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文学期刊投稿,创刊于1984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比较文学专业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关注国内外文学理论、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关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及时反映中外比较学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中国比较文学》被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栏目设置
专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中外文学关系、作家与作品、翻译研究、比较文学教学、一家言、国外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中国比较文学》创刊于1984年,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比较文学专业期刊。关注国内外文学理论、思潮、流派、作家及作品的研究;致力于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关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翻译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文学教学研究;及时反映中外比较学界研究和出版的最新动态和信息。
中国比较文学内容方面,须在“中国比较文学”范围之内,且选题新颖,论述严谨,有较高学术价值;篇幅方面,以10000字以内为佳;格式方面,请参考本刊最新出版所采用的文章体式。
另外,我刊处理来稿的周期为5个月;5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者,可另行处理。因人手有限,恕不一一回复。如果录用,即寄刊物。除约稿,我刊一般不发放稿费,亦不接受版面交易。
阅读推荐:青少年文学
《青少年文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中国比较文学最新期刊目录
在“革命”与“女性”之间——“易装”的苏菲亚、秋瑾与丁玲————作者:王胜群;
摘要:晚清经由日本传入的俄国虚无党女杰苏菲亚形象,对本土革命女性秋瑾、丁玲产生了深远影响。三位女性的“易装”所构成的互文网络,折射出20世纪中国革命话语中性别政治的多重面相:《东欧女豪杰》中的苏菲亚通过“易装”被“再性别化”,成为文本内外男性凝视与欲望投射的对象,最终沦为一个联结男性革命共同体的象征符号;秋瑾主动以“易装”作为“去性别化”的策略,借此突破女性身份限制,在男性主导的革命场域中争得立足之地,...
主持人的话————作者:王宁;
摘要:<正>当前我们进入了一个百年不遇的历史大变局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态文明也有了一种全球新形态。生态文明是现代性大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现代性之于人类的发展却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和诸多福祉的同时,也带给人类一些灾难,这些灾难甚至会使地球遭致毁灭。例如自然资源的耗竭、森林的破坏、草原的荒漠化、珍稀动物的濒危、水资源的匮乏、流行病毒的传播和蔓延等,这些...
论程抱一“气化宇宙论”的中法跨文化建构————作者:袁元;
摘要:法兰西学院华裔院士程抱一的“气化宇宙论”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诗画阐释活动,后成为他21世纪初沉思生命基本问题的重要线索。这一宇宙论模型本质上整合了儒道两家的术语概念,是以虚-实、阴-阳、天-地-人为三轴运转的“气论”,并借助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双轴原型,整合与拉康讨论“中国思想”过程中提炼的“中空”概念,凸显了程抱一思想在中法跨文化语境中的原创性和融贯性
“拿来”的“浪漫”与反抗的自觉——重审郁达夫的卢梭接受————作者:张士毅;
摘要:同卢梭一样,“中国卢骚”郁达夫也被认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与其左翼思想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目前学界鲜有论者将郁达夫的卢梭式文学创作及其为卢梭的辩护放到其文学与政治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作为对郁达夫影响最大的西方哲人,卢梭是解读郁达夫创作实践与思想的一体性问题的关键人物。本文拟以卢梭接受史为切入点,从郁达夫1928年为卢梭辩护谈起,进而解读其早期创作,认为郁达夫通过对卢梭主义的吸纳与...
理论的重构与对话——评金惠敏《文学文化学》————作者:陈海;
摘要:<正>当代文学研究正处于复杂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诸多困境。一方面,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文学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方式,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等新兴文学形态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式;另一方面,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学研究在借鉴西方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理论过度依赖、中国文论主体性缺失的问题。金惠敏教授的《文学文化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以其深刻的理论洞见和创新的思...
抒情的流变与革命的重构——郭沫若译介《浮士德》研究————作者:蒲瑶;
摘要:通过或隐或显的译作实践,郭沫若在庞杂的《浮士德》文本中找寻个体与历史的位置,制造19世纪的德国与20世纪的中国以及日本之间“时代精神”的联结。郭沫若在主情主义时代的翻译超越了德国浪漫主义的语境,泛神论话语转化为现代“情教”话语。历史的立场消解了《浮士德》的原始语境,助力了浪漫主体对本质的悬置,但也促成了作为“抒情诗”的郭译《浮士德》的转瞬即逝。1920年代中期,郭沫若对知识生产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接...
鲁迅“《艺术论》译本序”中的以译代评————作者:张勐;
摘要:鲁迅“《艺术论》译本序”历来被学界援引为研究鲁迅文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论据,然而引者却未能发现其中第一、二节的大部分文字系译自日本学者山内封介所著《俄国革命运动史》,而非鲁迅自己的见解。通过对读“《艺术论》译本序”与《俄国革命运动史》日文版以及卫仁山的中译本,适可辨明鲁迅的这一以译代评现象。虽说是以译代评,但在选取译本等过程中仍可见出鲁迅“拿来主义”式的主体清醒与不失新锐的理论敏感
聚焦翻译文学生产背景,重构翻译话语历史模型——《信仰与技术: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的想象与重构(1949-1966)》述评————作者:江帆;
摘要:<正>耿强教授的新著《信仰与技术:中国社会主义翻译话语的想象与重构(1949–1966)》(以下简称《信仰与技术》)于2023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聚焦于新中国十七年期间的翻译话语,致力于“重构”彼时权力结构下的文学生产大背景和相应的翻译话语生成机制。作者在该书“自序”开头,即强调翻译话语研究的权力关系视角,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研究目的——“本书运用这一视角,目的在于揭示新中国十七...
看似寻常最奇崛——评《世界文学萌芽体系与近代汉译西方文学(1896-1916)》————作者:周和军;
摘要:<正>南开大学郝岚教授最新推出的专著《世界文学萌芽体系与近代汉译西方文学(1896–191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是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世界文学萌芽体系视域下的中国近代西方文学译介”的结项成果。这部著作综合运用了比较文学、文学理论、翻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世界文学的理论维度出发,结合具体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性的理论观点,是该领域的一部学术佳...
元诗观念影响下中国当代先锋诗写作理论之省思————作者:杨四平;
摘要:元诗,专指现代性意义上“以诗论诗”、追寻诗歌真理性的先锋诗。它视诗为信仰,通过写诗、论诗,建构起诗与诗、诗与宇宙秩序之间现代性和真理性兼具的诗性联系。元诗,可分为正体的元诗和变体的元诗。西方元诗观念及其背后一系列相关的哲学观念、宗教思想、诗潮诗论等影响了当代中国先锋诗的写作理论。首先,中国先锋诗的写作意识体现为对先验或超验的“写作”及“手艺”的自觉;其次,其写作观念力主“写作与生活同一”“词至上”...
生态诗学视阈下“自然”概念的当代转向————作者:王欣;
摘要:本文基于浪漫主义时期自然写作中的两类“自然”,分析了当代信息与数智技术发展对人类自身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的双重干预,及其导致的当代生态诗学视阈下“自然”概念的转向。技术对人类身体的物质性外在自然状态进行干预,以“赛博格”为代表的后人类成为技术入侵人自身外在自然生态的重要文学表征;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精神生态造成的危机,主要体现为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困境。此种“自然”概念的当代转向,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技术...
重构生态批评的毒性转向:人类世科幻小说中的有毒书写与共生伦理————作者:华媛媛;
摘要:本文以人类世生态危机为背景,针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对科幻文学批判潜能的忽视展开理论反思。研究聚焦《荒潮》《三体》《发条女孩》等代表性文本,揭示科幻文学在有毒书写和慢暴力叙事中扮演的独特而核心的角色。通过毒性转向,科幻文学展示了技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双重性:毒性物质既是毁灭之源,又潜藏着解毒的可能性。此外,科幻文学通过对“不完美的共生”的探索,推动伦理重心从“拯救自然”转向“与毒性共生”,为后人类伦理...
克拉邦德的世界文学构想及其中国战争诗改编——以《沉鼓醉锣》为例————作者:饶贝蕾;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克拉邦德曾创作大量与中国文学密切相关的作品,他对中国诗歌的成功改编不仅对同时代的德国作家影响深远,还为中国诗歌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以克拉邦德的世界文学构想为出发点,聚焦克拉邦德出版的第一部中国诗集《沉鼓醉锣》,既在思想主题层面探究中国文学在克拉邦德反思时代与个体危机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又在诗歌形式层面考察克拉邦德极具个人特色的改译策略,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
一部文学的世界史之诞生————作者:张隆溪;
摘要:四卷本《文学的世界史》(Literature:A World History)是一个长期国际合作计划的成果,是第一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由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传统的学者撰写的世界的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构想始于2004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学者们用将近20年时间反复讨论基本概念,撰写书稿,2022年终于由知名的威立·布莱克维尔出版社印行。笔者自始至终参与了这个计划和写作的全过程...
政治诡辩、精神隐曲与不彻底的罪责反思——“开除公职”风潮前后的火野苇平————作者:王升远;
摘要:战后初期,为逃避GHQ的开除公职处罚,火野苇平发起了两次政治脱责诉愿,革职处分解除后的文学辩白则意在对冲官撰历史的罪责定性,其自辩尺度与盟军占领的政治环境之间都存在着显在的制约关系。针对官方的追责理由,火野及其旁证者以其愚直、被动的性情否定有关其战时“积极活动”之指控;又以人道主义、自由主义者、反军左翼作家自认,否认鼓吹军国主义的过往。事实上,这种“对内人道,对外军国”的思想恰是亚洲诸国频频陷入日...
古今之争、对跖地与笛福《联合机》的中国反讽————作者:陈西军;
摘要:天文学是古今之争的一部分,也是耶稣会士在明清中国传教的纽带。在《联合机》中,笛福一方面借助叙述者的月球旅行表明了他接受哥白尼的多重世界和月球旅行的今派立场;另一方面,叙述者通过在中国东京图书馆的参观见闻,借助现代天文透镜积累的中国知识,展现了一幅历史悠久、政治开明、科技领先的古派中国想象。叙述者的今派立场和古派中国想象之间的差异使笛福的中国反讽成为可能。叙述者乘坐联合机登陆作为中国对跖地的月球,遇...
全球文明新形态与生态批评的新方向————作者:王宁;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五种文明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方面都已初见成效;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天,人们更加热爱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曾经笼罩在都市上空的雾霾逐渐消弭,绿水青山开始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这些都与文学生态批评早期的主张和努力相吻合。在人类中心主义受到批判之后,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得到调整,生态批评出现了一个...
中国生态批评国际化的三次浪潮————作者:董健鑫;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生态批评经历了三次国际化的浪潮。第一次浪潮以中、西生态批评的早期对话为标志;第二次浪潮中,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旅行至中国,在经历了“全球本土化”改造后,以一种混杂的理论形态出现在国际学界;第三次浪潮的主要特征则是中国本土的生态批评资源得到挖掘并逐步走向世界。现阶段,中国生态批评与西方生态批评在动物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等方面形成平等对话的局面。同时,“生态美学”等中国本土的生态批评理论建...
比较文学大先生——乐黛云和她的时代————作者:张沛;
摘要:乐黛云先生及其创立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始终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同呼吸、共命运。时代的沉浮与历练奠定了乐黛云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命运的人格底色。比较文学,在其诞生之初,首先是批判与行动的哲学,它根植于乐黛云先生对“中国未来何在”的关切与追问。为此,乐黛云先生瞩目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与保守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并在实践中开启了比较文学的三种范式,而这三条道路又构成了中国“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的缩影。质言之,比较文...
思想的光辉穿越历史而来——纪念乐黛云先生————作者:季进;
摘要:1980年代以来,乐黛云先生始终站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最前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偶合与接枝”“对位的阅读”“‘和而不同’的‘关系丛’”和“‘世界中’的人文批评”四个方面,简要评述乐先生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思历程,认为她的比较文学研究生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思想史意义。在乐先生的思想中,幽暗与光明、个人与时代、历史与现实、本土与世界都涵容其中,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成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当代青年研究
- 国家级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 国家级人民音乐评论
- 省级 大舞台
- 省级晋图学刊
- 省级文学与文化
- 省级对外大传播
- 国家级炎黄世界杂志
- 国家级啄木鸟
- 北大核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 省级特立学刊
- 北大核心人文杂志
- 北大核心云南大学学报
- 省级青年探索
- 省级时文选读
- 省级青年文学家
- 省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世纪
- 北大核心中国文学研究
- 省级武侠故事
- 国家级中国民政
- 省级时代青年(悦读)
- 省级情报探索
- 省级文学界理论版
- 国家级雕塑
- 北大核心广东社会科学
- 省级陇右文博
- 省级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国地方志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