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传播》传播学理论期刊,——研究对外宣传工作追踪对外传播案例。原名《对外大传播》,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是我国唯一一本全面关注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中央刊物,也是各级政府官员研究和制订地方形象传播策略的重要参考。改版后的杂志紧紧抓住“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深入关注新时期传播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发展趋势,研究全球化时代媒体的传播规律,追踪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最新变化,介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与经验,受到了广大外宣工作者、对外传播研究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员的好评。
对外传播杂志栏目设置
重点话题、观点、实践探索、理论平台、新媒体、案例剖析、一线传真、国际视野
对外传播杂志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对外传播杂志社简介
1、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
2、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
3、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
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
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
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阅读推荐:当代传播
《当代传播》创刊于1985年,是一份由新疆日报社、深圳报业集团、新疆新闻工作者协会、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一份新闻传播类理论期刊。作为7种主要新闻传播理论专业期刊之一,被列入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取样刊物,是国内在新闻传播学术领域具备较高声誉和较高研究水平的理论学术期刊。该刊为双月刊。
对外传播最新期刊目录
国际传播效能评估:基于政治传播与文明交流两种范式的探讨————作者:张志安;韩如璋;
摘要:本研究聚焦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范式创新,具体分析政治传播与文明交流这两种主流范式在传播目标、评价逻辑及指标体系方面的差异:政治传播范式的核心诉求是国家认同强化与影响力提升,硬性指标的偏重较为明显;而文明交流范式则不同,文化理解度与情感共鸣度成为其重点关注对象,软性指标的评估价值被特别强调。鉴于单一范式无法完全满足新时代国际传播需求,本研究又提出混合型范式和情境化评估机制,主张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兼...
叙事博弈效果评估: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机制的范式创新————作者:刘苏仪;曾庆香;
摘要:面对国际传播日益激烈的叙事博弈态势,传统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存在理念滞后、透明度不足等结构性困境,难以适应国际舆论场多元叙事博弈的复杂环境。据此,本研究提出“叙事博弈效果”评估范式,实现从“传播绩效测量”向“博弈优势评估”的评估理念转换。该范式具有博弈导向性、动态监测性和权力分析性等核心特征,通过构建层级递进的分析框架和智能化监测机制,为测量我国在国际话语竞争中的相对优势提供科学工具。这一范式转...
媒介物质性理论视角下企业“出海”的技术中介重构————作者:刘敏;
摘要:当前企业“出海”研究多聚焦社会网络嵌入,忽视技术物与基础设施的建构性作用。本文基于媒介物质性理论,通过深圳等地“出海”企业的技术志(technography)研究,揭示数字基础设施如何重塑“出海”企业的政治协商、供应链协同与文化转译实践。研究发现,算法平台重构跨境政治关系网络,物联网系统实现供应链弹性重组,而AR/VR技术则成为文化冲突的转译界面。研究表明,“出海”本质是技术中介的在地化重组过程,...
新时期与老话题: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的视野与方向————作者:王万玲;潘璟玲;
摘要:红色文化在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再度升温,植根于国家叙事战略的升级与国际舆论格局的结构性重塑。在去中心化的全球传播网络中,意识形态表达正从对抗性话语转向情境化沟通,红色文化由此面临从政治象征向文化资源转化的路径调整。中国革命历史中的记忆机制、价值符号与叙事结构,正在重构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框架。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不再依赖传统的符号输出逻辑,而需嵌入全球公共语境,寻求经验共享与情感共鸣的结合点
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作者:许向东;丁兆钰;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而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和智能技术重构传播生态的双重挑战,现有效能评估体系的实施在数字环境中显现出诸多不适应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评估体系的优化提供了新契机,其具有的多模态数据动态采集、深度语义分析与情感标注、仿真建模预测传播效果等能力,有助于突破当前评估体系的局限,为构建科学、精准、...
数智时代国际传播格局的行动者网络重构机制——基于ANT理论的转译逻辑与中国实践————作者:樊传果;黄俊扬;
摘要:在全球化与数智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国际传播格局正从传统二元框架向多元行动者协同网络转型。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ANT),采用案例分析法系统解析该重构机制。研究发现:媒介平台、算法模型、文化符号等非人类行动者通过平台架构、算法逻辑、符号转译深度参与权力重构,转译四阶段机制则驱动传播网络向深度认同网络跃迁。基于中国实践,研究提出“全球南方代言人”“文化传播创新者”“技术突围先行者”的三重角色定位,...
《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出版发行
摘要:<正>人工智能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之一。尤其是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也给国际传播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提出诸多新的课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策划、编辑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已由外文出版社和朝华出版社联合出版,在全国发行
时尚传播:建构城市形象的创新力量与实践路径————作者:费雯俪;
摘要:在全球城市竞争从硬实力比拼转向软实力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时尚正以其独特的媒介属性,重构城市形象的认知范式与塑造逻辑。本文系统梳理时尚概念的历史嬗变与理论内涵,深入剖析其在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层面的多维价值,揭示时尚传播如何通过符号生产重塑城市美学景观,以文化创新激活传统基因,借技术革新突破传播边界
跨文化传播新生态中的“对齐机制”研究——基于文化折扣消解的传播学路径探析————作者:喻国明;
摘要:跨文化传播的关键之一是解决文化折扣消解的传播学路径。本文构建“渠道-关系-经验-实践”四维对齐理论模型,揭示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折扣的生成逻辑与消解路径。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重构了文化传播的“编码-传输-解码”生态,通过渠道协同实现信息触及的“可见性革命”,依托情感共振构建关系对齐的“意义共同体”,借助故事原型弥合经验对齐的“认知鸿沟”,最终以实践转化验证传播效能的“行为闭环”。本研究为破解文化折扣提供...
重点导读
摘要:<正>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机制的创新思维探索中国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的演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要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理性、动态的指标体系,以支撑中国叙事从认知覆盖向文明共鸣的质变,夯实国家话语权建设的评估基石。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构建融合多元行为数据和多维效能指标的体系,建立“监测—评估—优...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理论前提与实践框架————作者:李喜根;
摘要:国际传播涉及多元议题、多样受众与复杂语境。国际传播效果评估不仅是技术性测量,更是对传播过程与受众反应机制的理论化解析,需以传播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这些理论阐明科学识别受众认知、态度与行为变化的内在逻辑,揭示传播效果的生成机制与演化规律。基于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证导向,整合多来源数据、追踪受众动态反应、运用多元解析方式,构建理论驱动与数据支撑融合的效果评估体系,为国际传播效果的科学评估提供...
功效论:对国际传播中效果评估的反思与重构————作者:林升栋;靳占瑛;
摘要:传播学东渐过程中带来了以“手段-目标”为基础的简单因果性和纯粹解释性的“效果论”。这种效果研究以实证方法和可测结果为特征,其工具理性导向给国际传播活动评估带来唯效果、唯量化的偏差。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国传统的“功效论”有助于这一纠偏。效果论强调人为的手段干预,瞄准目标,就事论事,不及整体,服从生产的逻辑。而功效论则以“条件-结果”为基础,强调顺势而为,以最少的干预,在恰当的传播时机无为而无所不为...
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的演进逻辑与创新策略————作者:李世举;杨可;
摘要:探索中国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的演进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国际传播效能评估需要建立一套客观、科学、理性、动态的指标体系,以支撑中国叙事从认知覆盖向文明共鸣的质变,夯实国家话语权建设的评估基石。当前,国际传播效能评估体系建设面临技术进步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指标片面化、体系碎片化、与实践脱节化三重困境,需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构建融合多元行为数据和多维效能指标的体...
构建主体间共鸣: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新思维————作者:常江;罗雅琴;
摘要:人工智能的自我指涉性决定了其在国际传播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角色,给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制造了对象模糊化和标准量化的困境。针对这一状况,本文提出“主体间共鸣”概念,将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分为“输入端传播能力评估”与“输出端共鸣效果评估”两个核心维度,并据此构建人机协同的诠释性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数字时代的国际传播实践须以“氛围营造”为主要目标,在评估体系建设中坚持将人工智能...
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传播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李智;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组织是参与社会基层治理和环境保护、慈善救济等公共事业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成长壮大和日益国际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国际传播活动中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中国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传播拥有充分的制度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逻辑依据,其实践路径在于把握时机、抓住重点、嵌入关系网络、借助媒介和适度引导协调
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天津举行
摘要:<正>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前夕,2025年7月23日,2025上合组织国家文明对话在天津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索海尔·汗,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德米特里·诺维科夫,吉尔吉斯斯坦外交学院副院长扎伊尼金·库尔曼诺夫,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运全,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兰...
2023—2024年海外涉华图书出版特点探析————作者:王丹;李家瑜;
摘要:海外涉华图书是观察国际社会对华态度及认知的重要窗口,其选题变化、内容走向及研究趋势往往与中国国际形象发展密切相关。2023年以来,海外涉华图书呈现出新发展特点:市场热度保持较高水平、海外图书种类丰富且选题不断精细化,特别是文化主题图书展现出较强的读者吸引力;中国作者积极发声阐释中国,其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持续攀升;大国关系演变仍是图书内容的重点。我国国际出版研究应密切关注海外涉华图书趋势,及时分...
国际传播效果研究的长期主义视角与发展评估方法————作者:刘滢;冉育华;
摘要:长期主义主张人类今天的行为应该以改善长期未来为主要目的,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提供了长效视角。发展评估方法强调评估应在复杂系统演进过程中持续发挥作用,为构建数智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长期主义视角与发展评估方法,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评估理念:将国际传播视为一个不断演进的复杂系统,通过嵌入式评估、阶段性反馈与结构性指标设计等,构建符合当下国际传播实践与需求的效果评估路径
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国际传播:现状、挑战与路径————作者:郭语;黄格;周旭;
摘要:国际发展合作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要途径,承载着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理想和光荣使命。国际传播是新时代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仍面临部分美欧国家歪曲中国援助意愿目标、夸大中国责任义务、抹黑援助方式和成就等挑战。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在战略层面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国际传播工作,搭建国际发展合作的国际传播体系,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塑造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加...
国际传播再定义:文化逻辑的生成与演化————作者:姬德强;毛伟;
摘要:在全球交往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正经历从应对权力博弈的单一国家叙事向推动交流互鉴的复杂文明叙事的范式转型,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多重检验,也成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增量。本文基于政策话语、实践场域与学术研究的三重维度,探讨国际传播这一文化转向的核心内涵,分析其如何突破西方单一现代性框架,构建以文明交往为基础逻辑的传播新范式。本文结合数字技术赋能的多元实践案例,揭示文化...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中国机关后勤
- 北大核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散文诗
- 省级青少年文学
- 南大核心逻辑学研究
- 省级南都娱乐周刊
- 北大核心语言研究杂志
- 省级当代图书馆
- 省级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世界历史
- 省级西藏文学
- 省级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学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青岛文学
- 省级编辑学刊
- 省级文化学刊
- 北大核心民族文学研究
- 省级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省级上海艺术家
- 国家级文化研究
- 国家级山西大学学报
- 国家级中华文化画报
- 省级国际展望
- 省级当代青年
- 省级经典杂文
- 国家级啄木鸟
- 国家级民族文学
- 省级历史文献
- 国家级中国美术
- 省级黄河文学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