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红楼梦学刊

红楼梦学刊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676/I
国际标准刊号:1001-7917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主管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查看红楼梦学刊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作家评论》文学论文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文艺理论研究》艺术类核心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红楼梦学刊》是一本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大型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主办,国内部分明清小说研究专家、学者任编委,已故著名学者王朝闻先生曾任主编,现任主编冯其庸、李希凡,副主编孙玉明。“红楼梦学刊”5个大字系矛盾先生亲自题写。

  该刊创办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关《红楼梦》研究的论文和资料,已成为国内外红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园地。该刊在推动红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繁荣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博得了海内外红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赞誉。

  发行方式

  《红楼梦学刊》为大32开本,双月刊,每辑28万字,计11个印张,由河北省廊坊市邮局向全国发行,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18-102。如在当地邮局订不到学刊,本刊发行部办理直接邮购业务。每辑单价20元。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研究生论坛、红学一角、红学动态、红注集锦、红学书窗。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红学何以可能(下) 应必诚; 1-43

  2 真假红学三谈 沈治钧; 44-58

  3 “贾宝玉唱的那首小曲是《红楼梦》的主题歌”——毛泽东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一个评论 董志新; 59-83

  4 《〈红楼梦〉考论》 王人恩;亦云; 83

  5 论王佩璋对《红楼梦》甲辰本的研究——王佩璋红学成就述评(之三) 张胜利; 84-99

  6 沉痛哀悼魏同贤先生 100

  7 1949—1979:《红楼梦》在语文教育中的接受 张心科; 101-128

  8 从才子佳人小说到家族兴衰史——以林小红一家为考察中心 涂小丽; 129-139

  9 《红楼梦散论》 严安政;长风; 139

  10 《红楼》译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模式 冯全功; 140-161

  11 《石头记》翻译中的现实与虚构 闵福德;北山; 162-180

  12 《红楼梦考论》序 段启明; 181-184

  13 治生视野下的《红楼梦》中贾雨村人生价值观转变探析 徐永斌; 185-202

  14 贾宝玉“悬崖撒手”新解 邵建阳; 203-210

  15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抄本初探》 夏薇;长风; 210

  16 钗黛的人生角色与作者的创作倾向 傅承洲; 211-226

  17 晴雯:美在双手——读《红楼梦》札记 谷祥云; 227-232

  18 欲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红楼梦》中的禅与文字禅 宋珂君; 233-244

  19 《红楼梦》中的“玫瑰•月季”考覆发微 俞香顺; 245-254

  20 插画家戴敦邦眼中的《红楼梦》 唐艺梦;薛傲霜; 255-275

  江西教育杂志社投稿:张艺谋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深化

  [摘要]情节安排在电影艺术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影片情节结构的合理安排,可实现推进作品内容向前发展,并使作品主题得到突出与深化。《归来》这部电影是按照著名作家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的结局和尾声部分进行改编的,文学艺术性非常强,导演张艺谋通过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深化,深受观众的青睐。文章从《归来》电影情节结构主线、副线、暗线三方面对张艺谋再深化文学作品情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张艺谋,文学作品,情节深化

  电影《归来》主要讲述了男主人公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爱情故事,二人多年未见,等到男主人公陆焉识归来时,患病的妻子冯婉瑜却已经认不出自己的丈夫。二人怀着对彼此炽热的爱,在等待中相互扶持,慢慢老去。影片的故事情节虽然比较常见,但导演经过创新,深化主题,同样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搜论文知识网论文发表公告

  

  2、本站提供期刊推荐、论文发表、论文写作指导服务,如有需要请点击在线客服人员进行具体咨询。

  3、本站只适当收要收取编审排录费、排版、制作、印刷、邮寄样刊、发票等综合费用,以维持网站正常运转。

  4、本站所推荐期刊,均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承认的,正规、合法、双刊号期刊。

  5、本站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发表成功率高,文章审核通过确认录用支付费用。

 

  最后,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网站及合作期刊《红楼梦学刊》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会认真对待您繁忙之余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会再接再厉,与您携手共进!

  红楼梦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从清代“内用制钱”制度看元春赐钱的来源————作者:刘文远;

摘要:关于《红楼梦》中“清钱”一词含义的理解,学界至今仍存分歧。文中对“清钱”的三种主要解释加以辨析,指出“纯净制钱”说更贴合清初币制混乱的实际状况。通过梳理清代“内用制钱”制度的演变轨迹,结合《红楼梦》的创作时间考辨,可以推定元春赐钱的来源应是内务府所收的房地租,或从户部领用的制钱。《红楼梦》中为何不用“制钱”而用“清钱”表述,应与清初的币制变革有关

《红楼梦》主题公园发展刍议——以上海大观园为研究个案————作者:何卫国;李佳咛;

摘要:上海大观园是我国首家《红楼梦》主题公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盛极一时。这座依托红楼文化资源建造起来的文化景观,其规划、建造、兴盛与沉寂,与我国文化思潮、文旅产业的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进入21世纪后,面对主题公园多元化发展的挑战,上海大观园应继续挖掘红楼文化及传统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期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焕发新生

国家图书馆藏《蒙古王府本石头记》补配文字版本考溯————作者:曹立波;陈兮;

摘要:《蒙古王府本石头记》(简称“蒙府本”)是一部《红楼梦》百廿回手抄本,其中第五十七回至第六十二回文字散佚,现存此六回和后四十回皆为补配文字。以往学界认为其补配文字来源自程甲本系统,但具体的版本源尚无定论。现将补配文字与程甲本系统的六个版本(程甲本、本衙藏本、东观阁白文本、东观阁评点本、双清仙馆本和藤花榭本)进行比勘,发现蒙府本存在脱文现象。其脱文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15处“窜句脱文”,从行款...

跨媒介视域下“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叙事与传播研究————作者:孟晶;

摘要:“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以数字技术重构《红楼梦》的经典叙事,通过剧场集群、感官交互与虚实嵌套的空间生产,将文本阐释从语言符号拓展至现象学体验,为《红楼梦》的当代传播提供了跨媒介实验样本。其以身体介入式观演、符号衍生式内容演绎与“真假”哲学的空间转译,揭示了经典IP在技术赋能与文化消费中的创新可能与活力,但同时也暴露出技术过度介入导致的文化消费风险,为传统文化IP的当代转化提供了经验与思考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作者:谭凤嬛;

摘要:<正>~

曹寅江南戏曲创作与政教书写————作者:朱志远;

摘要: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曹寅出仕苏州织造,作“怀楝堂”,昭示着他即将实现“踵武司空”的政治步伐。与此同时,其文学倾向又拓延至戏曲文教领域,笔涉焰段、躬践粉墨,同时蓄养家班,开展戏曲交游,时刻准备承应康熙南巡。透过对曹寅戏曲创作缘起、题材选择、主题内涵的主体意向性分析,诸多文本集中指向政治关怀心理特征这一意向对象。曹寅回到江南之后一系列戏曲创作与政教书写相关,既受苏州当地昆曲中心的地理人文影响,又...

“不似之似”与《红楼梦》文化内涵的创新性表达——论“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的三重表意系统————作者:王翠艳;

摘要:通过主剧场剧目对《红楼梦》原著内容的创新演绎、分剧场剧目对《红楼梦》衍生意义的充分激活、情景空间对《红楼梦》经典意蕴的抽象传达,“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成功构建起《红楼梦》三重表意系统、在“不似之似”中传达了《红楼梦》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尽管这种传达还存在粗疏与表浅之弊,但其在借助现代艺术语汇沟通传统与当下、拉近观众与《红楼梦》的审美距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不仅是《红楼梦》跨媒介改编与当代传播...

梅兰芳红楼戏的舞台革新与经典重构————作者:刘祯;杨暑桐;

摘要:梅兰芳的红楼戏改编是民国时期京剧改革的重要实践。他以服饰创新、表情处理和歌舞编排对红楼人物进行个性化表达,从而将经典文学意象转化为舞台美学符号,创作出《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两部经典剧目,并以《俊袭人》一剧进行独幕剧尝试,打破了《红楼梦》文本与舞台表演间的天然壁垒,是民国时期京剧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创作实践。这些剧目因“古装新戏”的新形式与梅氏精湛技艺风靡一时,虽最终因文本缺陷与时局动荡而淡出舞台,但...

红学文献与公共空间:聚焦周汝昌《新推定》————作者:陈维昭;

摘要:红学文献形成的历史时间与红学文献进入公共空间的时间往往并不一致。红学文献只有进入公共空间,才能对《红楼梦》的阅读史、批评史、学术史产生影响。红学文献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是我们考察《红楼梦》阅读史、批评史、学术史的历史演进的重要观察点。周汝昌对丛书本《懋斋诗钞》的发现和吴恩裕对原稿本《懋斋诗钞》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阐释的典型例证。围绕周汝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的发表,红学文献与公...

掎角相资:论《红楼梦》的“讽笔”与《儒林外史》的“诗笔”————作者:胡又文;赵毓龙;

摘要:在传统的文学史“形象”中,《红楼梦》以“诗笔”见长,《儒林外史》以“讽笔”取胜。而兼融“讽笔”与“诗笔”,其实是清代文人案头创作的一种总体倾向。如果对二书进行互为立场的考察,可见其在笔调、笔法、笔墨等层面掎角相资、同中见异的关系。总体来看,两书“讽笔”都以含蓄蕴藉为主调,以揭伪、对照、反差为常规笔法,形成反讽效果,但《外史》“婉而多讽”,《红楼》“婉而善讽”。在“诗笔”上,《外史》的韵文比重虽远不...

“绿葫芦”与“红梅花”——李纨的诗、谜、酒令中的另一对“红绿”————作者:邓芳;

摘要:“红”和“绿”是《红楼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李纨的诗、谜和酒令中,出现了一对不起眼的“红绿”:绿葫芦和红梅花。它们不仅关系着李纨本人的命运悲剧,而且也是小说情节的重大暗示,分别代表《红楼梦》的现实与幻境这两个世界各自的起点。葫芦是红尘中的俗物,是人世故事的开始,又是照见前世今生、别样天地之物;梅花是蓬莱仙葩,是梦境的开始,又是照见人间世事盛衰变迁之物。它们在仙俗之间,红尘和幻境之间,互为镜像,...

《红楼梦》中“江南—京城”空间叙事的文本意义叙论————作者:王以兴;

摘要:《红楼梦》叙事采用典型的“江南—京城”空间结构模式,其中与京城及贾府、大观园相比,以金陵、苏州、扬州为中心的江南书写虽处于次要地位,篇幅短、内容少,且多出之以侧面描写的虚笔,但在小说中贯穿始终、结构首尾,具有不容忽视的文本意义。从文化意蕴来看,江南寄托着古人自由真实的人性理想与生命追求,与京城、贾府所象征的“经济仕途”和礼法规范相对立;于小说中大多数人物而言,江南是故乡而寄居京城。因此,从虚实两个...

《红楼梦》西洋器物的中国化与审美意境————作者:唐光庭;何莎;

摘要:《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研究明清时期西器东传的重要文献材料。书中对西洋器物的广泛描绘,透露了贾府上下对其喜爱与追捧的开放态度,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西洋物质文明的接纳与适应。但这也并非全盘西化的接纳,西洋器物传入中国后,面临积淀千年的中式审美挑战,从仿制到改造、形制设计与功能运用,都被烙上中国化的印记。如《红楼梦》中西洋织物、玻璃、眼镜、钟表、摆件等西洋器物,在形态、颜色、图案、包装、功能等...

情痴·情真·情空——论红楼三官对宝玉“情观”的解构与重构————作者:杨小敏;

摘要:在《红楼梦》繁复的人物网络与深邃的情感世界中,梨香院女伶龄官、藕官、芳官以边缘身份介入贾宝玉的情感世界,深刻影响了宝玉的情感认知、价值体系与命运走向。本文结合文本细读与隐喻分析,揭示“三官”如何通过“情痴”“情真”“情空”三重维度,解构其“泛爱”情观的虚妄性,推动宝玉完成从“博爱”到“专情”、从“礼法”到“真情”、从“入世”到“遁世”的精神蜕变并重构出对情感本质的深层认知,借此阐明“三官”叙事对深...

晚清国民性批判视角下的“新青年”想象——以吴趼人《新石头记》的翻新和改写为中心————作者:王亚惠;

摘要:清末民初,伴随西方文化形态的冲击,以及中国本身面临的改革问题,国民性成为大众所热衷讨论的话语资源。在对国民性问题的具体表述上,既有严复、梁启超、胡适等知识分子的理论阐释,同时,也不能忽略具有强大读者基础和市场效应的翻新小说。翻新小说不是单纯形式和内容上的简单改写,它的兴起乃至畅销有着更为深刻的政治和民众基础。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以吴趼人《新石头记》为代表的翻新小说,发掘其背后的国家及青年想象策略,...

以《红楼梦》为创意资源的新实践——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例————作者:黄晨;黄莉莉;

摘要:当前红学研究的整合、资源的创新利用,以及红学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对红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年来,江宁织造博物馆以《红楼梦》为创意资源的新实践,正是将《红楼梦》永恒的经典性和流动的时代性有机结合的现实探索。本文以江宁织造博物馆为典型个例,重点分析江宁织造博物馆以《红楼梦》为创意资源的自主创新实践对红学中国式现代化叙事模式创新探索,《红楼梦》文化活化利用和红学研究成果现实转化的意义,进而以特殊、个性启迪思...

关于试魁手抄《红楼梦诗词选》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者:张志;

摘要:胡文彬先生的《一部鲜为人知的清代抄本〈红楼梦〉——试魁手抄〈红楼梦诗词选〉的特别报告》一文,揭示了一部嘉庆时期手抄本《红楼梦诗词选》的存在,从该抄本中抄录的《红楼梦》诗词曲赋等“异文”来看,可实证有早期脂评抄本存世。因此,《红楼梦诗词选》是脂本在前、程本在后的又一有力证据。而欧阳健先生对胡先生《红楼梦诗词选》的研究所作的“失分”“掩盖”“杜撰”等批评,皆是不能成立的

《红楼梦》中“我且得一个儿”之“得”字小考————作者:李云龙;

摘要:《红楼梦》早期版本第四十回中“我且肏攮一个”中“肏攮”一词,在后来程甲本、程乙本中替换为“得”。“肏攮”本身为“吃”义的通俗语词,不是粗俗的“脏词、淫秽词”。“得”不可理解为“获得”义的非自主动词,而是和“肏攮”同义、农人常用的通俗语词,含有“吃得痛快、豪放”的色彩,应读d■i[tai214]或děi[tei214]。“得”在冀鲁官话、胶辽官话、北京官话...

尹湛纳希对《红楼梦》的认同与翻转——以《三妙传》与《牡丹亭》《花神三妙传》之关系为例————作者:腾吉思;

摘要:《三妙传》是近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在18岁时创作的一部艳情小说,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作品。现存蒙古文残稿两回。尹湛纳希基于对《红楼梦》的理解创作了《三妙传》,但是在小说中重新演绎了宝黛的爱情,改写了黛玉的形象。经研究发现,尹湛纳希的《三妙传》在人物心理描写、情爱描写方面有翻译、借鉴戏曲《牡丹亭》和明代中篇小说《花神三妙传》的痕迹。尹湛纳希对《红楼梦》的认同与翻转对蒙汉文学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互鉴意义...

《红楼梦学刊》投稿须知

摘要:<正>《红楼梦学刊》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刊物,1979年创刊,迄今已历四十余年,现为双月刊。《红楼梦学刊》一直是红学的主要阵地,被收录于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A刊核心、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扩展版)。如“创刊词”中所说,“创办本刊的目的,就是为专业的和业余的《红楼梦》研究者提供一个园地,通过彼此交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