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中国图书评论》书刊宣传与评介专业刊物。分析研究全国书刊出版趋势,评论有重大影响的书刊,沟通出版者与读者的联系,报道书业界最新动态,探讨读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栏目设置
前沿题域、主题书评 、书 评、书评研究 、书界观察、阅读印象、好书辑要 、思想旅行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山东图书馆学刊
《山东图书馆学刊》(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东省图书馆学会、山东省图书馆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办刊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刊登的论文内容涉及图书馆学各个领域,既有图书馆学专家立论独到的大家之作,亦兼顾中青年论点新颖的优秀论文。
中国图书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被联合的底层——美国底层共同体的多元生成————作者:孙若瑀;
摘要:随着近年来民粹主义的兴起,“被遗忘的底层”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关注热点,也促使关于底层群体的纪实写作大量出现。其中,展示了底层群体内部在家庭模式、情感观念与社会关系等层面与社会主流之间难以逾越的习性鸿沟,以及教育的不平等如何阻断了底层群体的向上流动。与外部隔绝的底层群体由于自身的脆弱以及对认同的需求,通过文化共性、宗教活动和社会交往,逐渐形成了潜在的底层共同体。但是政治符号化倾向与代言行为正导致着新...
平台如何成为“领地”——“技术封建主义”的双重逻辑————作者:李飞;
摘要:法国学者塞德里克·迪朗从经济和媒介的双重逻辑中阐明了为什么我们正在进入技术封建主义。从经济逻辑看,不事生产的科技巨头的崛起使财富积累的主要模式正在从资本主义的利润模式转向封建主义的租金模式;从媒介逻辑看,随着社会的数字化转型,科技“领主”所打造的、致力于制造依附性的平台正在成为新的“领地”。目前,有关“技术封建主义”的争论多围绕其经济逻辑展开,倘若从媒介逻辑出发,“技术封建主义”或许还不够激进,科...
勘破技术“天命”?——论迪朗的技术封建主义之意义————作者:杨宸;
摘要:迪朗的技术封建主义是对平台资本主义、食租者资本主义和监控资本主义等诊断的一次马克思主义式整合。通过揭示再分配剩余价值的食租模式和强调不借助政治暴力的人身依附性,技术封建主义既在生产关系层面深化了平台资本主义、食租者资本主义的论述,又为监控资本主义提供了经济运作模式的基础。但因为并未真正回应数字经济中剥削与掠夺的争论,技术封建主义的新阐释力相当有限,它的整合意义主要在于其总体性思考方法:在囊括技术—...
从“救世”到“破世”——论女性向仙侠网络小说中的“世界”重构————作者:刘佳怡;
摘要:早期女性向仙侠小说构建了“救世神话”的叙事范式:女主角被宿命裹挟,以牺牲换取爱情与世界的存续。然而,近年仙侠文创作逐渐脱离此套路,转向解构“世界”的天然合法性。女性向仙侠小说通过对“世界”概念的重构,实现从大叙事到后现代叙事的转型
作为中国美学元范畴的“感物”——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读后————作者:张节末;
摘要: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涉及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产生、发展历程、基本类型、方法与体验特征、感物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及现代意义的展望等方面。“感物”命题,乃是中国古代美学独有的审美方式,它所蕴含的人类与外界环...
到底什么是“赛博格”?——阿童木、哈拉维、沃维克与“赛博格”的集合论————作者:耿弘明;
摘要:赛博格(cyborg)是生物属性与机械属性结合而成的新式有机体。不过,对赛博格丰富内核的界定,却因论者话语场的差异而产生区别。大众文化中的赛博格符合赛博格的基础含义,却包含了超越基础含义的狂想。哈拉维因处在三阶控制论思维范式下,在理解赛博格时,则在其诉求中包含了更多的政治因素和伦理因素;沃维克有着具体技术与工程相关的学术背景,他更为看重脑机结合展现的丰富潜力;而在复杂网络科学的时代,海尔斯则指出,...
在物质性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母亲”——评《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作者:成羲;
摘要:《母乳与牛奶:近代中国母亲角色的重塑(1895—1937)》是近年来从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著作之一。作者着眼于牛乳哺育的现代性,揭示出国族话语、科学知识、商业消费与女性自主意识在哺乳实践中所形成的张力。然而,借助以印刷为代表的物质文化探究日常生活的现代性,不仅要注意对二元分析方法的反思,还要综合考察空间和阶层等因素,在多角度分析中把握好文化建构的尺度
“迎头赶上”:对一个时代热词的追踪————作者:李冠华;
摘要:“迎头赶上”是常用成语,但长期以来对该成语的认识存在误区和盲点,各成语词典亦未能正确指明其出处。通过对“迎头赶上”一词的知识考古和探索追踪,我们发现,作为“时代焦虑症”的表征,它最早由孙中山在关于“三民主义”的讲话中提出,并在20世纪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文学、教育、出版等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是典型的“时代热词”。而所有这些,理应是不该被遗忘的
“科技—人文”概念的“可操作性”————作者:林云柯;
摘要:<正>在最近的学位论文开题和答辩的过程中,遇到的与“科技—人文”以及科幻研究相关的选题越来越多,“赛博朋克”自然是出镜率极高的文学类型概念。虽然这是一个青年性极强的论题,但受制于学术体制的规范性,在文献综述部分,大多数作者仍然将“赛博朋克”这类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去追溯其文献渊源。在这种情形下,我经常会采取一个屡试不爽的“为难”答辩者的问法:为什么是“赛博—朋克”,而不是“赛博-爵士”呢
重思闲暇时间、空闲时间与娱乐文化————作者:陶东风;
摘要:汉娜·阿伦特区分了“闲暇时间”和“空闲时间”,认为大众文化是为填补空闲的娱乐活动,而寄希望于“积极生活”内部本真政治的回归;韩炳哲则认为“积极生活”同样服膺于劳动律令,从而无力抵抗时间涣散的危机,提倡以“沉思生活”作为理解日常的方式。重读二者对于“时间”和“劳动”的论述,也是重思如何面对消费社会和娱乐文化缝隙中的当下日常生活
“赛博朋克”之命名:从拼贴标签到文学运动————作者:彭筱箐;
摘要:在科幻小说作为文学文类逐渐走向大众视野的今天,“赛博朋克”(Cyberpunk)一词也越来越广泛地为人所知。然而,究竟何为赛博朋克?赛博朋克一词的含义在短短半个世纪内经历了多次流变,它首先在文学领域内诞生,而它的命名并不仅是偶然拼贴,更是有着耐人寻味的思想演变过程。在被命名的过程中,赛博朋克流派也逐渐搭建起来。因此,回溯20世纪80年代,考察赛博朋克的命名过程,对明确这一流派在科幻史乃至文学文化视...
《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以“文化”解释代替“思想”溯源————作者:王磊;
摘要:罗杰·夏蒂埃《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是呈现法国年鉴学派“从地窖到顶楼”转变的重要著作。夏蒂埃试图以“文化”解释代替“思想”溯源,不再如傅勒、莫尔内等人一般着力探寻法国大革命的因果逻辑,而是辨明使得革命拥有可能性的前提条件,从而构建出一种非线性的历史叙事模式
语言与文化的张力——简评德拉·沃尔佩的《鉴赏力批判》————作者:陈昊;
摘要:意大利美学家德拉·沃尔佩是西方现代最具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他广泛吸收欧陆的语言学理论,以及美国新批评主义的文艺批评主张,将其与现实主义文论熔于一炉,构建起自己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沃尔佩是最早意识到索绪尔、叶耳姆斯列夫的现代语言学对马克思唯物主义美学的价值的批评家之一,他一方面反对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鉴赏力批判》就是他这一独立主张在美学领...
曹禺的阅读史与《雷雨》中女性意识的生成————作者:杨一丹;
摘要:曹禺代表作《雷雨》的创作受其在“南开新剧团”的演戏、阅读和翻译等活动影响,曹禺在吸收王尔德、易卜生等作品的过程中,与原作者跨语境对话,实现文化阐释,推动文本动态耦合。《雷雨》中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深受其阅读影响。在以身体和情欲为女性解放核心意象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女性主体性解放的内在矛盾,女性、阶级和存在主义问题最终在其女性观中合流
“忙于闲暇”————作者:周志强;
摘要:<正>叶秀山曾经提到,哲学为人开出三种境界:自由的智慧、科学的知识和存在的方式。这三种境界其实是相互维系的。人不仅要学会生活的智慧,更要追求超越生活的智慧;它来自一种冷静认知的科学知识,也养育油盐酱醋茶之上的形而上体验的自由
一个人文学者的跨界旅程————作者:周宪;张佳峰;
摘要:学术升降,代有沉浮。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人文学者,站在古今中西交汇点上,考量域外,斟酌本土,使当代人文学科知识生产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文艺理论、美学和艺术学领域,周宪就是这一典型时代中的典范性学者之一,在其跨界旅行的学术实践中,我们或可寻绎到形塑治学规范与磨锐问题意识的门径、涵养新知与邃密旧学的可能性,为人文学科的“再发明”开掘出新的动力乃至途径
《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以童年经验之名辩证思考现代化的谜底————作者:张亮;
摘要:《1900年前后的柏林童年》是本雅明在1932—1938年间创作完成的自传性作品,不过在其生前始终没能如愿出版。尽管20世纪70年代有德国评论家赞美该书是“本世纪最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但大多数读者都会觉得该书无法与本雅明同时期创作的名著《巴黎,19世纪的首城》相提并论。中国的城市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该书,发现该书本质上是本雅明当时哲学探索之不够成功的过程性成果,其目的在于以自己的童年柏林...
《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的国际视野与方法问题————作者:宋声泉;
摘要:钟雨柔的《汉字革命:中国语文现代性的起源(1916—1958)》基于国际性视野,对现代中国文字改革经验做出了有益探索和精彩总结。作者以“语音中心主义的二律背反”为基本概念联结全书,发现汉字革命内部生长出来的批判理论“汉字书写学”,比德里达的“书写学”几乎早十年得出相同的结论,甚至更有机而辩证。就方法而言,作者过于讲求研究策略的设计,高度依赖所选个案的代表性与覆盖性,时而显得并不那么游刃有余,水到渠...
回忆与记忆————作者:林云柯;
摘要:<正>在关于主体性哲学的讨论中,记忆几乎可以被视为一切问题的原发地。虽然记忆这一问题在理性主义、认识论、心理学和现象学等领域被以不同的话语加以表述,但关于记忆的讨论无外乎包含这样两个方面:关于记忆的时间性问题以及关于记忆作为信息处理的问题,后者实际上也将相关问题导向了记忆的空间性问题,两者之间潜在的张力和矛盾实际上一直影响着关于主体与记忆之间关系的理解
论保罗·利科想象概念的历史之维————作者:庄懿;
摘要:在现代哲学的框架中,康德为想象力概念奠定了先验和纯粹的基调,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则认识到潜藏于先验想象力之中的时间维度。保罗·利科深受这一哲学传统的影响,并尝试批判性地超越它,赋予想象一种真正的历史性。利科思考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是主体间性何以实现的问题。与此同时,他看到了由抽象同一性的暴力带来的极端现实状况,必须重新确立主体存在的创造性和历史性,而想象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勾连先验与经验领域。借助想象...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学术探索》
- 省级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国家级缤纷
- 省级昕薇
- 省级《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安家》
- 南大核心《上海戏剧》
- 北大核心《当代文坛》
- 省级《杜甫研究学刊》
- 省级美与时代
- 北大核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省级词学
- 省级博学少年历史揭秘
- 省级南国博览
- 北大核心江南
- 国家级《含笑花》
- 北大核心《世界电影》
- 省级《郭沫若学刊》
- 北大核心《妇女研究论丛》
- 北大核心《合肥学院学报》
- 省级《甲壳虫》
- 省级《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残疾人》
- 省级晚晴
- 北大核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西藏文学》
- 国家级炎黄世界杂志
- 省级《当代传播》
- 省级半岛新生活
- 省级大众文艺(浪漫)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