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记者

《中国记者》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1275/G2
国际标准刊号:1003-1146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
主管单位:新华通讯社
上一本期杂志:《出版史料》社科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传媒》新闻类论文期刊

  【杂志简介】

  《中国记者》杂志的前身《工农兵通讯》创刊于1933年的江西瑞金,是红中社(新华社的前身)的业务刊物;红军长征到延安后,改为《通讯》。建国后,正式创办《新闻业务》,1956年起向全国公开发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华社将社内三个面向全国的业务刊物(《新闻业务》、《新闻摄影》、《新闻纵横》)在《新闻业务》的基础上合而为一,创办《中国记者》,1987年1月正式出版。

  1987年1月,杂志问世。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融三刊精华于一炉,实行“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的编辑方针,在同类刊物中显示了独树一帜的特色。

  90年代初,总结办刊经验,杂志提出新闻期刊是“舆论导向之导向”的观点,得到新闻界的普遍认可。

  党的十五大后,《中国记者》提出“用办新闻媒体的办法办新闻业务刊物”的观点,得到有关舆论管理部门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认同。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杂志提出新闻媒介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服务,组织一系列沟通媒介与企业的活动,成为企业产品和理念服务社会的高速引擎和巧妙平台。

  本刊指导思想正、把握方向准、刊登内容实、介绍方法新,典雅、大方而有现代感,严谨、朴实而又不失活泼,被誉为“新华社名牌产品”。

  杂志坚持"文字摄影并重、国内国际并重"的特色,及时反映国内外新闻界重大事件及发展趋势,评介国内外优秀新闻作品和精彩新闻照片,报道五光十色的记者生活,交流新闻采访写作经验,探索名记者成功的奥秘,以高品位、高档次、高视点、实用性帮助新闻从业人员、通讯员及新闻爱好者开阔视野、完善技巧,提高业务水平,有"流动的新闻大学"之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理论探索 本刊视点 本期专题 新闻背后 采编方法 新闻摄影 地方报台 信息速递 国际传媒 数字记者 摄影作品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走出苦难 吴晓凌 菲利普.洛佩 2

  2 抓住需求“痛点” 让“融合”走得更远 余海波 10

  3 迎接新闻业的“小时代” 王学锋 11-13

  4 用户需求与传播技术:谁是传统媒体的方向 王晨郁 14-15

  5 政治性、新闻性相结合增强党报传播力影响力 兰炎平 16-17

  6 开创新媒体时代重大时政报道新局面 刘思扬 18-19

  7 都市媒体主题报道:以建设者姿态做好时代大文章 韩少林 陈俊旺 徐汉雄 20-22

  8 “四个统一”提振党报农村版影响力 韩嘉俊 23-25

  9 地方新闻网重大主题报道的三维视角 杨 昕 杨 静 26-28

  10 解码“玉兔” 本刊记者 29-30

  11 新闻敲诈的失范因素和治理路径 周 俊 白元琪 31-32

  12 《环球科学》的坚持与改变 刘 芳 35-36

  13 由传播价值向平台价值转型 荣思远 37-38

  14 《能源》杂志:领军者的经营秘籍 王高峰 39-40

  15 华糖传媒逆势突围的战略与实践 刘功书 赵叶星 41-42

  16 青年在微电影中的社会责任担当 朱吉龙 43

  17 传媒梦工场:新媒体的创新规则 蒋 纯 46-47

  18 传统电视人投身融媒体 董崇飞 47

  19 80后女记者的“百味年华” 孟 佳 48

  播音主持论文发表: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探索

  【摘要】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

  【关键词】电视新闻,前期拍摄,后期编辑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时间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进行”这一电视新闻的不可或缺的特点。根据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的要求的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同步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一般,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以“前期”和“后期”来划分记者编辑职能范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编辑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发挥不佳。

  中国记者最新期刊目录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九个聚焦————作者:袁炳忠;

摘要:<正>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浪潮汹涌澎湃,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渠道和习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传播呈现出移动化、可视化、社交化的显著趋势。主流媒体唯有进行系统性变革,才能在新时代的信息传播...

主流媒体重大主题报道如何破圈?——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作者:朱利;赵明琪;刘镇杰;

摘要:全国两会报道,是主流媒体守正创新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的一次实践,也是新创意、新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文以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价值传递、技术赋能、情感带动”的破圈模型,为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合创新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强势传递信心力量 吹响团结奋进号角——新华社圆满完成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作者:贺俊浩 ;侯韶婧;

摘要:2025年全国两会,新华社立足“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重要历史方位谋划报道,全力以赴打造一批镇版刷屏之作,总书记报道话语创新实现新突破,程序报道实现时与效新跃升,重点报道发挥凝心聚力关键作用,对外报道有力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情理认同,坚持“移动优先”壮大两会报道大能量、大声量、大流量,充分彰显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成果,汇聚起昂扬奋进、共赴征程的信心力量

光明日报视听打造全媒体内容优势的两会报道探索————作者:刘宇航;

摘要:在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光明日报视听团队以优质的产品,打造出全媒体内容优势和光明品牌。通过深入挖掘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真实故事,结合创新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手段,依托主流价值获取情感共鸣,使两会报道出圈出彩

2025年全国两会三大央媒融媒体报道探析————作者:田绍慧;

摘要:2025年全国两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坚持聚焦核心、守正创新,强化精品意识、突出融合特色,积极做好全国两会融媒体报道,推出了一批正能量、大流量的融媒产品,为全国两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梳理全国两会期间三大央媒重点融媒体报道,分析典型案例,总结有益经验,为媒体同行提供借鉴

国内记者的全国两会报道实践:深耕专业创新叙事————作者:庞晓华;

摘要:本文聚焦国内记者在高强度的全国两会报道节奏中,如何兼顾报道时效与深度,创新内容与形式,探讨全国两会报道新变化

跨越文化差 寻找公约数——外国记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诠释和传播————作者:庞晓华;

摘要:本文总结了外国记者如何借助民生细节切入、直观数据、概念转译、本土化议题关联等方法,向国际受众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讲好中国两会故事

胸怀全球 守正创新 扎实推动中国新闻对外传播提质增效————作者:周效政;

摘要:新华社的对外报道一直是党和国家外宣事业的主力军,是对外发布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和军事等各类新闻的主渠道,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故事“主讲人”。针对当前对外传播的新形势,新华社对外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明确了“一个目标、两大优势和三大定位”,即:以推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外文采编特长和精通对外传播这两大优势为抓手,努力打造全球中国新闻的“消息总汇”、优质中国故事的“供给中心”、...

构建全球传播新秩序:多元文明视角下的话语权边界突破————作者:于帅帅;

摘要:本文基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从多元文明视角出发,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观察,阐释非西方文明突破国际话语权边界的三重路径,探讨为中国及全球南方国家打破西方话语垄断、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理论启示与实践策略

探索全球叙事体系杭州样式 擦亮城市品牌国际传播新名片————作者:项辉;季韬;

摘要:当下,软实力成为城市全球综合实力的重要标识。本文探讨了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如何在“全球叙事”的大背景下,以人文交流为基础、凝聚多方合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传播模式,实现从“造船”出海到“船队”出海,开展城市形象传播,助推城市品牌建设,并以杭州为窗口有效塑造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构建“速度+权威+情感”三维一体传播范式——《新华社消息》的全国两会报道创新实践————作者:孙志平;秦大军;董千齐;

摘要:本文结合全国两会报道案例,分析主流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权威性、时效性和表达形式的协同优化,实现从权威信息发布到主导议程设置的跃升

“新华社旗下四大财经媒体看两会”报道评析及启示————作者:张倩;

摘要:“新华社旗下四大财经媒体看两会”专题是新华社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一次重要创新:一方面通过政策解码、产业洞察、区域叙事提升了两会财经报道的专业化水准;另一方面,专题还从再造传播生态、重构叙事逻辑、技术驱动生产传播三方面进行了探索

以“融媒轻骑兵”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的探索————作者:林洁;雷鸣;郑晓燕;

摘要: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建“融媒轻骑兵”队伍,全力报道两会盛况。“融媒轻骑兵”通过多角度、多形态的融媒产品,阐释新思想在广东的成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代表委员的履职故事。报道团队形成全媒体“策采编发”闭环,采用双直播间形式,强化短视频输出,推出多个创意视频和“AI+”产品。同时,加强中台指挥调度作用,联动多地深度访谈,并丰富文化报道,增强文化舆论引领...

《乡村“信使” 以信连心》报道破圈背后————作者:高峰;周杰;任超;

摘要:文章围绕《乡村“信使”以信连心》报道展开,介绍选题缘起,即赵明翠作为基层代表和邮递员身份极具张力;阐述现场纪实,包括邮路上的危险与温情、建议背后的“泥土智慧”;分析竖屏中视频的叙事策略,如沉浸式表达、细节微距呈现等创新之处;强调记者深入践行“四力”,挖掘深度故事,塑造立体化人物等是稿件成功关键

短视频如何撑起两会报道大主题?————作者:曹琦;

摘要:全国两会是举世瞩目的焦点时刻,历来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两会新闻报道如何出新,更是媒体集中关注的共同话题。近年来,河南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短视频在传播新思想、传递正能量、透视微生活方面的独特媒介优势,用轻量化表达、清新化叙事持续打造主题鲜明、鲜活生动、有声有色的两会主题精品爆款短视频,以《甲骨文申请上两会》《在祖国的心脏合张影》等为代表的短视频节目,让正能量迸发大流量,彰显了广电媒体推进深度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谈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者:庞晓华;

摘要:主流媒体如何进行系统性变革?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部分委员从系统性变革的内涵、难题、原则、策略、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外国记者看两会:理解“中国之治”的重要契机————作者:庞晓华;

摘要:全国两会是观察中国发展、了解中国重大议题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通过外国记者聚焦的关键议题,看他们眼中中国式民主的魅力以及中国经验的全球启示

AI赋能两会报道: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新闻本质————作者:庞晓华;

摘要:本文展现中外记者在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的AI技术运用,提出AI虽然可以辅助记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但它代替不了记者的人文观察和有温度的思考

系统性变革驱动与AI赋能报道创新——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观察————作者:涂凌波;张筝;

摘要: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展现出主流媒体在系统性变革驱动下的创新探索。中央和地方媒体协同发力,创新报道理念,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着力提升传播效能。通过全景展现全国两会,带动热点话题破圈,协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强化青年视角,全国两会报道兼具影响力和贴近性,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人工智能技术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呈现出深度应用的趋势,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丰富了多样化表达,增强了用户参与度,有助于深化全媒体生产模式改...

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图谱和规律探析——基于中西方涉华时政话语的对比研究————作者: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

摘要:透过40条中西方涉华时政话语的样本研究,新华社研究院“传播战略研究”课题组发现:我国近年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理论自我阐释、形象自我塑造、叙事自我主导等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以新时代伟大创新实践为基础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快速出圈,成为国际舆论场公共产品;源自表现形式、意义内涵、现实关联三个维度的九大因素,是影响时政话语全球传播的关键所在。需深刻把握国际话语传播规律,最大限度突破制度偏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