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354/H
国际标准刊号:1000-873X
主办单位: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主管单位: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查看中国翻译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档案》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当代修辞学》核心文学期刊

  【基础信息】

  《中国翻译》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本刊宗旨为:反映国内、国际翻译界前沿发展水平与走向、开展译学研究,交流翻译经验,评价翻译作品,传播译事知识、促进外语教学,介绍新、老翻译工作者,报道国内外译界思潮和动态,繁荣翻译事业。《中国翻译》是大专院校外语师生、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爱好者交流医学和翻译实践经验窗口,进行学术争鸣的园地。

  【栏目设置】

  《中国翻译》栏目设有:译学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评论、译著评析、翻译教学、科技翻译、经贸翻译、实用英语翻译、人物介绍、国外翻译界、当代国外翻译理论、翻译创作坦、翻译史话、医坛春秋、中外文化交流、国外翻译界动态、词汇翻译轩登、读者论坛、争鸣与商榷、翻译自学之友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从莫言英译作品译介效果看中国文学“走出去”

  何谓翻译文学经典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

  翻译制度化与制度化翻译

  传教士汉学家的中国经典外译研究

  思想改造与翻译转型

  谁发现了真正的荷马——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桩著名公案

  本科翻译专业阅读教学综合模式探讨

  绘事后素: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评安托万·贝尔曼《翻译批评探索:约翰·多恩》

  社会学视阈下的翻译叙事建构研究——访谈著名翻译理论家Mona Baker教授

  基于计算机翻译技术的非技术文本翻译实践

  “中国关键词”多语平台发布会暨“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座谈会

  本期聚焦

  传教士《圣经》汉译的殖民语境顺应研究——以Logos从“言”向“道”转化的历时性诠释为例

  “精加工”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翻转课堂”的口译教学行动研究

  “习近平论文艺”要点翻译探究

  学术期刊论文发表:勒赛克尔对德勒兹语言哲学的解读

  摘 要:让-雅克・勒赛克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尝试建构一种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语言观的基础上,勒赛克尔也对德勒兹语言哲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德勒兹独特的解域化语言哲学思想虽然是一种类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其坚持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政治语用学的语言哲学思想预示了一种新的、不同于主流语言哲学的可能性,为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体系的构建增添了理论活力,提供了借鉴作用。

  关键词:勒赛克尔,德勒兹,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政治语用学

  作者简介:王玉华,女,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南丽军,女,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中国翻译最新期刊目录

《国际清算银行2023/24年度报告》(节选)————作者:余静;

摘要:<正>货币与资产的代币化(tokenization)具有巨大潜力。一种新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一账本(unified ledger)——可通过将央行货币、代币化存款(tokenised deposits)及代币化资产(tokenised assets)整合至可编程平台,充分发挥代币化优势。该平台支持原子结算(atomic settlements)和可组合性(composability...

DeepSeek翻译能力探索——以文学文本与金融类文本为例————作者:余静;

摘要:<正>DeepSeek作为中国最新推出的开源人工智能(AI)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其翻译能力也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热点。相比传统机器翻译和神经机器翻译系统,DeepSeek基于大语言模型(LLM),具备更强的上下文语义理解和学习能力,在翻译质量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目前针对DeepSeek翻译能力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尤其是针对它在不同文体文本中的表现及译后优化策略的分析尚未...

专业翻译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基于翻译专业博士学位点申报书的思考————作者:穆雷;

摘要:本文以2024年拟申请翻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书内容为例,剖析了专业翻译教育发展在人才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考评方式等方面的共性问题,提出“四证合一”(规培证+资格证+学历证+学位证)的专业翻译教育发展路径的构想,以期促进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主要议题与未来发展————作者:李晓倩;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已成为翻译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举办了“首届中外翻译理论发展与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术论坛”。本文在梳理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论坛主旨发言中所涉及的议题,包括中国翻译学核心概念研究、中西译论比较研究、新技术视域下的中国翻译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在此基础上...

地理翻译对中国地理认知和地理学科的影响————作者:贺爱军;侯莹莹;

摘要:先有地理观,后有世界观,新的地理观促成了新的世界观,而新的世界观推动了新的文化理念和国家观念的形成,这构成了中国地理翻译的显著特征。中国地理翻译始于明末世界地图译绘,继以国别地理翻译和西方地理学理论翻译,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已成规模。地理翻译对国人的地理认知、中国地理教育以及地理学科的发展贡献良多,不仅刷新了国人的地理认知,成为全新时空观念和文化理念的生成前提,而且丰富了中国地理教育的课程内容...

商贸交流史视域下的《诸蕃志》文本变迁与知识翻译研究————作者:夏蓉;徐珺;

摘要:成书于1225年的《诸蕃志》是为我国第一部外贸典籍,分志国与志物两卷。提举福建路市舶赵汝适通过“口译笔述”形式,记录了宋时海上丝路上的贸易联系与人土风情。1911年,德、美汉学家夏德和柔克义在俄国出版英语全译本,题为《赵汝适的〈诸蕃志〉:中国与阿拉伯十二与十三世纪的贸易》,引起学界内外的巨大反响。本文从史学和翻译学两种研究取径,对《诸蕃志》的文本变迁进行考证:一是将其作为历史事件,分析其从原著译入...

从本土性到世界性:《西游记》蓝译本的重构与接受————作者:刘海峰;魏家海;

摘要:蓝诗玲(Julia Lovell)新译《西游记》的出版对中国古典小说海外译介传播研究有着借鉴意义。本文从《西游记》蓝诗玲译本的文本重构与海外接受两个层面进行研究,探讨蓝译本的世界文学旅行。从文本角度看,译者通过抽取双叙事主线、弱化“缀段性”与“循环化”的叙事特征、减弱说书人叙事声音、增添夹注插入文外之声等多种方式重构原作叙事结构和叙事特征,使得译本偏离原作的本土性叙事传统。从接受角度看,蓝译本的经...

古典长篇小说缩译模式考察:以《红楼梦》英语三缩译本为例————作者:张丹丹;刘泽权;

摘要:本研究从古典长篇小说缩译的视角出发,以《红楼梦》三个代表性的英语缩译本为例,考察它们对原文的情节架构和诗文的取舍和翻译情况,对比分析其异同得失,探索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缩译的成功模式,特别是中国文学经典缩译后如何亦能成为英语经典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路径,以期对其他名著缩译研究乃至中国文学外译的缩译实践有所借鉴和启示

许渊冲莎剧称谓语汉译的女性形象构建与译者主体性探析————作者:陶小雨;温建平;

摘要:称谓语具有性别标记功能,能够体现话语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形象。许渊冲在莎剧汉译中通过称谓语的翻译构建了鲜明的女性形象,充分彰显了其作为译者的主体性。本研究以莎剧《奥瑟罗》为例,基于自建多译本英汉平行语料库,从女性话语中的称谓语出发,探析许渊冲在女性形象构建上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特征,并从能动性、受动性、为我性三方面讨论相关特征的成因。研究发现,在遵从原文总体性别形象的基础上,许渊冲相对抬高了女性地...

罗希文《金匮要略》英译本的副文本研究————作者:蒋继彪;张薛光;

摘要:作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金匮要略》不但是传承和发展中医学的必读之作,也是中医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金匮要略》含有大量的中医理论、中医术语和中医医理知识,翻译时需要借助一定的阐释才能揭示其蕴含的中医文化内涵,而副文本的阐释功能则为《金匮要略》的准确翻译提供了可能。本文以罗希文《金匮要略》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围绕术语注释、方剂解析、注解说明以及附录等四个方面考察副文本,并从助力读者阅读理解、规范中医术语...

基于“文化求真、文学务实”的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探索————作者:黄勤;曾惠婷;

摘要:为了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作为中国乡土文学重要载体的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研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首先厘清汉语乡土语言的定义与分类,继而针对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的难点,以汉学家葛浩文和郝玉青英译本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为实例,阐述如何在翻译中遵循“文化求真、文学务实”这个一般性译者行为原则,根据具体语境选取合适的英译方法。具体而言,在处理原文中涉及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的表达时,两位译者主要运用直译、直译...

中国古代说唱文学英译中民俗叙事“再地方化”研究——以伊维德的翻译为例————作者:刘翔;赵征;钟萍;

摘要:说唱文学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瑰宝,记录着古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本文借用“再地方化”概念,深入分析了伊维德说唱文学英译本中民俗叙事的“再地方化”建构过程,揭示了译者从民俗叙事空间、叙事程式和叙事视角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说唱文学中民俗地方性特征的“再地方化”建构,使得中国地方性民俗文化在跨文化之旅中实现了“地方性”和“世界性”的有机融合,为西方世界读者勾绘出色彩斑斓的中国民俗画卷

责任担当 译有所为——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互译评析(2024)————作者:邢鸿儒;刘明舒;

摘要:本文旨在对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西汉语对翻译参赛作品进行多维度的评析,探讨译者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方面的表现。评审结果显示,大部分参赛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对原文理解较为准确,但在复杂词汇的处理、文化意象的传递以及交际目标的实现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结合具体译例,分析了参赛译文在语言、文化与交际三个维度上的特征,探讨译者应如何在这三个维度履行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翻译责任,以助力中国故事的传播...

翻译中的平衡:基于阐释学视角的思考与实践——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德汉互译评析(2024)————作者:阳凌艺;

摘要:本文聚焦第三十六届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德汉语对参赛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借助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从背景知识、传统文化、语法、语义和修辞等方面剖析翻译中的难点。同时,对参考译文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译者如何在不同层面实现文本的准确理解与有效表达

“文格”与“人格”————作者:林巍;

摘要:<正>[1]“文如其人”之说古已有之,然细考之,实未必然之论。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明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元好问评潘岳《闲居赋》更直指:“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钱钟书先生对此有精辟见解:“此言冰雪文或出于热中躁进者”(钱钟书,1999:1388),道破了文字表象与内在心性的复杂关系

“言行不一”译述探微————作者:林巍;

摘要:<正>本文围绕“言”(文格)与“行”(人格)间距离问题,援引历史上系列诛心之论,探究其中复杂而特殊的关系。现不妨从翻译视角,对此作一跨语际探微。一、“言行不一”的常态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作者们经常性的言行不一,自古而然。避免作历史、政治、制度、文化等异常复杂因素的探究,这里仅将其限定在语言表达和转述层面的分析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要语汇汉英对照摘编

摘要:<正>2024年工作回顾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中国文学外译模式与质量保障——以《尘埃落定》的多重译者为考察个例————作者:臧学运;王姗姗;

摘要: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并由当代汉学家葛浩文主译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本文通过溯源馆藏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中国文学翻译档案馆的《尘埃落定》英译过程中的副文本档案,分析译前、译中、译后翻译过程,厘清“多重译者”在合作翻译过程中的权责关系,探析“七稿成文”的“标准翻译流程”。研究发现,规范的外译流程、多重译者的合作翻译,能够确保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从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译诗与创格:周煦良英诗汉译探微————作者:马冬梅;

摘要:英诗汉译是中国新诗格律建设的有效路径。翻译家周煦良曾尝试借助译诗进行新诗创格试验,并提出了诸多深刻精妙的见解,涉及语体、节奏单位、建行原则、韵律、声律,以及诗形与诗质的关系等重要议题。在语体上,他主张文白相济;在节奏上,他取法“音组”说,结合“半逗律”,兼顾行内节奏和节内节奏;在韵律和声律上,他践行“能押则押、善用平仄”的理念;在诗形与诗质的关系上,他提出“意义抑效果”的主张。他的创格探索丰富了我...

炉边蟋蟀:家庭童话(节选)————作者:查尔斯·狄更斯 ;余静;

摘要:<正>玩具商塔克尔顿——世人更习惯称其为“格鲁夫-塔克尔顿商行”(虽然格鲁夫早已撤资离场,只留下这个姓氏——有人说连他那词典释义般的乖戾脾性也一并留在了生意场上),这位玩具商的人生道路,实在是对父母监护人苦心孤诣的绝妙讽刺。若他们当初培养他成为放债人、刁滑律师、郡警长属官或股票经纪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