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学报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南京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2-1084/C
国际标准刊号:1007-7278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
主管单位:南京大学
查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杂志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文艺期刊论文

  【杂志简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5年1月,是建国以后创办最早的大学学报之一。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反映南京大学理科以及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学报以“广、严、快、活”为特色——报道内容广泛涵盖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特别以地球科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论文见长;对论文审稿和编辑严格从而保证论文具有生命力;论文出版周期短速度快;论文形式活泼多样,除正常栏目外,还设有特约述评、研究快报、简报、论坛等栏目。

  【期刊荣誉】

  创刊以来,学报发表了大量在国内外自然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论文,是在全国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的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之一,也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之一,在全国自然科学刊物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排名中,历年均居全国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之前列。学报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固定收录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的国外权威性数据库和文献杂志在4个以上,例如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化学文摘(CA)和德国数学文摘(ZM)等。我刊曾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刊物之一(第16名),为全国高校刊物之冠,近年多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特约述评、科学论坛、研究快报、研究进展。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认知考古学:活化的话语档案与断裂的谱系发现——福柯《认知考古学》解读 张一兵,

  2. 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梅雪芹,

  3. 绅士化运动:中心城市复兴的可行路径——以纽约市苏荷区为中心的个案研究 李文硕,

  4. 服务业国际化条件下的创新与生产率——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数据的研究 刘丹鹭,

  5. 转型经济中的企业战略形成及绩效影响: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叶强生,武亚军,郑婉秀,

  6. 食品安全问题的诉讼求解与模式创新——以公益诉讼的视角展开 李响,

  7. 试论我国食品安全执法机制的变革 高志宏,

  8. 村官刑法身份困惑的社会学思考 徐宏,

  9. 居间合同义务的射程——“看房确认书”效力迷局之破解 黄喆,

  10. 恐惧重构与威权再塑:淮北“毛人水怪”历史背景研究 马俊亚,

  11. 双重的摧残:近代淮北女性婚姻困境的形成 陈蕊,

  12. “床前明月光”本义与“床”一“牀”通假字说 周同科,

  13. 荷尔德林与德国人的民族情结 李双志,

  14. 引文评价合法性研究——基于引文功能和引用动机研究的综合考察 刘宇,李武,

  15. 引文分析方法的本土化——以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为中心 钱澄,

  社会管理论文: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仰迷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摘 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化进程。国内社会转型期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再加上国外各种思潮的涌入,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了信仰的迷失。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大众树立科学的信仰,从而积极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信仰迷失,转型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那到底何为信仰?在学术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辞海》对信仰定义是:“对某种宗教或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其实,它就是支撑人克服困难去战胜自己的一种精神支柱。科学的信仰能起到自律的作用,给人正能量,使人躬醒自悟。

  南京大学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明末户部军事财政运作——以金花银、辽饷与新饷银库为中心————作者:李义琼;朱倩宇;

摘要:明末,户部白银财政深陷以辽饷为主的军事财政运作困境。巨额辽饷不仅需要户部的筹措,也需要皇帝金花银的辅助及兵、工二部白银的共同参与。万历末,户部借发金花银充作辽饷,并非简单的权宜之策,而是欲借机分割皇帝收入。辽饷、边饷、旧饷、新饷等概念纷杂,正是辽东兵饷供给制度化尝试的表现。为更好处理辽东新饷与旧饷,兵务与饷务,户部与兵、工二部间财政关系等问题,泰昌元年,户部成立专管机构新饷银库,且在涉及辽饷的辽东...

明代中期边镇开中与盐司征银制度的分合————作者:宋上上;

摘要:成化、弘治时期,由于盐司变卖价银,商人无须赴边镇纳粮即可得盐,导致边镇开中与盐司征银分离,开中法演变也分为边镇和盐司两个层面展开。边镇层面,从开中纳粮与折银并存,到嘉靖十年后不许折纳银两。盐司层面,正德元年至嘉靖初,淮、浙、长芦、山东四运司余盐以及其他盐司全部额课,变卖价银相继成为定制,不再开中。嘉靖五年巡盐御史戴金提出“附带余盐”,以正、余盐斤总作一引,将边镇开中与运司征银联合,由此奠定了嘉靖十...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推荐

摘要:<正>~

论中医哲学“神”之意涵——基于中医“神”论的中医学与现象学互鉴研究————作者:刘旎;刘环;

摘要:“神”论作为中医学特色理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然而,“神”概念的抽象性、多义性与复杂性导致中医“神”论的玄奥化与模糊化。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有关“神”的论析,能够提炼与总结出“神”概念的二重意涵:其一,“神”是“天地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命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及其规律性的主宰”;其二,“神”亦是“对人类生命活动外在总体表现的概括”。中医学界囿于自身理论视野的局限,对于“神”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重要论述的创新性贡献和价值意蕴————作者:王炳林;李亚伦;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是对党的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回答党的历史的重大基础性问题、具体认识问题和原则方法问题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在重大基础性问题上,创造性地对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作出新概括,阐释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明确党史的纵横结构,系统总结党百年奋斗的成就意义和历史经验,对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出新贡献。在具体认识上,创造性地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

论保护优先原则的涵义及其在我国生态环境法典中的定位————作者:吴卫星;

摘要: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5条规定了保护优先原则,然而我国学者对于保护优先原则的涵义及其与协调发展原则关系的认识不尽一致。在一般意义上不存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何者处于绝对优先的地位的问题。协调发展原则是环境法上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般关系的法律原则,协调发展在个案中可以表现为保护优先,也有可能表现为开发优先或者经济发展优先。保护优先是协调发展原则的下位概念,在特殊区域、特殊时...

区域性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的困境与完善——以长三角地区为样本的考察————作者:陈诚;

摘要:作为我国首个跨省市统一的区域性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规则》对我国区域性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推动了区域内环境行政处罚标准统一,丰富了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实践样态,实现了过罚相当原则的精细化表达。当前,我国区域性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存在内容上的局限性、整体统一与地方差异的矛盾性、长效协同机制的缺乏性、个案调整规则的模糊性等四重困境,亟须从强...

论生态损害救济的私法逻辑————作者:晋海;

摘要:关于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私法属性,学界仍有相当普遍的质疑之声。其原因在于,学界关于该制度的私法逻辑尚未形成学术共识。目前,学界关于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私法逻辑,主要有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说、环境公共信托说、国家环境保护义务说、民事权益拟制说等学说。这些学说均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有不足。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逻辑起点——生态损害,应定位于公众共用物损害,而非自然资源损害。生态损害,是集体利益损害,同时也可能构成...

论易学传统中的神道关系——以玄学派易学为中心的现象学考察————作者:方向红;

摘要:神道之间的关系在玄学派易学中经历了神道合一、神道分离并最终同一化的过程,这个理论历程深刻影响了后世易学对于神的地位及其与道之间关系的理解,时至今日,神在易学乃至中国哲学系统中没有得到与其地位相匹配的研究,一门“中国神学”至今仍然阙如。运用现象学方法,我们发现,玄学派易学已经展现了神道关系处于一种既不能同一又不能不同一的困境,究其原因,是玄学思维范式的限制。根据《易传》和玄学派易学的相关思考对神与阴...

中华人居美学传统与现代构建——以文人园林为中心————作者:管宁;

摘要:中华人居美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文人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一脉,是中国传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蕴含丰富人居美学思想。文人园林秉持文人审美意趣与生存智慧,推崇简约清净、空灵秀逸的文化趣尚,体现出简淡素朴、秀逸雅致的美学趣味,形成一种朴素淡泊中的诗意栖居,凝聚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空间营构智慧。文人园林及其人居美学深受道禅哲学浸润,体现出脱略尘氛的性灵神韵,超越表相的高蹈之境,具有浓厚的天人...

直观与直觉之辩——20世纪中国哲学的内在张力与向度————作者:贡华南;

摘要:直观与直觉是英文“Intuition”的两个汉语翻译语词。其基本意思是对对象的直接把握,也含有无推理、无根据的猜想之义。在中国现代哲学中,对古今中西持不同态度的哲学家分别拣择其一,赋予其不同含义,直观与直觉的内涵逐渐丰富并有了确定内涵:直观与事物的形式、观察经验、科学知识、理论活动相关;直觉则与质料、内向反省、价值意味、生命态度相互贯通。前者导向的是视觉思想,它统治现代思想并促成现代世界的图像化;...

忠恕之道、全球伦理与儒家美德————作者:许家星;

摘要:忠恕之道历来被视为儒家美德,20世纪末西方兴起的全球伦理说肯定忠恕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律,国内学界对此表达了多元认同、全盘否定、局部修正三种不同观点。认同者存在取恕弃忠、以恕包忠、恕体忠用的重恕倾向;批判方主要借助德国哲学,判定忠恕之道是基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利己主义、霸权主义和权力意志,对之加以全盘否定;修正派在认同批判之际,主张根据西方哲学的利他主义、公正主义、关爱原则等对忠恕加以新的阐发和改造。...

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的刑德治国理论与实践————作者:徐莹;

摘要:马王堆汉墓黄老帛书“春夏为德,秋冬为刑”的“先德后刑”之说,是道家刑德治国理论的组成部分。与儒法两家的或重德或重刑不同,刑德在黄老帛书中是兼行、并重的。天道中的刑与德交替运行、更替为主、相互依养;在人道中,君主应遵循自然界先养生、后肃杀的时令节度,春夏布德、秋冬用刑,动态且灵活地交替使用恩赏与刑罚两种治术,以此蓄积国力、养生伐死。对于一个新建国家而言,在长期的发展策略上,也应先施德、后用刑。这种由...

玉蝉

摘要:<正>~

海洋控制权:16—19世纪中期中国海上贸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李伯重;

摘要:清代的海外贸易规模远超明代,但关于中国人在印度洋活动的记载却近乎绝迹,以致有“清船不过马六甲”之说。从贸易史的角度来看,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郑和下西洋之后,在蓬勃发展的中西贸易中,中国逐渐丧失了主动权,而西方则取得了主动权。海上贸易的主动权是和海洋控制权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16世纪之前,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有能力取得印度洋、南洋和中国海的海洋控制权,而且在一些时期也曾经拥有相当程度的海洋控...

当数字市场成为生产组织:技术推动与法律影响————作者:胡凌;

摘要:数字生产方式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匹配背后的信息生产及其使用过程。生产性的代码/架构不仅改变了法律,也同样改变着市场机制。这主要是由于作为新型生产方式推手的数字平台不断演进,越来越变成某种强大组织体对生产要素进行调动和管理,从表面上看,这种调动和管理是通过市场机制和过程实现的。这类市场一方面便于各类要素加快流动,另一方面也形成作为副产品的集合性数据池,对传统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看...

债:理解明清土地关系的一种新视角————作者:王正华;

摘要:中西“债”的原始内涵及契约的历史演变、理论和实践上的物债统一,为以广义“债”的视角来理解明清土地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诸如借贷、地权交易、赋役合同等契约关系均可视为债的关系,由此结构状态的审视变为了动态过程的考察,历史的多个面向得到立体呈现。关系契约、关系产权等理论均揭示研究土地问题须重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约束、关注社会结构本身,而债的视角与此目标旨向一致,追求从形式到实质,将契约、产权乃至市场...

南京大学出版社新书推荐

摘要:<正>~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作者:段红云;鲍路路;

摘要: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从历史维度看,中国自秦汉以来逐渐构建起一套在东亚区域内,以中国封建大一统王朝为核心的区域国际政治治理体系。维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礼仪文化,不以武力征讨为手段,不以掠夺土地、资源为目的,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关系,体现出防御性、共生性和利他性,是一种崇尚和平、和谐、共生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上讲求“字小事大”,体现了重“礼”不重“驭”的文明性特征;在经济上讲...

人类共同体发展的信息相互性原理——兼论马克思人类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超越性————作者:王天恩;

摘要: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超越性,其超越性在当代信息文明的人工智能高级发展阶段更清晰地显现出来。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文明的高级阶段——智能文明,才可能看到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以信息役物能的现实性,明确在人类真正的共同体中,物的依赖进一步发展到信息依赖。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感受性关系,作为感受性关系,信息的基本特性是相互性。越是在更高层次的信息关系中,信息的相互性越表现为...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