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收藏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东方收藏

东方收藏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5-1301/G0
国际标准刊号:1674-683X
主办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主管单位:福建日报报业集团
上一本期杂志:百花洲文学职称论文发表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福建文博福建职称论文发表期刊

   《东方收藏》职称论文征稿期刊,创刊于2009年,是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管、《东方收藏》杂志编辑部出版的收藏文化类月刊。该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8年12月授予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办刊宗旨:

  立足国内藏界,面向海外受众特别是华人世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和中外收藏文化交流,为全球华人提供藏品交流和艺术市场投资的高端平台;宣传文物保护法,规范收藏行为;推介海内外著名收藏机构和民间藏家珍品,传递收藏文化信息,开展藏品的历史文化、科学保护研究。本刊依托专家团队、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收藏社团、博物馆院、艺术品投资、评估、交易机构,集合全国文博、鉴藏界力量,打造权威的收藏类期刊。

  期刊栏目:

  保护国粹、学术前沿、当代艺术、人物春秋、海外遗珍

  期刊收录:

  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东方收藏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东方收藏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东方收藏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收藏

  《收藏》弘扬中华收藏文化,发展中华收藏事业,指导和推动群众,性收藏活动发展,报道收藏热点及信息,介绍藏品鉴赏知识及收藏经验窍门,推介藏界精英,紧扣市场行情,提供藏品赏析范例。

  东方收藏最新期刊目录

为大众而艺术——鲁迅与木刻版画————作者:张严兮;

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思想的先驱,提出木刻版画是“好的大众的艺术”。其毕生收藏外国版画近2000幅,并通过创办朝花社和木刻讲习会、人才培养、流动展览构建木刻版画传播网络,使木刻版画成为“连接知识阶层与底层民众的桥梁”

聊城山陕会馆木雕艺术赏析————作者:贾柯;刘宜萍;樊东峰;

摘要: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的聊城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人“祀神明而联桑梓”的场所。会馆内现存大量木雕精品,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也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文章从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工艺技法、文化意蕴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韩熙载夜宴图》看五代十国时期的贵族生活————作者:王康;

摘要:《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通过细腻的绘画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充分展现五代十国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场景,为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文章结合现有的研究资料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从饮宴娱乐、服饰妆容、家居陈设等角度探讨五代十国时期贵族阶层的生活风貌和文化特点,并阐述这一时期贵族阶层生活在艺术作品当中的呈现及其历史意义。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对该画作的研究提...

商代青铜卣的造型结构与装饰风格研究————作者:张雨;

摘要:商代青铜卣是殷商礼制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造型与装饰的演变映射出工艺技术与精神信仰的深层互动。文章以安阳博物馆馆藏青铜卣为例,探讨商代青铜卣的造型结构与装饰风格。青铜卣的椭圆形器身、提梁设计和分层纹饰布局,既满足祭祀仪式的实用需求,又通过兽面纹、云雷纹等符号体系构建起“人神沟通”的神圣场域。造型的时空差异,反映商代中央与方国在礼制实践中的适应性调整,而纹饰的繁简演变则揭示商代社会权力与宇宙观念的动态交...

从海昏侯墓出土竹简看儒家思想的传播————作者:李济仲;

摘要: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传播机制比较复杂,以官学为主,从中央渗透到地方,海昏侯墓竹简的出土为研究汉代儒家思想的传播机制提供了重要实证。文章以海昏侯墓出土竹简为核心材料,结合传世典籍与考古遗存,系统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传播情况。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竹简文本呈现“齐学”与“鲁学”的融合特征,如《礼记》篇章兼容制度论与礼义论,反映豫章郡作为文化边缘区对儒学核心区的选择性吸收和在地化改造;第二,竹简...

河北博物院藏玉带銙的时代特征浅析————作者:王丽平;

摘要:玉带銙是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造型、纹饰、雕琢技法等也都存在差异,且各具特色。文章对河北博物院收藏的数件唐、元、明三个朝代玉带銙的时代特征进行梳理和分析

浅析汉代用玉思想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文化特征————作者:苏瑞晨;邱钰茹;韩子超;

摘要: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而汉代是中国玉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玉器所代表的神秘化达到顶峰,同时玉器的艺术性、审美性取得长足进步,用玉思想的快速发展也充分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特征

族群互动与文化交融:对北朝石质葬具族属差异的研究————作者:白心茹;

摘要: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处于丝绸之路核心地带,绝佳的地理状况促进粟特、鲜卑和汉族等多族群之间频繁的交流与互动。作为文化交融的关键体现,北朝石质葬具的形制、装饰与图像内容不仅留存汉文化的传统特色,还吸纳西域及中亚地区的文化成分,可作为研究不同族群文化交流的关键实物证据。文章尝试以粟特与汉族、鲜卑等其他族群石质葬具的异同状况作为切入视角,通过对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风格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多族群之间的彼此借...

书画修复方法在古建软天花修复中的应用——以紫禁城梵宗楼“六字真言”软天花为例————作者:许腾;杨红;

摘要:梵宗楼是位于紫禁城中正殿一区关于藏传佛教的佛堂之一,其内檐天花彩画具有宗教特色,是研究古建内檐装饰工艺和技法的重要实例。对梵宗楼一、二层的现场调查发现,其天花整体破损程度严重,所剩完整的彩画心子少之又少,并存在多种病害,亟须采取保护与修复措施。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与文保修复部联合组成专项修复组,采用多种科学检测手段,分析天花绘制的原材料与材料特性,分析其工艺特点,实验性使用书画修复领域中修复纸质文物的...

榆中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鎏金四臂观音铜坐像赏析————作者:陈邦文;

摘要:金铜造像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雕塑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以榆中县博物馆馆藏清代鎏金四臂观音铜坐像为研究对象,从整体造型、五官、佩饰、台座等细部的刻画工艺可以看到,其融合多元文化,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肇庆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白端石鹅的流传探究————作者:吴文丽;

摘要:文章以肇庆市博物馆馆藏清代白端石鹅的流传为考究线索,梳理历代地方志对“清白端石鹅”的记载,并对厚载祠与景日昣的关系进行考究。清代白端石鹅为厚载祠遗物,而厚载祠是民众为纪念景日昣在高要县所作的功绩所建,后祠毁,只留下白端石鹅,现藏于肇庆市博物馆

豫中地区传统古镇街巷空间特征研究——以许昌市神垕古镇为例————作者:张旭;李彦良;张硕;

摘要:传统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核心是街巷空间形态,因此,研究街巷空间形态能够推动旧城古镇的保护和更新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神垕古镇的概况、建筑布局、街巷形态、界面构成等内容,旨在揭示神垕古镇传统街巷的空间特征,以期为其他地区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也为后续的村镇聚落和旧城古镇的空间形态研究提供实践思路

浅析陈淳书法的艺术风格——以扇面作品为例————作者:王龙;张跃蓝;

摘要:陈淳出身文人士大夫家庭,家学渊源深厚。其早期书法深受文徵明影响,呈现清劲秀丽、儒雅端庄的风格。中年之后,陈淳精研家藏法帖,汲取李怀琳、林藻、杨凝式、米芾及祝允明等书家之长,逐步突破文氏门墙。其行草书创作,笔画间顿挫跌宕,结体纵长紧致,书写率意豪纵,风格日渐洒脱纵逸。到了晚年,陈淳将绘画笔法、墨法融入书法,书风更加厚重沉着、纵横苍劲、浪漫恣肆、天真率意。其传世扇面作品代表了明代折扇书法的繁荣发展。陈...

“传神写照”观念下唐代人物画的造型表现————作者:王晨诺;胡秀峰;

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人物画发展提供肥沃土壤。唐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篇章,艺术特征鲜明且影响深远。唐代人物画受顾恺之“传神写照”观念的影响,多以真实生动来表现,构建起“形神互融”的造型美学,从而完成对顾恺之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唐代画家致力于通过绘画来展现人物的形态和情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文章以“传神写照”观念下的唐代人物画造型表现为切入点,结...

“两创”视域下济宁篆刻与金石学互动关系研究————作者:许哲;王宝月;

摘要:济宁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誉,拥有众多珍贵的金石遗存,为金石学研究提供实物支撑。篆刻艺术作为金石学实践的载体,推动金石学的“重振”。济宁篆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通过创造性转化,展现在“两创”中的实践路径。首先,以济宁金石资源为研究线索,系统梳理济宁篆刻艺术与金石学的历史渊源;其次,以“技道关系”为研究视角,探讨金石学与篆刻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结合济宁地区的文化产业与儒家...

河南地区汉画像砖中虎图像的类型分期及表现特点————作者:张媛;

摘要:河南地区是汉画像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而作为汉画像砖图案的重要类型,虎图像可分为兽性虎图案、神性虎图案和变形虎纹三大类。河南地区的虎图像演变经历多个显著阶段——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初期形成雏形,西汉中期数量显著增加,西汉末期至东汉早期进入艺术成熟期,并在东汉中期逐渐式微,这种历时性发展呈现从简朴单一到复杂多元的演进轨迹

北宋太平兴国经幢的雕刻艺术与历史价值——以山西沁县万安山灵泉寺经幢为例————作者:刘亚娜;

摘要:万安山灵泉寺(1)经幢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所建,现藏于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博物馆。其通高4.75米,青石材质,分13层,由幢座、幢身、幢顶组成,雕刻内容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其经变图像为核心,融合佛教造像与世俗场景。《造幢记》详述邑众因“昧瞽(2)不辩光明”发愿造幢,祈愿消灾延寿的美好夙愿。经幢上邑众、功德主及僧人题名部分,反映北宋初期佛教社邑的...

四川省南部县回龙山石刻调查简报————作者:何芃;

摘要:回龙山石刻位于四川省南部县盘龙镇,刻凿于唐大历年间(766—779),是南部县唯一一处具有明确纪年的唐代摩崖石刻,由一方摩崖刻碑、一则题记及一龛造像组成。龛内刻《后汉述善侯廿二孙成都府犀浦尉沈荣功德记》,内容是唐代宗太子文学沈涛颂扬其侄子犀浦尉沈荣为其择寻卜居终老之地的功德,同时概述其本人身世并兼述沈氏族系源流,对研究吴兴沈氏族系脉络及地方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该石刻整体保存较好,龛外为鲜于叔明题记,...

孔子博物馆馆藏大晟钟一席谈————作者:宋健;

摘要:孔子博物馆馆藏大晟钟,为曲阜孔府历代流传,其形制纹饰与现存的其他大晟钟契合,文献记载翔实,符合大晟乐府乐制的乐尺制度,且为现存体形最大的大晟钟。大晟钟作为北宋大晟府乐的代表,虽存在时间较短,但影响深远,对金元明清各朝的释奠乐章以及我国周边国家的礼乐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博物馆精心保护并深入研究大晟钟,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闪光点

高平市博物馆馆藏《开宝藏》研究————作者:岳登年;

摘要:《开宝藏》,也称《宋刻蜀版藏经》,是中国雕版印刷技术早期的代表作,标志着中国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它的刊印促进佛教经典的广泛传播,对东亚佛教文化圈产生深远影响,并为后世《大藏经》的编纂提供范本。因此,对于现存《开宝藏》的研究和保护,在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