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物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41-1012/K
国际标准刊号:1003-1731
主办单位:河南博物院
主管单位:河南博物院
查看中原文物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青海湖文学月刊》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南方文物》省级文学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中原文物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中原文物》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中原文物》本刊由河南博物院主办,是一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考古、博物馆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办刊宗旨是立足中原,面向国内外,以学术性、资料性为主体,兼顾知识性。关注学术热点,倡导和鼓励学术争鸣,关以培养与扶持学术新人为己任。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河南省一级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古代玉器、古代青铜器、古代石刻、古代陶瓷、古代建筑、文物鉴赏。

  2014年01期目录参考:

  1 荥阳娘娘寨遗址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简报 张松林;张家强;黄富成;吴倩;魏青利;鲍颖建;李曼;郭中芳;张吉钦;周明生;王兰珍;武云霞;王凯;王庆丽; 4-12+2+129

  2 河南淅川仓房新四队战国、秦墓发掘简报 刘尊志;袁胜文;刘毅;贾洪波;吴伟华;李宝军;赵冉;蒋侍辰;张巍;李琳;熊小丽;孙雅頔;齐香钧; 13-19+86

  3 新密李家沟遗址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 王幼平; 20-24

  4 试论甘青地区古代居民体质特征对华夏族形成的影响 张旭;朱泓; 25-31

  5 试论娘娘寨遗址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鲍颖建; 32-37

  6 试论东周王城的城市用水系统 徐昭峰; 38-41+47

  7 从两周诸侯国墓地发掘看周代的礼乐制度 岳连建; 42-47

  8 略论早期佛教图像的传播 黄剑华; 48-56+82

  9 西方传教士与华南沿海地区考古发现初探 吴巍巍; 57-61+122

  10 司母戊鼎略说 李维明; 62-77

  11 试释■字 张羽; 78-82

  省级文学期刊投稿黑龙江东部魏晋时期的文化格局

  [摘 要]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记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地区,在魏晋时期存在着两支文化遗存,即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通过对历史遗存研究,这两处文化遗存具有一致性和趋同性,充分的反应了当时民族融合及发展。文中对河口遗存和凤林文化遗存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省级文学期刊投稿,黑龙江东部,魏晋时期,河口文化遗存,凤林文化遗存,文化格局

  一、河口文化遗存

  河口遗存上世纪在黑龙江牡丹江中下游莲花水库区考古发掘中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由于其空间范围较小,所以其遗存文化内涵也相对较为单纯,所发掘出来的主体器物即是陶器,以罐、钵、盆和杯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而且形态较为单一,罐的种类较多,以侈口、筒形、深腹及平底形状为其主要特征,而且器形较大,个别的已转化为瓮类。同时在罐或瓮的颈部对称饰有2个或是4个乳丁状纽,这是该遗存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主要特征。从相关的层位学资料来看,可以说在本地区前一时期的东兴文化消亡后才出现的河口遗存。

  中原文物最新期刊目录

许昌打绳赵战国和汉代墓葬发掘简报————作者:孙静祎 ;梁法伟;

摘要:2014年4月至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长葛市文物管理所对打绳赵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战国、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汉画像石。这些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驻马店香山汉墓发掘简报————作者:代江枫;

摘要:1987年8月在驻马店市香山发掘了一座多室砖室墓葬,出土20余件器物和一些铜钱。画像石墓门的出土尤为重要,这种带有墓志铭的画像石,在其他地区也不多见,是研究汉代画像石墓分布区域及画像石内涵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驻马店市香山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这一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的丧葬习俗、社会形态和文化面貌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安阳殷墟任家庄南地铸铜遗存发掘简报————作者:胡玉君 ;郭士嘉 ;田伟浩 ;孔德铭;

摘要:任家庄南地铸铜作坊从殷墟二期延续到殷墟四期,作坊内堆积较丰富,共发现商代晚期房基6座、水井2座、沟2条、灰坑98座和墓葬54座,出土了陶范、炉壁等铸铜相关遗物,及以陶器为主的非铸铜遗物。陶范共发现7000余块,模、范、芯兼有,其中可辨识器形的以酒器为主,觚、爵最多,卣次之。陶范纹饰大多模糊不清,残存者以兽面纹加云雷纹衬地最为常见

红山文化彩陶纹饰风格再认识————作者:张大鹏;熊增珑;

摘要:距今6500年左右,源自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彩陶文化影响到西辽河流域乃至东北地区,尤其在红山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一定影响。本文以红山文化彩陶纹饰风格为切入点,着重在元素、主题以及构图上加以重新解读,探索红山文化彩陶纹饰的演变过程。认为从中期晚段开始,红山文化彩陶吸收了后冈一期文化、东庄类型、庙底沟类型异地文化传统因素,在“打破—重建—再塑”本地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彩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试论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前厅后室类地面建筑————作者:李小龙;钱诗雨;

摘要:前厅后室类地面建筑是黄土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类高等级建筑形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型,其共同特征可归纳为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前厅空间相对开放、后室空间较为隐蔽。根据建筑形制和结构的变化可分为仰韶晚期独立式和龙山时期组合式两个阶段,建筑形制从多样化到逐渐融合统一。该类建筑在仰韶晚期承担着复合型的公共社会职能,龙山时期随着社会功能的分化建筑空间进一步扩展。该类建筑作为“西土类”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阳曲北塔地新村两座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作者:姬凌飞;裴静蓉;

摘要:2024年8月,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座为仿木构砖雕壁画墓,其结构保存完好,形制特征清晰可辨。根据墓葬形制以及出土文物,可初步推断其年代为金代。墓葬壁画题材既包含传统的直棂窗、仿木构门、花草,还包含雕刻精美的小木作、屏风等。其中M1西壁的“墓主人夫妇对坐饮茶图”更是太原地区同时期墓葬的首次发现。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金代北方中原地区墓葬制度以及宋金元墓葬壁画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商代方国考古刍议————作者:何毓灵;

摘要:商代之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强化,方国考古与都城考古同样重要,与商代国家形态、资源流动、文化交流、人群迁徙等研究息息相关。相较于都城考古,方国考古发掘与研究还有待加强

凌家滩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彩陶初探————作者:孟恬;张爱冰;

摘要:2014年以来,凌家滩遗址陆续有彩陶发现,其中祭祀坑出土白地黑彩重叠连弧纹葫芦瓶,内壕沟出土红陶葫芦瓶口部残件及白地黑彩花瓣纹罐口残片。初步研究表明,连弧纹彩陶葫芦瓶和花瓣纹彩陶罐的年代在庙底沟类型中期,距今约5600—5500年。连弧纹彩陶葫芦瓶受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或直接来自仰韶文化,花瓣纹彩陶罐亦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或直接来自仰韶文化

新郑高辛庄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作者:魏继印 ;耿广响 ;王凯 ;顾万发;

摘要:高辛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包括仰韶晚期、龙山早期和龙山晚期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遗存的年代和文化面貌与郑州大河村遗址第四和第五期比较接近,但龙山晚期遗存的文化面貌较有特色,与造律台文化比较接近。高辛庄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进一步认识郑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的材料

论孙吴西晋墓出土的篮形“熏”————作者:吴功翔;

摘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孙吴西晋墓中,出土一类器身布满镂孔的器物,其质地有陶有瓷,绝大多数发掘简报或报告将其命名为“香熏”或“熏炉”,即以其功能作为器物命名的主要方式。然而,结合该类器物在墓葬中的出土情境及其器物组合,该类镂孔器作为“熏”的使用功能并不成立,而应该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提篮来使用,属于庖厨用具的一种,主要用以装盛耳杯、碟、勺等日常所用的小型食器,具有沥水的功能

河南博物院新征集两件唐三彩天王俑考略————作者:柳恒;

摘要:河南博物院新征集两件三彩天王俑,根据相关出土实物大致推断此两俑年仅在716年前后。两件俑在洛阳地区唐墓中出土甚少,根据佛教造像、石刻及壁画等图像可将其复原成射箭天王俑与持剑天王俑。两件三彩天王俑的持物复原,为众多手中法器佚失的唐代天王俑的复原提供提供了借鉴

太行山西侧商代考古四题————作者:田伟;

摘要:基于晋南、晋中地区的考古发现,可推知临汾盆地还应存在未被发现的商代初期遗存。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商代聚落体系的建构并未简单沿袭夏代传统,而是呈现出因地制宜的规划特征,反映出早期国家阶段社会组织形态的多样性。绛县东吴、西吴壁遗址殷墟一期遗存的发现,说明晋南地区商代中期人群构成日益多元化。这种变化与商人放弃晋南核心地带之间存在关联。商代晚期,太行山西侧的临汾和晋中、运城和垣曲等盆地的考古学文化有所区别...

石峁遗址石砌建筑用土来源分析————作者:宗天宇;韩倩;裴学松;

摘要:本研究采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以及激光粒度分析等方法,对石峁遗址内不同性质砌石建筑用土的来源与加工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石峁遗址砌石建筑用土的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长石和白云母,其成分和组成均与遗址内生土表现一致,应为就地取土,并经过简易加工后投入使用。营建过程中,针对建筑不同部位在用土量、强度及美观度上的需求不同,石峁先民在建造方式和土料加工处理...

淮南武王墩墓出土廿九年太后詹事丞漆耳杯考————作者:朱学文;

摘要: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近年来经过考古发掘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出土文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其中“廿九年太后詹事丞漆耳杯”铭文的信息量大、学术价值高。通过对该件漆耳杯铭文的释读,反映了战国晚期秦国中央官府手工业有关漆器生产管理的相关情况,以及秦楚两国政治生态的变化与地域文化的交流

论古代陵墓封树制度的起源与发展————作者:朱津;

摘要:封树制度是古代陵寝制度的重要构成,包括标识性的基本功能、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以及兆域范围的表达等三个内涵。墓葬标识自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氏族墓地的产生便已出现,“封”“树”均有标识性的作用,二者在战国时期得以结合,成为陵园中显示王权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先秦时期的墓上建筑均没有祭祀的作用,而是一种墓葬标识、等级身份,以及为死者灵魂服务的功能。汉代以后“封树”的内涵得以扩展,一方面继续保持陵墓等级标识的作...

高原与盆地:从地理单元文化演进看晚商时期的“西土”社会————作者:豆海锋;

摘要:晚商时期的“西土”可划分为不同层级的地理单元,“高原”与“盆地”是该地区最为主要的地理区划。本文以“文化地理单元”为视角,讨论晚商时期“西土”地带的考古学文化变迁和社会演进特征。考古现象揭示,大区域“文化地理单元”形成是政治统一、人群观念认同的表现,而“文化地理单元”越破碎则人群越杂乱,社会秩序则越不稳定。正因周人所处的地理优势,其将“西土”区域内的“高原”与“盆地”人群予以有效整合,逐步实现了灭...

晋陕高原商代社会早期国家进程研究————作者:刘亚楠;

摘要:晋陕高原社会在晚商时期出现了一个单一中心的超聚落社群组织,其管理体系和权力要素等方面已经具备早期国家特征。晋陕高原早期国家进程是在中原文化刺激下发生的,具体表现为阶段性的“快速完成积累,进入复杂社会—平稳发展—崩溃—长期停滞”,这一独特模式是本地区自然与人文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郑州古荥程庄唐墓M68发掘简报————作者:胡梦瑾;高赞岭;

摘要:2021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古荥程庄清理的初唐墓葬M68,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丰富,以釉陶器为主,堪称唐三彩之祖。此墓的发掘,对研究郑州地区初唐墓葬器物、服饰、髻式乃至唐三彩的起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安阳殷墟老六庄遗址M42、M43发掘简报————作者:杨红梅 ;李世豪 ;崔宗亮 ;王庆铸 ;方辉;

摘要:老六庄遗址位于安阳市龙安区,东北距殷墟宫庙区约2.9千米,为殷墟核心保护区外围地区,2021年配合安阳市红安帝都E区基本建设时发现该遗址。遗址以殷墟文化为主,主要分为西区、东区和中区三个发掘区,主要发现包括房址、道路、灰坑、墓葬等。遗址中区为商代墓葬集中分布区,排列有序,多数规模较小,但多随葬青铜器或少量玉器,基本不见陶器,在殷墟墓葬中较具特色,M42、M43是其中的代表性墓葬

安阳任家庄北地东周铜器墓和殉马坑发掘简报————作者:申文喜 ;于铭悦 ;赵蕊 ;孔淑萍 ;师严玉;

摘要:2023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文峰区任家庄北地发掘东周时期墓葬74座和殉马坑1座。该批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按分布范围与墓向可大致分为东西两片。其中,西片墓葬多为东西向,葬式多为仰身屈肢,墓内多出土陶鼎、豆、壶、盘、匜等陶礼器;东片墓葬多为南北向,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出土陶器种类有鬲、罐、豆、壶等。东片有三座墓葬M40、M49、M62规模较大,出土有青铜礼器;在M62东侧发现一座殉马坑M55。由随...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