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湖北大学学报

湖北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2-1020/C
国际标准刊号:1001-4799
主办单位:湖北大学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查看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学报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湖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4年7月,当时刊名为《武汉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85年第1期起,开始使用现名称。本刊是湖北大学的重要思想。

  该期刊是湖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74年7月,当时刊名为《武汉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1985年第1期起,开始使用现名称。本刊是湖北大学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学术窗口,为双月刊。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核心期刊和《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9)等刊的来源期刊。

  【办刊宗旨】

  本刊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严格的三审制(1988年首创内稿外审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以确保刊物的质量。

  【期刊历史】

  本刊设有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中部崛起论坛、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化学研究、湖北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词学研究、湖北作家研究等特色栏目。近年来,办刊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充分肯定。1991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湖北省先进期刊编辑部二等奖"。1994年获湖北省教育委员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的"先进学报编辑部"称号。1999年被评为 "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同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排名第一。2000年6月,被确认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入其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00年版)。2000年12月,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再次荣获"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审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2002年8月又获"第二届百强社科学报"称号。2004年再度入选《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6年5月,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第3次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专栏(1998年创栏)由于良好的社会反映(反映率60%),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词学研究"(1988年创栏)、"湖北文化研究"(1997年创栏)被评为湖北省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期刊荣誉:

  湖北省第三届、第四届优秀期刊

  首届全国百强学报(排名第一)

  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

  1991年获湖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湖北省先进期刊编辑部二等奖。

  1994年获湖北省教育委员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局联合颁发的先进学报编辑部称号。

  1999年被评为 第三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同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排名第一。

  2000年6月,被确认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收入其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00年版)。

  2000年12月,获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

  2001年,再次荣获第四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审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双效期刊。

  2002年8月又获第二届百强社科学报称号。

  2004年再度入选《中文核心要目总览》(2004年版)。

  2006年5月,获第五届湖北省优秀期刊奖,第3次荣获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同年,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专栏(1998年创栏)由于良好的社会反映(反映率60%),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词学研究(1988年创栏)、湖北文化研究(1997年创栏)被评为湖北省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影响因子:0.310

  被引次数:10377

  【栏目设置】

  本刊设有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中部崛起论坛、中国近代史研究、文化学研究、湖北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词学研究、湖北作家研究等特色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辨析 贺祥林,叶昊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分析 杨业华,符俊

  传播社会学视角下的网络传播伦理失范治理 李文冰,强月新

  媒介融合对新闻伦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杨翠芳

  论新闻与法治之携手力量与契合价值 段凡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方法与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 季水河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滥觞与历史分期 石长平

  理论旅行与效果历史: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的当代意义 孙书敏

  一个限制排中律适用范围的命题演算系统 曹飞

  含混性与多值逻辑 陈明益

  柳宗元骚体文命题特点研究 苏瑞隆

  汉代颂体风貌以及颂与赋的关系 彭安湘

  朱熹对待扬雄与《反离骚》态度及其原因探析 徐涓

  黎元洪与辛亥首义伤亡军士的抚恤问题研究 方秋梅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CDIM模式研究 余日季

  美国钓鱼岛政策的缘起与演变 郑保国

  台湾与钓鱼岛问题刍议 袁咏红

  浙江论文发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探源及创见

  摘 要: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一、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思的消隐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其早期思想阶段构建了以此在生存现象分析为核心的基础存在论,借此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在这一转向视域中,海德格尔尝试以“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框架重新解析在传统存在论中长久固定下来的“存在与思想”的问题框架,以便在更为本真的层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问题。这就难免造成一种印象,即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中似乎有意隐匿了有关思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海德格尔的问题框架,就会发现他其实是用另铸新词的方式全面铺展了有关思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就‘思想’问题而言,前期海德格尔鲜言‘思想’,或者说,还没有在特指的意义上使用‘思想’一词。前期海德格尔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译‘领悟’)这个解释学概念,以之来指称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这也就是说,在基础存在论中,思的问题是以“领悟”这个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同时与主体形而上学的“知觉”概念划清了界限。

  湖北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从文通字顺的西周之诰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兼论出土文献视野下的汉代今古文问题————作者:李守奎;

摘要:西周金文诰命类文献,文通字顺。经过汉代隶定转写的今传本周诰却佶屈聱牙,成为古经难读之最,其原因是这些西周早期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不断用不同的文字系统转写,出现多种异文,各自保留部分原始信息,令汉代的文献整理者难以取舍。汉代的今、古文之争源自秦汉隶书文本与六国古文文本的不同,由于文本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目标、不同的研究方法,最后形成门派纷争。用古文字书写的文本全部消失后,只留下一些不同的隶定异文,今...

论当代美学的人文走向————作者:刘成纪;

摘要:20世纪以降,与美学在西方饱受质疑不同,这门学科在东亚、尤其在中国长期受到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东亚或中国的人文传统本身就对知识持无区分态度,人们可以借助美学自由谈论对于自然、人生和文学艺术的总体看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学学科边界的宽泛性,使其可以形成对一般人文科学知识的纵贯和综合。换言之,人对世界抱持的美学立场几可等同于人文立场,审美教育则几可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百余年来,这门学科已经跨越中西,在中...

从感性学到感兴学:美学的中国转向————作者:曹元甲;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被激活了的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反向渗透到西方美学当中。相应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带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参与到美学的当代建构之中,这就使得美学逐渐显现出一种中国化的意味,感兴学的提出便是美学中国化的典型例证。首先,感性问题是美学的“阿喀琉斯之踵”和“阿基米德点”,离开感性谈美学既不能让美学在理论层面上应对当代艺术哲学的冲击,也不能让美学在现实层面上回应当代艺术实践的冲击;其次,从学科自...

论江西诗话的盛与衰————作者:黄念然;周艳和;

摘要:地域性是诗话演进的重要线索,在众多地域诗话中江西诗话是其中蔚为大观的一支。历史地看,江西诗话的总体进路可析分为宋元兴盛与明清沉潜两个阶段,前者因代有闻人而表现出创体优势与数量之胜,后者则因固循旧体而落后于时潮,为诗评之体所挤压。此中之变转绾结着复杂的文体生存肌理。察其盛,由欧、黄凝定与专门性地域诗话重构的深厚地域诗学传统是推动江西诗话持续发展的内在变量;观其衰,对主、地诗学的离合选择外在形塑了不同...

文本与权力:南宋时期的乡论制作————作者:岑天翔;浅见洋二;

摘要:“乡论”即乡里社会中的人物评论,在中国汉魏六朝时期的社会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到了隋唐两宋时期,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传统的“乡举里选”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士人与乡里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断裂性的变化,士人凭借纯粹能力考试出仕,摆脱了乡论的制约。这一时期的乡论研究也因此未获得学界足够的重视。在南宋时期,乡论及类似的人物评论广泛存在且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宋的乡论主要通过文本化的形式...

隐喻逻辑与逻辑隐喻论略————作者:孙毅;

摘要:隐喻是激发新思想的有力工具,人类的话语和思维同隐喻紧密相连。隐喻和类比的大量使用是逻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逻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重要标志。类比是隐喻的必要条件,是隐喻得以生成与理解的内在逻辑基础。隐喻逻辑既是类比的映射推理逻辑,也是隐喻的创造能力所在。隐喻依赖于概念域,没有概念聚类,隐喻便不复存在。分析隐喻逻辑的首要问题是把握非字面意义语言的概念。隐喻意义多模棱两可,但能使用各种推理得出隐喻的逻辑释...

事件史·局势史·文明史——多维视野下的“武汉抗战”研究————作者:涂文学;

摘要:“武汉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抗战的新时期,为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武汉抗战的研究应该从事件史、局势史、文明史等多维视角系统展开,深入讨论武汉抗战史及其蕴含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从短时段—事件史视角而言,武汉会战是给全面抗战带来历史转折的重要军事—战争事件,但从短时段—事件史的角度并不足以深入理解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乃至近代中华民族解放战争...

疾病、战争的共有历史:全面抗战时期国际公益组织与华中沦陷区的麻风救济————作者:周东华;

摘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段双线复调历史。全面抗战时期华中地区的孝感麻风院和英国伦敦的万国麻风救济会的往来书信,生动地呈现了东方主战场一隅之华中沦陷区的中外宗教慈善人士、医护人员与欧洲主战场英国伦敦的国际公益组织之间围绕麻风救济的共有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既有关于华中沦陷区麻风救治维系问题以及法西斯控制下通讯汇款延误等共同焦虑,也有沦陷区麻风院运作经费按预算正常拨款还是提前拨款等分歧冲突,...

“越来越近”的语义韵及其认知解释——兼论语义韵的语言和语言学价值————作者:王秀云;

摘要:从静态语义学看,形容词“近”具有中性情态义;从动态语境语义学看,“近”的语义韵状况是:中性韵(占比45.46%)>消极韵(占比36.36%)>积极韵(占比18.18%)。持续量变构式“越来越近”的语义韵状况是:消极韵(占比61.54%)>积极韵(占比38.06%)>中性韵(占比0.40%)。这说明“越来越近”以消极韵为主,呈现消极/积极两极分化的态势,“近”的中性韵在语义量...

交易型数据资产能否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作者:陈蕾;董惠敏;

摘要:作为数据要素市场的核心交易对象,交易型数据资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有待深入探讨。基于2010—2023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交易型数据资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交易型数据资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将交易型数据资产按照交易场所划分为场内交易型与场外交易型两种类型后,对突破性创新的促进作用仍然成立;管理者短视会削弱交易型数据资产对企业突破性创新的正向影...

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层面的实证分析————作者:柳剑平;张菡;

摘要:在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绿色技术创新对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6—2022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这一结果在经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来促进绿色发展;在资源禀赋较高、环境规制较强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

地方政府绿色转型的发展机制——基于湖北市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效应的分析————作者:王文希;

摘要:在全球气候治理与“双碳”战略目标提出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已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基于湖北省13个地级市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Tapio脱钩与面板门限回归模型(PTRM)复合框架,研究湖北市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及其脱钩机制。研究发现,湖北省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与阶段性特征。各城市脱钩状态整体经历从“扩张连接”到“弱脱钩”再到部分城市的“强脱钩”,这...

基于小样本学习的跨文化AI道德决策设计研究————作者:任昱霖;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差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整合大数据与小样本学习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跨文化AI道德决策协同框架。该框架包含三层架构:全局价值层提取普适性道德准则、文化适应层捕捉区域性价值差异和本地层实现场景特定调优。三者通过动态交互机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核心优势在于:全局层确立基础道德准则,为文化层提供价值参考与约束条件,保障核心人道主义原则不被...

应用伦理学之觉悟————作者:任丑;

摘要:随着应用伦理专业硕士招生培养工作的全面开展,应用伦理学之觉悟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伦理学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从理论伦理学(理论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到应用伦理学(实践规范伦理学)的历史进程。理论规范伦理学领域的先验伦理学和经验伦理学为应用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前者为其提供了理性存在者的普遍视角,后者为其提供了直面现实生活的视角。但理论规范伦理学存在的绝对主义谬误,即绝对价值(绝对命令与最大幸福)对...

道德的价值优先性:以法律为参照————作者:戴茂堂;宋梓豪;

摘要:在社会治理中,法律和道德有不可或缺且互不相同的价值。以法律为参照,道德的价值优先性从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其一,相比于“底线”的法律,道德处于“高线”。法律在事实上对人的行为作出规范却并不会使人在价值上得到完善,对人们进行价值引领还是道德的任务。其二,相比于“被动”的法律,道德处于“主动”。法律的强制性和惩罚性反映出自身的“被动”,只有成为像道德一样被人们在内心普遍接受的律令才能化“被动”为“主动”。...

模糊事物与模糊等同————作者:王文方;

摘要:有关于模糊性的两个重要问题分别是连锁悖论与模糊性根源问题,其中一个特殊的问题是涉及了等同的连锁悖论与根源问题。对于涉及了等同的连锁悖论,三值多重赋值主义无疑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从三值多重赋值主义的角度来看,该悖论的问题显然在于前提的可靠性,而不在于论证的有效性,但其不易被察觉的不可靠性则很容易被说明。对于涉及了等同的语句的模糊性根源问题,学界的讨论经常聚焦于埃文斯一个简短反驳本体模糊性理论并辩...

语言、逻辑与计算互动视角下汉语动词缺空句的MMCCG处理————作者:姚从军;陈佳琳;

摘要:动词缺空之处虽无语音形式,但隐含语义要素,因此涉及到照应问题。不同于转换生成语法,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MMCCG是单层结构语法,不承认移位、删除等操作,且其组合运算遵循邻接性原则。在MMCCG中适当增加非组合规则,同时给关键语词指派合适范畴,可实现汉语动词缺空句的句法—语义并行推演,从而揭示各种语义指向关系,刻画“而不是”结构的语义非对称性。这样的处理避免了以往分析方法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从计算语言学...

“顾炎武精神”:抗战时期“民族魂”的一面旗帜————作者:周积明;

摘要: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从乾嘉时期的“多闻博学”、“考证精详”到嘉道时期的“讲求经世之学”到清季的“种族革命论”者、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其形象在后世一再嬗变。抗日战争时期,顾炎武又成为“一个光明磊落伟大堂皇的民族巨人”、“中国唯一的民族诗人”、“一位民族运动者”、“一位革命的健儿”,成为“民族魂”。这一时期,顾炎武的学说被多方发掘,成为坚守气节、打倒投降主义的行为标杆,艰难贞固、终不失其态度的精神长城。他...

哲学原则与共产主义的契合: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的探索及其启示————作者:张丽君;

摘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历程中,不可忽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共产主义思想有一个从欣赏到批判、从继承发展到超越的过程。共产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原则的“必然结果”,费尔巴哈可以说是哲学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费尔巴哈的哲学原则“主客体颠倒”、“人本学”、“感性存在”、“人与人的统一的社会”和“存在与实体统一”等与共产主义具有契合性。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工作对共产主义运动也曾...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对伊壁鸠鲁哲学的扬弃————作者:邵宇;

摘要:重估伊壁鸠鲁哲学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建构中的价值,是基于《博士论文》重释马克思哲学思想起源问题的议论焦点之一。立足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来看,伊壁鸠鲁哲学的价值主要通过自我意识哲学得以体现: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所代表的哲学发展方向和政治追求与马克思的“哲学—政治”兴趣相契合,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对象与动力因素;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中所体现的个体自由与独立性予以肯定,以此彰显自己的价值立场,即自由...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