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雕塑

雕塑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3579/J
国际标准刊号:1007-2144
主办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钢笔书法》国家级文学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杂志,双月刊,海内外发行,1995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创办,属于国家一级刊物,2003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称号,是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雕塑专业刊物。经过十年的发展壮大,如今中国《雕塑》杂志不仅获得了由国家相关部门领导人、雕塑界权威人士组成的艺术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还拥有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编辑委员会队伍。其成员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主要负责人和知名雕塑家。同时,杂志还建立了一支海外观察员的队伍来开展国际上的艺术交流活动,交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

  杂志是研究和讨论雕塑及公共环境艺术理论:介绍国内外雕塑作品的专业刊物。它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学术性刊物,它集学术性、艺术性、前瞻性、新闻性于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鉴赏价值,对于研究和和讨论雕塑专业理论、提高艺术创作水平大有之裨益。

  杂志立足于中华民族艺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发展脉络,以及倡导本土雕塑概念为理论旗帜,以宣传推介雕塑家为行为纲领,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构建中国本土雕塑的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为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到来作准备。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2003年获得社科类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等中国是十大高等美术学院校发表雕塑及艺术设计论文的学术性期刊之一;

  加入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网》、《CNKI系列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知识资源数据库。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简介:

  艺术资讯:提供以雕塑为主的艺术资讯,下设艺术新闻、学术活动、展会信息、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等5个子栏目。

  雕塑杂志:可查询到雕塑杂志最新和所有往期杂志的目录。

  艺术家社区:艺术家展示作品、交流的园地。

  雕塑专业委员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的介绍及会员申请。

  雕塑百科:介绍与雕塑相关的知识,如雕塑专业术语、雕塑史、雕塑景观等等。

  企业在线:雕塑企业展现实力的平台。

  行业规章:国内现行雕塑行业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

  图书推荐:雕塑类精彩书籍、画册推荐。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平衡•旅程•相遇——布瑞克赛尔的艺术世界

  当代进行时——2015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暨学院教育与当代艺术论坛简记

  胸中有丘壑 得意不忘形——纪峰造像雕塑艺术面面观 徐永涛,Xu Yongtao

  信息动态

  观念与材料的创新,塑造自然的精灵——张雯迪雕塑作品解读 景育民,Jing Yumin

  移山——对自然之物的复活呈现兼谈杨冬白雕塑的中国山水文人画髓质 陈海蓝,Chen Hailan

  我们生活在以“方”为基本形的世界里 张宇彤,Zhang Yutong

  大同下华严寺辽代菩萨头冠的艺术特点 郭秋英,王丽雯,Guo Qiuying,Wang Liwen

  全国美展何以屡屡没有金奖众家谈 永涛,Yong Tao

  雕塑无金奖的背后 孙振华,Sun Zhenhua

  对于全国美展雕塑金奖连续空缺的反思 范伟民,Fan Weimin

  全国美展“怎么了”? 杨冬白,Yang Dongbai

  全国美展雕塑的金奖去哪儿了? 陈云岗,Chen Yungang

  伫立高原,企望高峰——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雕塑获奖作品观感 于洋,Yu Yang

  雕塑•幻觉•影子 潘毅群,Pan Yiqun

  论中国当代雕塑“中式物语”之设计构建 尹冰,Yin Bing

  雕塑的可能 曾令香,Zeng Lingxiang

  论雕塑艺术与产品设计相结合——创建雕塑艺术与民众的新“交流领域” 于子叶,Yu Ziye

  美术论文发表:“意象油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解读

  摘 要:意象油画构建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诗性审美意境,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把其放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探讨意象油画的现代审美意义。

  关键词:美术论文发表,意象油画,传统文化

  当然,意象油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其语言特征、表现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观念等艺术元素都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的影响尤甚。正如丹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他所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自然包含民族的审美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特别偏爱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油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衍生并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是融合主义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从表象上分析,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沿着写意和写实的语言结合模式而展开,而从精神上说,这个过程,又正是艺术家对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自觉对应的结果。”[2]我们从20世纪初期的林风眠的仕女人物、关良的戏剧人物,庞熏�的中国图案到现代的吴冠中、苏天赐、邱瑞敏等人的油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机融入和自觉表达,油画中的文人画笔墨趣味和意境跃然而出,用关良自己的话说就是学西画,要用中国画法画,我是中国人,应画出中国的东西来。

  雕塑最新期刊目录

形塑时光卅载 艺鉴未来无疆

摘要:<正>2000年未来·创新——第一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惠安)2001年首届中国惠安传统石木雕刻大赛(惠安)2002年举办“2002中国(东阳)国际木雕节(东阳)第二届中国雕刻艺术节“惠泉杯”雕刻大奖赛(惠安)2004年第三届中国雕刻艺术节“豪翔杯”雕刻大奖赛(惠安)2005年第三届中国曲阳国际雕刻艺术节(曲阳)2006年第四届中国(惠安)雕刻艺术节(惠安)2007年第八届中国雕刻...

个体情志与公共性——公共雕塑的双重维度————作者:赵曜;

摘要:本研究通过探讨公共雕塑中个体情志与公共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艺术家如何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回应社会语境与公共空间的需求。通过分析艺术作品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境况,揭示公共雕塑在艺术表达与公众反应中的多重张力,强调其作为个人情感外化与社会共识建构双重载体的意义。研究指出公共雕塑既是个人内在情感的外化,也是社会认同、集体经验的产物,突显其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协商与重构的公共意义

场域理论视角下公园雕塑评价指标构建————作者:王钰琳;方诺楠;蒋文婷;黄博洵;

摘要:雕塑不仅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是文化表达与空间塑造的关键载体。本文以福州闽江公园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视角,通过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构建城市公园雕塑评价指标,包含文化契合度、艺术表现性、社会互动性与功能适配性4个准则层和12项评价因子。结果表明,文化创新表达性、文化归属性认同与地域符号表现度权重较高,在实用性、互动体验感和社区认同感方面有待提升。本研究旨在为城市公园的...

文化记忆视角下城市雕塑创作研究————作者:赵阳;姜涛;

摘要: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充分展示其艺术形式与审美价值的同时,也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场所精神。本文以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提出的“文化记忆”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记忆空间载体的功能及创作方法。面对当前城市雕塑创作中艺术创新、文化深度与公众认同的调和难题提出核心创作策略,旨在有效激活城市文化基因,使城市雕塑成为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记忆之场”

城市更新中公共艺术的情感体验策略————作者:许译文;

摘要:随着城市更新转向文化情感重塑,公共艺术的情感体验设计成为激活城市空间活力的关键。本研究基于本能、行为、反思三层情感体验理论,提出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三大策略:通过符号解码唤醒集体记忆,构建群体精神共生系统,打造公众共创艺术空间。该研究形成从感官刺激到深层情感共鸣的逻辑链,为城市更新中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照,让城市空间成为承载集体情感的温暖家园

AIGC赋能老君岩雕像文创衍生设计研究————作者:黄志雄;宋宏响;洪歆慧;

摘要:本研究针对泉州清源山老君岩文化遗产活化需求,创新构建“需求分析—要素量化—智能生成”三位一体的设计框架:通过KANO模型实现文化体验要素的属性分类,基于AHP法建立设计要素权重体系,最终依托Midjourney平台完成参数化设计输出。该研究既形成了世界文化遗产IP的创新设计范式,也为传统雕塑艺术的数字化转译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支撑

从“外求”到“内索”:动物雕塑的情感生成研究————作者:卢永木;

摘要:动物题材自古以来就是雕塑创作的一大类别。动物雕塑的创作并非浅层次地再现动物的外在形象。动物雕塑除了精准地“外求”造型与装饰之外,更应该关照动物雕塑的内在情感与精神表达。“内索”之下的雕塑情感生成最直接,也最简便的方法是精准把握动物运动的瞬间动态,获得不易察觉的潜意识情感密码。同时,独特的视角与敏锐的观察不会忽视动物雕塑环境的营造,以及长期以来地域、民俗、历史所蕴藏的动物寓意在雕塑上的呈现。那么动物...

写实中的隐喻:当米开朗基罗遇上灵岩寺罗汉————作者:胡新华;胡建华;

摘要:米开朗基罗的人物雕刻和山东灵岩寺的彩塑罗汉分别是西方与东方雕塑美学的杰作之一。作为宗教艺术,二者在表现手法、传达教义以及表现世俗情感等方面有所异同。前者通过严谨科学的人体解剖和体块动态展现人性觉醒,后者则运用内敛含蓄的手法传递禅宗精神,二者又共同表现出“神人同形同性”的特征

从“曹吴二体”看6至7世纪中国佛造像风格变迁————作者:关铭华;

摘要:本文以"曹衣出水"与"吴带当风"两种佛造像形式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其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研究发现,北齐曹仲达所创佛像造型深受马图拉造像风格影响,在保留部分汉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异域艺术进行新一轮的模仿与本土化改造;而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佛造像艺术家,在传承借鉴"张家样"的同时,巧妙融入道教艺术元素与唐代高度发达的人物画技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新貌。文章强调,对曹仲达、吴道子二人的艺术实践研究,应置于...

《紫气东来》————作者:马辉;

摘要:<正>~

沐风栉雨 砥砺前行——《雕塑》杂志创刊30周年纪念文辑(四)————作者:徐永涛;

摘要:<正>【编者按】从1995年创刊到2025年,《雕塑》杂志经历了30个年轮。30年里,《雕塑》杂志作为中国雕塑领域唯一获得国家批准、认定的专业学术期刊,代表了中国雕塑理论研究与媒介传播的最高点。30年沐风栉雨,30年春华秋实。30年来,《雕塑》杂志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紧密结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204期刊物,谱写了雕塑专业媒体出版的可观篇章,同时举办了大量高规格的展览展示、...

与国际对话 跟时代同行——《雕塑》杂志30周年感言————作者:闫淑芬;

摘要:<正>时光荏苒,岁月如塑。在《雕塑》杂志迎来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作为从中央工艺美院求学时期就与杂志社诸位同仁同窗共砚的老朋友,作为协助杂志社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的海外观察员,作为杂志社30年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我满怀感慨与敬意,向这本中国雕塑界的唯一学术期刊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线”的生成:从雕塑实体到数字语境的绘画性转译————作者:邓威;闫庭硕;

摘要:本文以传统雕塑实践中的线性塑造手法为基础,梳理了线的三种典型生成方式:材料附加的突起、媒介切削的刻痕以及减法雕刻中的塑痕,探讨其在光影反应、结构建构与形体节奏中的表现差异。文章进一步延伸至数字语境,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借助数字工具,将绘画性的笔触逻辑与雕塑表面语言融合,赋予“线”以新的美学意义。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与数字雕塑中线性语言的考察,揭示“线”在艺术转译过程中的表现机制与审美价值,为雕塑语言的...

对迭代的批判——人工智能废弃物美感的三重维度————作者:杨毓清;

摘要:人工智能是近些年才开始普及的技术,以人工智能废弃物为素材的现成品雕塑创作与相关理论的探索,当前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人工智能废弃物介入现成品雕塑的本质,是现成品艺术符号学批判的延续。本文以西蒙东的“技术物具体化”理论为基点,探讨将技术废弃物转化为批判媒介过程中时间、权力、物质三个维度赋予废弃物的美学生命力,解构将技术迭代的废弃物注入艺术活力、将科技探索的冗余转化为艺术表达的主体的过程,以期为现成品...

时间维度与时间品味方式——中国传统思想当代转换的切入点————作者:皮道坚;

摘要:<正>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关注三大传统媒介的现当代转换,一个是水墨,一个是陶瓷,还有一个是在湖北美术馆做了五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大漆。东方传统媒介的现当代转换,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下视觉呈现和视觉转换,从东方的角度进行现代性和当代性的思考。郅敏的主要媒介是陶瓷,展览主题叫作“时间的温度”。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引导我们思考从中华文化的立场出发,研究在当代艺术...

微创与共生:以在地性实践重构断裂的乡村共同体————作者:吴士新;郝龙飞;

摘要:本文直面中国当前艺术乡建的核心悖论——在轰轰烈烈的实践浪潮下,隐藏着文化主体性丧失、再生产系统崩溃等深层危机。通过解构一系列典型案例,揭示出艺术介入乡村的本质困境是现代性对乡土社会的系统性肢解。因而突破性地提出“微创”与“共生”修复理论,使艺术能够如毛细血管般渗入乡村生命体。最终指出艺术乡建最高级的在地性是艺术的“消失”,让创作融入当地土地的呼吸节律

“寻迹——当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探索之路”研讨会————作者:李冰;

摘要:<正>中国美术教育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上。从徐悲鸿引入西方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到改革开放后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再到数字化时代的全新挑战,中国美术教育走过了一条充满张力与可能的探索之路。这条道路既是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也是对未来的大胆构想;既是本土文化自觉的体现,也是全球视野下的自我定位

文明互鉴与民族共融——丝绸之路雕塑的跨文化阐释————作者:白丽;

摘要:丝绸之路雕塑作为古代多元文明交融的物质载体,其艺术形态、文化符号与社会价值在艺术人类学视角下展现出多重内涵。本文从文明的互鉴融合、民族的视觉编码、三位一体的生态建构等维度,积极探讨丝绸之路雕塑的学术价值与现实启示,揭示丝绸之路雕塑艺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明对话与合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糖,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多维度实践探索————作者:赵秀;耿潇逸;

摘要:糖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媒介,从作为祭祀品的糖贡、象征身份的糖塑到当代艺术中作为隐喻的媒介与糖塑装置,在艺术实践中的运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如今含糖的物品与我们的饮食文化、历史记忆、资本消费、艺术实践等方面息息相关。文章试图通过梳理东西方艺术实践中以糖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分析糖是如何通过其材料物性与个体感官经验、社会公共秩序建立关系,并探讨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实验性探索。研究旨在重新审视糖的媒介属性与文化内...

音乐与雕塑的动静态互文性表达探索————作者:党铮;

摘要:音乐与雕塑的动静态互文性研究作为跨媒介艺术的前沿领域之一,通过揭示时空维度的美学辩证关系,为当代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路径。本文从“音形共生”的本体论出发,系统解构旋律流动性与形态凝固性的转化机制;结合自然律动、人文基因与科技哲学的多维视角,建立跨艺术门类的符号表达体系;依托参数化设计、智能材料与数字交互技术,创新构建《时空交响》音乐雕塑装置。研究通过美学理论建构、符号系统提炼与技术范式...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