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史哲

文史哲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7-1101/C
国际标准刊号:0511-4721
主办单位:山东大学
主管单位:国家教育部
查看文史哲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辞书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学术月刊》研究生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文史哲》创办于1951年5月,是新中国创办最早的高校文科学报和人文社会科学杂志,首任社长为时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华岗先生。当时负责华东地区的陈毅同志说:“大学就是要通过教学与科研,为国家培养合格而又对路的有用人才。而学报正是检验这一成就的标尺。山大创办《文史哲》是开风气之先,已引起全国各大学的重视。”得风气之先的《文史哲》,在党的“双百方针”颁布之前,便率先进行学术论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关农民战争问题的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红楼梦》问题的讨论等一系列学术争鸣。这种开放的办刊方针得到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王亚南、吕振羽、顾颉刚、周谷城、罗尔纲、黄药眠、陈子展、齐思和、严北溟、周汝昌、程千帆、阴法鲁、任继愈、汤志钧、何兹全等都踊跃为《文史哲》撰稿。著名学者蔡尚思评价:“《文史哲》致力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因而繁荣学术,功不可没!” 《文史哲》不仅有着繁荣学术的贡献,而且有着扶植新人的传统,李希凡、蓝翎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在《文史哲》上发表之后,曾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使《文史哲》成为“大学者的讲坛,小人物的摇篮”。

  本刊作为一家学术名刊,至今在同类刊物中仍然保持着三项殊荣,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家以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而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一向以学术为本位,以创新为生命不断发掘新的选题,展开新的争鸣,受到国内外读者,作者的高度关注及好评。

  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

  国家期刊奖(首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当代学术铭家与学术史、国学研究、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重估儒学价值_儒家传统的开放性新探:孝-慈现象分析(笔谈)

  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与人之为人 蔡祥元5-8

  亲子之情探源 黄启祥8-12

  孝何以是一种德性?——在德性伦理学的视域下重审亲亲之爱 王珏12-16

  对亲子关系的哲理讨论的说明和阐发 张祥龙16-20

  学术史研究

  《春秋》中的“空白”叙事:“阙文”与“不书” 李纪祥21-38+165

  “国学”原义断裂、跨语际挪移与流变性转换考察 蔡先金39-51+165-166

  文史新考

  古“凿齿民”写照:史前獠牙人头像玉雕属性考——兼释史前东南方拔牙习俗与古“凿齿民”形象之矛盾 王晖52-64+166

  河西宝卷存目辑考 朱瑜章65-79+166

  秦兼并战争中的“出其人”政策——上古移民史的特例 王子今80-86+166-167

  皇权继承危机与魏晋政治格局之形成 陈艳玲87-97+167

  唐宋“口号”诗考论 刘湘兰98-104+167

  民初小说理论:管达如《说小说》与吕思勉《小说丛话》新探 邬国义105-121+167-168

  中国哲学研究

  论东汉“儒教国教化”的形成 渡边义浩;仙石知子;朱耀辉122-135+168

  中国哲学中的证明问题 张文修136-150+168

  职称发表论文:《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

  [摘要]《共产党宣言》问世距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面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歪曲,马克思、恩格斯及后来的继承者都相继作出了坚决的批判与论证。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从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初并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这一历程中一直存在,并且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出现,使得共产党人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的状态以应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攻击。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反马克思主义,批判

  目前,关于《共产党宣言》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相对比较广泛,同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各国都有不同的理论存在,比较典型的有:卡尔・波普尔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本书认为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其他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的进程,它被誉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学作出的最彻底、最难对付的批判。而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党宣言》中也做了深刻的批判,《共产党宣言》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都已经做了最深刻的批判,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那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利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受挫、马克思主义个别论断的过时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等等。苏联解体后,柏林街头叫卖两本书《一个幽灵离开了欧洲》和《别了,马克思》,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现在明目张胆的反马克思主义正在减少,但对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研究不能停下脚步,这是建设共产主义实现中国梦必须的不二选择。

  文史哲最新期刊目录

扎陵湖采药石刻释文献疑————作者:郭永秉;

摘要:<正>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石刻释读工作,也还有不少讨论的空间。今借助照片和拓片,就释文提出几处疑问和设想,冀能推进刻石性质之认识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九章算术》体系与传统————作者:邹大海;

摘要:《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经典。通过考察《九章算术》章名的含义与由来,分析编纂者组织内容的内在逻辑,可以证明此书在每章的选材方面总体上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各章之间界限清楚,全书编排顺序合理,这表明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九章算术》以算法为主体,讲求算法的普适性,算题则服务于算法,起问题模型和示例作用。《九章算术》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编定以后,各种注释本、阐发其要义和模仿其体例的著作屡见...

唐诗中的“瘴”书写及其经略岭南之意义————作者:钟乃元;

摘要:汉晋时人在南方开发尤其是经略岭南的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瘴的体验诉诸书面记录,淬炼成历史记忆,凝定于史部文献。以唐代士人根柢经史的阅读经验和诸多现实需求为触媒,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瘴”,又以符号的形式转化成文学意象,呈现于集部文本。“岭南皆瘴乡”的历史记忆,在唐人文学言说中弥散为“南方多瘴疠”的文化地理感知,这与唐朝关中本位政策主导下诗人对南方文化区的边缘化定位有关。唐代岭南、巴蜀、荆楚、吴越等...

《大学》诠释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作者:李敬峰;

摘要:《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分章、格致补传、亲民或新民等展开构思,形成数量众多、内容互异的《大学》改本,使得中晚明成为《大学》改本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在《大学》义理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的宗旨...

朱熹对儒家义利观的创新诠释——以《大学》“生财有大道”与《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解读为例————作者:乐爱国;

摘要:《大学》后半部分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引申出“生财有大道”,并特别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朱熹对此作出了深入解读,强调“财者人之所同欲”,反对“争民施夺”以聚敛财富;强调财富来源于民众的农业生产劳动,主张散财于民。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诠释了《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既明确提出“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认为义并非排...

“年之疏数”:经义阐释与北宋礼制层面禘祭之消亡————作者:马清源;

摘要:北宋神宗年间礼制层面取消禘祭而仅保留祫祭,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源自儒家经典的禘祫礼自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在宗庙祭祀中,之后王朝礼制实践中的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更,更产生诸多争议纷纭的经学理论。汉末郑玄等人的经学理论及东晋以来的礼制旧制成为影响后世禘祫礼制实践与变更的重要因素。北宋时期,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迁,几乎重现先前经义阐释与礼制实践所涉禘祫年月安排的各种情况,其变迁既有礼制旧制的影...

子弹库帛书中的宇宙论及阴阳家学说新证————作者:贾连翔;

摘要:长沙子弹库帛书是探索战国阴阳家学说的重要文献,可惜因残破和内容专门,不少核心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新出的清华简《四时》《司岁》《五纪》等战国竹书,对当时的天文数术等有前所未见的系统阐释,很多内容可与帛书相互印证。这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帛书构图顺序等基本问题,校正文本中部分释读疑难,而且通过几种材料的相互参证,更可以推演出当时宇宙论的系统框架,并揭示诸如“天梪(柱)”“亡奉”“亡厉”“入月七日”等重要概念的...

《千顷堂书目》系黄虞稷《明志稿》改窜本考论————作者:李鹤丽;

摘要:虽然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其《明史艺文志稿》的“初稿”,但仍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未能定谳。推究其由,根本原因在于诸家用以比较的卢文弨所见《黄志》(包括京大本《明志》)实际上并非黄氏《明志稿》原本。通过朱彝尊《经义考》征引的黄氏《明志稿》与卢见《黄志》及《千顷目》的异文比勘,尤其是卢见《黄志》对朱引《明志稿》与《千顷目》共同的著录错误的订正,以及卢见《黄志》对朱引《明志稿》与《千顷...

文本生成与史论散布:《满洲建国溯源史略》新探————作者:李孝迁;

摘要:《满洲建国溯源史略》原名《满洲建国之历史的意义》,其作者不是郑孝胥,而是伪满洲国民政部委托满洲史研究者园田一龟编写。这份文件是日伪当局为了向内外编造伪满建国的正当性所作的历史说明,有日英汉三种版本,被广为复制散播。它曾被提交国联李顿调查团,企图混淆视听,但没有达成目的。《史略》强调满洲自古以来为独立国,汉人从未统治过其全境,系爱新觉罗皇室的私有领土,与中国无涉,反而与日本渊源深远。其叙事以立场为转...

中华文明的早期书写与精神探源————作者:赵敏俐;

摘要:早期书写的独立呈现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了文明。它从最早的图画和符号到文字的生成,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观念、思想、宗教、审美、文化等等,它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神话思维与文化记忆,是早期书写不同于后世书写的重要方式,并展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极大地提升了早期书写的文化价值。将丰富的考古学成果与早期...

重审《文选》的文体分类——兼谈文学与史学眼光的并施————作者:张伯伟;

摘要:《文选》编纂特征之一,就是“次文之体”“又以类分”,既次序文体,又细分类别,这一做法对后世选集影响甚大,也引发批评者“擒贼先擒王”的欲望。举其赫赫有名者,则如苏轼、姚鼐、章学诚,其中又以后二者的批评较为具体,也多受现代学人的肯定。然而对该问题的研讨,既需要文学眼光,又需要历史眼光。总体看来,姚鼐有文学眼光而缺乏历史眼光,章学诚有历史眼光而缺乏文学眼光。所以透过对二者论断的辨析,可以看到他们的意见虽...

近代文章学的更化与国文学的建构——以清末民初桐城派文论为中心————作者:陈广宏;

摘要:追溯“中国文学”近现代以来之形成史,可见其有基于文言的国文学与倡言白话的国语文学两层基底。清末民初,以古文为核心的传统文章学与西方传来的Literature有所交接,并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下成就国文学。虽然在五四时期很快被国语文学覆盖,却毕竟代表了一种转型中的形态。桐城派后学即在此过程中,作为一支力量,以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借助文学教育由普通学向专门学发展的契机,推进文章学的更化,通过调整文学定位、重塑...

论史嵩之与南宋道学——从一件毒杀案谈起————作者:方诚峰;

摘要:道学在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成为南宋王朝的正统思想,主持其事的宰相却是道学名流深恶痛绝的史嵩之。史嵩之不为道学家所容乃至被污名化,一是因为其从父、权臣史弥远与道学家之间因济王之死产生的矛盾;更是因为他在抵御蒙古方面建树颇多,压倒了魏了翁等道学名流。道学确立正统地位的同时,宋理宗也被推尊为整全的道统之传承者,而朱熹等道学宗师及其学说则被认为起辅佐性的作用。可见,在南宋政治实践中,皇权主导了道统、...

“采药”和“采药昆陯”————作者:王子今;

摘要:<正>青海新发现秦刻石遗迹中有“采药昆陯”文字,有质疑者提出“采药”一语使用年代较晚,不见于先秦乃至西汉的文献。其实以《史记》《汉书》为例,除年代先后的差异外,作者的社会立场、文化态度和历史视角均有各自的特性。对照这两部史学名著的不同用语,可以发现很多复杂的因素。《史记》据司马迁自己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在当时是一部体量巨大的书。但是如果要求《史记》保留成书时代所有社...

昆仑石刻补释————作者:吴雪飞;

摘要:<正>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学角度对石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关于“将方伎”。石刻载“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采药昆陯”,学者认为“将方支(伎)”不通,怀疑“支(伎)”的释读不确

秦昆仑刻石考————作者:姜生;

摘要:<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昆仑山可谓上古神话系统之轴枢、中国的奥林匹斯山、众神所居的“万神殿”。任何有关昆仑的史料发现,都可能引发热烈讨论。扎陵湖畔“昆仑刻石”即此之属。一、扎陵湖畔“昆仑刻石”的释读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2020年7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畔发现“皇帝”等字刻石,后在其专著中公布图片,惜未识出昆仑及年代(侯光良:《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西安:西北大学出...

秦及汉初的“徭”与“更卒”————作者:吴雪飞;

摘要:秦及汉初的“徭”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力役,采用“非连续性”的供役方式。徭徒以“日”计徭,一年内往往多次服徭。国家对每位徭徒一年的徭役总量进行控制,规定一个累计的徭役天数定额,即“徭员”,“徭员”根据徭徒爵位的高低呈等差之别。徭徒的行徭天数超出或不足“徭员”,即将超出或不足天数带入后一年计算。政府连续征发徭役时,需要以年为单位,比照不同爵位者“徭员”间的比例,对徭役进行等差分配,即“均徭”。国家使用...

《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释疑——兼论两周之际的政治分野————作者:程浩;

摘要:《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一句自古纠葛甚多,未得确释。现据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所记携王之谥为“惠”可知,所谓“同惠王”即两周之际与周平王并立的“周惠王”。而句中的“子”字当读为“使”,意为派遣、命令。从郑桓公曾受惠王之命伐郐来看,其人并未与幽王同死,而是在骊山之役后与虢、秦等“邦君诸正”共同拥立了惠王以奉周祀。“二王并立”之初,背靠姜姓之国与戎狄集团的平王,由于在道义与宗统上均有瑕疵,并不为...

伦理、内涵、生态:明代朝鲜“小中华”思想与王权体制————作者:黄修志;

摘要:朝鲜王朝“小中华”思想是支撑其王权体制及治理体系的一套核心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装置,在朝鲜前期就已形成一个完善而坚实的思想体制,使朝鲜重构了治国理念和内外政策,完成了国家建构。“小中华”思想具备君臣大义、字小事大、华夷之辨三个层面的政治伦理,其中,君臣大义最为重要,成为朝鲜王权体制的首要理念及对华观念变化的根本源泉。“小中华”思想在内涵上按照家、国、天下的顺序具备三个圈层,分别是“慕华尊儒”“事大尊...

崔有海《东槎录》与明末登州的中朝交流————作者:左江;

摘要:1621至1630年间,朝鲜使臣赴明会经由登州往返,留下了较多明、鲜人物交流的记载,崔有海《东槎录》三卷本是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在这些朝天文献中,吴大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推动了登州一地明、鲜人物直接、间接双线并行的交流方式。登州作为军事重镇,活跃着众多武将,他们也崇文爱文,积极与朝鲜人进行诗文交流,金陵武将世家的张可大为其中代表人物,其弟张可度展现的江南士林风貌又丰富了崔有海的见闻。明、鲜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