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802/H
国际标准刊号:1003-6539
主办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上一本期杂志:《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英语教育论文发表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英语论文发表期刊

  杂志简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高校学报(月刊)。

  本刊登稿范围集中于“外语”及“旅游”两个学术领域,每期集中一个领域,其中逢单月集中刊登旅游学术成果,主要刊登: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旅游理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旅游文化、旅游影响研究、会展经济、旅游目的地、业界之声、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规划及国外旅游研究前沿等方面的文章;逢双月集中刊登外语学术成果,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首批来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JBDC)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来源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JD)来源期刊

  北京市一级社科期刊

  《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刊登: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跨文化研究及外语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线索编码和提取时间间隔对外语阅读元理解监测精确性的影响 闫嵘,李婷,李硕,于海曦,Yan Rong,Li Ting,Li Shuo,Yu Haixi

  最简方案下基于最大投射移位的英语被动句研究 马志刚,Ma Zhigang

  现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之缺憾-以张爱玲的中英翻译为例 王晓莺,Wang Xiaoying

  论文学翻译中的互文翻译观及其应用--以《红楼梦》复译为例 冯全功,Feng Quangong

  尤金•奥尼尔戏剧中蕴含的解构意识 王占斌,Wang Zhanbin

  1919-1949年美国诗歌对中国诗歌的互文与戏仿 郭英杰,Guo Yingjie

  论《黑人的灵魂》中的灵歌与种族记忆 张静静,Zhang Jingjing

  从争议到多元--国外奥登研究综述 赵元,Zhao Yuan

  多层次心智技能视域下的英语思维“工具性” 王骏,陆军,Wang Jun,Lu Jun

  外语课堂教师自发手势研究 杨红燕,Yang Hongyan

  日语“影子练习”练习者练习初期的内在意识及原因分析--以与跟读策略的相关性为中心 肖开益,张利平,王在琦,Xiao Kaiyi,Zhang Liping,Wang Zaiqi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中欧语系和非通用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版)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北二外共建国际传播学院

  教师评职称发表论文: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摘要]如何依托专业转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亟待开拓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音乐学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在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定位、办学理念和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应用型能力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思考与剖析,以期为地方高校探索音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应用型能力,人才培养,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思考的就是要在充分遵循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和成长客观规律、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之精华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办学,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之道,积极探索和研究音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其主线和核心就应该紧紧抓住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无论是老牌高校还是新建高校,无论是地方高校还是省属重点高校,都应不折不扣地围绕应用型能力的培养,重新思考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就音乐学而言,应最大限度地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应将传统音乐教学纯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最大限度地穿插实践教学的环节及内容,保证实践教学贯穿音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保证转型发展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走样。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活动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矛盾与行动——以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例————作者:薛丽娜;王永亮;

摘要: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介绍其为化解矛盾所采取的行动。研究发现,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四重矛盾:团队成员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意见不同的矛盾、团队成员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与课程内容博大精深之间...

译者的身份建构研究——以莎剧传教士译者为例————作者:郑晓梅;朱安博;

摘要:晚清到民国初期,来华传教士在莎剧汉译与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与之相关的研究付之阙如。本文从身份建构视角出发,分别对亮乐月、梅益盛和狄珍珠这3位传教士的汉译莎剧作品《剜肉记》《海国趣语》《莎士比亚的故事》进行分析,考察传教士译者的身份建构。研究发现,传教士译者在译作的正文本和副文本中建构了两类身份,分别是默认身份(宗教传播者)和变异身份(改写者、评价者和文化调适者)。这些身份的建构揭示了近代...

社会符号学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适用性研究————作者:张德禄;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了社会符号学如何将应用符号学中的学科符号学和超学科符号学应用于多模态话语建构。首先,对社会符号学与应用符号学的关系进行分析;其次,剖析属于应用符号学范畴的学科符号学和超学科符号学,以及它们与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关系;最后,探讨社会符号学如何通过超学科平台的符号融合来解决相关问题,构建多模态话语的实施框架。研究表明,作为普通符号学的社会符号学可以基于其适用性强的特点,借助超学科平台解决学科中...

限定语类特征重组复杂度对二语句法-形态习得的影响————作者:刘艾娟;戴曼纯;李芝;

摘要:本文以中国学生习得英语限定语类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了能够影响二语句法-形态习得的因素。通过对3组受试在4种测试任务中对不同类别限定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英语冠词比非冠词类限定词更难习得,不定冠词比定冠词更难习得,在[-定指,+实指,+复数]特征组合情境下的冠词使用比在[+定指,+实指,+复数]特征组合情境下更难掌握。本文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目标项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特征重组复杂度不同。特征...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外译中的立格与传意——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例————作者:赵军峰;赵丹;

摘要: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系统性、学理化地表达了中国法律智慧、法治思想和价值观念,其外译传播在塑造国家法治形象、构建对外法治话语体系、争取法治话语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中的法治话语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内涵,重点考察立格与传意翻译策略在法治话语外译中的运用情况,以期为精准传播中国法治思想、增强中国法治话语国际传播效果提供启示借鉴和有效路径

再论译者行为研究中的“翻译外”研究————作者:周领顺;

摘要:本文再次专门讨论了译者行为研究中的“翻译外”问题,并具体从译者行为研究中的“翻译外”区域、译者行为的“翻译外”因素及其甄别、作为译者行为过程的“翻译外”因素以及使译者行为研究在整体上作为翻译外部研究的“翻译外”等几个角度展开,既开发了翻译过程中的一片区域,也彰显了译者行为研究以人为本和互动关系的理念。本研究有助于客观地描摹翻译过程以及提高翻译批评的可操作性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高校外语教材编写——挑战与路径————作者:王雪梅;周茂杰;

摘要:外语教材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资源支持,相应教材编写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及其赋能外语教材编写的理据,并结合相关数据,指出当前高校外语教材存在内容更新滞后、重知识轻能力以及新形态教材促学助教功能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进一步从编写理念、编写内容、呈现形式、编写团队和编写机制等维度探讨了高校外语教材编写的路径,以期为建设高质量外语教材提供一定借鉴

感官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传递研究————作者:孙会军;

摘要:感性叙事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感性认识的基础是感官体验,因此叙事往往落实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上。要将感染人的力量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或观众也能够对原作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感同身受,感官体验的再现是关键。本文以陈染的小说《私人生活》英文翻译为例,结合具体例证,考察英文译文对于原文感官体验的呈现,分析《私人生活》这部女性主义小说中感性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效果,并探讨如何通...

系统认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翻译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威教授访谈录————作者:高渝;张威;

摘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彰显社会公共利益,是新时代中国翻译研究的核心定位与指导原则。在访谈中,张威教授系统阐述了翻译研究在新时代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新时代中国翻译研究的原则与发展方向、国家战略视角下翻译研究的重点方向、“中国特色”翻译理论的争议与发展、中译外研究的核心议题、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传播、翻译研究的社会价值、翻译教材建设、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与挑战等重要议题。这有助于从整体上...

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之检视——兼谈对研究前景的思考与展望————作者:王浩铭;张和友;

摘要: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自《汉语的构词法》(陆志韦等,1957)问世以来语言学界关于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理论研究。其中,基于传统语法的离合词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和界定离合词的性质,基于现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则主要在传统语法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离合词的形成方式,并尝试解释现代汉语中存在离合词的深层次原因。但是,相关分析在具有一定解释力的同时,也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认为,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尚需在离合现象的描写、...

辛顿的牛津演讲与乔姆斯基的刺激贫乏论————作者:冯志伟;张灯柯;

摘要:2024年,辛顿在牛津大学演讲时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同时批评了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本文认为,数字智能学习语言的方式与人类学习语言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人类的语言习得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而数字智能需要学习大规模的语言数据,并不存在刺激贫乏的问题,没有先天的因素。我们不能因为数字智能不存在刺激贫乏而否认人类语言具有先天的因素,也不能把数字智能与人类智能等同起来而忽视数字智能与人类智能...

认知的双语优势之争————作者:崔刚;周骁然;任雨菲;

摘要:从早期的双语劣势,到中期的双语优势,再到今天的两种观点并存且相互争论不断,有关双语对认知影响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充分认识双语对认知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探讨人类的认知机制,对外语教学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回顾了这一问题的起源,对具体的争论议题进行了归纳,并从执行功能、创新思维和儿童心智理论3个关键方面分析了双语优势的争议现状。我们认为,双语优势之争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复杂性。双语和认知两个概念...

语域-功能研究法框架下的学术英语语法复杂度研究————作者:林生淑;袁周敏;

摘要:Biber等学者开创的语域-功能(RF)研究法强调语域情景特征和交际目的对语法复杂度的解释力,其主要贡献是在语料库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短语修饰语在学术英语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英语语言发展次序假设。本文介绍了RF研究法的理论基础及优势,回顾了10余年来英语写作领域的RF研究法相关研究和最新动态,并提出未来RF研究法发展的5个方向:①细化语言发展次序假设中的词汇语法结构的功能和意义;②开展更多个案研究...

特征重组和词项选择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主语提升结构的影响————作者:侯建东;

摘要:本文通过语法判断测试和汉英翻译测试,考察了90名不同英语水平的中国学习者习得提升动词结构和提升形容词结构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EPP]特征在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学习者中完成重组,且两类提升结构的测试结果并未表现出差异。本文认为,这是由这两类提升结构的最终形态实现均由[EPP]特征触发论元移位所致。另外,论元生命性会影响算式库构建中词项的提取。当论元具有生命性时,受试倾向于产出虚代词it提升结构;当...

国外二语写作反馈研究进展——基于1996—2024年的文献计量分析————作者:杨颖莉;高子涵;

摘要: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6—2024年国外发表的二语写作反馈研究的趋势、特点与热点话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外二语写作反馈研究在数量上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多发表于语言学和教育学期刊,并明显具有与心理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融合的特点。研究以反馈有效性争论为起点,经历了从外部因素到学习者内在心理因素、从反馈效果到反馈过程、从微观视角到宏观视域、从师生...

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作者:许钧;周领顺;

摘要:本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许钧教授在“第四届译者行为研究论坛”上的开幕辞,第二部分为周领顺教授以译者行为理论构建者的身份,对本次论坛、其本人的研究路线和努力方向,以及译学界所展示的新视角和拓展的新路径所作的述评。两部分内容均指向译者行为研究,旨在推动译者行为研究向纵深发展

袁水拍汉译彭斯诗歌的译者行为研究————作者:李正栓;吕欣;

摘要:自1908年以来,彭斯诗歌在中国的译介已走过百年的历程,涌现出众多优秀译者,他们共同推动了彭斯诗歌翻译的演变与发展。民国时期,彭斯诗歌的翻译活动极为活跃,袁水拍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译者之一。1944年,袁水拍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原》杂志上一次性地发表了10首他翻译的彭斯诗歌,展示了他以诗为器、激励民志的进步思想。与一般译者不同,袁水拍在翻译彭斯诗歌时表现出了独特的译者行为。本文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翻...

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下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以《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为例————作者:黄勤;戴槟璘;

摘要:《射雕英雄传》英译系列通过合作翻译完成,译者的行为共同决定了作品译介传播的效果。本文将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和翻译批评三大语义框架相结合,基于《射雕英雄传》系列卷一的郝玉青独译本和卷二的张菁独译本,比较两位译者的译者行为。研究发现,在“行为-文本视域”下的行为批评框架和“文本-语言视域”下的文本批评框架内,郝玉青在译者和版权代理商的双重社会身份下,更注重译文的接受度,译者行为偏向“务实”;张菁在...

专门用途语言学:高校专业调整背景下外国语言文学亟待新增的二级学科————作者:蔡基刚;

摘要: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危机是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矛盾造成的。全国近千所高校的外语专业都是进行外国语言、文学、翻译、文化和国别区域方向的研究,这必然会导致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教育部提出的“四新”建设倡导推动学科交叉和专业调整,以满足社会需求。本研究发现,语言服务是外国语言文学调整专业的主要方向。从事语言服务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如果能够用语言学理论研究各学科尤其是自然技术学科的各种体裁的外语...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玛丽·雪莱《末世一人》中的生态思想————作者:龙丹;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新论题。玛丽·雪莱在《末世一人》中批判了17—18世纪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警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对立认知导致的灾难性后果,表达了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共生、承担人类主体责任的生态理想。玛丽·雪莱非常具有前瞻性地认识到,西方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给人和自然带来了潜在威胁,其表达的生态思想与当今我们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倡议有吻合之处。本文将从这一角度...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