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文艺评论》(月刊)创刊于1984年,2011年由双月刊变为月刊,单月为文艺评论.现当代版,双月为文艺评论.国学版,办刊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为指导,坚持文艺的双百方针,追踪和研究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的态势,研究本省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成就和不足,推动文艺创作和理论建设的健康发展。
《文艺评论》创刊以来,一直坚持走自己的办刊道路,在创刊之初即引起全国理论界和创作界的很大反响。其时“改革者形象塑造论”专栏所发表的文章,大部分被全国各地报刊全文或摘要转载;“退稿小说选登”专栏,曾被《文学报》刊登文章誉为编辑工作的一个创举;而“北大荒文学风格探”专栏所展开的对于“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和争鸣,更是为我省作家艺术家认识黑龙江、反映黑龙江提供了理论上的滋养和参考,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此后我省曾引起全国注目的黑土戏剧、黑土影视等现象的形成和发展。
期刊栏目:
理论前沿、思潮过眼、阐释与评说、世说新语、艺海风云。
期刊收录: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维普网、万方数据库、知网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收录。
1、北大核心期刊:
1992-2011年连续5届入选北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1992)、北大核心期刊(1996)、北大2004版核心期刊、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
2、数据:MARC数据、DC数据
3、影响因子:
截止2014年万方:影响因子:0.092;总被引频次:254
截止2014年知网:复合影响因子:0.174;综合影响因子:0.053
4、图书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
5、期刊荣誉:
《文艺评论》曾先后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及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文艺理论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列为文学评论类核心期刊。
文艺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19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审美意涵的综合————作者:王昌忠;
摘要:综合性是中国19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重要特征,它的综合性也表现在审美意涵的综合上。契合、顺应于现代主义诗歌的审美共性,也立足于1990年代诗歌语境的具体性,悲剧性与喜剧性的综合、“有我”与“无我”的综合、日常性诗意与超常性诗意的综合,是19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明显也具有诗学典型性的审美意涵综合。审美意涵的综合,是199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审美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变动与彰明:进入书法艺术的“形”范畴————作者:邱卓;
摘要:在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形”是一个模糊难明却又不可回避的理论范畴。对“形”观念的正确把握,可以深化对传统书画艺术之本质的认识。“形”范畴的矛盾性与流动性为传统书画注入了自我更新与自我生发的活力,使中国传统书画呈现出虚实相生、动静相承的独特风貌。在书法艺术中,“形”既是一种即时即刻的整体直观印象,又是可供拆解和还原的时空质素之组合。如何理解“形”、描述“形”、创造“形”、识别“形”,实际上是对一种处...
数字时代连环画艺术的美学转型与创新叙事策略研究————作者:刘艺孛;申宁涛;
摘要:数字时代催生了连环画艺术在美学形态与叙事范式层面的深刻转型。聚焦其视觉呈现革新与美学内涵拓展等核心维度,深入剖析互动叙事、跨媒介叙事与数据驱动叙事等创新策略的内涵机制与应用效能。研究表明,数字技术不仅为连环画注入了新的美学特质,更系统性重构了其叙事边界与表达潜能,使其在传承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有效契合当代审美趋向与传播生态。研究结合架上连环画、连环画绘本、连环漫画等典型案例,构建起“技术—艺术—市...
新世纪散文纪实的跨文体风貌————作者:林淑玉;
摘要:对纪实性的突出是新世纪散文文体变迁的重要表现。作为新世纪散文纪实最具代表性的类别,非虚构写作以纪实中心化的文体追求、“高保真”叙事的写作风格和跨体式语言杂糅的语体景观,形成了具有鲜明跨文体写作风貌的文体类型。非虚构写作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极端的写实倾向,重新将散文对现实问题深度关切的传统拾回,也以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同步强调,连接起散文“自我性”与“批判性”的精神传统,促进了散文文体由内而外的扩容与变迁...
“雕琢”与唐代诗学特质的生成————作者:黄天飞;
摘要:“雕琢”是唐代诗学话语中具有内在涵盖面与生成力的批评概念。其以追求形式规律的深细精确为核心语义,既标识从魏晋至唐代诗技自觉程度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又促进诗歌体物写真技巧走向完善。同时唐代诗人还赋予其承担描述身心经验与表现语言困境的个性化功能。而在这些表层肌理的背后,又明确显示出贵族式思维品格向诗歌创作领域的意向性投射。由此,“雕琢”也就成为理解中国诗学从思索“写什么”到探求“怎么写”之历史转进趋势...
景观再生与情感引渡:新大众文艺的媒介再造————作者:郑琴;
摘要:自文字媒介向数字媒介转型以来,大众实现了多元身份建构,大众文艺的内涵在意识形态与市场逻辑的交互作用下发生历史位移。媒介迭代既为大众文艺带来多元景观,也隐含着价值迷失的潜在危机。在新媒介时代语境中提出的新大众文艺,将“技术赋权”与“人民导向”的话语进行并置,通过情感共同体建立全新的阐释与对话路径。考察媒介与大众文艺的双向互动,有助于厘清大众文艺生成的内在规律,更为新大众文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
制造“网感”:网络文艺生产中的“模因景观”————作者:孟隋;白洪谭;
摘要:网络模因是指在互联网中被广泛模仿、再创作和传播的文化内容单元,常被用于社交分享。因为它的“可传播性”优势,网络模因已成为网络数字文化的重要景观。网生内容及网络文艺生产必然会利用网络模因的传播优势。网络模因深刻卷入当下的网络文艺生产中,为网络内容提供“网感”,增加内容的“可传播性”。网络文艺生产涉及最多的当属网络模因的亚类“梗”。“梗”本质上是被网络社会交往提炼出来的大众文化作品精彩片段、高能片段的...
叙事权力重构:二次创作的跨媒介叙事法————作者:杜玉洁;范娉婷;
摘要:数智时代带来了技术变革和媒介融合,也改变了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格局。二次创作作为消费社会亚文化的重要实践形态,通过对已有作品进行改编、仿作或重新演绎,在文本间性与媒介间性的双重支配下,以跨媒介叙事为核心表现形式,重塑了文化叙事的权力结构。在二次创作中,创作者以“文本盗猎”为手段,对原文本的符号系统进行了解构与重构,通过影视作品、短视频、动漫等跨媒介实践,构建起多元开放的故事世界,从而实现作品的意义的再...
《诗经》色彩词与情感的联动机制————作者:杜仲赢;
摘要:《诗经》研究中对情感和诗境的阐发传统由来已久。传统的《诗经》研究论及情感显现与诗境构筑常聚焦意象与风物,而对色彩词及其“色彩情感”的呈现关注不足。这种非具象研究忽视了色彩词对情绪唤起及诗境构建的促动关系。通过对具象色彩的主观感知及语词描述,可揭櫫色彩物理特征何以进入情感维度。同时,人工智能作为文学图像研究的新质生产工具代表,印证了《诗经》文本中“视觉—情绪—情境”的文学意义生成机制,细化了文学与视...
问题畛域与理论潜能——“新地域文学”批评概念论纲————作者:王海晗;
摘要:近年来兴盛的“新地域文学”概念在敏锐追踪当下创作潮流、制造学术繁荣的同时,也呈现出自身不可避免的限度,只有在“新”“地域”“文学”这三个问题畛域深入剖析这一批评伦理背后面临的结构性危机并充分激发其理论潜能,才能真正使得这一术语落地生根。具体而言,针对“新”与“旧”割裂的问题,在当下创作思潮与文化传统之间重建一种纵深性的文学代际关系显得十分紧迫;“地域”作为一种方法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总体性,但也...
杜萌若作品————作者:杜萌若;
摘要:<正>~
作为“元批评”的阐释——大卫·波德维尔的电影诗学观————作者:孙开晗;
摘要: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大卫·波德维尔批判了长期以来电影批评体制依赖“阐释性批评”的传统,认为当下主流的影评模式过度关注文本之外的症候意义与无意识情节,而相对忽视对电影本体层面的探讨。针对这种批评模式的局限,波德维尔提出了“元批评”的构想,主张以“诗学”批评方法取代“宏大阐释”的阐释学批评模式,以“形式本体”为聚焦,探讨电影的意义生成与观众认知效果之间的紧密关联。在“强制阐释”转向“公共阐释”的理论语境...
新东北文艺中的父子结构及其“中间物”————作者:刘天宇;
摘要:将新东北文艺视为从子一代的视角出发来讲述父一代的故事已是常见的批评模式,有必要展开反思性的溯源与拆解,回应争议同时弥补裂隙。父一代在新东北文艺作品中的姿态是与历史沉默对峙,他们肩负重担却不能开口言说,这类形象的出现是子一代观望并尝试走近历史的产物。关于子一代的书写,经历了从残酷青春到“新穷人”的转变。此外还存在漂浮在父子两代之间的“中间物”形象,虽然看似是父一代的同辈人,但是却为子一代代言,表现出...
伍蠡甫绘画境界论的“中位”美学观————作者:王怀义;时春霞;
摘要:境界在伍蠡甫绘画美学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对伍蠡甫绘画境界论的研究,既是对他的绘画美学研究的继续推进,也是对绘画境界理论的深入探讨。伍蠡甫从三个层面阐释了绘画境界:第一,他将境界视为画家的一种审美意识,认为其具有完成境界和表出境界的双重属性。二者有合一性,且可通过“执中”达到辩证统一。第二,中国画家受儒家“中位”观的影响,既主张“意”与“法”的两端并重,又遵循以“意”使“法”的最高原则。第三...
论“绳削”——兼谈文艺创作的法度与超越————作者:张晶;倪孝天;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绳削”指的是艺术的规律和法则。随着中国古典文艺实践的展开,“绳削”在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中得到了丰富的应用和发展,形成了以本义为核心、向外不断扩充和延伸的意义系统。古代文艺理论家普遍认为,“绳削”既是优秀作品必不可少的内在因素,又是需要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不断被超越的对象,只有充分运用并超越“绳削”,艺术作品才能臻至化境。“绳削”与艺术创作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中国古代文艺创作中艺...
“美学的毁灭”:阿甘本对现代艺术的批判性反思————作者:周琪;
摘要:阿甘本指出,在古希腊时期,艺术与真理具有源初的统一性,艺术展现出一种将事物从不存在带向存在的能力。然而,现代艺术内部被一种二元论所分裂,这种分裂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是艺术脱离其源初统一性的结果。这种二元论表现在多个层面,主要包括艺术主体的分裂、“诗”意活动的割裂以及文化领域内传统与现代的断裂。对此,阿甘本提出“美学的毁灭”这一命题,呼吁摧毁现有的美学框架来重新理解艺术作品的“源初地位”
未竟之叙:《黑神话:悟空》的跨媒介改编与影音游融合叙事————作者:楼旸;邹赞;
摘要:首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串联起不同时代“西游”题材经典文本的创意,尝试跨媒介、融媒介的经典文本扩写,以小团队、大制作的方式接连创造出历史性佳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个案。《黑神话:悟空》凸显高质量游戏的媒介特性,以“重走西游路”为叙事起点,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糅合进ARPG游戏的多媒态呈现机制,有机融合影、音、游三种媒介的叙事功能,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纯度”...
1895-1941:集体性叙事的演进与农民主体性的叙述————作者:王再兴;程玉;
摘要:19世纪末以来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语境,近代化的集体性思想开始萌生并得到传播,它是20世纪集体主义思潮的前史。作为某种起源性限制,从“群”学到“国族”与“社会”等,近代集体主义观念的“集体”喻指和内在意涵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当中很少谈及个体恰当的主体位置、权利以及具体的生活问题。同时期,集体性观念也进入了文学叙事,从最开始的《新中国未来记》《苦学生》等叙述中集体性话语明显替代了个人的表达开始,到20...
论“词心”范畴在民国时期的理论发展与现代性架构————作者:王毅;陈建华;
摘要:“词心”是词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范畴,在民国时期完成理论体系的建构。赵尊岳和龙榆生完成了清代况周颐“词心”说的延续,前者将学人创作主体的核心地位予以强化,将词的功能性削弱;后者的“词心”说被赋予更为浓厚的时代色彩,但距离词学批评范畴的现代化建构仍有距离。邵祖平的《词心笺评》以“词心”选词、论词,侧重于创作主体的内心情感与读者的审美体验,强调作者与读者双向的情感互动,对这一范畴予以深化。从现代角度观照词...
中国绘画“用光”表现方式的现代转型——基于于志学冰雪画“抽象光”体系研究————作者:杨楠;安舜;
摘要:中国绘画对“光”的表达历经从隐性认知到显性理论的范式转型。在传统画论中“光”被纳入虚实关系体系,经由黄宾虹、李可染等近现代画家的探索逐步转向自觉性表达。20世纪90年代于志学创造出一系列冰雪画技法,其突破性在于构建“抽象光”理论体系与“光栅法”技术系统双重维度,通过矾墨技法形成的“光”对传统黑白关系范式进行革新。在实践层面,深入剖析“光栅法”包含的三种技法在冰雪画实践中的应用过程,即从观察自然出发...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南京史志
- 北大核心外国文学
- 省级钟山风雨
- 国家级世界文学
- 省级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
- 北大核心拉丁美洲研究
- 北大核心电影新作
- 北大核心当代修辞学
- 省级艺术科技
- 北大核心中国文学研究
- 省级美术界
- 省级大连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东疆学刊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省级图书与情报
- 省级周末文汇
- 省级湖北文史
- 省级图书馆界
- 省级世纪
- 北大核心电影文学
- 省级时代青年
- 北大核心出版发行研究
- 省级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 省级诗歌月刊
- 省级躬耕(天下豫商)
- 省级美苑
- 国家级情报资料工作
- 北大核心诗刊
- 省级少年人生
- 省级中国广告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