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观察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传媒观察

传媒观察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712/G2
国际标准刊号:1672-3406
主办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单位:新华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本期杂志:《回族文学》省级期刊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六盘山》省级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传媒观察》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传媒观察》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传媒观察》是一本新闻业务刊物。该刊强调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内容以讨论现实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为主,并报道国际时事、地方通讯。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媒介观察、热点聚焦、新闻改革前沿、争呜与探讨、精品回、新闻业务研究、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追踪。

  期刊最新目录参考:

  1 更注重高度、更注重地气、更注重原创——《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后的头版特色分析 丁柏铨;陈相雨; 5-8

  2 电视“明星消费”现象的演进与隐忧 陈红梅; 9-11

  3 《我是歌手》的传播学解读 李琦;陈倩怡; 12-14

  4 今天,你“海采”了吗?——对电视街头随机采访的几点建议 谢金华; 15-16

  5 哪些传播理论是国际传播学界的“宠儿” 郭毅; 17-18

  6 品质立报 网媒续报 产业强报——关于党报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嵬; 19-21

  7 创新地方媒体新闻网站的盈利模式 史康宁; 22-23

  8 小微时代都市报的突围路径 江飞; 24-26

  9 格式塔心理学对新闻摄影传播的借鉴意义 宋艳丽; 27-29

  10 从中美体育产业对比看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前景 汪晖; 30-32

  11 赛事前瞻与赛事回顾报道方法比较 姜晓红;张德胜; 33-35

  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新媒体环境下再读《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王志敏; 36-37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新时期,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和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文章提出高等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新时期,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并且蕴含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之中,有着独具特色的理念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是经历了万千莘莘学子不断追求所传承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都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其建设,使之能巩固其应有的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传媒观察最新期刊目录

新闻生态调控:数字时代主流媒体的行动创新与知识体系构建————作者:田浩;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全球传媒业态变革的基本动力之一,深刻地重塑了媒介系统的结构与规则,并持续与既有的新闻知识体系形成实践张力。数字新闻学的生态主义认识论可以为我们立足新闻业的当代变革经验、构建新闻传播实践创新知识体系提供新的起点。在生态主义视域下,我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议题在于有效提升媒体机构的生产、扩散、接受网络与新兴传播生态系统的适配性,而解决方案在于生态调控路径、技术应用模式与用...

认同的熔铸:少数民族诗人的跨文化叙事与天下视野——以唐代为中心的考察————作者:谢清果;方锐;

摘要:唐代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少数民族诗人跨文化书写成为这一进程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现象。他们活跃于胡汉文化深入互动的社会环境中,将本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唐代“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塑造了极具包容性的多民族融合大环境,选人用人制度和官方推动的汉文化教育为少数民族士人打开了上升通道,也为其进行跨文化书写创造了有利环境。他们的诗作通过语言杂糅创新、意象双向...

从“全链协作”到“全域协同”:数智技术驱动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范式跃迁————作者:双传学;

摘要:在数智技术深度重构媒介生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传统的“全链协作”创新模式虽已实现各链条的协作联动,却往往局限于“产品链-传播链-价值链-安全链-转译链-人才链”等的线性拼接与叠加,难以适配中国式现代化对媒体提出的新要求。鉴于此,本文提出“全域协同”这一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新范式。该范式以数智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致力于实现媒体内部及其关联场域的深度整合与有机协同...

集成多维社会: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议题清单及价值锚定————作者:常江;王鸿坤;

摘要: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国家在数智时代继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新一轮政策部署,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新闻业数字化与媒体融合进程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锚定了五个核心议题:减少新闻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提高技术基础设施的通用性,保证体制机制间的有效配合,扩展新闻业的社会功能,为人-机共生传播格局确立认识论基础。当下,持续迭代的数智技术塑造了新的新闻生态,由此带来了社会的多维化...

要素协同与制度保障: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可持续发展——以HOT Fit模型为中心————作者:罗昕;申占科;

摘要: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关注组织变革影响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并结合本土制度优势,实现内外联动的一体化变革。本文以HOT Fit(人员-组织-技术契合)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对全国19家省、市、县(区)的主流媒体开展田野调查,发现媒体变革的堵点在于人员、组织与技术三者的关系失衡,在于人员-技术之间能力与伦理的相互干扰、人员-组织之间认同与协同的双向阻塞、组织-技术之间惰性与刚性的逻辑冲突。为推动媒体组织的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主流媒体价值链重构——兼论作为媒体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变革”与“一体化管理”————作者:楚明钦;喻国明;

摘要:主流媒体平台化转型过程中,商业平台依托“流量逻辑”对主流媒体“公共价值”形成挤压,导致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价值生态位失衡。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生成和自监督学习等技术内核,为强化主流媒体“公共价值”提供了技术势能。“人机协同”一体化重构主流媒体价值链,为解决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价值生态位失衡问题提供了根本性思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破坏性创新”颠覆主流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分发和商业模式...

制度协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复杂实践与创新机制————作者:杨惠涵;

摘要:主流媒体制度建构不仅关乎新闻传播行业如何有效回应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治理诉求,也有助于厘清我国新闻传播系统的历史性演化脉络,探索一条契合我国媒体政治定位和社会功能的独特道路。从市场化转型到媒体融合改革,主流媒体始终以“规制理性”为核心理念,通过产业架构调整和经营管理创新,为媒体内部资源配置、人员规范化行动和知识革新提供了保障。但具体制度执行过程中也浮现出路径依赖与认知冲突问题,尤其在数字技术发展与社...

弹性化边界:智能推荐算法中信息茧房的动态调适与管理路径————作者:黄玉波;李梦瑶;

摘要:随着智能推荐算法技术的发展,个体信息茧房效应呈现出快速聚集与动态分散的特征。研究基于多元互动视角,通过对用户行为、算法机制与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探讨智能推荐算法背景下信息茧房边界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通过半结构化访谈,研究提出用户行为调整、算法反馈机制和外部资源共同构建了信息茧房“弹性化边界”这一新观点。在长期交互过程中,个体信息接触边界表现出交替性的扩展与收缩,维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该边界...

“被消费的共情”:网红公益直播中的情感生成与消耗研究————作者:钱晓田;吴雨璇;刘玲雁;王铭溪;

摘要:本研究聚焦网红公益直播中“情感生成-消耗”的传播机制,揭示情感资源在数字传播场域中的生成逻辑与消耗路径。网红公益直播通过故事叙事、视觉符号、互动设计等策略构建情感场景,将观众的共情转化为打赏、购买等消费行为,形成“情感展演-流量变现-情感疲劳”的消耗循环。研究揭示了网红公益直播中“情感工具化”对公益传播的消解风险,呼吁在数字公益生态中重构情感动员的伦理边界,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研究旨在为平衡公...

做内容:政务短视频对公众参与的差异化影响——基于内容生态理论的实证研究————作者:张守信;岳盟伦;

摘要:政务短视频作为促进政民互动、提高公众公共事务参与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从内容生态理论视角出发,基于政务视频号平台,系统探讨了政务短视频在内容生产、组织、传播和运营方面对公众参与度、评论态度和评论内容指向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原创型、服务类及宣传类主题政务短视频的公众参与度更高,二次加工素材、娱乐主题、人物类型、激励和感恩用途的政务短视频显示出较高...

“流通”视野中的中国报刊史书写————作者:卞冬磊;

摘要:报刊如何到达读者?这个问题指向生产和阅读之间的中间过程,向来是报刊史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将“流通”看作是有别于“发行”的新认识论,探讨近代中国报刊流通的关联性因素及其时空效应。研究发现,近代中国的报刊流通主要关联了交通体系、邮政网络、市场节点和人际交往等四个要素,创造出一种同时性阅读的现象,形成世界、国家和地方三个层次的交流网络。以“流通”进入中国报刊史,不但可以打开新的问题域,观照整体的报刊生命...

“人是媒介的延伸”:斯蒂格勒的媒介现象学构境————作者:孔正毅;胡建强;王天柱;

摘要:在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构境之中,实质上内蕴一套层次丰富的媒介现象学理论。斯蒂格勒的广义媒介存在论萌生于对于作为“代具”的工具性技术如何塑造人之存在时间性的追问,并在探索作为“第三持存”的精神性技术(媒介技术)如何增补人之文化与记忆之时,走向狭义媒介存在论。进而,在反思今日数字媒介精神工业如何构序人的意识流之中,斯蒂格勒则进一步构建了其媒介批判认识论。简言之,在斯蒂格勒看来,媒介技术是记忆的代具,...

传媒百家——孔正毅

摘要:<正>孔正毅,1964年生,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等

墨色·纸本————作者:杨小民;于安记;

摘要:<正>安记的水墨作品仍保留山水画的内核质素和写意精神,我想到清人薛福成在《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十一》里所说的:“惟其写意,斯称大雅”,安记强化他山水作品的写意性,在建构画面时所有抽象的水墨元素都按照山水画的逻辑产生意象。他在水中操弄墨迹,再转拓到宣纸上,水墨交融的瞬间生命形态便留在了纸上。水能最大限度地催发墨的生命张力,离开了水,墨便是死墨。古人作水墨画最讲究用水,一幅画的好坏...

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现实向度————作者:尹韵公;

摘要:<正>世界诸国学术发展史的经验证明:任何学术的发展,既离不开自身历史的长期积累,更依赖于现实目标的强烈追求。倘若没有目标追求,那就必然会丧失学术砥砺的张力,缺损学术生动的活力,丢掉学术脉搏的动力。任何真正的学术都把学以致用作为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都把服务和赋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既是一项极具前...

液态式联结:拆迁居民社会关系建构的情感实践研究——基于闽东L安置社区经验————作者:潘文建;

摘要:城市与乡村这两种不同的“栖居”环境在工业化浪潮中不断发生纠缠,安置社区则是这种纠缠博弈的一种场域。本研究基于L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从媒介实践的范式探讨安置社区的拆迁居民社会关系建构过程中的情感实践活动。本研究发现,拆迁居民社会关系建构的路径是:乡村中社会关系建构形态-安置社区中建构社会关系的尝试与想象-形成社会关系尝试性建构现状,作为中介的情感以情感在地化、希望式情感聚合、情感整饰、情感内敛四种实...

“延安知识”在国统区流通的物质网络和知识地图——以生活书店为中心的考察(1938―1941)————作者:徐洋;龙伟;

摘要:抗战时期,革命进步书籍在国统区的传布是中国共产党“抗日”理念走向全国深入人心的关键环节。全面抗战爆发后,以生活书店为代表的进步书店为适应抗战建国需要,服务大众文化迅速扩张。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居于西北一隅,面临突破国民党的封锁向全国民众进行抗战宣传的困境。出于抗战救亡的共同需求,中国共产党与生活书店密切交往,生活书店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传播“延安知识”的重要渠道。“延安知识”在国统区的流通与传播...

媒介韧性点亮抗战记忆————作者:蔡斐;

摘要:<正>“站在祖国的新闻岗位,我们是民族文化构成的细胞,迎接着抗战救亡的时代,人人有战士的热血如潮……”1939年5月,一首由施谊作词、贺绿汀作曲的《新闻战士歌》传唱大江南北。是的,在抗日烽火硝烟中,无数新闻工作者以笔为枪,像战士一样与敌人英勇战斗,新闻业在另一个战场上书写着可歌可泣的抗战赞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首专门写给新闻战士的歌曲,我们似乎...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国家形象的他塑与认同——论1944年美国纪录片Here is China的生产及传播————作者:刘永昶;方嘉卉;

摘要:美国民间组织联合援华救济会(UCR)所生产的纪录片《这里是中国》(Here is China,1944)长期以来几乎未被国内研究者关注。该片并未直接表现惨烈的抗日战争,而是聚焦于中国的“古老文明”与“走向现代”,进而揭示战火给这个国家带来的灾难与破坏。该片作为宣传性作品,显然有着明确的建立认知、诉诸情感的生产目的。在《这里是中国》的制片、发行、放映、受众反馈这一完整传播周期中,围绕作品的相关历史文...

“血火中的奋斗”:大轰炸时期重庆新闻业的战时转型与媒介韧性(1938―1941)————作者:齐辉;陈康;

摘要:1938―1941年日军对重庆实施的大规模无差别轰炸,不仅造成了新闻业的物质损失与人员伤亡,更深刻重构了战时媒介生态。在极端战争环境下,重庆新闻业通过联合出版、机构迁移、互助协作等创新性应对策略,实现了媒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重构,彰显了战时中国新闻业的顽强韧性。抗战时期新闻业与国家命运深度绑定,形成了独特的职业共同体意识与战时新闻精神。这种在危机中孕育的行业凝聚力,不仅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战时转型,更...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