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当代修辞学杂志》创刊于1982年,本刊为双月刊,主编:游汝杰。国内统一刊号:CN31-2043/H,国际刊号:ISSN1674-8026。
当代修辞学杂志》研究范围遍及修辞学的所有领域与前沿课题,也在语言应用的许多领域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作为国内唯一的修辞学专业刊物,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修辞学专业的发展。
【期刊栏目】
当代修辞学杂志设有栏目有:修辞理论,国外修辞学,辞格研究,修辞与认知,修辞与文化,修辞与应用,流行语观察,修辞散论。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消极修辞有开拓的空间 陆俭明
日本近代修辞学的建立与日中现代化进程 霍四通
双否定结构句式的情态表达功能 张雪平
现代汉语“数+量+形”结构的机制和动因——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 吴春相
非常规损益构式“V+他2+数量名”的主观化 朴珍玉
法庭话语打断现象与性别研究 廖美珍,龚进军
从关联视角看庭审互动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 孙炳文
从修辞的视角看宋金元明文献中指示词“兀底(的)”的语义属性 梁银峰
仿拟广告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仿拟译观 吴春容,侯国金
符变与修辞:以“诗中有画”为例 江承志
中国语言学科如何处于领先地位 林华东
文学论文期刊投稿: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
21世纪以来,全球生态危机不断加剧,从生态哲学的视域系统挖掘和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为人类生态危机的解决寻找良策,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当今时代体现出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代修辞学最新期刊目录
立法语言中“等”类兜底条款的精确性及语体制约————作者:张恒君;蒋晴晴;
摘要:本文对中国大陆现行有效的230部法律中的“等”类兜底条款进行了深入考察,旨在揭示其在立法语言中的语义与语用特点。研究发现,“等”之后的NP在立法语言中倾向于出现,无论其为词还是短语,都具有“类型”义,用以明确兜底的范围并明晰列举项的性质;NP是对“等”之前列举项的范畴化,具体可分为低语境范畴化和高语境范畴化。“等”后NP隐省的情形通常有特定条件限制,主要发生于承前省略、列举项不易或无需进行范畴化的...
中国“共同富裕”政策话语在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互文再语境化————作者:李纯;辛逸航;
摘要:“共同富裕”政策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引起了诸多误解。为了探究政策话语传播过程中的误解诱因,本文基于Farrelly(2019)和Oddo(2014)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部分引用”、“整体引用”以及“缺席”的互文再语境化分析框架,然后用该框架分析了“共同富裕”政策话语在欧洲、北美和澳洲的20篇报道文本中的互文再语境化。研究发现,“共同富裕”政策被误解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国的外宣话语...
“非主流”的主流媒体如何言说马克思主义?——以2022—2024年各省日报报道为例————作者:张丽;
摘要:本文以中国各省日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非主流”的主流媒体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言说策略及其特点。基于议程设置与控制理论,结合新媒体技术环境,本文重点分析了地方媒体如何通过跟随策略、扩散策略等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方化传播和多元化表达。研究发现,地方媒体在重复中央主流媒体议程的同时,通过策划报道和“收编”多元话语,构建了主题报道的“熟识”效果,从而增强了传播的针对性与吸引力。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
人际语法隐喻的人际修辞效果——以文学访谈话语为例————作者:赖良涛;苏树苗;
摘要:人际隐喻是语言进化的成果,拓展了语言的表意潜势,服务于语境中人际交流的独特需求,具有独特的人际修辞效果。然而,当前学界对其人际修辞效果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人际隐喻的人际修辞效果,并应用于文学访谈话语分析加以验证。研究表明,人际隐喻的独特修辞效果,源于人际语义和语法之间灵活多变的跨域映射,表现为通过人际象似性来建构话语中多样化的人际关系:与一致式相比,人际隐喻通过调用愈加复杂的语法资源...
转喻辞格界域重审与集合模型拟塑————作者:孙毅;林墨丞;
摘要:本文着眼于Ruiz de Mendoza基于认知操作的理论框架,旨在重审转喻类辞格并构筑集合模型,以实现其系统化分类。通过剖析Ruiz de Mendoza及其团队的系列论述,本文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在转喻类辞格构建中的作用的理解,揭示认知推理操作以及认知结构在其中的核心角色。借助此理论视角,本文提出了一套创新模型,将转喻类辞格的分类标准细化至两个主要维度:内容操作与形式操作的复杂度、辞格属于高级...
系统功能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被动句————作者:何伟;张晶;
摘要:本文从系统功能视角出发,基于对语态本质的探讨,对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认为: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语态关涉人类经验识解的主客体视角,汉语中的语态系统呈现出连续统特征,其中被动态体现人类识解经验意义的客体参与者视角。根据是否有语法标志,汉语被动句可分为带标志和无标志两大类。根据功能,被动标志可概括为两类:介词类,用于压制主体参与者的主体性;动词类,用于凸显客体参与者的客体性
从立场表达到话语引导:反馈形式的互动功能————作者:刘承峰;王越;
摘要:反馈行为是会话一方通过展示对对方话语的接收和理解状态,以维持对方话语自主延续的回应行为。反馈形式的互动功能主要包含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两方面:基本功能即立场表达功能,根据立场客体的差异可进一步分为低层的进程反馈功能与高层的内容反馈功能,功能层次的转化通常伴随形式的替换与量变;衍生功能为基于立场表达功能而来的话语引导功能,该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两种不同的作用机制,一是塑造言者反馈预期的实现状态,二是构建言...
程度副词之程度为何物?——基于弱程度形容词的语用包装视角————作者:陈禹;张秀梅;
摘要:少数性质形容词和多数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搭配程度副词受到限制,可统称为弱程度形容词。无论是程度量级的分析还是程度副词特殊功能的刻画,都存在难解的棘手问题。本文借助弱程度形容词的特殊性质,从程度副词的限制因素出发,反向考察程度副词的功能本质,发现显示相对差别化及由此引发的语用包装是程度副词被允准或被排斥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对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非谓形容词与程度副词的非常规搭配给予统一解...
期刊论文中“比较”的功能及其分析框架构建————作者:王文斌;陈明;
摘要:期刊论文中所表达的“比较”,以往研究将其视作表达交际目的的修辞语步、衔接语篇的元话语资源和收缩对话的评价资源,而本研究将“比较”界定为组织学科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和与学科成员对话的学术行为。本研究聚焦于实现“比较”的各种标记语,通过分析60篇国内外高水平期刊论文中“比较”标记语的语篇语境,概括其表达的交际目的,构建出“比较”功能的分析框架,包括知识表征、知识建构、知识表征—知识推介协同、知识建构—知...
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话题”概念————作者:陈平;
摘要:语法研究中的“话题”概念有两个主要用法:一是句子层面上的话题,二是话语平面上的话题。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句子平面上的话题。作为语法研究概念,“话题”自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进入语言研究领域,从辨识到定性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清晰的语法概念。句子话题以及相连的议叙部分是句子的信息结构成分,信息结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是句子分析的三个主要层面。汉语“主语”属于语...
口头讲解语体:功能变量与话语表现————作者:陈昌来;朱柳仿;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真实发生的音视频讲解语料,从使用的视角探讨口头讲解语体的理论体系建构,重点阐释了口头讲解语体的语体变量以及由此导致的成格局的语言变异。研究表明,口头讲解语体适用场景多样,是讲解者用以帮助处于认识低位的受者理解或习得被讲解客体的相关信息、知识或技能的言语活动类型,其内部具有区别于现有语体分类的共性特征。在语体变量方面,功能意图维度包括讲解、有准备以及多方式辅助;传介方式维度包括有声语言、...
小说语体中的置换式违实句————作者:宗守云;王越;
摘要:“置换式违实句”是指说话人在面对一个现实性事件的情况下,通过对主体、时间、空间、涉事的假想置换,从而建构出一个违实结果的句子。在小说语体中,置换式违实句是在前事件的背景下出现的,由“置换设置+置换结果”构成;置换设置的形式构成主要有三种,即“连词+置换要素”“动词+置换要素”“置换构式”;在置换设置中,主体、时间、处所、涉事可以成为置换要素;置换式违实句的置换结果是前事件行为的延伸,具体包括确定相...
近代以来疑问代词“什么”的非疑问功能探析————作者:鹿钦佞;
摘要:近代以来,疑问代词“什么”发展出援引类反诘、否定、疑似和列举等非疑问功能,此四种功能在形式上有同构性,意义上相互关联,有着可推导的历史渊源。根据四种功能形式演变的历时顺序,本文结合语境和修辞功能,考察了四种功能语法化的演化路径:援引类反诘功能演变出了否定功能和疑似功能,否定功能和疑似功能共变出列举功能,否定功能和疑似功能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的演化关系,但它们在意义上形成互补。概言之,话语互动是“什么”...
后人文主义语言学视域下中国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重筑与方法创新————作者:王佳宇;赵亚茹;
摘要:中国近30年以来的批评话语分析建立了融通国际、争夺语权、建构体系、解构霸权的知识体系。在当下技术革新加速、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政治体系深刻变革以及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中国批评话语分析所依托的传统理论框架与方法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批评话语分析在继承研究传统的基础上,需要新的理论支撑、新的时代观照、新的方法论探索。后人文主义语言学继承性地融入和发展了新物质主义、技术修辞、去殖民理论、...
话语标记的多维建构:法庭互动视角————作者:崔玉珍;
摘要:本文讨论法庭互动视角下话语标记的多维建构。已有研究发现,话语标记在法庭互动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难以使用通用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以真实法庭互动话语为考察对象,构拟一个专门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话语标记的使用和功能,探索法庭互动话语标记独特的功能表征以及生成路径。本文选取法庭互动中典型的话语标记“我觉得”和“我认为”来对比分析,并提出其具有三大功能:1)话语层面,具有引出个人新观点、引导在线规...
从交互性与动态性再看“转折”的概念内涵————作者:蔺伟;陈玉洁;
摘要:本文从隐性转折入手分析转折现象的形成和运作过程,指出“转折”的两个重要特征:交互性与动态性。交互性主要体现在预期的在线性和认知的调控性上,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信息地位的动态变化上。对于“转折”的概念内涵,以往的“反对说”、“差异说”和“反预期说”均是偏静态视角或说话者视角下的审视。本文认为转折的形成是以受话者的感知为导向,是说话者与受话者充分进行认知协作的结果,因此将“转折”重新阐述为:在一个由小句、...
电商直播言语失范问题的系统语用学分析————作者:王建华;岑幽慧;
摘要:网络语用活动分析是当前语言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基于系统语用学的理论,聚焦电商直播这一新型话语场域,以头部主播李佳琦言语失范事件为典型个案,通过构建“主体间性—话语实践—语境建构”系统框架,揭示网络语用活动的三元互动机制。研究表明,系统语用学框架能够有效解构网络语用活动的复杂性。本文以语用主体间性互动为核心,兼及话语结构分析和语境因素的关联展开系统研究,解释网络言语失范问题的动因,深化语用学的...
当前我国立法语言中的但书研究——兼论我国立法中但书表达的技术规范————作者:殷树林;文马虹;杨帅;
摘要:“但书”是晚清传入我国的日语外来词,指在既有法律规范之后,通过连词“但”或“但是”引导对前文进行限制或补充,并与前文主条款有依存关系的特殊法律规范。本文基于自建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语言学和法学角度对当前我国立法语言中的“但书”进行了考察,在类型上将当前我国立法语言中的“但书”分为三大类七小类,指出了当前我国立法中但书表达存在的六个方面的失范现象,并从立法技术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丽特摩尔的具身隐喻理论————作者:胡壮麟;
摘要:英国学者杰内特·丽特摩尔(Jeamette Littlemore)曾收集和审读六百多篇当代隐喻研究的文章和相关专著,关注的内容主要涉及隐喻的具身性和认知性。在此基础上,丽特摩尔提出:具身隐喻是在具身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文重点介绍丽特摩尔关于具身隐喻研究的多种理论和方法,内容涉及根隐喻、概念隐喻、相似性隐喻、隐喻抽象性的层次体现、场景和具身根隐喻的源头等
两种构式分析路径的对话——从“词语—构式”之间形义关系的识解谈起————作者:杨舟;施春宏;
摘要:一个词语出现在多个不同的句式中,受句式的句法配置和语义结构的影响,其形式与意义凸显的侧面并不相同,这实际体现了词语和构式之间形义关系的相互作用。本文围绕“词语—构式”之间形义关系的识解方式和结果,引出认知构式语法和生成构式主义的解释路径,进而探讨两种语法理论对立和分异的表现以及互补和融通的空间。本文重点指出,认知构式语法和生成构式主义在说明构式义和达成结构化目标这两方面存在互补空间,同时扼要概括两...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时文选读
- 省级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省级民间文化
- 省级福建文博
- 省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北大荒文学
- 省级传媒观察
- 省级文苑
- 北大核心编辑之友
- 北大核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老同志之友
- 北大核心美术研究
- 学报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省级桂海论丛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研究
- 省级西江月
- 北大核心中国史研究
- 省级华夏文化
- 省级青春
- 省级历史文献
- 北大核心西域研究
- 省级红岩春秋
- 国家级花样盛年
- 北大核心语言研究杂志
- 省级老年博览
- 省级译苑新谭
- 北大核心图书馆建设
- 南大核心中国图书评论
- 省级人文中国学报
- 省级国际展望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