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广西大学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5-1070/C
国际标准刊号:1001-8182
主办单位:广西大学
主管单位:广西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编辑部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福州大学学报》研究生毕业论文

  【杂志简介】

  《广西大学学报》系广西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会科学学报,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本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双百”方针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反映时代精神,兼顾地方特点,增强可读性。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广西优秀期刊一等奖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哲学、经济学、文艺学、语言文字学、新闻学、高教研究、新学科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哥德尔与胡塞尔:观念直观的共识 倪梁康

  论由丁若镛与费希特的对话所展显的道德本能现象学 李南麟,陈庆德

  论马克思的认识论与现象学 汤姆•洛克莫尔,郁欣

  试析胡塞尔先验构造理论的非“唯我论”特征 王嘉

  让“良知”走向“良言”的现象学之路——耿宁《人生第一等事》述评 郑朝晖

  “致”良知与“信”良知——良知教的实修方法及其难点 刘海滨

  试析阳明心学的生态智慧 朱小明,张宏海

  货币的“逆威斯特伐利亚”模式:货币空间理论文献述评 李智

  新时期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改革创新研究 叶安照,黄巍华

  从工作中心理解脱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工作-非工作边界融合视角 韦慧民,赵鹤

  论海上共同开发区的法律适用问题 杨泽伟

  南沙油气资源开发的法律困境与对策研究——以中越南沙油气开发之争为例 郭冉

  论关键日期及其在南沙岛礁主权争端上的适用 邓妮雅

  中国厌讼传统再认识 李自然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的困境与展望 张开骏

  论国际人道法中的战斗员概念及其当代挑战 朱路

  评职称发表论文:关于素质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

  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评职称发表论文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广西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四情”融入: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运用策略研究——以广西大学为例————作者:李国忠;

摘要: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为地区培养推进强国建设、促进民族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课程思政挖掘中存在“国情”融入形式化、“省情”融入片面化、“校情”融入割裂化和“学情”融入单向化等困境。广西大学的相关实践经验表明,高校通过国情融入、省(自治区)情融入、校情融入、...

论国际民事诉讼必要管辖制度的学理阐释与规则构建————作者:邹国勇;

摘要:必要管辖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受广泛认可的国际民事诉讼制度,是传统管辖依据的补充,有助于保障原告的诉诸司法权,防止出现“拒绝司法”现象,避免产生管辖权的消极冲突。适用必要管辖制度通常应满足受诉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案件本无管辖权,原告无法在其他国家提起诉讼,案件与受诉法院所在国存在一定联系三个条件,但是“原告能否在外国法院获得公正审判”不构成适用必要管辖制度的条件。我国应确立必要管辖制度,它不仅是保障我国当...

论中国《外国国家豁免法》的实施————作者:黄进;纪林繁;

摘要:国家豁免是一项公认的习惯国际法,但一直以来国际社会对国家豁免的范围存在争议,呈现出绝对豁免主义与限制豁免主义的对立之势。在《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通过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国内立法或司法实践的方式确立起限制豁免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采纳了限制豁免的制度。该法律在确认外国国家享有管辖豁免的基础上,又规定了一系列的例外情形,在诸如商业活动、劳动或雇佣关系、侵权行为、财产关...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作者:郑保卫;郑权;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该思想植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度对话,深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与历史积淀,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核心命题,构建了涵盖绿色发展、系统治理、制度创新、全球协作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现代转化,更以系统性思维重构了人...

何为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价值悬设之问————作者:孔伟宇;

摘要:在巴黎文本群中,青年马克思从类本质出发的人本主义异化逻辑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浪漫主义却又在人本主义中扎根,批判政治经济学的抽象观念却又将理想状态寄托于另一个价值悬设。它比宗教批判的浪漫主义多了政治批判维度,比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多了经济学维度,比政治经济学的浪漫主义多了哲学的透视,在多重人本主义理论的地平线上生长出了一个具有唯心史观特性却不时闪耀出现实光辉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

从依附到共生: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澜湄经贸合作分析————作者:戴长征;蔡子越;

摘要:澜湄经贸合作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互惠共生特征:虽然湄公河五国对华贸易依赖度远高于中国对其依赖,但双边合作却不断深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澜湄经贸合作不仅是物质性交换,更是情感性交换的载体。经贸合作一方面推动澜湄国家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助力社会性权力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政治安全与社会人文等多层面关系网络的嵌入,强化了互信与长期合作。由此,这种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正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进,并在“澜湄国家命...

我国股票市场股权溢价之谜的再检验——基于耐用消费品存量协整长期风险模型————作者:郭娜;詹新宇;

摘要:以永续盘存法自行构建的中国耐用消费品存量数据为样本,采用两步估计法和时间溢价模拟实验检验了耐用消费品存量协整长期风险模型。该模型将效用函数中的耐用消费品与非耐用消费品分离,并根据我国典型特征假设耐用消费品存量和股利都受到长期风险因子的冲击且具有协整关系。结果表明纳入耐用消费品提高了理性经济人模型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能力,较好地解释了“股权溢价之谜”,也准确地刻画出我国投资者在合理的风险厌恶下,倾向...

先秦诸子兵学源流述略——兼及儒家与兵家之关系————作者:刘强;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子学”研究的兴起,有学者提出了“新兵学”的概念,认为兵家当为“诸子之首”,应有与儒家平等的地位。这一观点似是而非。通过对先秦诸子兵学思想源流的梳理,不难发现,兵家在诸子思想谱系中地位特殊,兵学绝非兵家所独有,儒、墨、道、法、杂诸家皆有丰富而深刻的兵学理论。兵家与儒家、兵学与儒学有着清晰的源流承传关系,兵家的地位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得到提升。作为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西周开启的礼乐文...

谁的知识最重要?——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想中的主体————作者:李爽;

摘要:“谁的知识最重要”的问题自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问世之日起,便是批判教育学派的核心议题之一。弗莱雷对重要知识问题的判定标准,从价值论和存在论的角度要有助于使人真正实现人性化,同时实践中能引领人们走向现实的科学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之路。他认为压迫者的知识是非人性化的唯我论的;而被压迫者的知识在跟压迫者斗争的初始阶段是具有依附性的亚主体知识,只有在走向解放的成熟阶段才能获得重要的主体间性知识。因此,...

“内圣外王”与道学政治化解读的想象性与非历史性——以《朱熹的历史世界》为中心————作者:许家星;

摘要:《朱熹的历史世界》是一部影响广泛的经典之作。该书以内圣外王为解释模型,强调道学以外王为中心的新立场,对道学观念与文献加以泛政治化解读,提出了诸多新解。但如果基于以朱解朱的历史主义原则,该书在概念解读、材料使用、观点推断上实则充满了想象性与非历史性。就朱子的本末观、“格君心之非”来看,可知朱子更强调责君化君以明道而非得君行道,且儒学与理学并不存在紧张;基于“内圣外王”这一模型对《近思录》《大学》《孟...

中国企业对印尼直接投资(1990—2023年):演进历程、结构特征与经济效应————作者:刘凯;

摘要:1990—2023年,中国企业对印尼直接投资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契合了其“国际化”进程。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下,投资集中于爪哇等市场成熟、资源丰裕地区,以绿地投资、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作为主要进入模式,形成了有色金属、汽车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特征明显。中国企业以“非渐进”方式突破“边际产业扩张”的传统路径,通过向产业上游和产品市场延伸价值链,嵌入生产网络并参与国际分工,以此向价值链上游攀...

“欲望-生成”理论的主体性建构及其内在张力——基于对德勒兹的欲望哲学考察————作者:康雅琼;

摘要:德勒兹的“欲望-生成”理论将身体本身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通过反俄狄浦斯的论述将矛头指向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其哲学的核心思想便是对差异与生成流变的重视,这也从另一方面彰显出他对一切固定的、程式化的政治哲学的批判。从欲望的结构、欲望的生产、欲望的价值和欲望的解放这几个维度出发进行分析,能够彰显出德勒兹的欲望理论及其政治哲学对开放的、动态化的、自由的生命之遵从,从而使欲望主体以一种积极的和...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西方文明观的批判与超越————作者:王仕勇;汪洋;

摘要:面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西方文明观带来的现实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有力批驳了西方文明观中的错误观点,实现了对西方文明观的超越:批判“普世价值”论,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回应了人类文明的价值之问;批判文化虚无主义,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力量,回应了中华文明的主体之问;批判文明冲突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人类文明的秩序之问;批判历史终结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应了人类文明的形态之问。习近平...

中国股市反转效应与资产定价——基于牛市与熊市状态的分析————作者:滕莉莉;陈煜之;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存在价值、情绪、盈利等市场异象,这些异象意味着资产价格未能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可能导致资源配置扭曲。究其原因在于个人投资者占比高,相较于机构投资者,其信息处理能力更弱,致使市场容易受到情绪驱动,而传统资产定价方法只关注公司的基本面,无法捕捉到投资者情绪带来的市场异象。据此,中国股市的定价可以从投资者情绪角度出发,分别探讨反转效应在牛市和熊市中的表现,为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提供新的理...

历史意识:论卢卡奇早年艺术哲学中的历史观————作者:秦佳阳;

摘要:历史是卢卡奇早年文艺理论中的关键视点(Gesichtspunkt)。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完成之前,卢卡奇以文学史(Literaturgeschichte)作为其艺术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在《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中提出“艺术-历史哲学的形而上学”这一美学体系建构的核心观念。在其早年历史观中,这一观念主要体现在作为美学与社会学之综合统一的文学史方法论、非线性历史发展观、以历史为语境的阶级意识三个方面。他最...

“形式聚合”到“实质融合”:“三合一”审判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作者:张润;刘树德;

摘要:“三合一”审判改革既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任务的具体要求,也是司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三合一”审判改革实践具有从单一领域扩大到多个领域、从地方法院探索扩大到最高人民法院部署、从法院单一推进扩大到中央统筹规划、从专业合议庭/法庭扩大到专门法院以及从“物理聚合”嬗变至“化学反应”等特点。当前“三合一”审判改革主要存在司法认知不到位、审判理念不系统、诉讼管辖不协调、裁判规则不...

从“形式指引”到生存论-存在论词源学————作者:岳秀芳;李章印;

摘要:“形式指引”和“词源学”方法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并且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尽管海德格尔本人没有明确将“形式指引”方法与他的词源学方法关联起来,但实际上,“形式指引”方法及其思想精髓已经被化用在了其词源学阐释之中。一方面,海德格尔通过将形式指引的“中介”固定在语词上,形成了一种“形式指引”式的词源学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他利用语词“形式”的指示作用,对语词的源初意义进行了生存论-存在论...

技术封建主义的经济叙事及其批判——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视域————作者:郁欣;徐子明;

摘要:基于数字技术长足进步的崭新运作逻辑,西方部分激进左翼放弃了加速主义的解放逻辑,转而建构起当代资本主义“复归封建”的经济叙事。具言之,伴随着社会生产的数字化、数字资产的集中化、一般智力的集成化、虚拟市场的国际化,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出数据效用的权力化、无产阶级的依附化、反制垄断的无力化、增长逻辑的掠夺化。这一叙事,既强调其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生产社会化规律内在一致,同时又拒斥现代资本主义将走向共产主义这...

荀子的认识心与主宰心再论——以《荀子·解蔽》篇为中心————作者:丁四新;

摘要:《解蔽》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关于认识心,荀子认为,在认识道和把握道的过程中,此心有两患两蔽;而使此心达到“众异不得相蔽以乱其伦”的根本方法是“兼陈万物而中县衡”;通过“虚壹而静”的功夫,此心可以达到“大清明”的存在状态,进而可以“知道”;“壹于道”的功夫很重要,且此功夫就在心上,故“壹于道”其实是忧惧人心(“人心之危”)和精壹于道心,并使之至于精微(“道心之微”);“以圣王为师”的“学”也是解蔽的必...

“完全掌控”“不受掌控”与共鸣关系的重建——论罗萨对科技数字化和数字文明的反思与批判————作者:王雨辰;黄俊溶;

摘要:罗萨把“完全掌控”的文化价值观和以追求增长和提升逻辑为核心的制度,看作是加速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指出“完全掌控”的文化价值观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并使加速社会形成新的异化现象,造成主体与世界缺乏有机共鸣关系。克服异化现象、建立主体与世界共鸣关系的途径就在于以时间维度为切入点,建构一种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共鸣的前提是可触动与感动,因此共鸣既与“完全掌控”的文化价值观不相容,但又必须对物具有一定的可受掌控...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