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杂志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史杂志

文史杂志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51-1050/K
国际标准刊号:1003-6903
主办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主管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上一本期杂志:《新疆地方志》文史类研究生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文史天地》省级文学类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文史杂志》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文史杂志》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抗日战争时创办的《文史杂志》系文史学术刊物。1941年1月在重庆创刊,先后由独立出版社、重庆商务印书馆(1941年1月一卷三期起)、重庆中华书局(1944年1月三卷一期起)出版。该刊原由朱家骅发起创办,隶属于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处,受秘书长吴铁城领导,社长为叶楚伦,但都不过问社内具体事务。创刊时主编为卢逮曾。1941年6月顾颉刚任副社长兼主编,自一卷九期起直至停刊。史念海、魏建猷等都曾担任过编辑。1945年2月,因顾颉刚在文化界对时局宣言上签名,秘书处停发经费,刊物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此中断,由顾颉刚自任社长,艰苦支撑至抗战胜利,出满了五卷。抗战胜利后,曾两度在上海复刊。第一次在1946年,由中国出版公司出版了两期;第二次在1948年,由文通书局出版了三期。顾颉刚坚持自主办刊的方针,认为“文与史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唤起民族意识的利器”。因此,《文史杂志》虽系纯学术刊物,但内容力求通俗,讨论的问题亦能和时代相联系,受到读者的欢迎,销售遍及内地各省。 1985年,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著名历史学家隗瀛涛重新创办《文史杂志》,新版《文史杂志》是一本综合性的通俗文史读物,开辟有史坛纵论、文化透视、人物春秋、艺术长廊、文苑漫步、论语说文、文史杂谈、文史信息等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巴蜀文化、文化透视、文苑漫步、人物春秋、艺术长廊、论语说文、文史杂谈、抗战史研究、西部开发、史坛纵论。

  期刊目录参考:

  1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选 2+121

  2 家学渊源 垂裕后昆——蒙默先生访谈录(上) 陈沫吾; 4-6

  3 龚荫先生和他的土司制度研究 安山; 7-9

  4 前后蜀时期的蜀文化概貌 慧绘; 10-13

  5 富顺县 明清文科进士总数说 章春熙; 14-19

  6 石经寺及其禅茶文化 胡开全; 20-23

  7 新发现《敝昔医论》中“敝昔”的辨析 钱玉趾; 24

  8 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与靖国神社 史式; 25-27

  9 论夏代的青铜器、文字和城堡 李殿元; 28-32

  10 艺术长廊 侯开嘉; 33-36

  11 略论蜀汉政权的选举制度 吴超; 33-36

  12 《世说新语》中士族畸形性消费述析——以王氏家族为例 赵曾银; 37-41

  13 唐人自信中的女性亮色 青子衿; 42-46

  14 中国音乐初留声价值述评 聂莺; 47-53

  15 情趣横溢的《洛带古镇》 王灭; 54-55

  16 用心研大千,挚情释敦煌——《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最新诠释》序 汪毅; 56-58

  17 试论潼南大佛的价值及其影响 徐林; 58-61

  核心历史期刊投稿越南河内传统民居及三十六街的保护

  摘要:越南河内现存的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于11世纪时初步成形,15世纪时经系统性分行划市,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历史肌理,是研究越南传统民居的鲜活样本。从城市规划师的角度,介绍了三十六街地区的发展历史、布局特征及传统建筑形式,分析了若干代表性的街区与建筑,并与中国南方传统民居进行比对,提出了对该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历史街区、民居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历史期刊投稿,河内三十六街,历史街区,传统建筑,民居保护,城市肌理

  19世纪初阮朝建立,越南的首都迁至顺化,并将此地重新命名为“升隆”。因城市被环抱于红河大堤之内,遂改名为“河内”,沿袭至今。1873年法国侵占越南,并成立法属印度支那政府,首都定为河内,持续至二战时期。二战后越南独立,当时政局分为南北两派,北越首都为河内。1975年越战结束后南北越统一,河内成为统一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

  文史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论“博文约礼”的教育内涵与现代意义————作者:罗元勇;

摘要:“博文约礼”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简述,在《论语》出现了两次。一些学校将之作为校训,体现其办学理念和文化精神。儒家文化对“君子”特别推崇,而君子则应该是“博文约礼”的典范。在现代社会,“文”的概念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古代文化典籍,还包括一切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知识和理论。“礼”可以理解为遵守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和职业操守。自我约束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准则,避免偏离正道

抄错的《大总统就职联》————作者:江陵;

摘要:发表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4年第8期的《气势恢宏的大总统就职联》至少抄错了两处,一为“图霸”,一为“红缦”。网传《孙中山就职联》也是如此。“图霸”不合平仄,“红缦”有违典实,都应改正,使该联还其本来面目

三人缘:也说郭沫若、郁达夫初识鲁迅————作者:吴治黎;

摘要:郭沫若与鲁迅的初识源于两人的第一次笔争。与之不同的是,郁达夫与鲁迅的初识却很随和,两人还保持了十几年的文坛交谊

红星何以照耀中国——斯诺和他的《红星照耀中国》————作者:黄黎;

摘要:斯诺在中国生活了13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也看见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力量。斯诺与毛泽东和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有过亲密接触,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明白了中国共产党人何以赢得人民支持与爱戴的原因

避战火 《四库全书》颠沛流离————作者:王树元;

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疯狂向南进犯,藏于浙江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受到严重威胁。为保护国宝,馆长陈训慈带领员工,将国宝《四库全书》实施转移,历经坎坷,迁徙多处,避难贵阳地母洞。为使国宝更加安全,毛春翔等人又将阁书转移到重庆,战后最终安全地护送其回到杭州

《卢沟醒狮》:笔墨丹青中的民族觉醒————作者:陈大治;

摘要:《卢沟醒狮》是程峰教授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创作的六尺国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民族觉醒精神。画面分上下两层:下方石狮群冷峻沉郁,镌刻历史伤痕;上方雄狮炽烈奔放,象征精神爆发。通过“天地位隔”的构图、冷暖碰撞的色彩及“写生—创作”的转化,程峰将卢沟桥石狮的具象记忆与抽象的民族图腾熔于一炉,既传递“勿忘国耻”的历史警示,更彰显“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作品融合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激情,以笔墨丹青完...

试论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商业兴起的制度性原因——兼与中国明清商业比较————作者:符抒;

摘要:始自战国时期的城下町建设和发展,使得兵农分离和农商分离成为现实。而将武士阶层集中在城下町居住的政策,和由于参觐交代来自全国的大名们集中居住在江户,使得在城市里居住的他们成为了不从事生产的消费阶级,对满足生活必需的农作物商品等产生了刚需。而作为幕藩体制基础的石高制,又使得他们对交换年贡米和俸禄米的货币产生了需求。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所制定的各项制度中,本身就蕴含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诸多因素。与之相比,...

赓续文脉写华章 鉴史资政启新程——《文史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综述————作者:张文库;

摘要:1985年7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史杂志》应运而生。2025年7月30日,《文史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在蓉召开。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领导,老领导,《文史杂志》专家委员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馆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特约研究员代表以及作者代表、读者代表40余人,回望来路的繁花,展望前路的坚守,为杂志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天府之源——都江堰————作者:秦福荣;

摘要:<正>2000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第24届全委会,一致通过将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这一刻起,都江堰拥有了一块迈向世界的金字招牌。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为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先民所筑,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组成,引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灌...

十四年浴血铸成的历史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作者:赵映林;萧木;

摘要:80年前的1945年,中国军民经过14年的浴血抗战终于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这是中国军民在100多年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胜利。在胜利之际,中国政府在湖南芷江首先举行了洽降仪式,继而在南京举行了受降仪式

历史语境、生成逻辑与民众回应:抗战时期西南报刊的“中华民族”观念建构————作者:赵晨韵;

摘要: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留中华民族有生力量,大批企业和人员选择向内迁徙,其中包括许多报刊企业与报人群体,逐渐形成以川渝为中心的西南抗战大后方。面对日本法西斯疯狂的军事侵略与民族分裂阴谋,西南报人群体自觉肩负起抗战动员的使命,运用报刊等大众媒介建构并传播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民族观念,将“中华民族”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大大推动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历程。民族危亡之际,西南报刊对“中华民族”观念的建构...

淞沪会战与艾芜的创作转向——从新见艾芜佚文《光荣的死》与《灭亡》谈起————作者:宋敏;

摘要:艾芜在淞沪会战期间创作了不少作品,受战乱影响,不少作品散佚于报刊中,《光荣的死》和《灭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篇。《光荣的死》发表于《抗敌》周刊第1卷第3-4期,《灭亡》发表于《文学》月刊第9卷第4期,这两篇小说更全面地展示出艾芜在淞沪会战时期的创作概况,是艾芜抗战文学观念的生动注解,也深刻体现了艾芜对如何鼓舞普通民众热情抗战的思考。结合这一时期的其他佚文可知,淞沪会战是艾芜从南行漂泊杂记转向抗战...

血汗筑造新津机场————作者:彭科;

摘要:抗战时期,四川新津机场作为重要的军事工程,由数十万民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用血汗筑造而成。该机场可供美军B-29重型轰炸机起降,为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支撑。新津机场的建成,亦是抗战时期民族凝聚力与爱国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抗战时期宜宾广播收音站的历史贡献与影响————作者:曹钢;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广播事业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它不仅肩负着传递政府指令、战事动态的重任,更成为连接前线与后方、动员全民抗战的关键纽带。宜宾,这座位于四川南部的城市,在抗战时期也涌现出一批广播收音站。它们虽规模不大,工作者们却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宜宾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宜宾抗战时期广播收音站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重要作用和社会影响,可以看出其在抗战时期...

报刊视野下对抗战胜利后救济复员国军的认知与对策————作者:朱华;刘人豪;

摘要:随着全面抗战的最终胜利,复员整军如期开展,但由于国民政府事前未善其备,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纷扰迭生,诱发了诸多社会问题。面对如此危局,众多社会贤达通过报纸、期刊等,系统讨论了复员军人面临的生活困境及成因,提出了一系列救济善后措施以供国民政府当局借鉴,希靖世安民。然其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适逢国民政府内外交困,且其组织机制、官僚机构自身疵瑕甚重,并无力一以贯之,未能从根本上改善复员官兵的生存境遇。因而...

为虎作伥:中国上空的日本军鸽————作者:彭程;骆梓奇;

摘要:军鸽技术作为日军作战时的重要通信方式之一,早在19世纪末就被引入日本,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得到急速发展。自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军鸽就在战场通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导致中国抗日武装的作战行动付诸东流。在与日军的长期作战中,八路军逐渐意识到日本军鸽的危害,并在战场上采取射击、缴获军鸽等应对措施。国民党也成立了军鸽部队,于20世纪30年代初培养出了第一批鸽兵。这些中国军鸽在之后的战争中亦发挥了一定作...

对任乃强古蜀王子统治中心在“沱江北”说的补证————作者:张夏;

摘要:任乃强先生在世时未看过三星堆发掘报告,不知今天的三星堆遗址,却凭借学识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提出古蜀王子统治中心在“沱江北”之说。“沱江北”之沱江实指今毗河,战国时称沱。其北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为沱江三条大支流,它们与毗河、青白江在金堂赵镇附近汇合形成沱江干流。这里比岷江更早出现适合古人生活生产的冲积扇平原,位于鸭子河流域的三星堆遗址证实三星堆古城、古国的统治中心也建于古“沱江北”。任先生推断“...

《四渡赤水》————作者:刘梁经;

摘要:<正>~

《卢沟醒狮》————作者:程峰;

摘要:<正>~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作者:石美鼎;

摘要:<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