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中国图书评论》书刊宣传与评介专业刊物。分析研究全国书刊出版趋势,评论有重大影响的书刊,沟通出版者与读者的联系,报道书业界最新动态,探讨读者关心的热门话题。荣获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栏目设置
前沿题域、主题书评 、书 评、书评研究 、书界观察、阅读印象、好书辑要 、思想旅行
中国图书评论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阅读推荐:山东图书馆学刊
《山东图书馆学刊》(双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东省图书馆学会、山东省图书馆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本刊办刊十几年来始终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刊登的论文内容涉及图书馆学各个领域,既有图书馆学专家立论独到的大家之作,亦兼顾中青年论点新颖的优秀论文。
中国图书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概念史三书”与历史话语的概念维度————作者:张雨轩;
摘要:概念史研究从语词—概念出发把握历史,将概念视为历史话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也在历史的话语理论中揭示了一条新的维度。方维规教授所著概念史三书:《概念的历史分量》《什么是概念史》《历史的概念向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赓续和拓展了德国概念史研究范式,体认和彰显了历史话语的概念维度,同时也示范了如何在这一维度中处理解释和建构的问题
2025年3月“中国好书”
摘要:<正>《雷锋剪影》,刘宏伟、李玉上、秦石蛟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本书精选雷锋100个感人故事,结合传统剪纸艺术,生动展现了雷锋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人文经济学的江南模样》,洪银兴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本书聚焦“人文经济学”这一重大课题,以江南地区为样本,深入剖析经济和人文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深层逻辑和内在机理,展现了经济与人文共生共荣的江南模样,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
标签系统与网络文学的“爽体意识”————作者:冯鹤雪;
摘要:网络文学的标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分类细致程度上,都是以往任何文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之所以会形成前所未有的景观,不仅是资本机制与数字算法的推动,更有“爽”之特定文化逻辑的潜在驱动。标签不再是对作品类型、题材的简单划分,而是以对爽点的标识为目的组建的关于如何言说压抑性生命经验的符号系统。它关乎一套爽感客体化机制和如何抵达“爽”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关联爽感在网络文学当中的生成方式。围绕着标签开展的写作和...
非典型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类型化的可能与限度————作者:黄蕾;
摘要:中国网络文学与“类型小说”概念复合历经十余年完成。“期待—回应”的类型化机制重塑网络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同质化的类型创作回应读者的阅读期待,建立网络文学参与者的信任体系,共成网络文学的诸多类型。类型化跨越文学媒介,是大众文化消费和生产方式的共同特征,文学与其他媒介形式由此交织影响
中国现代“文明”概念的发生——方维规《文必与明合:中国“文明”概念小史》的创见与方法————作者:宋宪程;
摘要:方维规著《文必与明合:中国“文明”概念小史》对中国现代“文明”概念的生成进行了考古,提出了前人所未发的诸多见解,尤其是关于现代“文明”概念在中国的最早发生,或曰中国对西方现代“文明”概念的最早反应与接受,方氏通过文献钩稽与重审,拨正了学界的既有误识。方氏之创见的提出,得益于他采用的概念史方法,在该著中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着眼于中国“过渡/转型期”的历史语境与“文明”概念的相互作用、把“文明”...
发生学史视域下的“中国定位”————作者:石天宇;
摘要:康德阐释的“发生学史”可分为“义理”和“考据”两条脉络,德勒兹的“差异哲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可归为前者,杰奎琳·卡尔的“手稿重编”可归为后者。李伟教授在新近出版的《康德批判哲学发生学研究》一书中,运用“心灵考古”的发生学方法对两条脉络进行了汇合,并具有内部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理论意识。同时,这种方法也是对中国“独钟个案”等学术传统的回响,因此可代表康德阐释的“中国定位”
基层传播与流动的根据地————作者:陈昱坤;
摘要:《基层传播论》尝试将中国革命史与传播史结合起来,通过深挖革命根据地的传播活动,提炼出基于启蒙民众主体意识的对话传播范式。由群众文艺等方式组成的基层传播不仅巩固了根据地,构建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有机关系,更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中国革命也从传播的主体、技术、内容层面重新塑造了人民的主体性和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这种发轫于根据地里的传播观念与哲学是团结社会共识的真实经验
自动机的幽灵————作者:刘昕;李三达;
摘要:西蒙东在《论技术物的存在模式》中批判了人们对自动机的幻想。技术物的完美程度并不取决于自动化程度,而取决于具体化程度。自动化无法承担预设框架以外的任务,而具体化则使得技术物逐渐实现内部的协调以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耦合。究其根本,自动化试图想象如生物一般自由的机器,而具体化则明确表明机器离不开人类。唯有人类认清自己作为发明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才能实现与技术物的共生
社会学视野下西方音乐的理性化进程——评马克斯·韦伯的音乐社会学研究————作者:关贺元;
摘要:马克斯·韦伯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他提出的“理性”“祛魅”等关键术语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社会学研究,他的《音乐社会学引论:音乐的理性基础与社会基础》对西方音乐的历史演进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本次研究立足其著作文本,结合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梳理、总结他的音乐社会学研究思想及方法
在现代世界图景下重新定位艺术的新思路——《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读后————作者:徐贤樑;
摘要:汪尧翀君的《规范的限度:哈贝马斯“美学”的缺场与重构》首先紧扣哈贝马斯与德国观念论的亲缘性,从问题史—思想史的宏大框架下追问,在艺术形而上学(以黑格尔为代表)崩解后,如何重返康德的鉴赏力批判,为艺术自律的合法性重新奠基;进而通过判析当代德意志思想界如何消化甚至超越观念论美学经典叙事中的主体性范式之争,深入重构一种美学/艺术理论的具体思想论域。本书颇具创见地开辟出建构艺术理论的第三条道路,严守启蒙现...
作家创作史与批评家自我的双重呈现——《抉择的高度》简论————作者:王晓瑜;
摘要:《抉择的高度》是一部对张平小说创作做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作者试图建构张平小说创作的个人“文学小史”,通过对作品“微细处”的细致剖析,寻找作家创作演变的内在逻辑。同时,著作又浸透着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价值与立场,体现出明显的20世纪8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语言上返璞归真,体现出一种质朴的特色,和赵树理精神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重返白垩纪》:科学之真与想象之美————作者:陈香;
摘要:幻想小说具有“二次元”的结构:一个是自在的、为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自为的、由作家创造和被读者接受的幻想世界。幻想世界肯定人的主体解放,孩子们在超验性的体验中达到想象力和心灵的契合,在想象中体验与创造,蕴含着行为的自由和生命力的释放。该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幻中求真”,即便是重返白垩纪这一幻想之境,史前的生态群落、地质构建,作品均给予了符合物性真实的重现与还原,并在物性真实的基础上生发情节叙事的逻...
诗学体系与学诗路径——《中华诗词写作教程》的启发————作者:李虹澄;
摘要:新近出版的《中华诗词写作教程》,一套五册,分诗体编写。相比古今同类读物,具有鲜明特点:体量较大、学理性强、结构严密。既可见一条引导学诗者从入门到深造的路径,同时又构成一大体完整的诗学体系。于“教诗”中寓以“诗教”,让读者在学诗时理解诗之所以为诗
草原之爱与成长之美的交响——读许廷旺的长篇小说《额吉的河》————作者:梁鸿鹰;
摘要:儿童小说《额吉的河》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题材,以儿童视角,讲述了上海孤儿玉萍、玉香和玉山在科尔沁草原的成长故事。作品深入挖掘爱、责任和成长的主题,展现了草原人民跨越血缘和地域的无私大爱,以及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德。书中“河流”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上海与草原,连接往事、沟通记忆,象征着爱与传承。展现独特的地域少数民族特色,带领读者走进充满爱与希望的草原世界,感受家庭的温馨、成长的力量和民族情谊的珍...
60后学术与人生——笔谈“60后学人随笔”丛书————作者:李怡;赵勇;王兆胜;刘福春;
摘要:60后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生涯,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他们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思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面貌。本访谈录聚焦于“60后”一代学者的学术与人生经历,他们展现了“历史过渡一代”的独特价值与思考
漫长的“60一代人”————作者:周志强;
摘要:<正>本期刊发了一组关于60年代丛书的对话——这在我们杂志还是很少见的。也许是因为同代人的缘故,我读这组对话有格外的感受。赵勇说“60年代人”很难做出大学问:这代人先天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后天再怎么大鱼大肉,恐怕也很难补上身体的亏空。没有书读的童年、读不起书的青年和读了太多书的中年,要么是吃不到,要么是不知道怎样消化,这也是他们纷纷承认“60年代人”是过度者的一个原因?要么倍感幸福,要...
本雅明:不适合学院生存的批评家————作者:张亮;
摘要:绝大多数本雅明传记作者都认为,本雅明生前未能获得教职是当时德国大学的一个耻辱。但当我们超越受害者思维,就事论事地回看本雅明的人生,就会发现:早期人生经历让本雅明成为博学多闻、思想无羁、无法归类的批评家,习惯在随性的学术“闲逛”中创新;如果当年侥幸获得教职资格、进入学院体系,本雅明要么被规训,丧失自我,要么很快逃离。好在历史的选择是让本雅明忍把浮名,换了东游西逛,继续按照符合其本性的方式去生活、去发...
在纪念中记念,在尊师中追远——读《学林追远录》随想————作者:赵勇;
摘要:王宁老师的《学林追远录》所追忆者,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泰斗级别的老师(如钟敬文、启功、陆宗达等)和中国语言学界的牛人(如王力、吕叔湘等),而其写法则是高度私人化的。不妨说她是借“纪念”(公共性)之酒杯,浇“记念”(私人性)之块垒。于是在其书中,便出现了许多非常珍贵的私人性细节。它们不仅鲜活生动,具有唯一性,而且也成全了散文的真实性和独异性。另一方面,尊师之道、敬师之德、念师之恩,则是这本散文集...
“有情”与“事功”的多重面向——《沈从文全集》失收文献辑释————作者:李冬旭;
摘要: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作家,其散佚作品的考据工作值得重视。新见《世故》《从沈从文的一封信说起》《儿童节给小朋友》《沈从文寄自苏州》四篇文简,此前均未收于沈从文文集、全集及相关研究资料中。通过新史料钩沉、考证与文本分析,可以补充沈从文研究中相关文献的空缺,修正既有文献中原始发表时间与出处的错讹,同时可以揭示出沈从文思想中“有情”与“事功”的复杂互动,这为重新审视其文学实践与精神世界提供...
记忆的责任:论巴恩斯《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书写与伦理困境————作者:周丽秋;黄晖;
摘要:2011年获得英国“布克奖”的《终结的感觉》彰显了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对历史记忆的追溯和对现实世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巴恩斯以记忆为切口,以记忆书写重返人物所处的伦理环境,聚焦选择性记忆带来的伦理身份认同危机;并通过个体在面对记忆与遗忘的问题时做出的伦理选择,实现文本的伦理教诲意图,即正视历史,担负起自身的伦理责任,而不是遗忘或忽视。《终结的感觉》不但通过记忆书写完成了对历史的多元化演绎,而且为读者...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章回小说(上旬刊)
- 省级图书馆研究
- 省级图书馆杂志
- 国家级语言与翻译
- 省级钢琴艺术
- 省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省级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 北大核心学术界
- 省级鄱阳湖学刊
- 省级艺术品鉴
- 省级龙门阵
- 省级大理文化
- 省级书法赏评
- 北大核心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 省级贵阳学院学报
- 省级华夏地理
- 省级新闻传播
- 北大核心史学月刊
- 省级南京史志
- 省级决策导刊
- 省级美术教育研究
- 北大核心宗教学研究
- 国家级演艺科技
- 省级音乐世界
- 国家级炎黄世界杂志
- 省级散文诗
- 省级词刊
- 省级现代妇女(下旬)
- 省级分忧
- 省级当代青年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