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4-1139/C
国际标准刊号:1000-5455
主办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查看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暨南学报》社科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发行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反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科研成果,繁荣学术,促进学术交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报创刊于1956年10月,原刊名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1956和1957年各出1期,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版,16开。1958年起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出版,各出2期,1958年的第2期起改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1959年出1期。1960年出3期(分综合版、中国语言文学专号、历史专号)。1961年停刊。1974年复刊,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为季刊。1976年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1-3期的刊名改为《广东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的第4期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78年起刊名改为《华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起刊名为《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1983年第1期起刊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起改为双月刊。1980年起国内公开发行,1989年起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向国外发行。   50年来,学报一直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学术性、地方性和师范性,注意应用性,力求办出特色。在哲学、经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人文体育学等若干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特别是近10年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抓住本校已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有利时机,坚持改革、创新,及时反映重点学科新成果,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又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如新经济问题研究、港澳台研究、广东经济与教育、文化研究等。在抓好编校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体档次,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高品位和严谨性使其知名度逐步提高,受到了广大作者、读者的好评。在广东省高校学报和全国师范院校学报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文章转载率,地位不断提高。近10年来,在广东省优秀期刊评比中,2次(1997、2001)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在广东省高校学报有关评优中多次获奖;在首届(1999)、第二届(2002)和第三届(2006)中国人文社科学报评优中均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报还先后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1999、2004)、“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1999-200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首批来源期刊”(2000)、“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0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4);2001年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另外,已为国内主要的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学报与学校同步发展,为学校作出应有的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

  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

  栏目设置

  设有中国古代思想新探、中国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等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从社会正义到性别正义——论南茜·弗雷泽的“二维”性别正义观 茅根红

  2. 康德内在自由观批判——基于女性主义视角 董美珍

  3. 女性公共领域如何可能?——论弗雷泽对哈贝马斯的批判 杨礼银

  4.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研究:以Res High Educ期刊为例 郑文,宋春燕,陈伟

  5. 优良学风的建构:大学文化管理的旨归与路径 钟凯雄

  6. 学生干部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潘文庆,李溢航

  7. 近代教育家对实践教学的探究 吴云鹏

  8. 课程想象力:内涵及其培育 左璜,莫雷

  9. 课程改革语境下课堂文化之重建 杨宏丽,贺成立

  10. 中文身体动词的语义特异性加工 陈新葵,张积家

  11. 基于城市群视角的澳门城市竞争力研究 杨英

  12. 以澳门与横琴合作促进澳门经济可持续发展 袁持平,梁雯

  13. 澳门特区长者定居内地的趋势、原因和特征 陈广汉,刘璐

  14. 收入分配对广东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基于ARDL-ECM模型的实证研究 吴超林,罗文野

  15. 从经济实力与国际货币体系看美国贸易逆差——基于马克思货币理论 刘伟

  16. 市场错误定价理论的再研究——基于英国并购市场的实证分析 符蕾

  17. WTO先前上诉机构裁决的地位——专家组职能行使的视角 何鹰

  18. 我国财政法的反思与重构——方法论的视角 张双梅

  19. 政府干预经济的宪法学思考 王恒胤

  20. “实践转向”与艺术美学 张玉能

  21. “后现代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起点 张弓

  22. 试论通感意象的“间体”结构——通感意象的现象学阐释 苏宏斌,廖雨声

  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

  【摘要】本文从构词方式、词性分布、词语长度三个方面,以近两年流行的网络新词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理想认知模型、隐喻视角、概念整合理论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的方式、发展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推动汉语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新词,认知理论,特点

  一、网络新词

  网络新词多为风靡的非正式语言,来源多为方言词、外来词,相较传统汉语最大的优势是新奇便捷,能够生动及时反映新生事物和时代潮流。由于每年年末都会进行网络新词评选,加之媒体的聚焦,人们对其认可度逐年增加,并日益成为流行的社会现象。本文选取近两年的网络新词,经对比、统计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作者:王泽龙;薛雅心;

摘要: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兼具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

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基于市场逻辑的一个分析————作者:徐康宁;

摘要:未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一般受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驱动,同时离不开必要的市场环境。技术条件既定,需求就成为影响未来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约束条件。未来产业具有技术前沿、爆炸式成长、成本迅速下降、市场竞争激烈、生命周期长短不一等特征,一般首先诞生于发达国家,但由于起点相同或相近,在其他国家也有机会加快发展。一般而言,未来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应纠偏发展未来产业急功近利的做法,但可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主要...

外部审计质量与企业创新:规模与质量的双重视角————作者:王一钦;杨思莹;

摘要:从规模和质量两个角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8—2021年的数据实证检验外部审计质量的创新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发现:较高的外部审计质量不仅促进了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而且提升了企业创新质量。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这一结论。机制检验表明,较高的审计质量能够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促进新闻媒体的正面报道,进而促进专利产出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低融资约束的企业和国有企业,审计质量对创...

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实质性绿色创新还是漂绿?——基于公益诉讼试点的证据————作者:李胜兰;童瑞;才国伟;

摘要:研究环境司法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创新行为,对于探索和实践中国绿色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地方检察机关—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以环境公益诉讼政策为研究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环境公益诉讼政策实施前后博弈主体的策略选择、演化路径以及政策的作用机制和实施效果,发现:环境公益诉讼有效促进了企业进行实质性绿色创新,并体现在企业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和漂绿行为减少;...

地方政府投资偏好调整与企业生产率——来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的经验证据————作者:刘志铭;杨志江;

摘要:“消费拉动和投资拉动之争”是当前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使用地级市投资增速目标与消费增速目标之差衡量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并以2013年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改革作为地方政府投资偏好调整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强度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投资偏好调整对微观企业的经济效应,发现:2013年以前地方政府存在明显的投资偏好,2013年以后发生了大幅调整;投资偏好调整提高了企业生产率,而投资消费结构、企业经营自主性和市场...

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的研究与体系构建————作者:莫雷;陈友芳;张卫;李盛兵;张学波;马早明;王瑞明;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于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观点,根据人类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本质,本文系统构建了本源性学习与教学理论体系,包括“本源性学习理论”与“本源性教学理论”两大相互贯通的模块。本源性学习理论提出了联结性学习与运算性学习、联结性机能与运算性机能两对基本范畴,解答了个体学习的本质问题,以及个体学习机能的形成问题,建立了创新性的学习双机制理论。基于学习双机制理论构建的本源性教学理论,本文重点解...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婚恋叙事、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作者:文蓉;

摘要: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通过传统的婚恋叙事展现出英国爱德华时期中产阶级的趣味特质,进而呈现出社会转型时期这一阶级的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的群体症候。英国中产阶级对工具理性、功利主义和物质文明的极度推崇引发了趣味的变迁,不仅促成了以财富为核心逻辑的“非利士趣味”,而且导致了趣味与情感感受、道德修养的分离。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不仅展现了对中产阶级异化趣味观的批判,同时也呈现了对培育良好趣...

在融合中坚守:多元文化经验对屯堡人群体信息加工和文化依恋的影响————作者:张积家;刘元清;方燕红;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基于屯堡人是明朝“调北征南”移民贵州的汉族屯军后裔的史实,探讨了多元文化对屯堡人的群体信息加工和文化依恋的影响。实验1采用群体参照范式考察屯堡人的族群信息加工。结果表明,多元文化影响屯堡人的族群信息加工,屯堡人在本族群参照下的记忆成绩最好,显著好于在汉族人、苗族人和布依族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在汉族人、苗族人和布依族人参照下的记忆成绩没有显著差...

疑难案件中的法律逻辑————作者:何雪波;

摘要:主流法律逻辑长期以演绎推理为重心。作为解决确定性问题的逻辑工具,演绎推理除了应对简单案件,在疑难案件中的作用主要在于修辞论证。就疑难案件的思维决策,还得寄望于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似真推理。但似真推理的现有研究主要源于经验观察,尚缺科学解释。以认知科学中的神经计算原理为基础,借助“贝叶斯大脑”学说,可用主观概率估算来解释似真推理的科学本质。至少对疑难案件的思维决策而言,法律逻辑的本质就是似真推理。似真...

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者:朱珂;张瑾;张斌辉;

摘要:ChatGPT正在开拓人机交互的新领域,引发人机协同共生教育生态的重大变革。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本文批判分析ChatGPT的语言特征,厘清智能技术遮蔽在语言表征下的“类人理解力”,并以此为焦点分析ChatGPT变革“人机共生”教育生态的潜在困境和纾解策略。在潜在困境下,ChatGPT变革教育生态的“并联共生”模式为:教育主体以是否确知交往对象的身份为基准,派生出顺应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的双轨...

七言律诗体格律形成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作者:杜晓勤;

摘要:近年来,学界对七言诗律化问题虽然越来越关注,但在七律体格律形成过程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甚至错误的观念。如果要将七言诗的律化问题和七律体式形成过程的研究推向深入,并最终建构起一部七言律诗体格律形成史,既要注意七律体式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又要充分考虑七言律诗体格律形成的历时性与阶段性,更要对七律体式风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比较七言律诗在形成和定型过程中与五言律诗、七言歌行等相关...

女仙、女冠、女妓——李商隐道教化的女性书写————作者:刘青海;

摘要:道教影响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诗歌中的女性书写带有很明显的道教化色彩。从形象的谱系来看,可分为女仙、女冠以及缘饰以神仙内容的女妓三种类型。李商隐诗歌中的女仙书写主要取法齐梁游仙,其中人仙恋爱的模式源于以《真诰》为代表的上清派叙事,兼融骚韵,遂以浓郁的抒情性而著称。李商隐的女冠书写类型丰富,大抵可分为“寄居或出入权贵门庭”者、由贵主入道者以及与李商隐有感情羁绊者三类,艺术成就最高,善用密...

张九龄的寒士感与寒士人格主题的抒写————作者:黄琪;

摘要:张九龄的寒士心态,首先包含了家族和地域双重意义上的微寒性质,同时由于身处开元一朝“吏治与文学之争”的漩涡中心,他常有生命升沉的孤危忧患感受。张九龄有意以取譬兴寄的艺术来表现奸邪世界与孤直之士的对立。在五言古风创作中,较之于阮籍、陈子昂等,张九龄更加鲜明地继承了楚骚中蕴含的以正身修德来对抗邪曲谗谄的价值立意,以诗歌塑造了孤劲贞直、秉守素节的寒士人格形象,将中古时期寒士形象的书写提到了一种理想化的精神...

文士的再兴与开、天文学的承嬗————作者:隋雪纯;

摘要:开元文儒标举文藻政事相兼的人格模式,使南朝以来偏重“辞章之士”的文士之内涵重新实现了“文学”与“儒行”的合一。受到开元文儒拔擢、崭露头角于天宝年间并以萧颖士、李华、颜真卿等为核心的进士构成天宝文士群体。他们在接续礼乐雅道、复古汉魏等认识的同时,确立远追三代文章、近举陈子昂等为经典之论,并与元德秀、元结等形成复古同道,在诗文创作中形成自觉回向主风雅、重散直和兴寄托讽的实践。天宝文士在文学观念上注重兴...

春风化雨百年间——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百年发展史论————作者:郭英剑;宋晓涵;

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文学逐步以译介之姿进入中国语境,通过专著、杂志专栏、研究文章等多种形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视野与人文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历百年风雨。中国美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历史进程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初创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的繁荣期,以及2010年以来的创新期。回顾各阶段的历史背景、译介路径、研究重心...

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需把握的四对重要关系————作者:杨婷;陈博;

摘要: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兼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历史学科双重属性,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升华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话语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共识。历史不仅是时间的纵向延展,也是空间的横向扩张。深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需在掌握其基本脉络和发展线索的基础上,把握好三个维度的四对重要关系:宏观层面把握内史和外史的关系;中观层面把握史与论、撰史求真与史学致...

《咏兰古诗》————作者:吴晓懿;

摘要:<正>~

造就“有教养的人”:重温理查德·彼得斯的自由教育哲学————作者:王占魁;

摘要:关于受教育者“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乃是标定教育目的和教育理想、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教育学的核心命题。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彼得斯秉承柏拉图有关培养“自由人”的理性教育传统,通过有效区分作为理想结果的“教育”与指向却又并不必然导致这一结果的“被教授”或“接受课程训练”等“有关教育活动”,将“教育”确立为一种衡量和判断教-学活动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价值标准。进而,他又从教...

质性研究的形塑:认识历程、价值选择与实践旨趣————作者:王霞;

摘要:质性研究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是一种蕴含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通过对多种社会理论的批判与继承,质性研究的知识图景和研究规范得以形塑。在认识论的发展历程中,质性研究面对客观本质和非客观本质的不同本体论前提,先后形成了以发现、非理性参与、意向性获得和自我建构为核心的不同获知方式;在与社会运动和社会理论的密切联系中,质性研究表现出关注微观群体、注重个体体验、解构权威、追求解放的价值...

全面深化改革、资源配置效率与新质生产力————作者:韩建雨;许冉;

摘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基于2012—202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面深化改革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发现: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渗透维度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即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资源配置,间接提升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且健康良好的营商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新...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