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5047/D
国际标准刊号:1672-4038
主办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查看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现代语文》教育杂志火热
下一本期杂志:《教育探索》教育中文核心刊物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简介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管理类学术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突出教育管理,服务教育部主体工作,服务学院培训工作”的办刊宗旨。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有:教育学人、校长/书记文萃、学者论坛、专题研究、工作探讨、考察/调研报告、外国教育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10期目录
  
  高校“以生为本”“以师为本”问题的审思.....................何根海
  关于大学校长职业化的初步思考...............................邢文祥
  大学自主与大学分治.........................................燧石雷
  特色化大学视阈下政府规制限度研究...........................曾庆吉
  大学生贫富差距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研究.................陈吉胜
  家族式民办高校:控制权结构演进与可持续发展..................卢彩晨
  中国教育性别平等政策回顾与评价.............................李静
  由独话到对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重建..........倪瑞华
  大学经营中的品牌战略.......................................郭炜煜
  大学文化软实力:中国语境与建设取向..........................周倩
  论大学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功能及其实现.........................李华玲
  高校教师学术交往的调查与思考...............................董泽芳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李爱君
  美国大学教师聘任制度的变迁及启示...........................顾永红
  欧盟“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理论创新与方法超越..............蒋玉梅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研究生培养基地如何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提升?————作者:郭建如;张倩倩;

摘要: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养成场所,基于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调查数据发现,研究生培养基地的质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培养基地与专业的关联度、培养基地与学校联系的紧密程度、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与合作、培养基地的科研条件和在行业的影响力、培养基地的实习内容、培养基地的管理考评等维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作用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与投稿须知

摘要:<正>重点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2.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阐释、政策研究与实践创新3.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4.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研究5.高等教育创新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6.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7.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研

東華理工大學

摘要:<正>东华理工大学位于英雄城江西南昌,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府,是一所具有地学、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1956年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二机部、核工业部、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现为江西省人民政府与自然资源部、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学校作为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国防军工事业和地方经...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作者:李璐;高书国;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

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全球34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作者:姚昊;韩妮;蔡三发;

摘要: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枢纽,世界一流大学在推动全球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基于2014—2022年全球34个国家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GMM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对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显著促进了创新高地的形成,并展现出长期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声誉与雇主声誉对创新高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

我国院校研究的历史轨迹、现实审思及推进路向——基于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探讨————作者:段从宇;伊继东;

摘要:历经外向引入、本土实践、自主创新三个阶段的发展累积,以及学科化发展取向所带来的资源集聚,尤其得益于关键时点上代表性研究群体的积极推动,我国院校研究既在坚持明确中国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提炼出一批标识性概念,也在国际交往互鉴中有效融入了中国发展场景,总体上形成了院校研究领域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准成熟”样态。针对当前我国院校研究仍客观存在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以及西方学术规训的负效影响,未来的院校研究尤需扎根...

大学校训育人性的式微与重塑————作者:林松柏;曹辉;

摘要:大学校训天然地蕴含着育人因素,但目前的大学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日渐形式化,以致其育人价值逐渐被弱化。这一现象反映出校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针对校史、学校定位与特色的诠释不足,以致教师和学生立足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对其解读不够;往往静态以显,以致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缺乏存在感,难以在“渗透”中彰显其育人价值;常常独立以存,未能基于现代传播方式以教师、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与师生的日常结合,进而在多维...

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的构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作者:刘立;李紫晴;胡德鑫;

摘要:作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方式,专业认证在赋能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持续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下,基于对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典型案例的发展历史、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探讨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基本特征。结果显示,欧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建构目标上,营造政治、学术和市场多重逻辑耦合共振;在成员共进上,打造开放多元、高质共融且注...

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政策的历史变迁和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作者:袁卫;李茂菊;

摘要: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政策的变迁历程,深刻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通过对其历史脉络系统梳理,基于历史制度主义深度剖析这一政策从标准化考试的路径依赖到多元化评价理念重塑的制度变迁逻辑。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政策变迁经历渐进发展、突变转型、多元融合三个阶段,在大学、学生和社会的互动中呈现出自我锁定效应、外部突破效应与协同互动效应。在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招生政策应突破锁定效应、路径依赖,力求多...

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复杂适应系统与运行机制————作者:张炜;林永春;魏丽娜;徐沛鋆;

摘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载体,对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为揭示和阐明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的复杂特征和运行机制,选取四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展结构化多案例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系统呈现出“聚集、多样性、流、非线性”的复杂特征;高校和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刺激,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真实性实训实践实习制度安排、校企合作业务投入扩大等自适应内部改革;协同构建了“人才培养全流程协...

数字化转型何以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于25国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作者:邵剑耀;

摘要: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径的生成机理和形成逻辑极具复杂性。本研究以25个国家为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路径展开分析。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多个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化转型赋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有效路径共有三条: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下的办学模式数字化转型赋能型、政策保障下的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赋能型、技术支撑和政策保障下的数字化育人资源建设赋能型。数字经济可以...

“新双高”建设院校何以增强辐射?——基于“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的反思————作者:杨蕾;

摘要:“双高计划”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若干增长极,带动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跃升。基于辐射理论框架,分析“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辐射效应,发现“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规模效应初显、极化效应显著,关联效应与创新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其辐射效应主要受发展能级、吸收能力和辐射距离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新双高”建设院校应协同“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辐射动力,从链状辐射拓...

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作者:任友群;

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是破解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要求。传统教育治理的行政分割性、学科调整滞后性及学术化评价导向,使得人才培养类型、层级、知识能力结构与产业创新需求不匹配,导致学生就业与企业选才双难、校企协同低效、成果转化薄弱等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应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需求牵引—制度嵌入—价值共创”的融合发展新范式。国家层面应...

学科评估背景下的大学学科结构调整及非预期影响——基于一所地方“双一流”大学的案例研究————作者:蒋林浩;赵玉琴;张优良;

摘要:全球高等教育场域中,学科评估体系已演化为制度性治理工具,通过“审计文化”的权力规训与“问责运动”的资源分配重构,深度影响着大学组织的战略选择空间。案例高校为了建设一流大学,迎合学科评估的需要,大范围调整学科结构,包括扩张自然学科、弱化人文学科、重组社会学科。这些改革造成了学科地位等级化、学科结构理工化、学科知识应用化等一系列非预期影响。建议完善大学学科评估排名机制和体系,制定科学的高校学科发展战略...

深度学习模式: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的国际新形态——基于法国Ecole 42的考察————作者:闫广芬;杜剑涛;贺文杰;刘涵滨;

摘要:数字经济推动了高校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变革。法国Ecole 42是一所免费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开展科学培训的私立编程学校,其将数字理念植入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并运用到创业实践,已获得积极成效。Ecole 42的数字创业教育采用了深度学习模式,通过开设具有挑战性的等级式通关编程项目、设计技术辅助的游戏化同辈互助与评价方式、帮助师生围绕自主学习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来推进数字创业教育发展。借助蒂蒙斯创业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重点选题与投稿须知

摘要:<正>重点选题: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2.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理论阐释、政策研究与实践创新3.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4.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研究5.高等教育创新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创新高地建设6.高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研究7.高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研究8.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研究9.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机制研究10....

南京藝術學院

摘要:<正>南京艺术学院是中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百年高等艺术学府,是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21年跻身“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办学历史始于1912年刘海粟先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52年,山东大学艺术系美术、音乐两科合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2年建校),于江苏无锡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作者:刘海峰;赵凯;

摘要: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理追问与行动自觉————作者:周作宇;李传宗;

摘要:实施和推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是回答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何以可能,其理论基础是教育的可能性、教育学的可能性以及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教育的可能性与社会的可能性密切相关,建基于人的可教育性,并体现为教育的社会性。教育学的可能性因教育问题的高度复杂性而成为问题。教育学的理论可能性建基于学科边界的适当划分,现实可能性则建基于跨越学科边界的多学科互动。中国教育学的可能性既建基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

论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作者:冯建军;

摘要:我国教育目的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西方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之争,而我国则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教育目的观,这是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前提。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个体目的上,强调做人,注重人格培养,推动人的全面成长;在社会目的上,强调做中国人,强化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人,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