...

女学生何以“登场作戏”?——“五四”之前女校关于“学校剧”的言说变迁————作者:黄湘金;

摘要:“五四”之前的女校演剧活动是剧史上隐伏的存在。彼时男校演剧颇为活跃,典型者如南开学校,以修身教育来接引戏剧诞育。此策略在女校中更为普遍。1906年吕碧城曾在《兴女学议》中谈及观剧之于女性的德育价值,而上海城东女学的言说,则从女性表演的本位彰显戏剧教育的意义。清末民初“女校剧”的生长,多借校园“游艺会”平台才得以实现。校方面向公众发言时,往往强调二者的礼义内涵和教育功能,而略过其休闲意蕴。至1915...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