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艺苑

艺苑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5-1278/G0
国际标准刊号:1673-2545
主办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主管单位:福建省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躬耕》文学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文化博览》文化类期刊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艺苑》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艺苑》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艺苑》综合艺术类刊物。以发展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为办刊宗旨,以审美、自由、平等和宽容为价值选择,传达艺术经验,体验艺术审美,关注艺术流变,展示艺苑成果,为艺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构建良好的艺术交流平台。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公布的2007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艺术类排名前30名中,《艺苑》与《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并列排行第11位。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理论探索、欣赏评鉴、文化视野、影视长廊、艺术教育、艺苑画廊等。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1 印象诺曼底——周向一法国写生油画作品选登 周向一; 1-4

  2 现代是西方的吗?——印象派绘画的跨文化属性 李勇; 6-15

  3 都市景观与游客凝视——当代开罗城市问题摄影 崇秀全; 16-20

  4 历史、意象与身体——城市美学的三个维度 郑露荞; 21-26

  5 对三联画的形式溯源——兼论西方基督教绘画的古老根基 何茜; 27-31

  6 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自由因素解读——以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为例 李为民; 32-33

  7 “荒岛”电影情节中个体精神的怀疑与救赎——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 张燕; 34-36

  8 《大明劫》:追忆中的历史质感 范舟; 37-39

  9 政治性悲剧与现代化悲歌——《霸王别姬》与《悲歌一曲》比较谈 金虎; 40-43

  10 论让-皮埃尔·热内前期电影中的父权隐喻 赵轩; 44-46

  11 茶艺表演阐微 陈力群;郭威; 47-50

  12 福建漳州旅游商品包装的整合与推广研究 李艳; 51-53

  13 另一个纬度——泉州当代艺术展 黄曦农;余深清; 54-59

  14 探析通感在数字交互装置设计中的应用 杨璨榕; 60-62

  15 《蒋公的面子》的喜剧性 周淑红; 63-65

  16 罗兰·巴特文本理论下的《恋人絮语》 俞航; 66-68

  17 重读与对读:《父亲》的“魅” 徐一超; 69-71

  改革与开放投稿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在城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和谐建设理念成为人居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城镇化的初始期就应注意开展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研究,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强化这一研究,这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改革与开放 ,城镇化,人居生态环境,可持续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一时期,城镇化必然会伴随到来,并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而加速。贵州省已经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带动战略,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可以预期的趋势。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着大量建筑物的产生,而这些建筑物一旦定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消失,不可能改变。因此,在城镇化的初始期就应注意开展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研究,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强化这一研究,这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艺苑最新期刊目录

电影春节档国产IP续作的经典化路径探析————作者:符雅芸;冉华;

摘要:鉴于2025年春节档国产IP在市场中占据流量高位,聚焦其续作并深入探究其经典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围绕这一现象,文章尝试从历史逻辑、跨媒介叙事与技术赋能等多个维度,探讨国产IP经典化路径的形成机制与传播实践。研究发现,国产IP续作往往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通过重构历史叙事与传递原型意象,生成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基因。同时,它们借助媒介融合推动IP生态的延展,实现圈层突破与文化跨界,拓展经典叙事的传播...

“人机共舞”时代的舞蹈创作新范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编舞理论与实践————作者:刘纯辉;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催生了“人机共舞”这一新兴范式,正在逐步重构舞蹈创作的逻辑体系。基于动作捕捉与生成算法,该技术突破了人体生理边界的限制,构建出虚实交互的动态编舞系统,从而实现动作语言的持续创新与舞台空间的有效延展。在理论层面,相关实践融合了具身认知与混沌美学思想,提出了“数据生成—生物校验—情感映射”的三维框架,以平衡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的张力。在具体操作中,人机通过实时反馈建立了共生机制,呈现出如...

“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影视编导专业群产教融合机制创新研究————作者:高恒;

摘要:文章以“双高计划”为背景,探讨微短剧产业与高职院校影视编导专业群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微短剧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课程体系脱节、校企合作浅层化等问题。通过解构产教融合的政治、产业、教育三重逻辑,提出“三维协同”机制:微短剧产业学院生态圈、重构“三链贯通”课程体系、算法适配与商业变现能力。研究结合典型案例,验证了“四真”路径的可行性,为职业教育服务新兴文化...

基于文化自觉的闽筝教学反思与体系建构————作者:郑倩芸;

摘要:在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导的音乐教育大背景下,中国传统器乐教学面临多重缺失,亟须在文化自觉视域下进行反思。闽筝教学存在着传习方式保守、系统性教学缺失、理论积淀有限及传播深度广度局限的问题,而未能在高校占据教学高地并建立闽筝自身的教学体系是问题根源所在。文章对闽筝教学体系的建构进行初步探索,认为其需立足于高校教学阵地,以传承、创新、传播三者为教学内容导向,引导学生在文化自觉视域下进行文化学习、文化阐...

先秦舞蹈中“丽”的美学本体论研究——基于宫廷乐舞的范畴建构与审美范式————作者:石钧;郭瀚繁;

摘要:“丽”作为中国美学的范畴之一,当下常与其他美学范畴合用,如“美丽”“瑰丽”“绚丽”等,“丽”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意义。先秦时期并未把“丽”与其他美学概念混为一谈,而是对“丽”及其延伸“巨丽”“悲丽”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追求,并在先秦宫廷乐舞以及诸多艺术门类中均得以体现。研究先秦舞蹈对“丽”的审美追求,一方面可以丰富先秦舞蹈审美意识研究,推动先秦舞蹈史横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展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

民国时期戏曲界冒名现象及成因探析————作者:冯灼兰;简贵灯;

摘要:民国时期的戏曲界冒名之事频繁发生,主要冒名的对象是名伶与剧评家,冒名的目的不外乎求名或者谋利。冒名的发生除了道德方面的因素之外,还应注意商业市场、大众传媒与法律监管等方面的影响。细究冒名事件的来龙去脉及梨园行各类人事交互过程,可以为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戏曲行业生态及剧界人士心理提供一条新路径

泥书共生——黄胜雕塑艺术赏析————作者:景献钰;

摘要:<正>黄胜1969年生于江西上饶,1993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专业,现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教育部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江西省美...

海洋文明的浪漫奇想与格物致知——博物志《清宫海错图》中聂璜的深海艺术观————作者:童滔滔;潘万里;

摘要:康熙年间,民间画师聂璜所绘《清宫海错图》表现出兼具浪漫奇想与格物致知的深海艺术观:图谱内容上既有各类应用性极强的“经世而致用”的实用生物,又有各类无从考据的“极万变之状”的神奇生物;绘画技法方面则选择性借鉴了西画的标本式写实,同时又赋予了海物人格化特征,加之中国传统的图文赞结合的卷轴排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中西结合的博物画法;最后,从以图证史的角度来看,图谱中海物的“非不识不能尽识”,不仅呈现了当时...

海外汉学视域下的徐渭研究蠡述————作者:陈哩尔;

摘要:徐渭作为明代艺术转型期的核心人物,其书画艺术与多重文化身份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文章通过梳理海外学者对徐渭艺术的多维阐释,揭示其研究视角从风格分析、政治文化关联到全球化比较的演进路径,并探讨其方法论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尤其是明清文化艺术研究的启发。海外汉学研究不仅重构了徐渭的“狂士”形象,更通过跨学科融合,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艺术话语体系的对话。文章强调,中国学界需整合本土资源与全球视野,深化...

李清陶艺作品选登————作者:李清;

摘要:<正>~

绚丽璀璨寄深情——董希源翡翠宝石系列国画作品选登————作者:董希源;

摘要:<正>~

《我的阿勒泰》:“中华性”话语建构与“共同体美学”创新实践————作者:王颖;李冀;

摘要: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呈现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面临着市场效益与艺术品格、本真性表达与他者化书写的双重困境。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非凡的影像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民族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作品通过边疆空间的诗性转译、文学性叙事的内核支撑、共通情感的审美召唤三重艺术突破,赢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以及广大观众的喜爱。文章以“中华性”话语建构为切入点,深入解读和分析《我的阿勒泰》在铸...

“结构-能动”视角下的影视叙事——以动画电影《哪吒》为例————作者:陈加诚;何朝银;

摘要:社会结构是个体行动者的先赋性制约,然而行动者可以通过自我实践重塑出新的社会结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及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之所以引起大众反响,在于它在叙事中引发观众对哪吒苦难与抵抗的共鸣,这种共鸣实际是人们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思,呼应了社会学“结构-能动”的逻辑框架,由此启发了影视在创作与传播的过程中应当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打造出有现实影响力的题材,并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

“等待”意象与张艺谋电影风格的转型————作者:苏明玥;

摘要:张艺谋自1980年前后由摄影师转型至导演之后,开始逐渐在创作中探索和融入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形式。“等待”意象作为一个典型的艺术手段被张艺谋在早期创作时广泛运用,其作品结合故事和镜头语言艺术设计,都赋予了“等待”意象多样的诠释空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加速推进,电影产业化时代随之来临。票房与市场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艺术电影的尝试和创作,中国电影从艺术探索转为务实性的实践。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也逐渐面临...

话剧服饰的视觉叙事——以话剧《邓世昌》人物造型设计为例————作者:王莹;

摘要:话剧服饰的视觉叙事是将视觉符号运用在服饰设计中,不仅能塑造独特的人物造型,还是角色内心世界的外在映射。角色化的服饰装扮能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人物的性格、心理的变化,是解读戏剧人物的视觉依据。文章通过对话剧《邓世昌》中人物造型设计的研究,探索话剧服饰在演出中对角色塑造的作用,即它是如何通过角色性格、心理表象及特殊情境来完成对人物造型的视觉叙事表达,进而丰富戏剧艺术创作的表现力,为剧情氛围的渲染、剧情主...

从“媒介蒙太奇”到“媒介体系”:跨媒介剧场的审美重构————作者:卢李响;

摘要:当代剧场中,各类跨媒介技术已然风靡云蒸,并催生了剧场的数字化融合以及数码审美的导向。剧场媒介的嵌合形式,呈现从“媒介蒙太奇”向“媒介体系”的转向:“媒介蒙太奇”承托经典蒙太奇理论,在叙事拓展和多维视觉转向两方面增强了戏剧表达,并最终演变为更为成熟和具有主导性的“媒介体系”。“媒介体系”融合了剧场中的新老媒介,成为“戏剧性”的发生器,并超越传统戏剧的空间域限,产生了非具身的现场性。基于此,剧场的数字...

媒介·载体·符号:傀儡戏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建构————作者:张亚楠;张欣;

摘要:跨媒介语境下,出现了各种艺术形式共生融合的独特局面,尤其是影视艺术与中国美学精神下的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建构。傀儡戏是中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作为独立媒介历经了千年演变,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承担着意象符号的功用化。在影视这一日益壮大的综合媒介中,傀儡戏作为一个传播载体逐渐渗透到影视媒介的大潮之中,进行着影像化的重构。在参与影视作品的故事化表达与创意性呈现的过程中,傀儡戏也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美学建构与情感认同。文...

民俗视域下的盖州皮影艺术研究————作者:张爽;

摘要:盖州皮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南地区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研究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盖州皮影实物、地方志、档案及田野考察,探讨了盖州皮影与民俗的紧密联系及其从清代至今的发展演变。研究涵盖请戏习俗、戏台习俗、演出习俗、戏班习俗和信仰习俗五个方面,揭示了盖州皮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请戏习俗包括民间庙会、传统节日、祈年禳灾、行会戏和人生礼仪等,其演出形式...

跨媒介叙事、在地性重构与产教协同:歌剧《与妻书》的创作实践方法论————作者:孙砾;

摘要:文章以歌剧《与妻书》为实践案例,从跨媒介叙事、在地性重构与产教协同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歌剧《与妻书》运用书信体独白与多媒体投影的跨时空叙事结构,借助建筑声学采样与可编程声场技术,构建沉浸式“历史声场”;通过提取福建本土地域文化符号,例如客家围屋纹样、闽南红砖瓦及潮州大锣鼓节奏等,结合家书原文碎片化合唱及闽剧“逗腔”曲牌的管弦乐变形,完成情感共鸣与地域美学的现代转化;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校企双导师制...

从“希声”到“大象”——现代舞作品《声希》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作者:李丽莹;

摘要:以符号学、空间美学与道家禅宗哲学作为理论工具,通过对沈伟的现代舞作品《声希》的舞蹈动作、舞台布景、背景音乐和叙事逻辑进行多维度分析,揭示《声希》如何通过现代艺术形式,将《道德经》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古典命题转化为当代剧场实践。通过分析得出,《声希》的综合性并不是将西方舞蹈形式与东方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堆叠,而是通过做减法实现更高维度的综合,这可以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转化提供有效参考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