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
《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
《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
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
《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投稿须知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
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
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
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
五、引文及注释:
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
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
1.作者/编者/译者;
2.书名/文章题目;
3.出版社;
4.卷期/出版年月;
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
C.引文注释范例:
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
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
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论文发表目录:
梁启超的两次“归来”与五四新文学…………………………张弛
“新文学之始基”——从小说创作看苏曼殊的文学史意义……闫晓昀
萧红对左翼文学的融入与疏离………………………………秦林芳
“大众文艺”与普罗价值主体确立的矛盾…………………方维保
隔岸的观看——台湾郭沫若研究一瞥…………………………李怡
鸣网郑重承诺:
1、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各类杂志的官方网站或杂志社,是快速高效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谢绝投递杂志社的稿件。
2、本站提供服务全面,包括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等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取维持网站正常运转的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无其他额外费用。
4、本站所合作的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www.gapp.gov.cn)认证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凭借多年的论文发表经验,审核、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最新期刊目录
性别场景的误认与置换——再谈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作者:陈欣瑶;
摘要:小说《我们夫妇之间》关注革命夫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冲击,尝试借由阶段性中心任务“城市接管”的推进,抵达婚姻家庭关系的圆满。这一转写标记了小说作者在缺乏性别语汇的历史语境下触及性别盲视的症候性瞬间。萧也牧自感不足的修改及丁玲反复提及的“虚伪”,提示了文本内外同步发生的、对性别场景的误认与置换,即对“说不出的(性别)问题”进行“说得出的(阶级或其他)命名与处理”。此番表述难以名状之物的创作与批评实...
抗战、湘省新政与沈从文“重写湘西”的发生————作者:宫震;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因发表质疑湘省新政的言论而遭到长沙各界的批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试图寓政治行动于文学写作之中,通过“重写湘西”来表达自己“重造”地方的政治理念。鉴于此前省府的地方统制政策给湘西带来的苦难,作家在《长河》等作品中设置了“内—外”对抗的矛盾线索,以此呼应“家边人”主政湘西的政治设计,排斥省级权力的渗透。此外,沈从文还意识到湘西只有与战时的现代中国相结合,才能拯救民族危机、克服地方...
社会改造实践与五四一代“新人”——叶圣陶长篇小说《倪焕之》研究————作者:李培艳;
摘要:叶圣陶的长篇小说《倪焕之》以倪焕之为五四青年的个案,讲述了从五四到大革命这段历史时期,倪焕之在教育、爱情与政治三个领域的奋斗实践与思想变迁。可以说,叶圣陶以小说创作的方式回应了新青年群体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完整地呈现了时代巨变与知识青年的心灵变迁,特别是新青年所面临的时代困局。本研究在从五四到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与社会变迁中,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倪焕之教育革新实践、政治革命...
“改革之子”忆先师——蔡骏《曹家渡童话》中的精神漫游————作者:罗雅琳;
摘要:蔡骏的小说集《曹家渡童话》可被视为关于改革时代各种思想路径与生活方式的精神漫游。作为“改革之子”的“我”面对着历史与现实的争夺,在曹家渡遇到了三位可被视为老师的人物:代表着20世纪历史的外公、代表着启蒙的鲁先生、代表着自然的“禅师”。这三位老师给“我”不同教诲,教与学的过程以先师去世告终。“改革之子”虽迁入新居,却没有一去不回头,而是不忘历史、启蒙与自然之师。通过“改革之子”的追忆,《曹家渡童话》...
现代文学论著序引二题————作者:解志熙;
摘要:<正>一别开生面的左翼文学研究——《左翼文学路线的调整和演进研究(1927—1943)》 1序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后来的八十年代,左翼文学曾经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不二热点,以至于文学上的三十年代被誉为“左联十年”;不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降,左翼文学却几乎成为被一致冷落和厌弃的存在。而不论是在盛誉的热闹中还是在不屑的冷落中,好斗的“斗争性”都被公认为左翼文学的最大特点,只不过在其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揭晓
摘要:<正>经过本刊执行编委、责任编辑的推荐和评委的投票,7篇论文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度论文奖,现予以公布(按发表时间先后排序):石岸书试论超大规模的文学人口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性第2期论文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深入探讨了超大规模文学人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形塑作用。作者通过详实的材料和数据,系统论证了文学人口作为“舵”与“锚”,如何直接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方向和独特形态,并创...
故事如何新编——关于剧本《戎夷之衣》的原典、改编及当代性————作者:徐兆正;
摘要:李静戏剧剧本《戎夷之衣》取材于《吕氏春秋》中一个颇为冷门的典故,自古至今的典籍均较少提及此事,即便征引,也未能充分释放其故事中的道德悖论。剧本《戎夷之衣》不仅忠于原典本义,以戏剧的形式重新演绎了“戎夷解衣”的伦理困境,更以对这一原典流传下来的途径的设想,深度探求了置身困境中的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由此为这一故事注入了当代性,使其成为一部沟通历史和当下的处境剧
重建黑土地——百年东北文学的经济逻辑、文化重铸与大众文艺的新方向————作者:杨丹丹;
摘要:从东北文学发生的经济逻辑上看,东北文学的一个重要写作经验是表述世界经济危机对东北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这体现在“东北作家群”和“新东北作家群”写作的外在理路和内嵌关系的相似性和连续性上,但这种写作经验也造成东北形象的伤痕化和废墟化。因此,东北文学亟待寻找一套有效的文化方案来解决这种叙事症结,却又难以从民族主义文化、东北地方文化和工人文化中提取有效的文化资源,进而形成新的文化难题。而诸多东北影视剧内含...
情诗的“语商”:新诗脉络中的余秀华————作者:周子晗;
摘要:在新诗的百年历史中,情诗从起初的草创期开始即背负了“语商”一词所代表的语言修辞能力的拷问,2014年底走红于互联网内外的余秀华诗作,及其所遭受的沈浩波等诗人以语言技艺为准绳的非难,则再一次表征了情诗与语商之间的批评宿命。然而在当代诗的纵深脉络中,余秀华的情诗显示了相当新颖的抒情意识与情感质地。不同于第三代女性诗人由“黑夜意识”形成的自白体诗歌风格,余秀华诗中的“春天意识”使她的情诗离开了自我想象力...
1898: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4》第五版的修订————作者:朱栋霖;
摘要: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于1898年,以严复《天演论》问世为标志。提倡白话,“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倡导新剧,许多观念的现代性变革,其起点在1898年前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是建构中国现代文化思想、人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合作、博弈、交互:收藏交易对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影响————作者:郑绩;
摘要:收藏交易对现代文学史料研究影响重大,是现代文学史料学中不可忽视的理论问题。二者具有同源共生关系,在发展进程中相互影响。收藏交易行为促进了史料的发现与收集,却也加剧了研究的碎片化,阻碍了史料电子化进程,与研究界形成复杂的博弈态势。同时,收藏交易从创作阶段就深度参与现代文学生成,为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和问题意识,推动了文学史观的转型,催生出新的研究形态。当前,现代文学史料研究生态尚未稳定,未来发展需综合...
点读《杨沫日记》——杨沫史料的整理和研究————作者:程光炜;
摘要:由于《杨沫日记》原稿没有公开,能参考的材料,除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两个版本外,仅有其子女老鬼的《母亲杨沫》和徐然著述等少数文献。因此,对杨沫的史料,目前还属于内部整理,间或有一点外部材料可作参考。不过,作为初步整理,仍然对研究这位作家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前夕的社会环境、心态、身体状况和阅读准备有一定的价值
亚非作家紧急会议钩沉————作者:韩佳童;
摘要:1966年在北京召开的亚非作家紧急会议是当代中外文艺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会议本为声援越南人民抗击美国侵略而举行,却因苏联作家在开罗另组会议而具备双重“紧急”性质,既“紧急”反帝,又“紧急”批判分裂行为。这一变化大大增加了会议筹备难度,也使会议现场情形变得十分复杂。出席会议的中国作家代表团名单折射出当代文艺生态的动态调整,会议期间精心安排的文艺表演则代表着当代文艺取得的最新成就,成为透视当代文艺“世...
论茅盾大革命后思想中的“现在主义”————作者:孙华楠;
摘要:1928—1929年,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曾或显或隐地出现过一种“现在主义”的人生哲学。“现在主义”主张不“冥想”未来、不“依恋感伤于”过去、“紧抓着现在,脚踏实地奋斗”。它以茅盾在大革命后的怀疑与虚无为背景,又将去价值化的纯粹行动作为超克虚无、自我救赎的路径。“现在主义”的行动与风起云涌的社会革命时常发生交集,这预示着“现在主义”者左转的可能;但“现在主义”的个人主义取向使它无法符合当时主流左翼的期...
“中国新写作”的发生:三诗人与英国《新写作》的引介与共振————作者:白洋本;
摘要:1940年代末,中国文坛尤其平津地区掀起“新写作”文学思潮,既往研究多以丰富史料呈现这一思潮的整体景观,对其背后的世界文学资源和译介接受等方面探讨较少。通过分析袁水拍对英国期刊《新写作》的译介、唐湜等人在其影响下创办《华美晚报·新写作》副刊,以及袁可嘉推介《新写作》主编的文章并获得平津文坛的共鸣等多条线索,可揭示中国文坛对英国《新写作》的引介与不同接受。这将既反映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复杂情况和内...
非虚构写作:直面数字时代的真实之困————作者:洪治纲;
摘要:随着DeepSeek等先进人工智能的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轻松地“再造真实”,还通过算法将一切真实纳入“应然”之中,使真实远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多样性、丰富性、可感性及芜杂性。而非虚构写作却通过文学的“求真行动”,从事真、情真、理真等不同维度,成功突破了“真实”在数字时代所遭受的日常困境,捍卫并彰显了“真实”的内在力量。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茧房”之局限,非虚构...
一个蚕丝 两种想象:《春蚕》与《江村经济》比较三调——文学与人类学的江南乡村社会分析————作者:卢成仁;
摘要:《春蚕》与《江村经济》在对象、时空、关怀、认识论等方面有众多相同的地方。文学层面对《春蚕》的研究多从行为资料验证与乡村社会理解角度使用《江村经济》,人类学也没有将《春蚕》放入到与《江村经济》比较的视野中进行对读和理解。在归因方式、思想资源及文学与人类学再相遇三个层面,可以对这两个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比较和阐释。比较两个文本,会发现它们都没有注意到江南乡村社会形态学差异以及1932年同时存在蚕茧“卖不出...
趣味问题与“进城”前后的解放区文艺————作者:高强;
摘要:“进城”前后的文艺工作可统称为“解放区化”的文艺实践过程,趣味观念是影响“解放区化”文艺实践的关捩。通过整治改造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存在的坏趣味,“进城”前后的解放区文艺制造出了契合革命文艺需要的新作者和新读者。在“进城”前后的解放区文艺中,被持续征用的旧趣味不断与新内容产生抵牾,作为策略性法宝的“真实性”趣味极易沦为束手束脚的障碍性因素。这些趣味层面的好与坏、新与旧、实与虚等问题,可归结为高级趣味...
《子夜》在俄国的译介与研究————作者:王玉珠;
摘要:1934年,伊万诺夫以节译本的形式开启了《子夜》在俄国译介的滥觞。近百年来,俄国汉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译介与阐释成果丰硕,共有三个全译本及多篇研究文章问世。《子夜》的三个俄文全译本不仅在出版时间、翻译者、出版社和出版量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翻译质量和社会反响上也存在差异。在研究方面,俄国汉学家主要集中于茅盾与俄国文学巨擘之间的比较研究、现实主义题材的深入探讨,以及对作品文学性的细致分析三个角度。值得注意的...
诗人的文化身份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国际译介——以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翻译与传播为例————作者:邱婧;李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曾被国际学界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出版,这一译介现象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国际传播交流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吉狄马加的书写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重视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从吉狄马加诗歌翻译及海外传播的角度入手,采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多样性、生态主义文学与“宇宙诗学”的多重视角,可以全面观察诗人的文化身份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国际译介之...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北大核心图书馆
- 北大核心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 省级摄影之友
- 北大核心十月
- 省级艺苑
- 省级衡水学院学报
- 省级北方文学(下旬)
- 北大核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省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省级东京文学
- 国家级思维与智慧
- 省级文明指南
- 省级闽都文化
- 省级流行歌曲
- 北大核心学术月刊
- 省级天工
- 北大核心史林
- 省级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 国家级新闻采编
- 国家级大众电影杂志
- 省级收藏家
- 省级民间对联故事
- 北大核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省级山西文学
- 南大核心史学史研究
- 国家级中国艺术
- 国家级名作欣赏
- 省级世纪行
- 省级桂海论丛
- 北大核心燕山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