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音乐艺术》为全国性音乐理论学术季刊,全国中文社科核心期刊,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音乐院校学报。本刊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音乐各领域和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人们对音乐中所体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和民族、分析和研究、思维和观念、表演和实践诸方面以及与之关联的人、自然和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关注。本刊在栏目种类设置和前沿学科方面居同类刊物领先地位;在同类刊物中发行量第一。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分析·研究、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思维·观念、读书·评乐、表演·实践。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上海音乐学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 2
2 “百代国乐队”与四大名曲——纪念“百代国乐队”诞生80周年 梁茂春; 6-18
3 晚清上海租界外侨音乐活动述略之一(1843~1911)——早期外侨社团演剧活动中的音乐 宫宏宇; 19-29
4 “中国之莺”的“青春之歌”——历史音频中的表演史研究,以周小燕先生为例 韩斌;钱仁平;史微; 30-43
5 上海“孤岛”时期的音乐生活——以《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中的“读者之声”为史料 王艳莉; 44-55
6 古拜杜林娜带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 钱亦平; 56-72
7 巴托克:民间音乐的理性处理与对称轴心体系和黄金比例技法 贾达群; 73-86
8 民族歌剧板腔体咏叹调演唱的风格呈现与韵味处理 智艳; 87-98
9 礼俗用乐与民众生活——一个县域音乐文化传统的结构分析 郭威; 99-110
10 重塑摩西——从歌剧《摩西与亚伦》中探寻勋伯格的自我意象之显现 王婷婷; 111-120
11 历史音响与20世纪胡琴艺术的文化建构 乔建中; 121-127
12 《嘤鸣集》序:文如其人 洛秦; 128-136
13 南朝道教仪式音乐初步研究 蒲亨强; 137-145
14 音乐习俗的模式同构——从印尼巴厘岛甘美兰音乐田野调查三个实例引发的思考 李丽敏; 146-154
15 沈知白先生年谱简编 王小龙; 155-164
16 宋代俗字谱“一字一音”记谱法研究(上)——从外在特征到内在含义的解读 于韵菲; 165-179
17 音乐与考古的对话——2014年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年会暨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国际研讨会综述 王清雷;陈洁; 180-187
艺术研究征稿范文:表现力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摘 要:声乐表演是一门讲究表现力的学科,表现力在其中作用突出,大大超越了后天的技巧和先天的机能。本文旨在阐释表现力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通过对表现力的概述,深入探讨在实际的声乐表演中表现力如何体现并渗透其中,借以表达歌曲中的深刻内涵和美学价值,以及如何培养演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塑造富有价值的艺术形象,不仅仅提高艺术专业素养和技能,同时还能够加深他们的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化,借此说明表现力的重要性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表现力,声乐表演,艺术价值
一、表现力概述
(一)表现力的界定
声乐艺术本身赋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取决于自身丰富的变化和个性,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注定令人难忘。而声乐的表现力则是决定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它可以借由曲谱、歌词、表演、节奏、情感等方面来直接体现音乐,表演者利用自己先天的嗓音优势,配合科学的演唱技巧,将自己经历中的体验融合歌曲中的情感,声情并茂地将作品表现出来,不仅赋予了作品生命力,也通过二次创作充实了自己的艺术经历,也让观众在音乐的感染下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形成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二元互动这样综合的行为过程。
音乐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应尚能国立音专时期音乐活动考————作者:姜伟博;王鸿俊;
摘要:应尚能的国立音专时期是其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时期。他不仅在国立音专、上海美专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还积极参与各类演出,开展音乐理论探索,编写教材,创作歌曲。作为“美声”在中国的重要传播者和“美声”中国化的探索者,他培养了一大批声乐表演和教学人才,给中国声乐留下了诸多富有艺术性和时代性的曲目,为中国专业声乐教学和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俗曲研究的历史性进展——《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出版————作者:江明惇;李嘉欣;
摘要:刘晓静、李鸿熙编著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是一部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学术著作。该著广泛收集明清时期有关俗曲的各类古籍文献,并结合数字化音频技术,对其进行了学理性译释,力图使读者在历史回响中感受到时代脉动,进而跨越时空界限直观体验古乐谱的音韵。该著抢救性保存上百首濒临失传的古乐谱,拓展和提升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外延与内涵,并提供宝贵的文献遗产。该著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
歌剧《白毛女》中“穆仁智”的丑角表演及其戏曲渊源————作者:佘一玲;康啸;
摘要:歌剧《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借鉴戏曲的重要成果,其中的“穆仁智”不仅是一个反面人物,还是一个丑角,为他设计的唱段、身段及表演的规定性是该剧的一大亮点。自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以来,穆仁智一角的表演可谓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可圈可点,其对唱段的诠释、对身段的运用、对表演的把握,都堪称经典,并成为80年来该剧演出的一大看点。“穆仁智”的丑角表演得益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艺术,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和表...
歌剧《康定情歌》:用“音乐戏剧”讲述的雪山传奇————作者:孙琳;
摘要:歌剧《康定情歌》以修筑川藏公路为主线,以爱情为副线,二者交织构成其戏剧情节和剧中人物的行动线。其音乐发展以戏剧情节为依据,通过主导动机和主题性核心音乐的贯穿发展,实现与戏剧情节的吻合,从而承载戏剧表现功能。该剧音乐以民间小调“溜溜调”为“底色”,并确保其地域特色及音乐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剧中的“雪山”既展现出自然现实,又带有精神寓意;攻克“雪山”则意味着对自然和自我的双重超越;“雪山”关联着民族、历...
民族歌剧《映山红》的创作特色————作者:白晓炜;
摘要:《映山红》是一部根据革命历史题材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由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民族歌剧。该剧对原著设定情景进行了较大删改,重新设定剧情架构,更换叙事方式,使人物关系与戏剧场景更加符合歌剧进行戏剧表现的特殊规律,进而实现戏剧与音乐的统一。该剧的音乐创作运用了具有赣南地方特色的民歌、小戏,以及京剧音乐和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音乐,在探索歌剧中国化、追求中国民族歌剧独特审美品格以及歌剧音乐交响化等方面具有鲜...
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歌剧的叙事类型与模式————作者:祝海燕;
摘要: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歌剧,旨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宏大革命叙事以及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人物,呈现再现型、创造型、综合型三个不同的叙事类型,形成“革命+X”的叙事模式。但其历史时空构建、戏剧情节发展都依托多空间的历时变化和共时并置,存在叙事有余、冲突不足、缺少“小人物”塑造等不足,具有个体复仇转向阶级矛盾、向传统叙事模式回归的特征
群像·间离·区隔——歌剧《白蛇传》的合唱叙事逻辑————作者:陈媛;
摘要:合唱是歌剧中实现音乐叙事和戏剧叙事的重要手段与载体,其叙事逻辑映射出歌剧的叙事策略、叙事方式、叙事视角以及整体的结构思维。歌剧《白蛇传》中的合唱不仅通过群体形象的塑造完成情境营造与悬念设置,还借助间离和区隔等表现手段,实现歌剧的主题深化与叙事创新,既彰显出合唱叙事之于歌剧叙事所特有的叙事功能与审美意义,又为中国歌剧跨文化语境下的人文叙事与艺术表达开拓了新路径
歌剧《凤凰涅槃》的双序曲形态及其功能————作者:肖海燕;
摘要:歌剧《凤凰涅槃》序曲在结构模式上突破了传统歌剧序曲的常规形态,创造性地采用了双序曲结构形态:序曲Ⅰ为带有剧词的声乐性序曲;序曲Ⅱ则类似扩大化的器乐幕间曲。两首序曲前后呼应,承担着主题先现、氛围营造、情境预示等戏剧性功能,并在歌剧的整体结构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置与冲突、区隔与呼应的关系。两首序曲有其独特的音乐形态,结构逻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结构功能性
迈向更广泛的音乐历史学视野——对麦科勒姆与赫伯特《历史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延伸性思考————作者:洛秦;
摘要:音乐人类学的兴起是针对历史音乐学在文化范畴上的狭隘而进行研究边界的延伸与空间的拓展;历史音乐人类学的发展是对于历史音乐学在历史理解的认识论上的挑战;“新音乐学”的产生是从历史音乐学内部摆脱保守的实证主义而寻求文化批评,以此获得思想上的解放。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历史音乐学的“新音乐化”、音乐人类学的“历史化”正在同时以历史音乐人类学的方式朝着一个方向汇聚,即期待迈向更为广泛的音乐历史学—这一融合...
实践出真知:音乐研究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作者:陈新凤;
摘要:来自音乐实践的问题意识,是推动音乐学术研究和保证学术论文质量的关键。近现代以来,那些“会通中西”的中国音乐理论大家,无不注重音乐实践。许多学术研究实例证明,基于音乐实践的音乐研究更为可靠,所推出的成果更具学术性,所得出的结论更具可信度。实践越深刻就越能触及音乐问题的本质;音乐实践的高度决定了音乐理论的深度。实践出真知,音乐理论工作者更应多关注音乐实践,并投身音乐实践,让理论成果更具说服力和实践价值...
中国“音乐分析”学科的兴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音乐分析”的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作者:张洁韵;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语境中的“音乐分析”一词含义不断扩展,它不再局限于曲式分析,而是指包括申克分析法、音级集合理论在内的一系列新的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的“音乐分析”理论体系与学术观念,开启了中国“音乐分析”理论与实践。此后,历经20年的不懈探索,“音乐分析”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兴起,这对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因此促进了理论作曲教学体系的更新...
王建中与八声音阶——手稿《八声音阶及其在近现代音乐中的使用》述评————作者:郑子昂;
摘要:王建中手稿中的《八声音阶及其在近现代音乐中的使用》一文,是他阅读大量西方音乐作品和有关八声音阶理论研究文献后所作的梳理与总结,展现出一位中国作曲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习西方现代音乐及后调性理论的经历。这份文稿虽参考了范登图恩(Pieter C. van den Toorn)与安托克莱茨(Elliot Antokoletz)的专著,但却有自己的见解。其后,王建中于1994年创作的钢琴独奏《情景》作...
“相和三调”还是“相和、三调”?——兼论清商乐与相和歌的发展脉络————作者:李鲤;
摘要:“相和歌”与“清商乐”的关系在20世纪初以来的学术界一直备受争论。“清商乐”并非源于“相和歌”,在文献中二者多无关联,其音乐形态更存在较大差异,故二者不存在源流关系。“清商乐”与“三调歌”的关系也非一成不变,“清商乐”“清商三调”“三调歌”并不等同。《通志》存在误作,《乐府诗集》则相对客观。因此,不存在“相和三调”,而应是“相和、三调”
乌兰牧骑音乐创作历史发展述略————作者:刘小璐;
摘要:乌兰牧骑音乐创作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推出了为内蒙古地区广大农牧民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乌兰牧骑音乐创作旨在传承民族文化,传递红色基因,推动以蒙古族传统音乐为主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乌兰牧骑音乐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古典主义、罗曼化与思想解放——门德尔松的“音乐理念”基础————作者:黄琼琼;
摘要:对于年轻的门德尔松来说,“古典主义”(包括建筑和视觉艺术领域的新古典主义)既是一种“内在需要”的体现,也为他评判音乐及其功能提供了准则。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念,不仅决定了门德尔松的自我认知,为他人生道路指引方向,更与其罗曼化感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这使得门德尔松与众多同时代音乐人形成了鲜明对比。门德尔松的音乐成就并非源于罗曼思潮主导的审美范式,而是始于独立的音乐观念——确定的情感为起点。事实证明...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哈斯音乐中的微分音技法研究————作者:李泽召;
摘要:当代奥地利作曲家哈斯在其作品中广泛采用微分音技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高材料使用风格。哈斯的音乐创作运用了平均律下进一步八度等分、频谱音高、音高分裂及偶然性音高共四种微分音材料类型;通过频谱基音的核心力、微分音音阶主音设定、低音持续等音高中心性技法,生成音乐的结构力,进而形成“微分音调性”。同时,其微分音手法引发音高“投影”和拍音现象、音高八度等同与非等同等新的音高问题的探讨
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再出发
摘要:<正>为致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2025年3月17日晚,上海音乐学院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红色经典交响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隆重上演。此次活动由湖南省演艺集团、上海音乐学院、湖南省教育厅、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长沙交响乐团、湖南师范大学天籁合唱团等承办。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指挥家张国勇等沪湘两地音乐家及高校师生倾情参与,现场座无虚席,观众全程沉浸于恢弘壮阔的红色音乐史诗之中
上海音乐学院携20台23场音乐会亮相第40届“上海之春”
摘要:<正>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于2025年3月23日至4月9日成功举办,音乐节主题为“春天的回响”。作为主要承办单位,上海音乐学院推出20台23场音乐会及三项主题活动,充分展露学术深度与艺术创新。开幕演出由院长廖昌永领衔,携李秀英、陈剑波等师生及混声合唱团联袂呈现,以《红旗颂》《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讴歌中华民族复兴历程
2025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成功举办
摘要:<正>2025年3月12日至15日,“2025上海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成功举办,邓泰山、爱娃·波布洛斯卡与亚历山大·科布林三位世界级钢琴大师齐聚上音,带来28堂公开课、2场学术讲座及1场大师独奏音乐会,精彩呈现多元钢琴学派的艺术风采。自2005年创办以来,上音国际钢琴大师班已邀请超过80位国际钢琴大师传道授业,有效建立“公开课+讲座+音乐会”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逐步成为中国钢琴艺术...
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二届“大音讲堂”开启音乐与建筑的跨学科对话
摘要:<正>2025年4月21日,上海音乐学院第十二届“大音讲堂”在汾阳路校区图书馆学术厅举行。本次活动由上音亚欧音乐中心与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联合主办,由上音副院长冯磊担任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作题为“中华民族建筑的谱系认知与遗产传承”的学术讲座。常青从“建成遗产”概念切入,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建筑谱系,并深入探讨建筑形制与古典音律的内在关联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创作与评论杂志
- 省级醒狮国学
- 省级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 省级图书馆界
- 省级黄河之声
- 省级皖西学院学报
- 省级小艺术家
- 省级军事文摘
- 国家级文博
- 省级美术与市场
- 省级大家
- 国家级城建档案
- 北大核心周易研究
- 省级保山学院学报
- 省级康寿文摘
- 省级幽默与笑话
- 国家级中国史研究动态
- 北大核心中国典籍与文化
- 北大核心中国档案
- 省级上海大学学报
- 省级文物世界
- 省级传承
- 国家级抗战史料研究
- 省级闽都文化
- 省级躬耕(天下豫商)
- 省级东岳论丛
- 北大核心学术月刊
- 省级学理论
- 北大核心语言研究杂志
- 省级金色年代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