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月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d/file/p/af306083b4aafde493924170b5fffdb7.jpg
国际标准刊号:1003-0638
主办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主管单位:北京鲁迅博物馆
查看鲁迅研究月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俄罗斯文艺》艺术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电影新作》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鲁迅研究月刊》(以下简称《月刊》)是鲁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月刊》不但反映和引领着中国的鲁迅研究,而且关注着域外的鲁迅研究;不但刊载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反映和交流着鲁迅研究的动态和信息;不但及时回应着鲁迅研究上的不和谐音,还关注着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意义上鲁迅的价值;不但总结着鲁迅研究大家的学术建树,还关怀着青年才俊刚起步的鲁迅研究,注意着青少年的鲁迅接受过程。它是“全天候”性的,也是结构性的,展示着成果也发布着新的史料,凸现着学问大家也扶持着后生小辈,探究着鲁迅事实和文本,也梳理和反思着研究本身。同时,它也是动态性的,即还原着历史,关注着现实,关注着鲁迅本身,也关注着鲁迅所关注的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学术和学理为特色但决不超然于国计民生之外。自20世纪李何林先生领导创办的“内部交流资料”到《鲁迅研究动态》再到《月刊》,30年里一路走来,《月刊》在成长和成熟中已经成为鲁迅研究的一个学术重地,成为鲁迅学人的精神家园,成为读者走近鲁迅、了解鲁迅进而研究、理解和言说鲁迅从而提升自我的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存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文核心期刊(04)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有:作品与思想研究、青年论坛、鲁迅同时代人研究、拾遗与补正、序跋与书评、学术随笔、怀念、学人书简、学术动态、书讯、美术作品、比较研究、翻译研究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4)“空间”的现代性:论《伤逝》的第一人称叙事 国家玮

  (23)鲁迅拟《苦闷的象征》最初广告及译著出版时间新考 袁洪权

  学术争鸣

  (28)在学术争鸣中提高鲁迅研究的质量——兼谈《鲁迅、施蛰存论争的态度与是非——兼与王福湘先生商榷》 王福湘

  鲁迅研究之研究

  (40)“迷信可存”:“伊藤鲁迅”的东亚近代像 韩琛

  影响研究

  (49)敬隐渔:把鲁迅推向世界 张英伦

  (55)鲁迅与新马华文文学中的故乡书写 颜敏

  同时代人研究

  (63)朱希祖与钱玄同(二) 朱乐川

  青年论坛

  (69)“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托洛茨基文论对鲁迅文学思想的影响 彭冠龙

  研究资料

  (77)《两地书》北京部分鲁迅原信手稿阅读札记 甘智钢

  拾遗补正

  (80)鲁迅手书夏穗卿诗 顾农

  美术研究

  (82)鲁迅的收藏“拿来主义” 施艳萍

  教师发表论文:剖析川端康成文学作品中的悲伤美学

  【摘 要】在阅读日本文学的时候,常常会被文章优美的文体及纯真的爱情等深深打动。其中日本作家的代表就是川端康成了。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的主人公常常为下层女性,题材描写了她们的柔暖内心及不幸经验。其中最出名的作品就是《伊豆的舞女》。通过精读《伊豆的舞女》,深深地被川端文学的美学,特别是悲剧美学所打动。在感动的同时也对川端康成如何用纯真的爱情来脱离自己的孤儿本性,作品中的悲伤及美丽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本文将以这几个疑问为中心,以《伊豆的舞女》为主,也涉及他的其它作品,探讨川端文学所特有的悲伤美学。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学,伊豆的舞女,悲伤

  一、川端作品感伤美学的根源

  (一)幼年时的孤儿本性

  川端康成出生于日本大阪市北区花町。幼年父母双亡。1901年父亲去世后在第二年母亲也相继去世。川端康成从小体质虚弱,在祖父母的过度保护下每天闭门不出。在读小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在读小学不久祖母去世不久外出的姐姐也去世了。1912年读初中时最后的亲人祖父也去世,不得不被黑田家收养后开始了住校,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这时候,川端康成已经是一名彻彻底底的孤儿。这样的经历给川端康成幼年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

  鲁迅研究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声”与“默”的变奏:《域外小说集》中《默(寓言)》的翻译修订与寓意重构————作者:王岫庐;

摘要:1908年,周作人翻译了爱伦·坡的短篇小说“Silence—A Fable”,刊载于《河南》第八期,题为《寂漠》。次年,该译文收录于《域外小说集》第二册,更名为《默(寓言)》。周氏兄弟对译文标题与关键词的微妙调整,体现了他们以“朴讷之辞”传达异域“文情”的努力,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声”与“默”的复杂认知。《默(寓言)》整体上采取了“直译”的策略,然而,通过关键词语的斟酌,译者悄然将原作中关于个人孤绝...

从地方记忆到国耻纪念:《女吊》的创作缘起及抗日忧思————作者:蒋琴;王本朝;

摘要:鲁迅《女吊》主要是对绍兴目连戏的回忆,同时对剧情也有很大的改动。它将“起丧”改为“起殇”,将“女吊”形象美化和强化,凸显其复仇性,对其“讨替代”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省略和否定。鲁迅写作此文,在于他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对民族复仇的渴望与坚守、对遗忘国耻行为的讽刺与批判。1936年上海“九一八”纪念活动及其所引发的惨案是鲁迅创作该文的重要诱因。作品借更美更强的“女吊”形象承担被压迫民族雪洗国耻的复仇...

1930年沈从文对于革命文学与鲁迅的一则速写——佚文《闲话》考释————作者:黄秋华;

摘要:1930年《新月》月刊第3卷第1期“零星”专栏有一篇题为《闲话》、署名“王荣”的文章,对于革命文学家与鲁迅从“打过骂过”到“携手讲和”的关系转变有颇具讽刺性的即时评议。这篇《闲话》在谈论革命文学与鲁迅时的意见表述、全文的遣词造句,乃至语气腔调等方面,都和沈从文的同期写作若合符节,应可认为其作者就是沈从文。这篇短文展现了沈从文认识鲁迅“左转”问题的一个中间环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沈从文看待鲁迅的复杂态...

发人心之幽微:家训经验与鲁迅“处世法”的形成————作者:梁仪;

摘要:鲁迅的家训经验构成其“处世法”的重要基础,他由家训文本延伸至世故人心批判,最终确立起独异的“处世法”。早年抄录祖父《恒训》发现言传与身教、训诫与现实等文本裂隙,成为初识处世难题的经验;由嵇康《家诫》发觉礼义与人心的悖反关系,勾连起家训经验与现实处境,形成独具锋芒的人心批判视角;对《颜氏家训》“渡世法”的批判深化了言/行世故的辨析,也折射出周氏兄弟家训经验及观念差异;晚年预拟遗嘱形成对传统家训处世法...

鲁迅藏山东嘉祥汉画像 人物故事

摘要:<正>~

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手稿————作者:章太炎;

摘要:<正>~

青纱帐里(木刻)————作者:古元;

摘要:<正>~

许寿裳《兴国精神之史曜》材源新考——兼论周树人、许寿裳为何重视意大利的复兴运动史————作者:张宇飞;

摘要:文章首次发现日本明治时期历史学者坂本健一编著的《意大利史》中的“第十章复旧与叛乱”是许寿裳撰写《兴国精神之史曜》中《篇二伊大里兴国之精神光复之业》所参考的材源。由于周树人是《兴国精神之史曜》的重要参与者,其在留日时期对意大利的文学与历史始终保持着关注,可以推测坂本健一的《意大利史》应为周、许二人在留学时期学习意大利历史的一部重要资料。周树人、许寿裳在《兴国精神之史曜》中着重介绍意大利19世纪前后的...

从“左联五烈士”看中共上海文化组织的宣传斗争————作者:施晓燕;

摘要:1931年1月,多个团体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上海东方旅社等地先后被捕,其后24人被国民党杀害,其中有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李伟森。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共上海文化组织主要以《文艺新闻》及《前哨》为阵地着重宣传了牺牲的左联作家,最终形成了“左联五烈士”。这打破了当局的政治钳制和文化封锁,给予五位烈士应有的纪念和追思,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导向,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揭开一丝呼唤公平与正义的曙光,指引更多人走上...

文章合为时而著?——张向天《鲁迅旧诗笺注》的版本变迁————作者:侯桂新;

摘要:作为系统研究鲁迅旧体诗的开山之作,张向天的《鲁迅旧诗笺注》面世后广受关注,多次再版。此书一共有五个版本:香港《文汇报·文艺》1957-1959年初刊本,广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本、1962年再版本、1964年三版本,以及1972-1973年香港版。在它的版本变迁历程中,再版本广泛吸收了学界热情公正的批评意见,三版本继之以局部完善,成为各版中最善之本。香港版受时势影响大幅改写,但事与愿违,反而使...

精神的大苦闷——《墓碣文》细读————作者:冯章;

摘要:鲁迅在《墓碣文》中精熟运用传统碑文的韵文体,以梦境的小说形式,基于自我行状又超越自我,极其痛切地表达了自我与普遍人性间的多重悖论。其内在的精神哲学可概括为“二元转变论”,展现为多重矛盾形态,包括相互对峙,即梦境中“我”与碑碣的对立、碑阳与碑阴的并置,以及狂热与寒冷、天上与深渊的永恒张力;物化转变,即对立面在极端处从一方转化为相对的一方;彼此包孕,即天上也有深渊,“无”中包含“有”,绝望中含有希望;...

阿Q艺术难题——《阿Q正传》典型论的“普遍性”问题————作者:汪卫东;

摘要:从20世纪20年代的阿Q形象解读,到30年代、50年代的典型论争,再到80年代以来的新阐释,一个世纪的《阿Q正传》阐释史留下诸多理论难题。阿Q典型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典型普遍性内涵的阐释,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国民性与阶级性并存的问题,后续的阐释或小心回避或巧妙应对这一难题,难免走向理论的偏至。作为论争焦点的普遍性问题与阿Q形象内涵的丰富性相关,引发后续不同理论视角的阐释。在诸多理论阐释遇到瓶颈后,需要转换...

“苏报案”章太炎、吴稚晖之争的最初史料——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手稿发微————作者:孟琢;

摘要:章太炎《狱中与吴君遂、张伯纯书》是关于“苏报案”的重要早期史料,在这封书信的手稿中,有此前未见的关于章太炎、吴稚晖之争的记载。早在1903年7月章太炎、邹容被捕之初,二人便共同认定吴稚晖“卖友脱逃”。从狱中质疑到持续数十年的论辩,章吴之争随着时间、情绪的积累不断升级,争论重心也由“卖友”到“献策”再到“告密”而不断转移。由于章士钊的调解,章太炎在《赠大将军邹君墓表》中删去了与吴稚晖有关的内容。这封...

“性解”的翻译与早期鲁迅的天才观————作者:桂婷;

摘要:鲁迅早年曾在多处使用“性解”一词,该词一直被认为是从严复处借用。从周作人悼诗《天才》中可确知,“性解”乃鲁迅改译,以表达对“Genius”当时被译作“天才”的不同看法。严复的影响和鲁迅自身的拉丁语能力、以及周作人可能提供的辅助,均是鲁迅译作“性解”的关键。不同于叔本华的“天才”与尼采的“超人”,鲁迅的“性解”既是个性解放的先觉者,也是推介新文化的诠解者,同时肩负着解放国民的使命。“性解”与民众站在...

散文诗与文体政治——鲁迅的五卅书写与《野草》————作者:屈爽;

摘要:《失掉的好地狱》与《墓碣文》写于五卅之后,但一直以来,二诗与五卅的关系未被充分认识。五卅后,周刊上发表了大量锋利肃杀的诗,其部分作品不仅加重了虚浮的时代氛围,还容易遮蔽迫切的问题,鲁迅对这些诗并不满意。由此,他以《莽原》为阵地,编选了一批青年的散文诗,形成一套回应时代的文本群。而《失掉的好地狱》与《墓碣文》也构成了对民众“深沉的勇气”和“明白的理性”的启蒙。同时,鲁迅的文学实践,根植于他重启“思想...

鲁迅藏《静物》————作者:中村岳;

摘要:<正>~

无题木刻之二十二————作者:沃渣;

摘要:<正>~

半殖民经验作为方法:老舍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与民族国家想象————作者:魏巍 ;梁苏琴 ;

摘要:老舍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是半殖民经验下一种具有双重目的性的双重想象,他以中国人的视角想象、表征西方以及西方人想象的中国,又通过想象中的西方现代文化来反观、重审和改造中国社会。以半殖民经验作为方法,老舍在想象与肯认西方文化某些优越性的同时,又借助西方主义视角,有选择地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可以抗衡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精神、道德与文化资源。可以说,半殖民经验催生的西方主义,不仅影响着老舍在半殖民时期的...

鲁迅藏《白与黑》第二十三号 阿部川徒手————作者:小坂義龍;

摘要:<正>~

“内曜”之士的战斗姿态和政治目的 ——从朗西埃政治美学思想观《野草》中的“无物之阵”————作者:刘东方;魏佳欣;

摘要:朗西埃曾把集结或共识的程序权力的组织、地方与角色的分配,以及表面正当化的分配体系定义为“治安”,在朗西埃看来,“治安”携带某种集体规训化意味;鲁迅《野草》中存在一个由无主名无身份,不可睹不能触的“伪士”群体无意识聚集在一起的“无物之阵”,二者恰不谋而合。与这一“无物之阵”相对的是一个手举投枪的“内曜者”——战士,欲求冲破这种治安秩序,以达到突破既有感知分配政治目的,这种颉颃对抗的因素贯穿于《野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