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刊》浙江省期刊征稿,创刊于1963年5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浙江省社科院主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最早创办、公开发行的社科类学术期刊。
《浙江学刊》作为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传承文明、传承学术为使命,倡导学术创新,呼唤学术良知。力求准确、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的轨迹,做到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和高雅性的统一。历年来所发表的文章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品味。获奖情况: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
浙江学刊杂志栏目设置
主题研讨、学术前沿、学术专论、学术批评、社会科学论丛
浙江学刊杂志荣誉
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含扩展版)万方收录(中)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知网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尤其欢迎史学理论、史学评论、社会史、城市史、乡村史、生态环境史、文化史、学术史、电脑与史学应用、新资料的发掘与研究等方面的优秀稿作。《史学月刊》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1996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8年版)收录。
浙江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家业之间:从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看Z世代的代际关系与就业选择————作者:纪莺莺;董潇雨;
摘要:“二代接班”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组Z世代的“企二代”为研究对象,尝试在代际关系的视野中理解子代的接班选择。本文尝试提出,影响“企二代”接班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他们对于企业经营作为事业的价值认同,二是“企二代”对向上代际关系的理解。本文可能具有以下贡献:第一,通过引入代际关系,为理解民营企业二代接班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第二,就研究Z世代而言,代际关系是他们进行人生选择时或隐或显的深刻背...
从“中国本位”到“世界会通”:黄文山文化建设思想之发展历程————作者:肖文明;
摘要:作为民国时期最具系统性的文化学家,黄文山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对于文化建设有着长期深入的思考。伴随着时局之变化与自身理论之发展,其文化建设思想也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在20世纪30年代,他坚持“中国本位论”,反驳“全盘西化论”与“中体西用论”,以“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为根本原则,追求现代化的民族国家建设。经历战争之冲击与理论思想之发展,20世纪40年代后的黄文山基于文化形态学的理论,将世界文化区分为...
“日本浪漫派”时期佐藤春夫的古典回归意识————作者:孙天琪;周异夫;
摘要:日本著名作家佐藤春夫在昭和时期基于古典回归意识加入“日本浪漫派”,他在该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颓唐美”“雅”等传统要素表现出对日本古典文学的继承,并被赋予了“日本浪漫派式”的文学解读和民族属性。佐藤春夫以此树立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构建“日本式”的世界观,进而宣扬文学和文化层面的民族主义思想。该时期佐藤春夫古典回归意识中的“日本式”诉求以及“古典复兴”理论在本质上与日本近世国学者的思想异曲同工,是服务于...
流动性社会背景下中国财政的空间嬗变与治理重构————作者:周小付;闫晓茗;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流动性社会,传统的乡土社会被流动中的要素不断地解构,财政治理也因此发生了空间嬗变,财政体制要素的配置出现了从行政空间体系转向经济空间体系和社会空间体系的现象。财政治理的空间转向,不仅对中国财政的空间善治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整合财政学、人文地理学和尺度政治学等理论,描绘并分析流动性社会背景下财政治理“空间转向”的具体景象,希冀能为中...
数字经济下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框架探讨——基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分析视角————作者:何大安;
摘要:厂商生产经营所面临的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融合的综合场景,正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排头兵,推动着平台经济、智慧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数字赋能等多种数字经济业态齐头并进。数字经济涉及两个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范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避免理论研究在一些方面出现模糊不清,我们有必要在经济理论分析层面对这两个范畴加以区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内涵、外延及其关联,取决于厂商生产...
走出“弗里德曼魔咒”:社会系统理论下国企社会责任的新范式————作者:毕莹;
摘要: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说”存在诸多局限,尤其在单一经济理性、责任主体泛化、被动规制模式等方面。基于社会系统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说”则揭示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经济系统内置的反思性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这一全新范式突破了实体性义务的束缚,转向披露、审计、协商和组织等程序性机制的设计,契合我国国企所承载的多元社会责任。由此,国企不再是“政府—市场”视角下扭曲市场的受规制对象,而是通过“社会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的叙事逻辑————作者:何显明;王鹏;
摘要:共同的语境、共同的关切,是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的重要前提。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和传播,需要科学地把握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辩证关系,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如何有效破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共同难题,来挖掘、呈现被西方现代化话语遮蔽了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中国经验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哲学考察————作者:杨国荣;
摘要:人工智能首先关乎“人工”与“智能”的关系。“人工”相对于“自然”而言,“智能”则与理性能力相关,合起来,人工智能涉及非自然的理性能力。人工意义的存在,具有既定性,尽管它也可以通过所谓深度学习而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其形态是按人的意向所规定的,它的追求,基本上无法超越人的设定。人工智能同时涉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智能的“人工”性,决定了它首先与手段相关。人工智能则因其“人工性”,与人的自然生命始终存在距离...
算法的限度:人工智能创作的“能”与“不能”————作者:王峰;王意;
摘要:人工智能不同于人却又始终模仿人,大语言模型的广泛应用展现出人工智能的超强文本生成能力,当人工智能介入文艺创作时会引发人类自身被替代的焦虑,因为这意味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的体力与脑力优势将先后被机械机器与智能机器所取代。然而,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创作行为与作品艺术性方面饱受质疑,同样在努力寻求自身合法化路径。相较人类艺术的创作,人工智能究竟“能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能”与“不能...
人工智能能否介入文学批评?————作者:陈琴;陈亚丽;
摘要: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已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其在文学批评中的有效性与适用性仍存在学理争议。从技术层面来看,人工智能主要依赖于分词与词向量等语言表征方式,尽管这些方法在表层语义分析上表现出一定的效能,但在深层次的语义理解方面仍面临系统性的认知障碍。不仅如此,人工智能的生成机制虽能有效模拟自然语言中的物理规律,但由于缺乏具身认知所依赖的感知经验,难以实现从具体经验到审美判断的认知跃迁。此外,虽然...
数字社会的空间构成及其治理重构————作者:王锋;
摘要:空间是社会的重要维度,空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等特点。空间所呈现的是人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关系,因而,需要重视空间对整个社会的支撑性作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一个全新的数字社会,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使传统的二元空间日益向三元空间转型。物理、社会和数字空间是数字社会的基本空间构成。三元空间日益走向相互融合,嵌入、互构及叠加是三元空间相互融合的基本形式。数字社会三元空间融合表现为数字空间对物...
启蒙哲学的反思————作者:冯俊;
摘要:什么是“启蒙”、如何看待启蒙哲学和启蒙运动、启蒙和反启蒙一直是欧洲近现代哲学中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19世纪的法国哲学就是围绕着启蒙和反启蒙展开的,康德站在赞成启蒙的立场上对启蒙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现代主义哲学和福柯站在反启蒙的立场上对启蒙进行了再反思,尽管他们的观点不同甚至是对立的,但是他们从不同的方面丰富了对于启蒙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后现代启蒙的真理————作者:尚杰;
摘要:后现代思想不依赖传统启蒙的宏大叙事,从微观世界入手探讨真理的细节,认为历史不是连续的而是断裂的,不是同一的而是差异的,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些视角同时可以用于观察现实世界,批判性地审视已有理论。后现代思想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的思想贴近已经全新的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领域重新塑造人
“现代哲学的隐秘的憧憬”——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现代启蒙————作者:吴增定;
摘要: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继承了笛卡尔和康德的现代启蒙哲学传统,强调通过“无前提性”和“先验还原”摆脱自然态度,揭示出意识作为一种先验主体对世界的意向性构造作用。胡塞尔认为,笛卡儿虽通过“普遍怀疑”确立了“我思”的确定性,但未能彻底贯彻主体性原则,反而将“我思”实体化,导致心灵与物体的二元对立。康德虽推进了主体性原则,提出“先天综合判断”,但仍未摆脱自然态度,预设了现象与物自身的区分,未能彻底解释先验主体...
启蒙理性还是历史经验——黑格尔论法的自然与历史————作者:冯嘉荟;
摘要:黑格尔既批判启蒙运动,又延续其理性主义精神,这一复杂的思想面貌历来富有争议。本文以黑格尔的法哲学为分析对象,尤其对照自然法的理性主义与历史法的历史主义而做出澄清。黑格尔一方面延续了自然法形式概念体系、个人主义立场和规范性特征,同时也在法的经验性、民族特性和习惯形态方面与历史法具有共识;黑格尔的法哲学在理性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这立足于他特定的理性、历史概念,也体现了哲学家凝集时代意识,延续理性主义事...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标识性概念及其结构化演进————作者:黄琲;赵宬斐;
摘要:在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过程人民民主被界定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标识性概念。这一概念通过历时性与共时性聚合,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呈现出结构化特征。全过程人民民主正是通过持续的结构化演进,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从而始终保持其时代性与生命力。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还为其伟大征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与政治引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理论逻辑————作者:沈满洪;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既有“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趋势的未来前瞻性,其精神实质是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是生态经济化的必要前提。只有经济生态化,才能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做大“绿水青山”。生态经济化是经济生态化的必然结果。只有生态经济化,让生态环境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才能更有动力保护好“绿水青山”。绿水青...
黑格尔式的公民共和主义——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政治观————作者:方博;
摘要:《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在政治理论方面所采纳的是一种共和主义进路,其强调要从整体观念和社会理性出发去构想一个自由理性的国家,在其中个人的全面的自由才可能得到定义和实现,由此不仅区别于自由主义以个体主义为出发点的进路,其对自由的理解也超出了自由主义对自由的承诺。但这一进路同时也区别于在其体系内保留了唯意志论的社会契约的卢梭式的共和主义。那时候的马克思虽然在内部国家制度问题上与黑格尔有着重大分歧,但其政...
行政复议权集中配置的组织法课题及其展开————作者:施立栋;
摘要:当前地方层面分散的行政复议权已被整合到同级政府,但仍需审慎评估这项改革的实际效能及其附随影响。对行政复议权实行集中配置,其真正价值仅在于强化地方政府化解纠纷的属地责任,并且还诱发加剧“人案矛盾”、弱化专业性、影响公正性等诸多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纠正认识误区,避免将这项改革仅视作微观层面的管辖规则调整。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在本质上已经触及组织法层面的问题,因而行政复议立法应超越救济程序法的单一定位...
作为“软法”的裁量基准:功能定位和主要内容————作者:肖泽晟;
摘要:裁量基准虽然不是行政命令,但也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属于“软法”。裁量基准的功能应当定位为:维护法规范解释与适用的统一性,缓和形式合法性与实质合法性之间的冲突、平衡实现“法的统制”与维护行政的灵活性,弥补立法漏洞,实现平等对待,确保行政机关敢于依法行使裁量权,避免裁量权滥用,并防止司法过度干预行政裁量行为。裁量基准制定机关应当按照公正原则要求,结合本地和本部门实际情况,对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法规范的...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艺苑
- 省级社团管理研究
- 北大核心湖北大学学报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满语研究
- 省级北方文学
- 南大核心孔子研究
- 省级传承
- 北大核心文艺评论
- 北大核心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美术
- 省级老年博览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省级理论研究
- 省级南都学坛
- 省级金色年代
- 省级南国红豆
- 北大核心辽宁师专学报
- 国家级记者摇篮
- 省级河南图书馆学刊
- 省级南京大学学报
- 省级黑龙江社会科学
- 省级青春岁月
- 北大核心语言文字应用
- 省级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理论导刊
- 北大核心西藏研究
- 北大核心音乐艺术
- 省级西藏旅游
- 省级艺术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