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直坚持办刊宗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执行党的宣传方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阵地;鼓励学术研究,强调学术平等,坚持学术自由,倡导学术争鸣,不遗余力地发表优质文稿,为繁荣我国的学术贡献应有的力量。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全国中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学报百佳期刊
2001年全国高校学报转摘率全国排名第一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经济、法学、政治、语言文字学、外国文学、汉语言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上海文化。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荀子的规范与秩序思想 杨国荣,YANG Guorong
2. “理”概念发展的知识线索 吾淳,WU Chun
3. 教师德性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童建军,TONG Jianjun
4. 美国教育职业伦理的理论研究、行为规范与实践 王正平,WANG Zhengping
5.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雇佣关系的影响:基于国际比较分析法 拉塞尔·兰斯伯里[澳],尼克·韦尔斯[澳],格雷格·班伯[澳],Russell D.Lansbury,Nick Wailes,Greg J.Bamber
6. 泰勒制与工资机制问题研究 刘诚,LIU Cheng
7. 论中国城市文化学理论的建构 朱逸宁,刘士林,ZHU Yining,LIU Shiling
8. 国家区域发展规划中的文化政策问题研究 王晓静,WANG Xiaojing
9. 西方古典诗学略论 陆扬,LU Yang
10. “诗学”和先锋精神:模糊性的理论价值 范劲,FAN Jin
11. 日本的诗学与歌学之辨 山本景子[日],Yamamoto Keiko
12. 地中海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裔昭印,YI Zhaoyin
13. 劳作与古希腊社会 李尚君,LI Shangjun
14. 中国动画理论批判:形式主义、古典主义与体制艺术 徐秀明,葛红兵,XU Xiuming,GE Hongbing
15. 金批?西厢?美学论 周锡山,ZHOU Xishan
16. 欧债危机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叶江,YE Jiang
17. 环境友好型人格与环境美德面临的挑战① 桑德拉·简·费尔班克斯[美],Sandra·Jane·Fairbanks
18. 德性伦理与人类中心主义 周治华,ZHOU Zhihua
19. 论薪金的本质 李全伦,LI Quanlun
20. 从市场的变迁看艺术的命运和使命 高建平,GAO Jianping
21. 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王升远,WANG Shengyuan
22. 王国维视域中的周邦彦词 曹旭,陆路,CAO Xu,LU Lu
语言文字刊物投稿:个人建构主义的心理治疗应用述评
摘要:个人建构主义是乔治・凯利在临床心理学的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本文主要介绍了个人建构主义的核心理论内容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简述了在个人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固定角色疗法,对固定角色疗法的基本程序、治疗过程和处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策略和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最后讨论了个人建构主义的优点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关键词:语言文字刊物,个人建构主义,心理治疗,固定角色疗法
1个人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
凯利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在心理学意义上,个人的预期事件决定了其发展进程。”也就是假设,个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诱发了多种活动包括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的倾向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非洲水利工程的文明互动:以卡里巴大坝为例————作者:张瑾;
摘要:非洲传统的“人-水”关系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表现为当地人在河谷地带逐水草而居,依靠酋长权力进行物质分配,并依据传统信仰生活,与外界联系很少。殖民国家进驻非洲后,推行的大型水利设计让非洲传统社会在发展中被边缘化,坝区原有的信仰、家园、生计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尚不及国家公园的动物。即使在非洲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后,当地人在近代社会变迁中仍无力把握转型契机,权益不断被损害。直到21世纪中国承建卡里巴大坝扩...
殖民主义历史遗产与非洲经济发展————作者:舒运国;
摘要:殖民主义在非洲的历史遗产,一直是非洲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殖民主义遗产所对应的西方殖民主义活动时段为1415—1960年,即包括西方在非洲进行殖民主义活动的全部历史。殖民主义遗产的主要内涵体现在殖民统治的“路径确定”效应,特点表现为多样性、广泛性、持久性和对抗性。西方殖民主义遗产对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全面深远的影响:人为瓜分非洲引发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政局动荡,严重恶化了经济发展客观环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及其世界历史意义——兼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构建————作者:张新宁;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是摆在当代中国学人面前的迫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是系统构建中国自主的科技创新知识体系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文化基础、文本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创新及其体系化构建、学理化阐释、规律性升华,并在实践中加强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
何以共生——“数字仿生”与人机关系的未来————作者:张玥;
摘要:随着智能技术的深化发展,“数字仿生”技术不局限于对生物体进行“形与技”的模仿,转而开始缔造一种结构更为复杂的“数字仿生体”。这种“人造生命”起源于人类对自我向外投射的认知想象,通过与身体“共形”“共振”的策略,最终实现“脱嵌”身体,成为人类不得不与之共存的新质主体。“数字仿生”为我们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通过技术改造,“数字仿生体”在身体、身份和环境三个维度完成社会认同,在人与非人、物质...
脑机智能与相对论式脑理论————作者:李恒威;
摘要:脑机接口技术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核心领域。这一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脑机智能,其形态的演变包括人机接口、脑机整合和脑机智能三个阶段。这些演变将深刻改变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尼科莱利斯提出的相对论式脑理论揭示了脑的工作原理,其核心特征挑战了传统图灵机模型。该理论基于神经元群生理学原理,将脑视为有机计算机,阐述了其与数字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机制、系统特性、演化起源和信息类型上的差异。“以脑为中...
论世界历史时空序列表象之下的“共生法则”————作者:吴宏政;周翠;
摘要:历史哲学是对“世界历史”的反思性认识,旨在为各个民族国家确立“共生法则”,从而达到人类物种永久生存的目的。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要么从“逻辑范畴的预先存在”的角度为世界历史确立超时空的“神意计划”,要么从“抽象法”出发,单纯在“空间序列表象”中提供永久和平的条款,而忽略了世界历史的时间序列表象,因而均无法真正建构世界历史的“共生法则”。马克思的实践的历史哲学则把“空间序列表象”带入“时间序列表象”之下...
禅学研究的新思维与新范式————作者:顾明栋;
摘要:自19和20世纪之交传入西方以来,禅就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广大民众的热烈关注。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禅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现象,引起了众多著名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兴趣,甚至成为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等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禅修和禅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旺发达掩盖不了禅学研究的一个缺憾,即现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范式,专注史料的考证研究、经论的阐释和禅的身心修炼,而忽视了对禅的性质和理论基础的探究,...
“我不思故我悟”:禅学研究新思维之批判————作者:冯涛;
摘要:禅学研究产生了一个新的范式,该范式见于劳特利奇出版社的《禅与悟的性质和原理》。该书从东西方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神经科学和禅宗文献等角度进行了多维比较探究,提出“禅”与“禅悟”源于道家思想中的“心斋”和“坐忘”,由惠能发展为“无生”和“无念”,并据此将“禅悟”的核心思想归纳为“我不思故我悟”,同时根据历代开悟的经验性描述和脑科学的研究,将“不思之悟”解释为通过修行在瞬间回归胎儿之精神状态...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作者:刘顺;
摘要: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
人工造景:《都市风景线》中的现代城市“风景”————作者:姜玉琴;
摘要:“风景”一词,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学中有着特定含义,一般特指对田园风光的描摹。在海派作家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中,“风景”一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原本对自然风景的抒写,变成对都市中各式各样“稀奇事”的描写,如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高大气派的建筑物、闪闪发光的霓虹灯、浪漫而奢靡的消费场所,甚至连都市中男男女女的摩登穿着打扮、举止言谈和行为方式都被予以风景般地展示。如果说乡土小说中的“风景”主要以素...
书写因果与褒贬有度:《朝野佥载》的武周政治叙事————作者:董春林;
摘要:张鷟《朝野佥载》中有关武周政治书写的内容并不局限于唐国史记载,而是杂糅了民间谣谶内容,旨在通过史实来印证谣谶的可靠性。细致分析可见,张鷟以历史观察的视角书写武周政治故事,旨在借助那个时代盛行的谣谶来佐证他所认同的政治观念。谣谶讲究的征应、定数观念与周朝政治变迁关联,能够契合人们普遍接受的因果报应观念,有利于传达他的政治认识。《朝野佥载》的叙事逻辑大致表现为:以史实印证谣谶的可靠性,以谣谶的因果报应...
中国史书《治平要览》与朝鲜王朝儒家治国理念的深化————作者:张光宇;
摘要:世宗时期,是朝鲜王朝儒家治国理念不断深化的“关键期”。世宗寄希望于性理学的深入来实现其政治理想,将史书视为政治的根本,有着“经体史用”的观念,重视学习中国历史以鉴戒。这一背景下,朝鲜王朝前期官修了首部中国史书《治平要览》,主要收录中国自周代至元代的史事,并富于史论,广搜有关兴衰之迹和补益治道的内容,引用了百余种中朝典籍。该书的内容和史观,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学说的影响,重视将宋史作为鉴戒,大量引用...
高水平教育开放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的矛盾与选择————作者:魏胜强;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高水平教育开放背景下,从宏观上对中外合作办学自身存在的三对矛盾进行深入分析和做出正确选择,有助于认清其发展规律,明确其发展方向。一是关于外国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转化,要处理好简单移植和消化吸收的矛盾。当前把“四个三分之一以上”确立为评价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形式标准,导致中方高校对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持简单移植的态度。只有消化吸收才能实现外国优质教育资...
固本兴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教育传承————作者:李永;周洪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而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鲜明特质。教育是中华文明的延续方式,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一脉相承的重要载体:从历史角度看,教育为“连续性”铸就坚实的文脉根基;从发展角度看,教育为“创新性”输送持续的强大动力;从政治角度看,教育为“统一性”构建稳固的政治理念;从文化角度看,教育为“包容性”打造多元的开放胸怀;从社会角度看,教育为“和平性”营造和...
《资本论》的“主体”批判叙事及其历史效应————作者:付文军;
摘要:主体问题是《资本论》持续关注的重点议题。在整个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给予主体最大的尊重,并以最科学、最彻底的方式切中了主体问题。按照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指认了“个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对于主体自身本质及其身份的决定性意义,主体凭此方能从自然必然性和观念的襁褓中“突围”而出并确证自身的主动性。循此思路与逻辑,《资本论》展开了对现代主体及其问题的“经济学揭示”。马克思不仅察悉了商品结构对主体...
论商品拜物教的“客观性”及其悖论——基于《资本论》中的颠倒逻辑————作者:孔明安;王馨雨;
摘要:商品拜物教及其理论是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商品交换的神秘性及拜物教的颠倒逻辑,并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人一物”关系的颠倒。西方左翼学者齐泽克继承了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并从精神分析的视野推进了对拜物教的研究。他指出:第一,拜物教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独特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它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典型症候,并遵循马克思所指出的无意识的“颠倒逻...
人工智能侵权免责事由的利益衡量与规则更新————作者:杨斌;
摘要:建构人工智能侵权“归责规则”的同时,完善“免责事由”亦至关重要。人工智能侵权免责事由有利于明晰各方责任边界,统筹实现发展、安全、秩序等法律价值目标。通过对现行民法中免责事由规则的整理,人工智能侵权免责事由可分为“一般免责事由”“特别免责事由”“特别法免责事由”三类,且在“法律概念”“法律要件”“法律价值”三方面存在规范事实无法与具体技术场景直接等置的适配困境。利益衡量是一种妥当的漏洞填补方法,通过...
国防语言能力:迈向永无止境的科技前沿————作者:梁晓波;
摘要:国防语言作为特定研究领域在二战后才受到广泛关注并发展起来,但是国防语言能力建设应该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当下也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相关研究,梳理人类社会自国家形成以来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情况,特别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近代史、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后冷战、反恐战争、互联网时代以及智能时代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的内涵、特点与主要表现,旨在揭示:早期,国防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人力的声音强度、语言的修辞表现...
人工智能会成为能动主体吗——从语言哲学的视角看————作者:李国山;
摘要:人工智能的兴起与哲学的语言转向密不可分。图灵最早从语言哲学的视角探讨了机器如何识别形式化语言并进行思考和推理的问题。他还描绘了具有类似人类智能、情感和行动能力的机器人形象。随后的人工智能研究也大都围绕机器的语言识别、运用和翻译能力而展开,直至构建起一个个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确实展现出高超的语言能力,可以同人类用户进行有效的沟通。只是这些智能模型究竟可否作为主体而存在,是否拥有认知能力,能否参...
人脸识别应用的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建构——以整体性风险治理为视角————作者:赵精武;
摘要:广泛应用的人脸识别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身份核验效率,优化了信息服务质量。但强制“刷脸”等现象却使得社会公众不堪其扰,技术创新与权益保障如何实现有效平衡这一根本性问题久争不下。在相关论争中,人脸信息保护是该类技术治理的关键内容已成共识,但人脸识别技术治理重心还表现为,该类技术的“可拓展性”和“非接触性”的技术特征使得相应风险呈现综合性的特征。为了在实现技术安全治理目标的同时,推动人脸识别技术创新应用,更...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净月学刊
- 省级连云港文学
- 省级衡水学院学报
- 省级荆楚学术论丛
- 省级智族GQ
- 省级民风
- 省级老年博览
- 省级博物
- 省级读书文摘
- 省级北方文学
- 北大核心十月
- 省级中华手工
- 省级兰台内外
- 省级辽河
- 省级文史精华
- 省级福建文博
- 省级南方文学
- 省级大理文化
- 国家级信息方略
- 北大核心图书情报工作
- 北大核心南方文坛
- 省级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 省级美与时代
- 北大核心哲学动态
- 北大核心外国文学研究
- 省级中华戏曲
- 省级中国韵文学刊
- 北大核心外交评论
- 北大核心电影杂志
- 省级当代小说(上半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