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3-1214/G4
国际标准刊号:1008-0627
主办单位:宁波大学
主管单位:宁波大学
上一本期杂志:少年科学青少年科普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吉林教育现代校长教学管理杂志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由宁波大学主办。本刊系我国高校中为数不多的教育科学类专业学术刊物。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要刊登教育基础理论、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思想、教育史、教育实践、国外教育(包括译文,但必须取得原著作权人的授权)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以及有关专题的综述和评论文章;开展学术讨论与争鸣;介绍教育科学新书刊;宣传介绍各级各类学校。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栏目设置

  教育心理学、教育基础理论、教育思想史、教育实践、教育管理、国外教育科学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荣誉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杂志是1997年由成都教育学院主办的高等学校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多年来,在教育界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展示高校科研及地方基础教育名师、名校教育科研成果的平台。已为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省、市图书馆列为基藏刊物,并与美国和港、澳、台地区诸多大学、中学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关系。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的场域困境与策略重构————作者:陆晓莉;

摘要: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肩负着重构技术伦理秩序和教育价值共识的双重使命。该转型以数字工匠精神的伦理内化为育人目标,以数字技术赋能的场域重构为价值目标,以数字素养培育的范式变革为发展目标。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数字工匠精神的概念界定模糊、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度深度不足、数字素养评价体系缺位等挑战。据此提出三阶优化路径:改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作者:任俊霞;姜长宝;

摘要:数字技术是新时代推动高等教育迈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更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的全新引擎。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在重塑思维范式、重组教学模式、重建评价体系、重构师生互动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赋能作用,为打破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主体联动不足、课程设计欠佳、资源供给有限、整体认知存在偏差等问题提供可能,同时为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提供新方法和新图景。...

陈望道立德树人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作者:朱惠羽;

摘要: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陈望道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在主持复旦大学校政期间,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立德树人思想体系。陈望道坚持学生本位、好学力行、政治忠诚的理念,运用问题启发法、典礼育人法、实践锻炼法,助力学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陈望道立德树人思想及实践对当前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要在教育活动中涵养政治忠诚的品性,重视科研的德育功效,并将劳动教育...

基于“知识三角”框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路径研究——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例————作者:杨尊伟;刘宝存;周凤麟;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大学则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引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学术革命”,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中被赋予了重要使命。“知识三角”理论指出:大学是参与区域创新的核心机构,强调大学的教育、研究和创新三大职能之间的交互作用。文章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为例,研究基于“知识三角”框架,深入探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参与区域创新的两条主要路径:一是...

中华慈善文明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价值————作者:周璇;申国昌;

摘要:中华慈善文明深植于本民族的“恤”“赈”“济”“义”“惠”等仁爱文化与重义的思想,在民间社群的劝善教育中孕育和传承,并展现出从“等差救济”到“一视同仁”,从“积德荫子”到“纯粹利他”,从“富人行善”到“匹夫有责”的演进轨迹。在民间社群的利益博弈中,中华慈善文明以独特的智慧达成正和博弈,为基层社会秩序的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华慈善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社会功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文化自信的...

我国高校“产创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路与实践进路————作者:张真柱;胡铭;

摘要:在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经济转型升级、高等教育范式变革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支撑与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通用型”“专创融合型”“产创融合型”三级进阶的发展态势。“产创融合型”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产教脱节难题的核心路径,其发展需要坚持以多元协同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引擎,以综合评价为突破,以形成地方特色为...

从“难为”到“能为”:校园欺凌中班主任之困与可能突破————作者:孟维杰;范琳琳;

摘要:校园欺凌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校园问题。班主任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在应对校园欺凌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班主任却在校园欺凌治理中日益陷入“难为”的困境,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使班主任在应对校园欺凌时无所适从。教师惩戒权的慎用与误用问题,使班主任在处理相关事件时陷入谨慎与尴尬的两难境地。此外,班主任在构建无欺凌班级方面的能力不足,其主体责任的厘定缺少来自法律的支持,同时在反校园欺...

美国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经验及启示————作者:李素敏;彭君亚;

摘要:美国作为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和实践的先驱,较早地关注了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和发展。这一举措旨在应对美国因青少年情感和行为问题所引发的社会危机,同时缓解教师离职、流失和由此造成的师资短缺问题。美国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培育以学术、社会与情感学习协作组织提出的社会情感学习框架为基础,围绕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关系技能、负责任的决策等五大核心要素展开,并依托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等四大支撑环境进行...

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五育融合”:运行机制与优化路径————作者:段茂君;郑鸿颖;

摘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而“五育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将“五育融合”界定为个体在德智体美劳五育的交互演化中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及正确价值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呈现整体性、活动性和生成性三大特征。“五育融合”的运行机制以问题情境为边界条件,以深度学习为必要条件,以视界融合为充分条件。“五育融合”的优化...

从“育人”视角看百年中国语文课程目标的演进历程————作者:张心科;

摘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视角来看,百年中国语文课程目标的演进大致经历了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变革时期、民国初年和新学制实施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早期阶段、新世纪初至全面深化改革前的时期、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实施时期七个阶段,相应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经历了培养“能生活和处世的成人”“完整的人”(...

以文化思维厚植议论文阅读素养:为何必要、如何可能、怎样可为————作者:李传贵;

摘要:在全球化和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同质化与理性精神弱化的危机凸显了以文化思维厚植议论文阅读素养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求同存异的辩证思维、虚实合用的实践理念、执古御今的传承精神,为破解议论文阅读“重形式轻文化”困境提供了逻辑可能。文化思维通过整合传统基因与现代教育诉求,能够强化学生理性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抵御文化霸权侵蚀。构建“认知—反思—创新”三维进阶模型,依托主题文化解...

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研究进展与热点问题述评————作者:李红宇;张磊;徐亚男;史保杰;刘卫卫;林清华;惠文婕;刘亚力;毕乐;伊凡;

摘要: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以及《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联合主办的“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汇聚了教育学界、期刊界以及教育实践领域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共识。该活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对年度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展现了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中国教育学研究者始终立足于教育实践,紧密围绕现实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积极推进教育学科...

数字人文语境中艺术设计教育的四重维度————作者:佘国秀;

摘要:在21世纪数字人文图景不断裂变的时代语境中,艺术设计教育不可避免地要与数字技术、生活美学、生态观念、伦理价值交融交织。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艺术设计教育作为直接服务于人类文化生活方式建构的教育样态,应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正向的价值力量引领新时代的生活潮流,以数字赋能的技术支撑、美用统一的生活美学、永续发展的生态理念与和谐并育的道德哲学为经纬,通过多维育人模式更好地服务民生福祉,构建当代设计教育的价值...

数字化赋能乡村学校教研质量提升的基本逻辑与推进路径————作者:朱忠琴;

摘要:推进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手段。数字化赋能可以为乡村学校教研的开展提供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灵活的教研方式、精准的教研过程和多样化的教研机制。目前,数字化赋能乡村学校教研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学校对教研数字化的认识不充分,平台资源缺乏指向乡村学校特需的本土化内容,教师数字素养不高且对教研资源利用不积极不充分,协同教研中的优质校主导容易忽视乡村学校的特殊性。数字化赋能乡村学校...

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评价数字化进展、成效及启示————作者:孙寰;李佳琪;

摘要: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是其国家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俄罗斯中小学积极推进教学评价数字化转型战略,将计算机数字技术应用于教学评价体系并取得一定进展。通过梳理俄罗斯中小学在教学测试方面的研发成果,揭示俄罗斯中小学教学评价在数字化程度、评价规范性以及评价主体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教学评价数字化进程中,俄罗斯中小学在教学评价改革方面积累的经验,将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的数...

教育博士按期毕业的主体性因素分析——基于模式识别方法的实证研究————作者:周建华;付露露;郭璐;

摘要:教育博士延期毕业问题日益严峻,高延毕率引发教育博士的“合法性”危机。本研究从教育博士的主体性视角出发,深入探究延期毕业的内在原因。基于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对766份样本的分析,探究了教育博士个体的学习投入、学习策略和学习质量对其按期毕业的影响。研究发现,充足的学习时间、较强的独立思考与压力应对能力、频繁的师生交流、较多的论文发表是影响教育博士按期毕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教育博士在面对学业挑战时需要保持...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博士生分流退出制度研究————作者:陈林;

摘要:以29份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了博士生教育分流退出制度的政策工具类型(X维度)与政策内容要素(Y维度)的二维交互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博士生教育分流退出制度的政策工具选择以劝诫性工具和命令性工具为主,以激励性、能力建设性与系统变革性工具为辅;政策内容要素侧重对博士生教育分流退出制度的目的与保障、理念与路径的强调,对其主体、原则及标准的重视程度较弱。为提高博士生教育质量和水平,促...

我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迁————作者:查永军;侯玉娣;

摘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事关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检视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迁,探究其变迁逻辑,以期为理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综合分析发现,我国近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迁经历了清末的移植与效仿、民国初期的设计与发展和民国后期的创建与实践三个阶段。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结构、文化传统、权力主体制衡等因素构成了影响学位与研究...

俄罗斯社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席强强;侯怀银;

摘要:在国家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教育者的工作为俄罗斯实现平稳过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此社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也得以有效开展。俄罗斯社会教育学人才培养随国家教育标准的变更,经历了萌芽、初始、规范化和转型四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以“家校社”的中介调解者为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为培养内容,国家与高校双轨认证为评价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梳理俄罗斯社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可以为我国完善社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

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析

摘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联合开展了“2024年度中国教育学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现将热点议题的遴选依据及专家点评刊载于此,以期凝聚学界共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