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博

文博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61-1009/K
国际标准刊号:1000-7954
主办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主管单位:陕西省文物局
查看文博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电视电视艺术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大众摄影上半月摄影艺术期刊

   《文博》(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是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历史专业学术性刊物。

  《文博》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刊登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事业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包括专题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馆藏一级品的介绍与研究和文物的科学保护与管理等。

  《文博》被北大1992版核心期刊、北大2000版核心期刊收录。

  文博栏目设置专家论坛、文物保护与修复、原始文明、周秦光华、汉风唐韵、历史纵横、收藏与鉴赏、考古与发现

  文博收录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阅读推荐:杭州文博

  《杭州文博》HangzhouRelicsandMuseology(半年刊)2004年创刊,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文博最新期刊目录

畤祭中的农业因素浅析————作者:袁登科;

摘要:畤祭是先秦至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国家祭祀活动之一。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血池遗址、吴山遗址、下站遗址等畤祭相关遗址的最新考古发现,揭示畤祭中包含的农业因素。畤祭与农业的联系源于深厚的农业崇拜思想。正确认识畤祭与农业的关系,重视畤祭遗址中与农业相关的遗迹和遗物,可以为畤祭起源、祭祀对象、礼仪制度、发展过程等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国内史前考古遗址博物馆图书资料建设及意义——以西安半坡博物馆为例————作者:郝娟;

摘要:博物馆的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都离不开图书资料,图书资料室在博物馆的设立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理性选择的结果。积极开展图书建设、资料搜集、读者服务等相关工作的史前考古遗址博物馆为数不少,但步入信息时代后,传统的图书资料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赋能博物馆传播:逻辑理路、前沿应用与价值反思————作者:叶之声;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已被逐渐用于博物馆展览、教育、传播等诸多方面。本文基于赋能理论,系统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赋能博物馆传播的同时,也在数据隐私、技术偏见、人文价值维护等方面面临挑战。本文认为博物馆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时,需要持续地价值反思和策略调整,力求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性更强和以人为本的博物馆传播生态,让技术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博物馆的传播需求和公众的文化享受

青海都兰下柴开与柴新西南遗址调查简报————作者:任萌;李冀源;李犇 ;郭梦;肖永明;陈洪海;马健;

摘要:下柴开与柴新西南遗址是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南缘的两处诺木洪文化遗址,这两处遗址距离相近,文化面貌一致。在下柴开遗址剖面发现了土石混筑墙体等遗迹,在柴新西南遗址发现了石墙基,根据采集的遗物、遗迹特征以及遗址形态,发现与诺木洪文化的典型遗址搭里他里哈遗址相比较展现出独特的一面。五个测年数据表明这两处遗址都处于距今2850—2750年间,属于诺木洪文化晚期典型河岸台地遗存。此次调查为建立诺木洪文化的年代序列...

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2019年度发掘简报————作者:王山;康彤;段涛;彭子源;杨涛;俄钦淇;

摘要:2019年,甘肃秦安崖背里遗址共发掘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文化房址、战国戎人墓葬、宋代砖石墓等众多遗迹,出土大量不同时代遗物,为构建并完善陇东地区史前、战国、宋金文明演变历程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考古资料。尤其是M1西戎墓葬的发现,丰富了甘宁地区战国时期西戎部落的实物材料,对探究西戎各部文化风俗、部落差异有重要意义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蒲家寨墓地2017年度发掘简报————作者:赵兆 ;张琛 ;黄佳豪 ;柴怡 ;

摘要:为配合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基本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空港新城底张街办蒲家寨村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墓葬、水井、围沟等遗迹三百余处。其中2017年度清理墓葬152座,出土器物379件(组),时代主要为战国晚期至秦。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咸阳都城附近居民的丧葬习俗及秦国在统一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新的资料

浅析常山下层文化的两种类型————作者:于旭涛;

摘要:常山下层文化是泾河上游地区的一支龙山早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目前学界对于该文化的内涵、命名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本文在对林子梁、常山这两处重要遗存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二者的关系,认为它们属同一考古学文化的两种类型,且将其统称为常山下层文化相对合理。这两种文化类型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考古学文化的影响

汉文帝霸陵邑的探索————作者:马永嬴;

摘要:霸陵邑设置于汉文帝九年(前171),先属太常直辖,后归京兆管理,历新莽、东汉,至曹魏正始年间(240—248)废止。霸陵邑当有一定数量的徙民迁入,加上原有居民,邑中居民应在4.5万人左右。考古资料显示,白鹿原西坡有大量汉代墓葬、陶窑、瓦片堆积等相关遗存,据此研究分析,霸陵邑很有可能位于霸陵陵园西侧的江村一带

周代青铜器交龙纹初步研究————作者:陶怡曦;毕经纬;

摘要:交龙纹主要是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青铜方壶腹部上特有的装饰。交龙纹属于“一首双身母题”图案,其母体源头为兽面纹,直接来源于一首双身龙纹,波曲纹与垂冠大鸟纹也为其提供了创作素材,其流向主要是螭首双身类蟠螭纹。交龙纹主要出现于高等级男性贵族墓葬之中,是高等级贵族身份地位的标志之一

秦汉都城布纹瓦的考古学观察————作者:陈克禹;

摘要:布纹瓦是秦汉建筑瓦件中的常见类型。在秦汉都城遗址范围内,布纹筒瓦最早见于秦统一时期,发展于西汉早期,西汉中期占据主导地位。布纹板瓦却在西汉中期才开始发展,二者发展过程并不同步。秦地工匠首先接受了布纹筒瓦,是因为采用以麻布作为隔离物的内模法制作筒瓦,在制坯环节的效率更高。西汉中期布纹板瓦得以发展,主要受到布纹筒瓦技术全面成熟、自身制作工艺在脱模环节具有便利性、建材的需求量增加,以及麻布原材料供应充足...

新见《前荥阳国夫人东海长公主高氏墓志》考————作者:韩建武;郭萌;宗亚茹;

摘要:东海长公主高那耶为神武帝高欢第六女,正史中虽有相关记载,但身份晦暗不明。其墓志的发现,不仅明析了公主生平,为研究北齐皇室婚姻政策提供实证材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北朝政治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资料。结合墓志与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公主曾嫁于司马消难。二人动荡的婚姻生活展现出个体命运与政治局势的交织,揭示出南北朝政治联姻背后的复杂现实

唐《朱愿墓志》考释——兼论唐四镇之乱时期幽州藩镇的墓志书写————作者:李璐缘;

摘要:1949年出土于北京的唐《朱愿墓志》,记录了唐德宗时期幽州卢龙节度使朱滔自封冀王及改易官名一事。补全重要志文内容后可知,《朱愿墓志》利用了朱滔称王时的官名改易成果,从而塑造出幽州藩镇的政治独立性。综合对比同时期其他幽州藩镇墓志可知,在游离于唐廷之外已久的幽州境内,存在着由藩镇利益出发所构建出的独属于幽州地方的“朱滔称王”事件的历史叙述体系,而这与唐代官方史书的历史叙事逻辑完全不同

金代十二生肖纹饰墓志研究————作者:王晓颖;

摘要:古代墓志的装饰纹饰类型丰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丧葬习俗,是研究古代社会和艺术的重要物质媒介。生肖纹饰墓志的数量众多,类型多变,流传时间久。金代的十二生肖纹饰墓志主要发现于金大定年间以前的北京及河北地区,并且使用者身份具有特定性,一为汉族高官,二为由辽入金的契丹贵族。此外,金代墓志上生肖纹饰类型单一化的特点也象征着十二生肖纹饰在墓志上使用的没落

框套法揭取壁画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以唐代《牛车》壁画为例————作者:金紫琳;李倩;高小超;路智勇;

摘要:框套法是一种应用于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方法。《牛车》壁画作为框套法揭取的壁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类揭取方法常见的病害种类,针对其实施的科学分析与保护修复工作,可为同类壁画保护修复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壁画病害调查、制作材料与制作工艺研究,明确了壁画本体相关信息,并根据科学分析结果对壁画进行:正面处理—白灰层剥离—背部处理—支撑体粘贴—正面病害治理—画面协色的修复步骤,全面治理了壁画病害,使壁画达到安全...

文化景观有机体视角下的丝绸之路价值新探————作者:梁文婷;

摘要:丝绸之路的价值研究是国内外学者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价值研究现状的梳理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缺漏,并针对性地从理论视角提升对丝绸之路价值的文化性和系统性认知,将丝绸之路认知为文化景观有机体,并从空间完整性、时间连续性、遗产类型多样性和文化关联性四个方面论述其价值内涵,从而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和方向指引

数字时代的博物馆“超真实”体验————作者:温京博;马宝霞;

摘要:真实性是博物馆体验的来源和基础,但基于实物的观看体验已经不能满足数字时代观众的体验需求。数字时代为博物馆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手段,博物馆展览将数字内容与实物展品紧密结合,彻底改变了博物馆的体验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超越真实的博物馆增强式体验,“超真实”体验不仅可以更好地展示文物的历史文脉,还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展品背后的信息,以情境化的设计激发观众内心情感,为观众创建美好而难忘的博物馆记忆

游民与祭祀——龙岗寺半坡墓地再分析————作者:陈鹏;张小婵;

摘要:龙岗寺遗址中的半坡类型墓葬群被大量灰坑所环绕,结构独特。本文通过对这些墓葬与灰坑的分析,发现二者为同步形成,空间结构十分稳定,体现出当地先民对该墓地的重视。从填土的包含物以及出土器物来看,墓地中灰坑的主要功能为祭祀,且祭祀对象为祖先集体。遗址内出土的器物和兽骨则表明,龙岗寺先民是一支以狩猎为主的半定居人群。常年的游动生活导致他们将墓地作为一种承载祖源记忆的场所,并通过祭祀祖先集体来增强他们的共同体...

河南偃师寨湾遗址二里头文化墓葬发掘简报————作者:刘文豪 ;席乐;

摘要: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为配合郑洛高速公路建设,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对道路沿线的寨湾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期间发现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竖穴土坑墓7座和灰坑葬1座。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器类有觚、爵、鬶、罐、鼎、豆、三足盘等。墓葬年代不晚于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该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二里头文化丧葬习俗提供了实物材料

陕西宝鸡魏家崖遗址FⅠ发掘点2023年发掘简报————作者:寇润泽 ;梁云;

摘要:FⅠ发掘点是魏家崖联合考古队2023年发掘的6个地点之一,主要遗存以春秋早期秦的居址为主,另有数座周代小墓和一座灰坑葬。其中H217出土了大量的制陶、制骨废料,其埋藏形态也颇具独特性,为探索“汧渭之会”时期秦人的手工业提供了重要材料

四川成都双元村战国异穴合葬墓发掘简报————作者:王天佑 ;杨颖东 ;陈云洪 ;白铁勇;

摘要:2016至2018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成都市双元村东周墓葬进行发掘,其中M33与M34、M107与M108属于异穴合葬墓,出土陶器、铜器、玻璃器共157件。M34、M107、M108年代约为战国中期,M33约为战国晚期早段。这两组异穴合葬墓的发掘,对探讨战国时期古蜀社会人口关系、组织结构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