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戏剧》杂志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前身为《戏剧报》、《人民戏剧》)的资深戏剧表导演艺术评论和理论月刊。自20世纪50年代创刊至今已历60年,出版630余期,在中国戏剧乃至文艺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
2010年《中国戏剧》将进行重大改版,新增一个印张(16页)的内容,并有两个印张(32页)改为全彩页。新辟戏剧聊吧、热点追踪、特别关注、佳作赏析等栏目,直面戏剧界重大问题,特别关注有影响的剧目,深入分析、热辣点评、激情赏鉴,突显本刊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的前瞻性、开拓性和评论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强原有的戏剧沙龙、艺术研究等栏目,约请当代文艺界、戏剧界专家撰稿,深入分析当前戏剧发展趋势,透辟点评剧目得失,开展理论探讨与争鸣。群星灿烂、剧坛人物、梅花飘香等栏目介绍影、视、剧的古今名人、新老明星的成长道路和生活轨迹,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在戏剧春秋、唱腔赏析、票友之家、港澳台戏剧、外国戏剧等栏目之外,新增加了戏剧遗产、校园戏剧理论之窗等诸多栏目。32页全彩编排新颖,图文并茂。其中名家名剧大幅照片印刷精美,美轮美奂,具有收藏价值。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年度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戏剧沙龙、戏曲现代戏创作、切.格瓦拉笔谈、剧评、首届王国维红曲论文奖获奖作品选登、流派艺术、导演手记、演员手记、老剧人、表演评论、专访、启宏随笔、报道、综述、书评、怀念篇、外国戏剧、简讯、图片新闻。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拜遍吴山 所谓叩庙——董红印象 张弘; 4-6
2 新编锡剧《一盅缘》散谈 董红; 7-9
3 剧坛风光好 梅韵续华章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综述 靳文泰; 10-13+2
4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名单 14-15
5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简介 16-40
6 刘建杰唱着“样板戏”闯进京剧大门 齐鲁; 41-43
7 雄哉北地王 美哉郑国凤 刘洪玉; 44-47
8 一个戏曲演员的梅花奖梦想 李树建; 48-49
9 我的梅花奖 罗怀臻; 50-51
10 戏曲音乐创作谈要 优秀戏曲唱腔的五个标准 汪人元; 52-57
11 耕耘《诗的家园》 观赏李六乙的《俄狄浦斯王》 林荫宇; 58-60
12 走进北京的上海话剧 从《原告证人》说起 刘彦君; 61-63
13 当越剧遇上易卜生 观支涛执导的《心比天高》 王强; 64-66
14 豫剧《程婴救孤》唱响美国百老汇 贺宝林; 67
15 感悟 走近 体验 我饰演京剧《将军道》中嬴政的体会 张宏伟; 68-69
16 《寇准背靴》带给我的艺术成长 张转社; 70-71
17 地方戏曲走进高校课堂 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为例 汤洁; 72-73
中国教育学刊杂志投稿:盔头的发展及其在京剧艺术中的作用
[摘 要]在京剧史上,人物形象塑造由类型化到个性化,所以盔头在其中的运用也经历了漫长的由简单搭配到复杂讲究的探索过程。京剧是一个综合艺术整体,除去表演,需要有导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去共同创造一个完整的艺术精品。为此盔头作为树立典型人物形象的具体体现标致,也是综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中国教育学刊,盔头,盔箱,传承发展,重要性,经验感想
一、盔头的简介及其发展进程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也叫盔帽、戏帽,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盔”是仿照古代战将所戴的头盔样式并加以夸张、美化而形成的。按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实际应用,从外形上可划分为冠、帽、盔、巾四大类。而按制作工艺与使用材料来分,可分为硬胎与软胎。戏曲盔头与戏衣一样注重装饰性,但其装饰时有变化,各剧种之间也互有异同。
中国戏剧最新期刊目录
《雷雨》90年 评剧再谋篇————作者:杨阳;孙竹;
摘要:<正>2025年,中国评剧院迎来建院70周年,同时也是曹禺先生诞辰115周年。恰逢话剧《雷雨》首演90周年之际,由中国评剧院改编的评剧《雷雨》在北京首演。此举既是对这部戏剧经典的致敬,也是为中国评剧院献上的一份贺礼。一、一部《雷雨》,时代的光影 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之作,《雷雨》精致的文学结构与精美的戏剧张力早已名满天下,精妙的人物关系与精巧的矛盾冲突也已家喻户晓,不仅经得起读,而且...
百年后为何依然激荡心灵 评话剧《三家巷》————作者:刘玉琴;
摘要:<正>《三家巷》是作家欧阳山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部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时代风云。近期,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用戏剧性思维,将28万字的小说打碎、提炼、糅合、重构后,转换成同名话剧并搬上舞台。话剧《三家巷》以20世纪20年代的广州为背景,将官塘街三家巷中周家所代表的工人阶级、陈家所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何家所代表的官僚地主阶级置于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等...
黑暗世界里的光:从话剧《枕头人》叙事结构中审视现实世界————作者:李超;
摘要:<正>马丁·麦克唐纳创作的《枕头人》于2003年首演于伦敦皇家宫廷剧院后,近10年间在全球各地的舞台上频繁亮相,收获诸多赞誉。该剧以荒诞色彩与黑色喜剧风格为外衣,深入挖掘人性的生存困境。它围绕作家卡图兰及其兄弟迈克尔的案件调查展开,借由对一系列残忍童话故事的精妙解读,毫无保留地呈现人性的阴暗面,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潜藏的恐惧与挣扎
赞歌唱给默默的红柳和胡杨 谈话剧《大漠日记》————作者:姜志涛;
摘要:<正>正如主人公肖莉在日记中写的:“大家花了很长时间,才在地图上找到了新疆边远地区的小县城——且末。”且末县,位于新疆东南部,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北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生活艰苦,人烟稀少,教育条件更差。但是在2000年,从河北保定学院来了一批毕业生到且末当教师,他们不是短期支教,而是带上户口,在这里结婚生子,长期扎根,开启了在西部边陲教书育人的艰难历程。十几年过去了,他们克服了内...
情与火的洗礼 话剧《三家巷》观后————作者:李龙吟;
摘要:<正>话剧《三家巷》浓缩了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欧阳山创作的28万字长篇小说《三家巷》的精华,凸显了20世纪初叶,广州青年周炳等人在大革命浪潮中迅速成长的轨迹,展现了居住在三家巷的周、陈、何三大家族分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政治风云变幻中所持的政治立场和人格品质。通过三个家庭成员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情感纠葛,以及他们面对大革命的不同表现,映射出在推翻清王朝的专权之后,广州各类人物的内心世界...
反“技术万能”:当代戏剧创作的审美危机与创作省察————作者:张博;
摘要:当今,现代科技在戏剧创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不容忽视的是,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戏剧语言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创作的审美偏差,甚至丧失创作主体性。因此,如何在运用现代科技的同时坚守戏剧本体,让技术恰如其分地赋能戏剧创作,成为当今创作者亟待思考的课题。基于此,本栏特选登两篇文章,从技术赋能的正负效应切入,剖析当代戏剧创作在虚实重构与审美博弈中的创新路径,与业界共思科技时代...
掌中木偶表演的操纵与塑造 以新编传奇木偶剧《一鹤“飞”》为例————作者:林静如;
摘要:<正>掌中木偶作为木偶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凭借其小巧精致的造型和灵活多变的操纵技巧,在传统与现代舞台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晋江市掌中木偶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新编传奇剧《一鹤“飞”》,以小人物的悲喜命运为切口,通过操纵手法的创新与现代舞台技术的融合,探索掌中木偶在现代剧场中的再生路径,是掌中木偶与现代舞台艺术结合的创新典范,被业内外广泛关注,甚至被誉为“掌中木偶艺术向前迈出的...
2024年中国戏剧发展报告————作者:穆海亮;赵建新;徐健;黄凯;
摘要:<正>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2024年度中国戏剧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戏剧事业保持蓬勃发展的整体态势。节庆展演及评奖发挥引导作用,戏剧创作的质量提升成为普遍诉求,演剧市场主动适应观众的审美趣味和观刻习惯的变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态势进一步彰显,新技术、新媒介大量应用于舞台艺术创作,近年来兴起的演艺新空间、演剧新形态、演出新业态,正逐渐成为戏剧艺术的新常态
古雅清新 绝世独立 从沈世华演绎的《牡丹亭·寻梦》看昆曲闺门旦的表演艺术————作者:杨芃;
摘要:<正>作为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式”的浪漫主义戏剧经典。其中的《寻梦》,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在“游园惊梦”后追寻梦境、直面内心情感的核心段落,是典型的“独角戏”。《寻梦》虽然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却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诗意的曲词以及丰富婀娜的表演,展现了杜丽娘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成为昆曲闺门旦行当的“试金石”
数字化视阈下豫剧未来发展策略研究————作者:朱明月;
摘要:<正>豫剧艺术从清朝乾隆十年(1745)《杞县志》对梆子的记载,到21世纪20年代,历经风霜雨雪、春华秋实的历程。其历史研究的价值在于揭示当代豫剧发展本质上是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系统研究其艺术规律、文化内涵及戏曲体系定位,对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岭南传统纺织纹样在粤剧服饰中的当代重构————作者:胡娜珍;肖盼;
摘要:<正>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是中国岭南地区流行的戏剧种类。作为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服是粤剧表演重要的视觉呈现之一。而在粤剧戏服的发展历程中,纹样的选择和设计又是戏服视觉观感的重要环节。早在清康熙年间,广州状元坊制作的以装饰纹样为美的戏服就已享誉国内。1949年之后,随着国家戏改的开展以及对民族艺术传统的重振,艺术家在粤剧戏服的设计过程中愈来愈重视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装饰纹样
存在主义的荒诞探索:《椅子》的无意义与自由————作者:任萍;
摘要:<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文坛正在经历一场“反传统”戏剧的变革,荒诞派戏剧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异军突起。当时的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战争彻底使自由、理性的世界崩塌,对人性生存的真实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在慌乱的世界中不断追寻:我该如何生存?此时,法国剧坛中荒诞剧的出现为人们找到一条追求自由之路,使人们进入追求人性与自我对话的世界
从1991到2021: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音乐美学迁徙————作者:宋晓青;
摘要:<正>1991年,歌剧《党的女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的时代语境中诞生,这部以江西苏区革命斗争史实为蓝本的鸿篇巨制,生动勾勒出以田玉梅为主的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不屈抗争的英勇群像。这部剧凭借深邃的主题意蕴、跌宕起伏的剧情架构以及别具一格的音乐表达,一经上演便声名远扬,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更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其在民族歌剧领域的经典地位,与...
从吕剧现代戏看戏曲音乐创作的民族性与现代性————作者:赵偲宇;
摘要:<正>吕剧,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定名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改”运动中,吕剧成为山东戏曲改革的重点对象,以现代戏《李二嫂改嫁》为代表的吕剧迅速风靡全国,也奠定了吕剧以现代戏创作为主的发展方向
戏曲润腔技法在民族歌剧演唱中的现代性转化研究————作者:刘畅;
摘要:<正>作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核心表现手段,戏曲润腔技法在民族歌剧的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润腔技法的历史生成机制与美学逻辑,结合《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运河谣》等经典民族歌剧案例,系统探讨其在现代歌剧演唱中的转化路径。研究发现,润腔技法通过技术融合、审美重构与教育传播的三维互动,实现了从戏曲程式到歌剧美学的创造性跨越
三进“三家巷” 三组“关键词” 话剧《三家巷》观感————作者:曾鸣;
摘要:<正>在广州生活了32年,不知道这地界是否真有一条“三家巷”,我却三次走进过舞台上的《三家巷》。第一次是2010年,走进由原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创作的舞剧版《三家巷》。第二次是2022年,走进由广州粤剧院排演的粤剧版《三家巷》。2024年9月4日,我又走进了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原创话剧版《三家巷》。许是随着年龄增长,时代节点和剧种的不同,三次观演,在观照历史与现实、反思人性与人生以及艺术研修...
守正创新的七个维度 戏曲传承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下)————作者:谢涛;
摘要:<正>四、重视文本质量,筑牢创作基石石文学是戏曲艺术之基石。文本语言是戏曲传达情感、讲述故事的重要载体,其“高度、深度、宽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团队这么多年来,能把这些戏立起来、推出去、演下去的关键。回顾过往,晋剧艺术研究院的《傅山进京》《于成龙》等剧目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众多戏曲大家对文本的精细打磨,这大大提升了晋剧的影响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深深发现——文本对于...
益田模式:破局戏曲教育困境的突围实践————作者:刘艳;
摘要:<正>当前,戏曲艺术的传承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受到现代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戏曲观众群体显著减少,特别是年青一代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不足,导致了戏曲市场的持续萎缩和演出场次的减少。在人才培养方面,戏曲学习过程漫长且训练艰辛,加之收入不稳定以及社会认可度有限,使得愿意投身于戏曲艺术的年轻人数量锐减,从而引发了人才断层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廊坊益田艺术学校勇于创新和尝试,成功开辟了一条戏曲发展的...
文化沉淀与时代回响:多维视角下的《风雪夜归人》————作者:赵明;
摘要:<正>经典话剧作品《风雪夜归人》由吴祖光创作于抗战时期,该剧以风雪之名寄托大时代的世道沧桑,凭归人之姿书写小人物的命运抗争,通过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与觉醒,折射出民族危亡之际人性的光辉与尊严的守望。作为一部有口皆碑的经典之作,该剧在数十年来多次复排或跨剧种演绎,以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回溯历史、致敬人民。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重新审视《风雪夜归人》...
聚焦战火中的平凡女性 重看吕剧经典剧目《苦菜花》《石龙湾》————作者:樊志阳;
摘要:<正>和平不易,战火未远。身处当今这个局部战争频发、人道危机严峻、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的时代,人类对战争的反思重新占据了大众文化关注的前沿。当“二战”成果和人类艰难达成的共识被挑战或篡改,当战争叙事和新闻热点高度聚焦按下战争键的政治人物,当普通民众在残酷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被媒体或官方刻意回避,当无辜鲜活的生命逝去只化作报告里冰冷的战损数据,对战争具体、微观的呈现,深入、细致的反思,更应成...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东南亚南亚研究
- 省级新闻前哨
- 省级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 北大核心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杂志
- 省级收藏家
- 省级郭沫若学刊
- 省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
- 省级青少年书法
- 省级艺术评鉴
- 北大核心妇女研究论丛
- 省级贵州文史天地
- 国家级对外传播
- 南大核心民俗研究
- 国家级演艺科技
- 国家级民国春秋
- 省级新视觉艺术
- 北大核心当代戏剧杂志
- 省级红岩春秋
- 省级理论建设
- 北大核心学术界
- 北大核心东方剑
- 国家级文史知识
- 省级美术大观
- 省级无线音乐
- 省级中国钓鱼
- 省级武当
- 省级沧桑
- 国家级北方作家
- 国家级国家人文历史
- 省级黑龙江档案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