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研究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32-1001/H
国际标准刊号:1005-7242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主管单位:总参政治部宣传部
查看外语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沈阳师范大学学报》教师职称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世界汉语教学》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外语研究》创办于1984年,原名《南外学报》。创刊以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外语研究》已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知名刊物,自1994年起即先后被列为中国常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首批收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自1999年起成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源刊,目前已为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为双月刊,每期112页,设有现代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词典学研究等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1996年获总参优秀期刊奖

  2003年获总参优秀期刊奖

  栏目设置

  现代语言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书评、词典学研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钱锺书与中国叙事 赵一凡

  传媒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定位、传播与反馈 仲伟合,王冬青

  美国媒体话语霸权下的中国海上力量构建——基于2013-2014年美国“战略之页”网站有关中国海军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潘艳艳

  从后殖民视角看美国电影塑造“东方”的时间逻辑 徐雅宁

  奇观文化视阈下网络新闻标题的认知研究——以BBC英国女王加冕60周年庆典报道为例 谢玉红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意识形态研究:问题与展望 徐英

  元语言比较结构的本质探讨 高娟

  “有”字存在构式的隐性比较义及认知理据研究 吴庸,黄健平

  写作素养的多向发展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 陆丹云

  外语课堂教学会话中修正结构的多元化模式 范文芳,赵光晖

  基于ESP的MTI教育模式研究 冯建中

  国外EAP阅读需求研究及其对我国EAP阅读教学的启示 刘辉

  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现行培养方案文本分析报告 范洁清,王加兴

  霍克斯英译本《红楼梦》刘姥姥的戏剧性形象塑造的失误 蔡新乐

  《罗密欧与朱丽叶》汉译研究 孙会军,郑庆珠

  跨文明翻译的“融新”之道——与艾米莉•阿普特教授对话 陈红玉

  论文发表范文:历史范式下看当前的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摘要:文章从图书馆学发展史上的几个主要时期,总结出三种图书馆学的理论范式,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希望未来能够建立新的理论范式,并且用这种范式更好地指导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论文发表范文,历史范式,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金燕(1974―),山西省图书馆馆员;赵迎春(1968―),山西省图书馆研究馆员。

  纵观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的历史,可以看出信息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有一元到多元的过程,与此相对应的图书馆学的研究也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范式。主要的历史范式有:19世纪之前的诺迪(Gabriel Naude)范式、19世纪的施雷廷格(Martin Wilibaid Schrettinger)范式和20世纪的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范式三种。这些不同的图书馆学历史范式都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有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历史范式下的图书管理和文献资源有着不同的目的性和方法性。笔者结合以上三种范式,对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文献资源建设进行思考,希望能够推动公共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外语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从文化种族主义到白人身份政治:美国后民权时代白人民族主义的流变————作者:林玲;

摘要:从2017年弗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冲突事件到2021年1月的“国会山骚乱”,美国社会近年来不断出现的白人极端主义典型事件集中体现了当今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势力的蔓延及其对社会政治秩序的强烈冲击。后民权时代的美国白人民族主义呈现为文化种族主义形态,不同于种族隔离时期的白人至上主义。而当今美国白人身份政治的兴起,则进一步赋予白人民族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在选举政治推动下,新白人民族主义思想正日益深入影响美国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雷科夫和约翰逊——建构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作者:王寅;

摘要:20世纪末,美国著名学者乔治·雷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批判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体验哲学,并据此建构了认知语言学,使其所涉哲学内容超过了以往学派,将语言学研究带入后现代时期,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但毋庸讳言,认知语言学的哲学阐述还有待深入,视野仍需拓宽。本文一方面简析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功与过;另一方面继承乔治·雷科夫和马克·约翰逊的研究思路,并尝试将其研究成果发展为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和...

“多一点X,少一点Y”构式的指称转喻意蕴研究——体认意识观————作者:雷卿;余洁;杨玲;

摘要:本文中基于对汉语“多一点X,少一点Y”名词指称转喻构式的句法语义观察,从体认意识的视角,研究名词指称转喻的动态转指意蕴的生成与理解及其背后所反映的人类思维的认知特征。研究认为构式中的名词指称词“X”和“Y”在语境制约下明显指代说话人所意指的对象,是一种概念意义上的转指,涉及语义流动与集合。这种语义流动与集合是实现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等价关系转指的关键,也是概念意义与人际意义互动的结果

从“S越X越Y”句式看类指虚拟义与谓语结构的体认互动性————作者:沈艳萍;

摘要:关于类指的虚拟性,学界多关注虚指和无指等话题,对其所蕴含的具体虚拟特征及与谓语结构的内在语义关联等问题缺乏深入探究。本文在体认语言学理论观照下,基于汉语“S越X越Y”句式,分析主语类指虚拟义与谓语结构的语义互动关系及其体认理据。研究表明“S”的类指虚拟义并非由“越……越……”结构的形式特征所决定,而是在与谓语结构中“X”和“Y”属性的互动协调中产生,二者互为条件,体现了“体”与“认”之间相互依存的...

“认同”修辞观与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互动关系探究————作者:那倩;

摘要:王寅将体验哲学修补为本土化的体认哲学,强调“体”指身体和现实的互动体验,“认”指心智中的认知加工,并提出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西方当代修辞学奠基者肯尼斯·伯克的“认同”修辞观包括身体、经验和象征三个要素,与体认语言学有着显著的相通性。其中,身体是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重视的要素,但经验和象征尚未获得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研读肯尼斯·伯克聚焦“认同”的重要著作,构建“认同”修辞观...

辛顿与乔姆斯基在语言知识来源问题上的分歧————作者:丁晓梅;冯志伟;

摘要:本文简述了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大语言模型的机理和大语言模型的局限性,指出了辛顿和乔姆斯基在语言知识来源问题上的分歧,说明了所罗门诺夫归纳法是大语言模型的理论基础,建议把数字智能与人类智能结合起来,构建人机协作共同体。本文认为,语言学又将面临一场“人工智能革命”,这是继“乔姆斯基革命”之后的又一次语言学革命,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将比“乔姆斯基革命”更加深刻,它将重塑语言学的面貌,把语言学的发展推...

国外健康话语隐喻应用研究述评:源流与发展(1993—2024)————作者:陈朗;吴菁菁;

摘要:本研究系统回顾了1993至2024年国外健康话语隐喻应用的研究进展,详细梳理了该领域的基本概况、研究主题、热点问题,以及其在医患沟通和认知障碍两大关键领域的应用情况。研究发现,当前关于健康领域隐喻的应用研究主要聚焦于隐喻的内容、对象、方法和效用等方面。通过质性方法对不同隐喻主题的探讨,本研究强调文化背景对患者诊疗经历中隐喻应用的重要影响,关注隐喻在提升医患沟通质量和优化患者认知技能方面的潜在价值。...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二语学习者礼貌语语用偏误研究——以西班牙语学习者为中心————作者:奚晓娆;

摘要:本文通过自建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考察礼貌语语用偏误现象。研究发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学习者的礼貌语语用失误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选择失当和言语行为修饰语缺乏,具体表现为称谓形式选择混乱、无标记礼貌语使用不当以及礼貌修饰语母语文化负迁移;语篇层面上表现为文本连贯性缺乏、话语风格选择偏差以及会话策略不足。基于研究结果所提出的中西双文化框架下的礼貌镜像维度理论模型,不仅为不同语言文化对比提供了可操作的...

反讽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模型初探————作者:赵虹;

摘要:语用学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交叉融合,特别是情感转向的出现,为阐释反讽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语用观和情感分析理念,构建反讽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模型,以整合、动态和辩证的视角重点考察反讽的情感认知和社交共建,进而揭示反讽话语实践的动态共建。反讽交际的社会-认知语用研究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兼容对接,并顺应国际语用研究的情感转向和辩证路向,是推进言语反讽研究整体发展的有益尝试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作者:贾蕃;马颖;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提供了新路径。教材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编写也将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深刻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自然语言处理和语料库语言学为基础,能自动生成高质量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具体案例,探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外语教材的语篇选择、练习设计和补充材料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外语教材编写中语篇间的匹配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不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社会文...

大学生数字化外语教材使用动机对学习投入影响研究——基于ARCS模型的分析————作者:陈盈盈;李民;

摘要:数字化外语教材是师生开展外语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提升外语教育质效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ARCS(注意、相关、信心、满意度)模型,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和IBM SPSS Amos 26软件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259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外语教材的动机及其对学习投入的影响和预测作用。本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外语教材的动机与其在课堂的认知投入、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有...

新时代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交叉融合发展研究————作者:杨庆龙;

摘要:新时代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部世界知识的需求推动了国内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2022年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一级学科。作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支撑学科,外语学科如何实现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外语学科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可以实现双向赋能与共同发展。外语学科五大学科方向在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构建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但由于其各学科方向的知识形态差异很大,因此与区域国别学的交叉融合情况也...

翻译研究的实践理性精神————作者:杨晓荣;

摘要:理性是贯穿于近代哲学史的一个核心概念,而实践理性对翻译研究包括翻译批评具有重要的启示及指导意义。本文重点介绍了实践理性的基本含义及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基本精神,说明了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包括翻译批评之中的主要思路,即关注现实,关注方法,关注解决问题、说清道理,并以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中的一些现象为例,提出了具体做法方面的建议

音译语汇的流通和语义赋值研究————作者:刘性峰;

摘要:音译是翻译界关注较多的论题,其对人类知识的生产、表征、跨语书写、跨文化交际及话语体系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关于音译语汇的问题、语义赋值及音译语汇定名,缺乏较为系统的探讨。本文拟探讨音译语汇的问题、音译语汇流通的属性与条件,以及音译语汇的语义赋值路径。研究发现,音译语汇最初存在语义空缺的问题,音译语汇的流通具有动态性。音译语汇能否在目的语中流通,即能否具备语符-语义契约关系,受多种因素制约,包...

以多元主体协作为特征的美国文化发展模式及其历史演进————作者:刘超;董鑫;

摘要:本文在对美国19世纪以来的文化发展模式进行历史性梳理的基础上,从历史底色、法律保障、生产模式、海外推广等方面入手,综合考察美国在崛起过程中文化事业的总体演进脉络及当前所呈现的多元主体特征,旨在揭示其以国家、社会、市场、利益群体、个人等主体协调互动为基础的文化生产机制,以期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开展提供借鉴

美国的俄罗斯研究和俄罗斯的美国研究论析————作者:陈泓杉;王波;

摘要:美国的俄罗斯研究和俄罗斯的美国研究历时百余年。二者于一战至二战时期初步形成,冷战时期集中发展,目前进行了系列调整,其学术团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出版物呈现出多元风貌。在相互开展研究的过程中,美国的俄罗斯研究和俄罗斯的美国研究有三个共性问题日益凸显,即一是政治需要与学术研究相互调和,二是冷战思维依旧延续,三是知识体系构建并未一直朝着跨学科融合方向发展

稿约

摘要:<正>1.本刊竭诚欢迎以下栏目的稿件:(1)语言学研究:体现语言学研究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论文和实验报告;(2)外语教学研究:重实证,重论证,重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教学探索;(3)翻译学研究:有见地的理论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研究;(4)外国文学研究:前沿文学理论及视角新颖、发掘深透的作品研究;(5)国别与区域研究(非常设栏目):从语言文化路径出发的研究型论文

基于复杂动态系统视角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与外语学习投入关系研究————作者:惠良虹;王萧棋;

摘要: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针对413名中国外语学习大学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在线情境下自我调节学习对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目标设定、任务策略和求助策略对在线学习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性别和家庭对环境管理和在线学习投入的路径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经济背景同自我调节学习构成两类引发高线上学习投入的组态,即自我调节型和...

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文本可读性因素分析及自动评估研究————作者:朱淑琴;辛现伟;罗向阳;

摘要:本文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文本可读性影响因素及自动评估问题。首先,基于国际中文教材构建分级文本语料库;其次,从领域特征、表面特征、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4个维度对文本可读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每类特征涉及字、词、句3个层面;最后,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可读性公式,并对可读性公式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可读性公式拟合优度较高,其中字种数、一级词汇比例、句子平均词性数、句子词性数标准差、七级...

中国外交演讲英译中名物化词汇应用研究————作者:胡开宝;李苏瑶;

摘要:本文利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语料库,依据语法隐喻和语域分析理论分析中国外交演讲英译中名物化词汇应用的频率、分布和制约因素,并将之与美国外交演讲相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外交演讲英译中名物化词汇应用的频率显著高于美国外交演讲,尤其是由动词派生的名物化词汇使用频率更高。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在于中国外交演讲的正式程度高于美国外交演讲、汉英语言之间存在固有差异以及译者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不同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