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志》国家级文学期刊投稿,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刊物。原名《中国地方志通讯》,1981年创刊。曾名《中国地方史志通讯》。1982年改名《中国地方史志》。1983年定名《中国地方志通讯》。1986年改今名。
办刊宗旨
它的任务是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贯彻执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工作方针,宣传国家关于地方志工作的政策规定:沟通中央和地方方志工作及海内外同类书刊编篆信息;进行方志学术探讨争鸣,交流方志工作经验教训,推进方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主要栏目
设有理论探讨、续志研究、方志利用、旧志研究、年鉴编篆、动态与消息、来稿摘登等栏目。
阅读推荐:现代中文学刊
《现代中文学刊》是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学术刊物,侧重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的研究。《学刊》鼓励中文学科内部各专业的贯通,鼓励中文学科与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交融,以弘扬人文精神、提倡学术创新、促进学术繁荣为宗旨。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地方志最新期刊目录
从康熙《黑盐井志》秩官列表看巴蜀井盐技术在云南高原的历史传播————作者:王瑰;
摘要:云南井盐技术由巴蜀传入,史籍中缺乏直接证据。康熙《黑盐井志》保存的一份明代黑盐井官员档案中,唯见盐课司大使极偏重于从四川选拨,这揭示了明代巴蜀井盐技术有着向云南高原大规模传播的历史。由此上溯审视,大致可见南梁之前巴蜀向其输入煮盐技术,而后输出凿井技术,至南诏形成输出高峰的轨迹,云南高原由此形成三大盐业中心的初步格局,南诏人民也掌握了全部井盐技术。南诏中后期开始,两地交流急剧减少,云南井盐技术快速衰...
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历程的回顾————作者:易双立;
摘要:公安志是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专业志,在两轮修志中,省级公安志编纂成果丰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首轮省级公安志编纂是在新方志编纂理论和编纂经验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开展的,走了一些弯路;第二轮修志时,在首轮修志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明显进步,但仍有不足。笔者以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工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省级公安志编纂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全面客观地展现两轮省级公安志编纂的历史进程,总结其成绩和经验教训,以期对第三轮公安志...
历代祭祀曹操现象研究——兼论亳州旧志中的曹操事迹————作者:程诚;
摘要: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祭祀曹操的文化现象对于理解曹操形象演变有重要意义。祭祀曹操始于曹魏立国后建立的宗庙制度,在北宋以前基本得到官方认可。南宋以后,曹操形象急剧恶化,不在官方祭祀之列,甚至成为地方官民的忌讳对象。亳州官民不再祭祀曹操,明清亳州旧志对曹操事迹也多有回避,主要原因包括曹操的言行与儒家伦理存在矛盾;曹魏国祚短促,祭礼粗疏,未能形成规范的合法性叙事;受到中国史学盛行的正...
曲阜孔氏“弘治谱”考辨————作者:孔维亮;于芳;
摘要:长期以来,学术界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曲阜孔氏曾于明弘治二年编修家谱的说法,此说几成定论。然而,该谱至今未见流传于世。涉及人物主要有孔弘幹、孔弘绪、孔弘泰等。翻检史料,孔弘幹的生活年代晚于弘治时期,亦未见孔弘绪、孔弘泰编修家谱的蛛丝马迹。而且明清曲阜孔氏家谱均不见该谱序文,与修谱惯例明显不符;历代志书、家谱等也未提及该谱。追本溯源,此说当起于民国26年《孔子世家谱》孔传堉序文“弘治二年”为“天启二年”...
宁夏引黄灌区秦、汉、汉延、唐徕四渠渠名沿革考——以地方文献为中心————作者:王飞;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渠道众多,通过对秦、汉、汉延、唐徕4条具有代表性的古渠道渠名的演变过程进行考证,明确了古渠道的实际演变脉络,探讨了古渠道渠名沿革的历史意义。首先,古渠道渠名的沿革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再者,古渠道的开挖及重修历史体现了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建设历程;最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渠道渠名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渠名不单是辨别渠道的称呼,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或社会情感的深刻表达,寄托...
晚清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的形成与米谷市场——基于地方文献的考察————作者:徐伟;
摘要:太平天国战争后建立的江山善堂,是一个在省际边缘地区发展起来的,并由边缘向传统城市中心辐射的善堂类型。其发展可以分为延喘局和同善局两个阶段,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各地区善堂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在救济过程中彼此合作,逐步形成一个浙闽赣三省跨区域慈善网络。江山善堂的文献中详细登载有跨省份劝捐、各地区同善局组织人员名单以及米谷的采办、中转、运输等内容,表现出施善与教化之外,慈善与市场之...
明清诗歌对地方志的多元书写及其价值————作者:王佳伟;
摘要:明清时期政府重视修志,文人广泛参与修志,因此出现大量书写地方志的诗歌。从这类诗歌的作者及书写特点或书写角度来看,其一是所积诗篇几与全唐诗相埒的乾隆皇帝,此类诗作甚多,其书写特点是以“志”入诗,以“志”注诗;“志”类多样,题材丰富;借助方志,考证名物。其二是修志者,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对修志操守、修志担当、方志门类及其他修志相关事宜进行多元书写。其三是其他文人,他们以读者或旁观者视角,或阅读方志而后咏...
入志方言的调查、记述与分布呈现————作者:吴健;
摘要:方志方言篇主要记述一地方言的种类、分布、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内容。从整体来看,旧版方志注重代表点方言的记写,但对一地方言的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呈现不足,降低了方志方言篇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编纂方志方言篇,应突出方志特有的“志”的属性,除了对代表点方言进行准确具体的描写,还应体现该地方言的具体分布和内部差异等。县级方志方言篇的概述,应建立在村(行政村或自然村)级单位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方志方言篇应该有...
中国最早村志考辨————作者:黄建安;
摘要:村志编纂,我国古已有之,但主要为民间自发偶作,并未纳入官修范畴,编纂数量很少,现存数量更少。关于中国村志编纂肇始何时,目前方志学界说法不一,辨证不足,其中不乏认识混乱及谬误。厘清相关概念,结合田野调查,考证现有文献,对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加以考辨,对于深化当下的村志研究具有溯源意义。中国现知与现存最早村志,并非清康熙二十四年郎遂编纂的安徽池州《杏花村志》,也非明末曹(火章)编纂的江苏吴江《庉村志...
冯梦龙《寿宁待志》的地方志书写精神————作者:刘大可;
摘要:明末著名文学家冯梦龙不但在通俗文学和为政清廉方面享有盛誉,而且在地方志编纂方面也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其所著《寿宁待志》除详细记载寿宁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文外,还大量记载作者宦游寿宁时的施政活动与政治理念,以及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和一些富有特色的诗篇、文告等,从中体现的地方志书写精神可大致概括为:为民情怀、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志属信史”“经世致用”5个方面。这5个方面不仅对当时社会...
上饶县名含义演变考析————作者:王涛;
摘要:<正>今人对上饶县名含义的认知存在较大分歧。(1)此种差异,实是由于史籍记载不同所致,这种史籍载录不同引起的地名含义分歧非常普遍。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上饶县名入手,揭示地名分歧史料背后蕴含的社会认知变化及其反映的区域历史变迁。一“山郁珍奇”叙述主体及上饶县名本义上饶初置于东汉建安年间。该名最早见于《三国志》(2),此后屡见于《宋书》《南齐书》《...
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的时空与类型考察————作者:钱茂伟;王笑航;
摘要:村史志编修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0余年来的村史志编修历史值得研究。村史志编修主要包括“点状式一村修史志”与“规模化村村修史志”两大类型,点状式一村修史志指民间自发的一村一志编修活动,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则是有组织的编修活动;两类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村落终结”时代,规模化村村修史志更能满足时代需求。考察30余年来规模化村村修史志实践可知,至少有10个地级市、109个区县展开试点,成效显著...
2025年《中国地方志》选题参考
摘要:<正>~
《史记·东越列传》“梅岭”地望新考————作者:常泽宇;
摘要:<正>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东越王余善反。《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记曰:“故龙侯韩说为横海将军,出会稽;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中尉王温舒出会稽:皆破东越。”(1)同书《东越列传》详述其始末:先是元鼎五年南越反,东越王余善“持两端,阴使南越”,南越平定后,“楼船将军杨仆使使上书,愿便引兵击东越。上曰士卒劳倦,不许,罢兵,令诸校屯豫章、梅领待命”。次年,余善“...
名补不名志:论《吴兴艺文补》的补编定名与部属借位————作者:谷维佳;
摘要:地方志中的“艺文”和“文集”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分属史部和集部,但在实际地方文集编纂操作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基于方志的属性以及刊刻资费等因素的限制,方志所收录地方艺文往往容量有限,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文人和文学全貌。《吴兴艺文补》在编选契机上本是为配合《吴兴备志》而成,应属史部,但其实际上却是以“补艺文”的形式别行编刻,单独成书,故其本身又有地方文集的属性。《吴兴艺文补》的特殊...
中国高校方志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启示————作者:沈松平;朱瑞阳;
摘要:中国高校方志学教育历经民国、新中国两个时期,其发展历程与国家大规模修志互为促进。方志学附属于历史学,具有偶然性较大、稳定性不强,游离于高校学科(专业)正常发展轨道之外,师资不稳定。深入研究方志学教育发展历程对当下高校方志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方志学应通过在历史学专业下面设置方志学专业方向,依托传统历史学专业实行人才分流培养;集中全国方志学师资,扎实推进方志学理论研究,建立起完整的...
陶侃平定王机叛乱中的“小桂”位置考辨————作者:赵昱超;
摘要:两晋之交,陶侃曾在岭南地区平定王机、杜弘等领导的叛乱。这场叛乱规模虽小,但引出有关“小桂”地理位置的争论。南朝人陶弘景最先提出“小桂”为始兴郡桂阳县的说法,元代胡三省提出“小桂”应为桂林郡桂林县的新看法。此后关于“小桂”的具体所指争论不休,广东、广西的地方志也多将“小桂”定在各自省内。通过还原整理史料,从古时的行军特点和陶侃平叛的战略布局,桂阳、桂林二县的历史沿革多个角度深入探索,笔者认为陶弘景将...
南宋扬州筑城史料辑佚与相关问题——以《广陵续志》和宝祐《惟扬志》为中心————作者:朱超龙;薛炳宏;
摘要:关于南宋时期扬州筑城的文献资料数量相当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南宋扬州三城的深入认识。清人刘毓崧《宋大使府砖考》一文转引宋嘉泰《广陵续志》、宝祐《惟扬志》,其中涉及南宋扬州筑城相关史事,为南宋扬州城研究增添宝贵资料。兹辑佚出来,结合考古发现,对涉及的宝祐城城门、城壕、平山城、重城城壕、堡寨翼城、“圃城”、水坝、吊桥等诸多要素进行初步讨论。新史料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对南宋扬州城的认识,对解决近年关于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山西新方志实践探索————作者:王张强;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编纂新的地方志被纳入《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自此,全国范围内的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展起来,具有悠久修志文化传统的山西也开启了编纂社会主义地方志的实践探索。山西许多市县成立修志机构,抽调人员开展工作,掀起修志热潮并取得一定成果。尽管这一时期的修志实践存在很多问题,但在继承修志传统、创新修志理论、探索工作体制、保存文献资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后山西新方志编纂积累经...
试论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时代与地域分布特征——兼谈其方言地理学价值————作者:连燕婷;
摘要:旧志汉语方言资料的主体语料所属时代宜限定在清康熙至民国时期,前后300年左右的时间;所属地域涵盖29个现行省份的593个县区,几乎遍布全国。旧志汉语方言资料数量多、地域覆盖面广、时地标记明确、以县为主的调查单位设置科学合理,可用来绘制清代民国时期的汉语方言地图,描写该时期的汉语方言地理分布面貌,比较其与现代汉语方言的异同,探寻汉语方言演变的规律和机制,助力汉语方言的分类与分区、方言接触演化等研究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人文杂志
- 国家级山西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南方文坛
- 国家级百年潮
- 省级长白学刊
- 省级四川文学
- 南大核心安徽史学
- 省级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 省级河海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诗刊
- 省级厦门文学
- 北大核心考古学报
- 省级雨花
- 省级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省级电影世界
- 省级诗书画
- 省级新闻论坛
- 省级民间文学
- 省级青年文学
- 北大核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新闻窗
- 省级春秋
- 学报平顶山学院学报
- 省级幽默与笑话
- 省级当代人
- 省级延河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研究
- 北大核心哲学动态
- 北大核心中国史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