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研究》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季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古史研究的学术性刊物。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学界享有盛誉,刊布的文章以中国古史方面的研究论文、读书札记和书评为主,发表论文多位名家名作,亦常有学界新人的创见性论著。在二十余年中,本刊发布了一系列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文章,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刊在海内外中国古史研究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研究水平的重要刊物。
《中国史研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史研究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数据库收录
1、中文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6届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2、南大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3、影响因子:
截止2015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476;综合影响因子:0.246
中国史研究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阅读推荐:人文中国学报
《人文中国学报》Sino-Humanitas(年刊)2004年创刊,中文,16开,出版地:上海市,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中国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唐“以山泽赡军费”考论————作者:丁俊;
摘要:唐初国家对于盐、铜、铁等山泽之利并未实行垄断性经营,也未将其纳入正税的范畴,而是“与百姓共之”。到唐高宗后期,这个原则被逐步打破。武则天时期,陈子昂提出以山泽之利补充“军国资用”,这个倡议在开元时期被落实。唐玄宗下诏,剑南节度使可以“山泽盐铁自赡”,随后,边地的盐、铜等山泽之利成为各节度使的补充财源。相关制度也被更改,山泽开放且无税的状态不复存在。天宝年间,节度使大多“财帛盈库”,广树军功、追逐更...
宋代“物力推排”制度研究————作者:张恒;
摘要:“物力推排”是宋代朝廷征派赋役的一种重要方式。“物力”主要包含以田土为主的实业物力和以杂产为主的浮财物力。“推排”则指官府对百姓物力多寡、贫富及增减状况展开调查与统计,并登载于相关籍帐文书,以此编排赋役。唐宋之际,国家征派赋役和管控人口的方式由民户自实逐步发展为官府检括。受熙宁变法尤其是免役法的影响,“物力推排”制度最早于元丰元年(1078)前后在两浙路出现。南宋重建“物力推排”制度,是为了满足统...
宋代地方官员的水利兼衔制度————作者:祁红伟;
摘要:水利兼衔制度是宋代水利职官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初,地方缺乏专门的水利官员,主要采取临时差遣专使的方式进行水政统筹,难以形成治理的长效机制。为了破解治理困境,宋朝政府通过加系“水利”兼衔的形式赋予路、州、县三级行政官员水政统筹之权。宋代路级长官多兼带“都水事”“河渠(公)事”“农田水利事”等职衔;知州、通判常加系“沟洫河道”“堤堰桥道”“提举圩田、开湖”等兼衔;知县、令佐则以“河塘沟洫”“主管...
明代官籍补论————作者:高寿仙;
摘要:通过对官籍进士与家庭情况类似的非官籍进士的比较,可以看出明代的官籍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官籍填报具有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也就是说,没有官籍资格者固然不能填报,但具有官籍资格者却未必填报,所以才会出现父报官籍子报民籍,兄报官籍弟报民籍,父为军官子报军、旗、民籍等复杂情况。其二,官籍填报具有一定程度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官籍并非仅限于家族内获此资格的某个特定支系,其他支系如果需要,也可以和这个支系搭上关...
唐代的“天下”观————作者:刘子凡;
摘要:“天下”是中国古代世界观与政治观的重要概念。有学者提出唐代的“天下”是指国家实际管辖的有限领域。虽然唐代政书《唐六典》中有大量此类表述,但目前所见的唐代律令条文中却几乎见不到“天下”,说明狭义的“天下”并非严谨的法律用语。实际上,唐代文献中大量存在包含周边四夷的、表述无限领域的广义“天下”,说明唐代“天下”概念仍然是广、狭两义并行。普天之下为“天下”本义,天下一家的大同理想的延续决定了广义“天下”...
东汉时期的佛像与佛教图像————作者:刘屹;
摘要:在佛教初传中国的问题上,应尽量排除“汉明求法”故事所导致的不必要的混乱。佛教初传中国时,佛经和佛像并非同时同步传入。根据对印度和中亚地区佛像起源研究的新进展,可推断东汉初期的汉明帝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不太可能有定型的佛像传入中国。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开始,才有佛像传入中国。目前学界讨论较多的所谓“东汉佛教图像”,如果与同期印度、中亚佛教艺术的实况相比照,就会发现它们中绝大多数类型或个例,都...
随葬用鼎与春秋早期的华夏族群认同————作者:杨博;
摘要:西周中晚期以后,周人确立的以成套化、等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礼器制度,是当时华夏族群社会新秩序的物化表现。春秋早期青铜礼器鼎的使用存在三种形态:一是列鼎与鼎簋(鬲)的奇偶等差配比,与周人密切有关。二是偶数同形的偶鼎制,使用的人群如小邾、邿、羕、群舒等,与东夷、淮夷有关,这种器用礼俗还可以上溯至商代与殷遗民。三是对上述两种情形的融合,体现着从本地文化向周人华夏化过渡的情况。三种随葬用鼎的使用形态反映出春...
西岳庙名演变考————作者:张端成;
摘要:<正>西岳庙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坐落在华山脚下,是我国古代山川祭祀的重要场所。汉代以来,随着五岳祭祀格局的形成,华山始终位于国家岳镇海渎祀典的最高序列中,历代均受崇奉。(1)华山山麓的西岳庙作为望秩之地的职能同样基本稳定。近年来的研究和考古成果也表明,西岳庙的庙址自创设至今未有重大迁移。(2)正因西岳庙的职能与位置长期延续,研究者一般把今址上...
先周世系追溯与农耕文化传统观念的塑造————作者:胡宁;
摘要:周人对先周世系和先公事迹的追溯,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对农耕传统的强调,表现为对农耕传统的继承与复归。通过对“高圉”“亚圉”这两个祖名的考察,结合考古资料,以及典籍中对太王事迹的描述,可以印证除史籍所载周先公不窋“自窜于戎狄之间”之外,公刘和太王之间也存在一段“自窜于戎狄”的历史。从强调农耕文化传统的角度,也可以对太王迁岐、太伯奔吴、文王断虞芮之讼等记载有新的认识。周人的发展历程提示了不同族群之间...
北魏城阳王拓跋忠爵位考辨————作者:章泽玮;
摘要:<正>拓跋忠,北魏昭成帝之后,常山王遵(又称勃兜、兜)之孙,常山康王素(又称素连、戍连、连)(1)之子,常山简王陪斤之弟,附载于《魏书·常山王遵传》《北史·常山王遵传》(2)。《拓跋忠暨妃司马妙玉墓志》已出土,(3)并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4)但对于志主拓跋忠的爵位却未见充分讨论。史传称“赐爵城阳公...
读《元史·也速传》札记————作者:郭晓东;
摘要:<正>据《元史》之《也速传》《宰相年表》,也速是元朝最后一任中书右丞相,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八月至翌年八月元朝灭亡期间在职。也速出身顺帝怯薛,深受信任,长期统兵,历任知枢密院事、中书平章政事、辽阳行省左丞相、中书左丞相、右丞相等要职,仕宦之贵显罕有其比。明军入大都前夕,也速随顺帝北遁,驻军漠南。他忠于北元,长期领兵与明朝作战,拒明太祖招降,后不知所终。(1) 2024年度中国古代史学科研究十大热点 摘要:<正>~ 《史记》《汉书》校读札记————作者:徐卫民;余熠; 摘要:<正>中华书局版《史记》与《汉书》点校精审,是研究秦汉历史的重要史料。然其中部分语句和标点仍存在一些可供商榷之处,现将相关讨论写成札记数则,以就教于方家。一《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1)修订本《史记》亦如是。(2)关于公孙弘起家之事,《汉书·公孙弘卜式兒宽传》记载:“... 唯物史观与黄烈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研究————作者:王欣; 摘要: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立场和观点,结合对魏晋南北朝民族史的实证性研究,黄烈将部落、民族和国家等人类聚群现象与社会组织的概念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与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进行“总体性”考察与辨析。他将民族四大特征中抽象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具象化为图腾崇拜、祖先供奉、神灵祭祀、节日庆典以及衣着服饰、婚丧礼仪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共同文化性质的礼仪活动与符号载体,并进一步将之延展为更加易于理解... 金末信安抗蒙武装与元代“信安系”水军将领————作者:刘晓; 摘要:蒙金战争期间(1211—1234),河北信安水寨的抗蒙武装,在张甫、张进领导下,依靠当地特殊地理环境,与蒙军对抗达十余年,直至1232年才最终降蒙。信安集团首领张进及其部将张仁义,在随后征金战役中相继阵亡,继之而起的第二代将领张荣实(张进子)与张禧(张仁义子),虽个人际遇不同,但在参与己未(1259)渡江之役后,均受到忽必烈重用。入元后,因水战经验丰富,二人对水军建设作出很大贡献。其中,张荣实在中... 大一统思想在元朝的实践与新发展————作者:乌云高娃;郑昊; 摘要:元朝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统合南北农耕与游牧区域,打破南北思想、文化隔阂,实现多民族融合、多元一体发展是其大一统主要特征。在继承前朝制度基础上,元朝融合创新,发展出有效的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对后世大一统产生深远影响。元朝对大一统思想的实践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充分发展,弥合前代南北之分的观念。广阔疆域与多民族融合局面给予世人对大一统的切实感知,南北士人充分认可元朝的一统局面。自两宋以来分裂的“道统”与“... 分隔而治:贞观九年唐平吐谷浑后的措置————作者:雒晓辉; 摘要:贞观九年(635)平定吐谷浑之后,唐廷未以羁縻府州或郡县制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而是保存了吐谷浑的政权与汗统。从当时吐蕃与吐谷浑并不接壤,以及唐朝对吐蕃政权不了解甚至轻视的态度等方面可推知,唐朝这一措置的主要原因并非牵制吐蕃。基于兵势强、人口寡的现实国力,唐廷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推行分区域、多层次的治理方式,对吐谷浑辖地进行分隔:宜农宜牧的浇河、赤水之地纳入缘边正州,党项诸部及其活动的河洮地区开... 交错有序:宋代地方官序位————作者:任石; 摘要:宋代地方官员的序位,纵向上跨越了路、州、县行政层级,横向上突破亲民、统兵、监当职任类别,以及文资、武资不同身份,纵横混融交错而尊卑有序。原则以差遣职任为衡量基准,尤以纳入资序系统的差遣为核心参照系,阶官为辅助项,综合调控二者的影响比重,并权衡资序、前宰执、前任监司等其他附加要素,维系一种动态的平衡。与中央文官群体相比,地方官序位的务实色彩明显增加,原则的延续性更强,受元丰官制的结构性冲击也相对有限... “焚书坑儒”新认识——基于岳麓秦简“解禁令”的考察————作者:苏俊林; 摘要:岳麓秦简中有秦始皇要求优待参与议事的博士的诏书和李斯请求解除某令的内容,是史书未载的新见秦代令文。该令文与秦汉上请制度无关,也与妖言令有别,而是与“焚书坑儒”的重要令文有关。李斯奏请“焚书”的奏言中,有奏请禁止以古非今的“禁言”内容。经秦始皇批准的“禁言令”在“坑儒”事件中得到残酷执行,对参与议事的博士等人产生了巨大震撼。博士缄口不言,秦朝廷的言路中断。为重开言路,秦始皇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下限为... 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实践中的政治理想————作者:孙靖国;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地图绘制历史,地图的绘制实践中渗透着绘制者的政治理想和追求。绘制历史地图的传统和地图上所表现出的时空交叠,体现出绘制者对历史文化传承和演进的认同。诸多总图所表现的疆域幅员范围和标题,体现出绘制者对大一统的追求和缔造统一盛世的历史使命感。诸多区域地图上表现出了多元文化生态和开放包容的气度。同时,不同民族绘制者均采用中国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体现出多元一体意识。中国古代大量辅助地方管理、工...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