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学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民族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443
国际标准刊号:1002-9559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查看民族文学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小说评论》文学杂志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当代文坛》文学论文

  杂志简介

  《民族文学研究》杂志主要刊登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古典文学、当代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民俗学及相关边沿学科的研究成果,刊载研究资料和世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动态,是我国民族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学术期刊。

  面向少数民族文学专业或业余研究工作者、文科大专院校师生、民族工作者、民族文学爱好者。多年来,刊物力求在继承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时吸收国外民族文学、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注重应用的研究,兼顾古今中外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贯通,注重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关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现状、提倡文化创新,着力推出国内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影响力日益俱增。

  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和民族政策,刊登有关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各种专题论文、调查报告和重要文学资料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是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8年获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1)收录。

  栏目设置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现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评论、民族民间文学论坛、理论思索与建设、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著作推介、国外研究之窗、学术动态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当“三套集成”遭遇语境研究——兼论文本研究的当下与未来 谭璐

  近百年民间文学汇选本论略 沈梅丽

  瑶族“文字歌”的文化传统及当下意义 何红一,王平

  南岭瑶族盘王传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寓意——以广西贺州瑶族盘王文化为考察对象 肖晶

  “离去型”中国民间故事的文化原型论 黎亮

  “文化”只能是观念存在——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核心概念的讨论 蔡华

  想象的历史与破灭的神话 张帆

  论台湾原住民文学中的文化骄傲意识与自我救赎心理——兼析《混浊》中的混语现象 吴鹍

  西北回民民族精神与伦理景观的个性化表达——马金莲小说论 权绘锦,马豪杰

  冲突•回归•探索——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生态小说评析 张子程,周燕

  “跨民族连带”:作为比较文学的少数民族文学 汪荣

  大历史写作的尝试——劳马《哎嗨哟》的思想价值 艾翔

  时代•阶级•民族——《心灵史》思想文化刍议 尤作勇,李华

  万玛才旦小说叙事的时间修辞——以短篇小说集《嘛呢石,静静地敲》为例 康逸

  论旗籍作家武侠小说中的“关帝情结” 张书杰

  蒙古文《关公圣帝与貂蝉女论史》来源及其价值 聚宝

  锡伯族叙事诗《荞麦花开》的版本与艺术特点 长山,季永海

  东方教育杂志投稿: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摘 要:中国文学和文化向西方传播,翻译很重要。但翻译牵涉的不光是语言,更多的是对文化的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困难重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在于:中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多差异;中西方研究者多强调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不大承认彼此之间有交往沟通的可能。因此,具体深入地去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才能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学与文化,中西方文化,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感谢吴铁先生和贵阳知行讲坛的邀请,我得以来贵州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贵州,非常高兴跟大家见面交流。今天我的讲题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翻译与传播:问题与挑战。”

  我们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重要性也得以突出。海外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也随之加深。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希望向外推展中国文化,采取了将中国古代典籍翻译成外文、建立孔子学院等措施。当然,这中间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国家出资将《四书五经》翻译成外文后,海外的书商不大愿意发行这些书,很难向海外推广;孔子学院更是备受争议。为什么国家做了这么多的事,效果却不是很好呢?我觉得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民族文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作者:周根红;

摘要:1958年开展的“新民歌运动”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新民歌”的内容和相关文化事象研究、“新民歌运动”的历史考察、“新民歌”与“新诗道路”的关系,以及对《红旗歌谣》的研究,而没有关注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新民歌运动”中组织出版的“新民歌”选集的状况。与《红旗歌谣》《新民歌百首》等和“新民歌运动”共生的选集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民歌”选集不仅...

元好问禅学思想及“援禅入诗”考论————作者:刘成群;

摘要:根据元好问的记载,可以梳理出多条关涉曹洞宗、临济宗、云门宗的谱系,丰富了学界对金元时代北方禅宗传承的认知。元好问禅学思想富于特色,他倡导“合”,追求圆融无碍的境界;同时提出“不知有文字”“学至于无学”等颇具机锋的看法。在具体创作中,元好问尝试“援禅入诗”,追求一种圆熟空寂的禅学特征。但总体来看,元好问“援禅入诗”的成效并不显著,其儒学本位意识可能是影响发挥的原因之一

元代蒙古传主碑传文中的多族互动————作者:李雪;

摘要:元代以蒙古人为传主的碑传文大量出现,这些碑传文展示了多族士人的认同、互动与交融。蒙古士人为先人树碑立传,接纳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礼俗,认同并传承中原文化。其碑传文呈现出多族士人的友好交往以及当时多元的社会关系,记录了多族士人共同推动元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景况。系统考察以蒙古人为传主的碑传文,有助于认识元代民族融合与文化交融的现象,进一步了解元代多元一体的历史盛况

论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妇女问题”话语中的情感结构转变————作者:马新亚;

摘要: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由对西南联大女生趋新爱美之风的批判,展开了他对“妇女问题”的持续思考。沈从文将女性的母性本能及男女两性对生命稳定感的需求作为家庭建立的内驱力,从而使浪漫之爱的疏离感与颠覆性在婚姻的制衡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沈从文的情感涵容式话语模式,将浪漫之爱与家国母职和同情之心相连缀,催生出了一种有关日常经验和生命本体的共情

金代扈从文学论————作者:胡传志;

摘要:金代前期和中期文人扈从皇帝远出春水秋山,途中有所创作。蔡松年、赵秉文等人的扈从之作表现金莲川等地的美丽风光,开启中国文学史草原书写的新境界,改写唐代边塞诗以来的边塞地域观。赵沨、赵秉文等人的扈从作品完整、生动地记载了春水秋山这两种北方民族特色活动,充满诗意,反映出金代中期的承平气象。金代扈从之作继承前代美刺传统,在美颂和讽谏之间获得平衡,有效避免御用文学一味颂上的缺陷。金代扈从文学是研究边塞风光以...

论清初宗室文人的园林雅集————作者:岳立松;

摘要:清初博尔都、岳端、文昭等宗室文人构园筑亭、谈文论艺,在生活模式与趣味好尚的转变中经营出儒雅的文化氛围和诗性空间。他们以皇室贵胄为纽带广结文士,开展同道唱和、同吟共乐的园林雅集,建立起认同传统文化趣味的审美追求及与汉族文士同情共感的精神沟通。宗室文人经由汉族文士的揄扬而振采骚坛、树声文囿;满汉文人的园林交游也发挥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潜隐着文治意图和政治之功。清初宗室文人的园林文会成为透视清初政治变迁、...

泼水节起源神话的历法指涉和泼水习俗的仪式象征————作者:张诗尧;

摘要:傣族民众通常认为泼水节期间的泼水行为有清洁和祝福的意义,学界则多认为泼水习俗源自农业社会的求雨需求。分析泼水节的历法功能及其起源神话的历法指涉可知,节日中的泼水习俗本意并非求雨。泼水节起源神话的聚合式结构要素表明,该神话蕴含着人们关于春分时节季节轮转、生命复苏的自然时间观。泼水习俗源自人们在春分时节基于水的清洁和滋养功能而举行的祓除与再生仪式。泼水习俗能够流传至今,得益于历法制度和宗教制度对其仪式...

镜像两端的参照和生成——“中国童话”域外编译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作者:孙天娇;吴翔宇;

摘要:民间童话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西方来华传教士和汉学家编译的一系列“中国童话”既形塑了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文化他者,也为中国学者反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提供了切入口,进而扩充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深层关系。“中国童话”系列以其知识生成性介入了世界文学谱系,而彼时中国学者的批评则使“中国童话”系列再度回流到中国,从而开拓了双向互动的文化传播路径。这一系列“中国童话”集的编译熔铸了中外资源的镜像参照,不...

何为梅葛:回到彝族叙事传统的考察————作者:董秀团;王自梅;

摘要:作为中国南方活形态史诗,梅葛史诗的存在形态复杂,文本类型丰富,表演形式多样,学界对其概念和边界的认识长期存在争议。回答“何为梅葛”这一问题,需回到彝族叙事传统,从纵向维度厘清梅葛史诗的传承脉络,在共时层面呈现史诗的叙事内容、表演语境、演述主题、表演方式等诸要素之间的相互指涉。通过考察“述什么”“为何述”“如何述”等方面可知,梅葛是彝族民众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以“述源叙根”为核心的口头史诗演述传统,具...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视域下郑振铎的俗文学整体观————作者:杨慧;梁晓萍;

摘要:在旧有传统和西方思潮共同形成的时代语境中,郑振铎的俗文学整体观是对俗文学发展历程中诞生的各类俗文学文体的整体观照,意在打通古今文体壁垒、打通中外文化壁垒,动态把握俗文学发展,实现俗文学在多文化空间的互文同构。同时,这一俗文学整体观也聚焦俗文学的世俗性特征,对俗文学演述场域进行图像式描摹,以凸显俗文学在世俗文化层面具有精英文学所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在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视域下,反观郑振铎开掘俗文学作品、...

意识、标准与目的:沈从文自选本的选编实践————作者:向吉发;

摘要:自编作品选是沈从文表达思想、沟通读者的重要方式。他的选编意识存在一个由弱到强的演变过程,他的自选本部分以“时间”为标准选成,部分以“精”“优”为标准选成,后者凝聚着他的“用心”。沈从文通过自选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多面的、艺术圆熟的、以写作为志业的作家形象,又利用自选本的整体性和“二次”发表机会表达自己的文化政治主张,还赋予自选本总结过去、重新起始的标志性意义和缓解创作焦虑的情感功能

情感研究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作者:汪荣;

摘要:情感研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前沿理论话题,也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方法。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各民族成员之间的共情机制建构了现代国家的想象与认同。少数民族作家在跨民族的情感书写中凸显了“和解美学”。他们以“拟亲属关系”进行了个人、民族与国家之间的“情感的连锁”,展开了朝向情感共同体的文学实践

史诗重述中的多重话语表达——以《格萨尔王》《神授》《神授·魔岭记》为例————作者:何城禁;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中,格萨尔史诗的传承模式由集体传承逐渐演变为个体传承。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格萨尔史诗的传承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口头传统到文学书写,格萨尔史诗成为21世纪以来藏族文学、文化的重要新视点。阿来、次仁罗布、梅卓深入体察格萨尔史诗及其传承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族群记忆的个性化重述与精神建构,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焦虑感和现实关切

口头传统与彝族汉语新诗的美学特征————作者:刘启涛;

摘要:“五四”以来汉语新诗写作的优秀传统和彝族口头传统构成了彝族汉语新诗写作的两大资源,并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美学特征。这些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普遍存在的歌谣化特性、富有文化神秘气息的现代性气质,以及宏大的抒情理念。在当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学史框架下,彝族汉语新诗的发展路径及其美学特征构成了一个典型案例

史诗性书写与历史性重构——论彭学明长篇小说《爹》————作者:聂茂;王兵兵;

摘要:彭学明的长篇小说新著《爹》具有鲜明的史诗品格和重构历史的人文倾向。小说立足于宏大的时空结构,对社会场域和民间生存本相进行精细描摹,展现出一幅全景式历史画卷;从多样性与复杂性、平凡性与英雄性、共同性与差异性等方面对历史人物进行多维刻画,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平民英雄群像;通过还原历史真相、扩展历史视野、深描历史过程,揭示历史的真实性、整体性与过程性。作者突破传统历史叙事中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实现叙事与抒...

论埃内斯托·德·马蒂诺的神话学思想————作者:胥志强;

摘要:借助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意大利的民俗学者埃内斯托·德·马蒂诺发展出了一种关于从属阶层或被压迫者的神话学思想。他认为神话发生的根本背景是生存或在场的危机,诸如技术落后、经济贫困与社会压迫等现实因素。神话和仪式的功能在于引导在场从现实历史世界撤退,进入象征的“元历史”,从而对危机的在场进行补救,因此神话是从属阶层克服精神苦痛的必要文化手段

全球视野·中国气派——2025年国际史诗学大会综述————作者:刘大先;

摘要:<正>2025年4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际史诗学大会在希腊雅典召开。来自中、美、英、德、法、日、希腊、荷兰、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10个国家的40余位学者,分别就中国的各民族史诗如《格萨(斯)尔》《玛纳斯》《江格尔》《支格阿鲁》、“伊玛堪”,希腊的荷马史诗、迈锡尼史诗,古罗马的拉丁史诗,美索不达米亚史诗,印度尼西亚史诗,菲律宾史诗等展开了...

《中州集》题名与元好问的中州观念————作者:孙旭枫;

摘要:元好问于金亡后以魏道明、商衡《国朝百家诗略》为基础编纂《中州集》,论者多以其如此题名乃有意讥讽南宋之偏安。事实上,王朝立场的解释不仅未尽合于情理,还掩盖了元好问题名“中州”的文化意蕴。《中州集》编纂的纪念性动机借由小传书写的主观性得以凸显,“中州”题名投射中州沦陷、国家覆亡、友朋罹难的记忆与情感。从总集编纂角度读解《自题中州集后五首》,则可确认“中州”题名无有抑扬南北之意。结合其“文派”“文统”等...

南岭走廊花婆神叙事与多民族文化共享研究————作者:冯智明;陈俊宇;

摘要:花婆神崇拜是南岭走廊汉、壮、瑶、侗、仫佬、毛南、布依等民族共有的俗信,其发源于远古先民以花为对象的自然崇拜和生殖崇拜,后逐渐融入各民族创世神话、人生礼俗、节日祭祀、民俗医疗、经书文本。相关神圣叙事从将花的生长与人的繁衍成长进行象征类比的思维出发,认为花是人魂与生命的来源,花婆是掌管花山、生育和命岁的神祇,此为自然与文化相勾连的产物。花婆崇拜及其衍生文化的共同性体现了南岭走廊各民族共享与互鉴的文化共...

元代多民族文人的咏史诗创作与“大一统”历史观的重塑————作者:马昕;

摘要:元代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咏史诗是观察此现象的绝佳视角。首先,随着元朝一统天下,多民族士人心中基本形成了由元朝继承两宋的正统观;其次,多民族文人在面对民族关系问题时,逐渐形成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统一的观念体系;最后,元代多民族文人共享了儒家政治伦理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的历代统治教训。多民族文人史学修养的提升,朝廷疆域的拓宽以及各族文人之间的交往,对以上几种动向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