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研究论丛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妇女研究论丛

妇女研究论丛

关注()
期刊周期:双月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2876/C
国际标准刊号:1004-2563
主办单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查看妇女研究论丛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伦理学研究》文学社科类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青年研究》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妇女研究论丛》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

  《论丛》是应妇女事业发展之需和妇女理论研究发展的呼唤而面世的。它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每一个妇女运动中的重大事业和每一个时期妇女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都会《论丛》中有所反映。它反映现实,但不句泥于现实,理论上的前瞻性也是一贯的追求。通过对国内外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观点的推介,《论丛》已被置于妇女研究的前沿地带。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设有:理论探索与争鸣、调查与思考、现实问题研究、热点问题讨论、历史与文化、国外妇女研究等栏目。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中国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实践再思考——兼论美国冷战思潮、自由/本质女性主义对社会主义妇女研究的持续影响 王玲珍,肖画,WANG Ling-zhen,XIAO Hua

  什么样的男人做家务——情感表达、经济依赖或平等性别观念? 刘爱玉,庄家炽,周扬,LIU Ai-yu,ZHUAN Jia-chi,ZHOU Yang

  性别观念变迁的多视角考量:以“男主外,女主内”为例 贾云竹,马冬玲,JIA Yun-zhu,MA Dong-ling

  嫖宿幼女罪立法缺陷之多重视角检审 林建军,LIN Jian-jun

  对幼女性法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王世洲,WANG Shi-zhou

  中国同意年龄法的缺陷与完善——保护儿童特别是女童免于性侵害的视角 赵合俊,ZHAO He-jun

  树立尊重女性的先进性别文化观念 王卫国

  媒介话语传播与内容监管——从春晚小品看男女平等价值观的传播 刘利群,王琴

  话语竞争与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 佟新

  引导监督示范——主流媒体在男女平等价值观传播中的职责定位 马焱

  社交公开、男女同校与师生恋:1924年北京大学教授杨栋林情书事件 周宁,ZHOU Ning

  流行育儿杂志中的母职再现 陶艳兰,TAO Yan-lan

  欧美三国的成功经验:男性结扎如何成为普遍的自愿选择 王向贤,WANG Xiang-xian

  超老龄社会中的日本女性再就业问题 崔迎春,CUI Ying-chun

  二十年的成绩与挑战——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59届会议观察与总结 李英桃

  从妇女史到妇女/性别史——新世纪妇女史学科的新发展 高世瑜,GAO Shi-yu

  法制建设之中的性别意识与进路:对首届湖北高校性别平等论坛会议的评析与展望 薛惠,段凡

  湖南师范大学杂志社投稿:清末贵州社会转型世风世相

  清末的贵州社会,保守与进步并存。漫步贵阳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在传统中国民居中夹杂着教堂与洋房;店铺林立的商业区,不时出现电报局、邮政所、照相馆、眼镜店与西式诊所的身影;街上来往的行人中,除了身穿长袍大褂的汉人,土布苗仲服装的少数民族,还有身着西装洋服的外国人与传教士;新军的制服更为抢眼,与长衫大褂的民众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们制帽后拖着的长长发辫,令人看后忍禁不俊……

  青年涉猎西学,尤爱体育、音乐;妇女追随时尚,热议 “天足”、留洋;茶馆里听客满座,说书人大谈剑仙侠客;老百姓饱尝生活艰辛,企盼圣主明君;商贾们惨淡经营,梦想时来运转;士绅们奢谈政治,争议立宪、共和;当官的坐困颓局,心忧着革命潮起……

  妇女研究论丛最新期刊目录

隐藏的不平等:隐形家务和性别平等观念如何制造城市中产家庭夫妻的家务感知裂隙————作者:丁瑜;史依宸;

摘要:本文以城市中产家庭的夫妻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获取了19个家庭、38位夫妻关于家庭家务实际分工及双方对分工的感知与评价的深入叙事,通过对“情绪—认知—数字化”等不同维度的隐形劳动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家务分工中隐藏的不平等以及制造夫妻不同感受和认知的机制。本文发现,在现代、平等的表象下家务分工的实践与认知出现了三种错层:一是自定义与实际分工间的错层;二是男女双方对家务感受和认知上的错层;三是夫妻双...

改造感伤:萧红的故土书写与战时抒情问题————作者:路杨;

摘要:1940年,香港文协文艺通讯部针对流亡文艺青年以“个人感伤”为主的创作倾向,发起了“反新式风花雪月”的批评并引发激烈论争。萧红的《呼兰河传》同步于这场论争在期刊上连载,以回望东北故土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一种改造“感伤”的文学试验。从《后花园》到《呼兰河传》,通过对冯磨倌形象的重写,萧红的写作置换了感伤主义的主体构造与抒情语法,重审东北的地方性格、文化传统与民众生活,发掘底层农民的情感状态与伦理承担。相...

“拼命”何以正当化?——大龄女性农民工主动过劳中的自我技术————作者:朱战缘;

摘要:过度劳动一直是农民工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劳动社会学的研究聚焦劳动时长形塑机制,多将其解释为经济增收与同意制造,忽略了劳动者的主观意义。为此,本文基于闽南一制鞋工业区的田野调查,揭示大龄女性农民工在本属过度劳动的上班时间后继续兼职的“主动过劳”,从自我技术视角剖析其劳动逻辑与意义生产。研究发现,在边缘劳动部门从事体力劳动的大龄女工,下班后通过压抑疲劳、饥饿与疼痛的“体役劳动”持续劳作,成为勤勉尽责的...

生殖分工的新脚本:试管备孕的女性经验及夫妻关系重塑————作者:唐姝琦;

摘要:本文将试管备孕的女性经验置于夫妻关系中分析,发现辅助生殖技术为重新讨论两性生殖分工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代中国夫妻关系强调双方情感投入的背景下,技术的介入与趋向平等的性别观念挑战了生殖过程中的“男性缺席”,同时正当化了女性的情感需求和夫妻共担生殖责任的观念,丈夫被期待以情感支持的方式分担做试管的生殖劳动。由于存在性别观念的两种错位,做试管的夫妻双方关于辅助生殖的分工脚本不断磨合与协商,夫妻关系也随之重...

“循规蹈矩的女人创造不了历史”:《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引介————作者:马钊;

摘要:<正>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毛立平教授的邀请,使我有机会通过《妇女研究论丛》向中国的读者分享拙作《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的写作过程与主要观点。本书英文版开篇曾经引用美国妇女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劳瑞尔·乌立奇(Laurel Ulrich)的一句名言:“循规蹈矩的女人创造不了历史”(Well Behaved Women SeldomMake Histo...

弱者的艺术:1937-1949年北平底层妇女的生存策略与婚姻突围————作者:杨剑利;

摘要:<正>马钊教授在《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下文简称《弃夫潜逃》)中,以细腻的笔触生动描绘了1937-1949年北平底层妇女在战乱动荡中的生存图景,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展现了在深陷贫困、饥饿与社会排斥的多重困境中,底层妇女凭借坚韧的生命力如何冲破制度性束缚,在夹缝中探寻着生存之道。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为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性别关系提...

在生活与历史之间:战时北平底层妇女“潜逃”叙事的日常生活史观照————作者:韩晓莉;

摘要:<正>近日,马钊教授的大作《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下文简称《弃夫潜逃》)中文版面世。该书一经发行,就引发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讨论。一部专业的史学著作能产生畅销书级的热度,是近年来少见的,这既得益于作者精湛的叙事功底,更源于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作者对底层妇女境况的关注、对战时北平社会秩序的考察、对不同政权下城市治理的探究,不仅极易唤起相关领域研究者的...

“弃夫潜逃”行为背后的法律与社会————作者:胡祥雨;

摘要:<正>长期以来,妇女特别是底层妇女往往是历史书写中的“失语群体”。马钊先生的专著《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949)》(以下简称《弃夫潜逃》)在英文版面世十年后,终于推出了中文版。此书是作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改写而成,主要依据北京市档案馆民国时期“妨害婚姻家庭”类档案史料,结合调查报告等多种史料,还原了民国后期北平底层妇女在艰难时世下的生存策略

旧传统与新秩序的碰撞:弃夫潜逃行为与底层妇女的时代应变————作者:毛立平;

摘要:<正>想要考察政权的更迭、时代的动荡、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给底层百姓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中国历史上广大乡村地区长期处于稳定而缓慢的发展状态,政治和技术的变革给乡村百姓带来的影响往往没有那么直接而明显(1)。相较于乡村,城市特别是位于政治、经济中心地带的城市,可能是考察以上变化更好的选择。马钊所著《弃夫潜逃:战时北平底层妇女的生活与犯罪(1937-1...

《妇女研究论丛》投稿指南

摘要:<正>《妇女研究论丛》是中国妇女研究会会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由中国妇女研究会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联合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专业性中文学术期刊(双月刊),刊登与妇女/性别研究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栏目有: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法律与政策研究、妇运观察与史学研究、文学·文化·传播、国外妇女/性别研究、青年论坛、研究动态与信息、图书评介,热忱欢迎海内外学者投稿。1.本刊仅刊登首发稿...

征文通知|“面向北京+30:数字转型、妇女发展和中国经验”学术工作坊

摘要:<正>一、目的和意义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北京行动纲领》曾前瞻性地指出,传播新技术对性别平等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强调要通过提高妇女的技能和知识改善她们获得信息技术的机会,赋权妇女。30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深度嵌入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进程,不断催生业态创新,日益成为全球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联合国妇女署在2024年发布的《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年后妇女权利回顾》报告中明...

“妇女/性别与发展”:本土实践的思想史意义——兼论作为一个标识性概念————作者:宋少鹏;

摘要:20世纪90年代农村妇女发展项目以“参与式农村评估”、“参与式农村监测与评估”、“可持续发展”、“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和“赋权妇女”为特点,接续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妇女工作机制,以妇女的实用性需求为切入点,以妇女为主体,在贫困乡村展开各类干预性行动。本文以高小贤领导的陕西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主持的“丹凤项目”为个案,分析呈现项目过程如何为妇女赋权、提升妇女能力与自信心;以及培育妇...

写作与工作的辩证——理解西北战地服务团时期丁玲的一个视角————作者:秦雅萌;

摘要:西北战地服务团时期,面对复杂的战时环境和繁琐的工作任务,丁玲并未将写作让位于工作,而是创造性地整合了二者。她将文学构思、政治意识融入具体工作,又将工作经验和人际体察转化为写作经验,打破了写作与工作的边界。丁玲对写作与工作关系的辩证处理,也揭示了抗战时期革命主体精神的内在锻造过程。通过半军事化的组织生活、对红军长征历史的体认以及身体力行的长途跋涉,丁玲将苏区文艺“新生明朗”的气质与革命者“务实明快”...

抗战时期《中国妇女》对“新女性”的具象呈现及表达策略————作者:毛巧晖;张歆;

摘要:20世纪30年代,在抗敌图存和革命斗争中,女性借助多种媒介进入公共话语领域,其中木刻版画等民间艺术样式因制作便捷、具象生动、接受广泛而被大量用于战时宣传物,《中国妇女》即是当时代表性刊物之一。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妇女》呼应中国共产党的妇女政策,运用木版年画创制与新女性相关的图像,从形象到精神上呈现出对女性新的期待及“重塑”。对《中国妇女》中“新女性”的图像叙事进行阐释,可进一步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文艺...

数字零工时代下的男做女工——兼职在线男客服职业性别穿透研究————作者:何明洁;苗卜士;

摘要:职业性别隔离是劳动者基于性别原因被不成比例地安置于不同工作岗位的现象。数字时代的零工经济相较传统就业更加弹性化和碎片化,受社会和文化惯习的影响,其职业性别隔离虽未自然消解,但也出现改变的契机。本文将“做性别”理论和劳动过程分析结合,聚焦解析兼职在线男客服职业性别穿透问题。研究发现,数字零工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动传统的职业性别建构,扩展劳动者获得工作的机会。而灵活弹性的劳动特质可分别从工场的组织安排、劳...

技术异化与失序交往:网络性别暴力的理论图谱与治理方案————作者:宋雨鑫;张欣;

摘要:网络性别暴力作为技术异化与结构性不平等深度耦合的产物,其本质是性别权力支配结构的数字化延伸与重构。这种暴力以数字技术为赋能工具,以网络平台为核心场域,通过权力结构再现、技术媒介异化、群体心理机制畸变及外部规制失灵等多维机制的交互作用,形成具有自我强化与循环特征的暴力再生产模式,系统性地威胁女性权益、公共参与及信息生态。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已推动治理框架建设,欧盟、美国等也展开区域性实践,但全球应对...

消除一切形式针对妇女的暴力——中国对针对妇女暴力行为的30年治理之路————作者:刘小楠;

摘要: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反映了历史上男女权力不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歧视和控制,阻碍了妇女的充分发展。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将“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作为12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之后的30年间,中国在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相关法律政策及其治理措施和机制方面发展出中国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对比《行动纲领》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仍有差距。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和...

“工作与家庭的交织”:生命历程视角下大龄女护士的职业生涯研究————作者:涂炯;李明慧;沈曼璇;

摘要:护士是护理事业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女性就业的典型群体。大龄护士的从业经历是回溯性研究女性就业和护士职业生涯的切入口。本文探索性别角色期待如何在年龄与世代的叠加效应下形塑大龄女护士的职业生涯走向。在年龄和世代的交叉影响下,大龄护士的职业生涯呈现为“工作与家庭在其生命历程中的交织”,二者彼此形塑与互补,也常带来冲突与紧张。对大龄女护士工作与家庭交织的探讨有利于研究者超越惯常对工作—家庭平衡的论述,以...

家庭妇女何以成为副业生产的主体——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市妇联引领妇女劳动的历史考察————作者:王晓慧;

摘要:副业一直是中国家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考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市妇联在武汉市委的领导下,引领武汉市家庭妇女参加副业生产劳动的具体举措和落实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妇联首先以家属工作作为妇女工作的中心;1954年,借助“五好”活动的开展,武汉市妇联以副业生产为突破点来“弥补家庭生活”,号召和引领家庭妇女开展社会主义新家庭建设;武汉市家庭妇女对市妇联的工作积极回应,并成为1957年前后武汉...

专业的悖论: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的建制民族志研究————作者:吴心越;

摘要: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家庭照料模式的变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本研究基于建制民族志的方法,揭示了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中专业制度与生活情境的持续拉扯。首先,长护险居家护理服务依赖大量“照护零工”,岗前培训与证照制度将家庭照料者转变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建立起标准化的操作实践和知识体系。其次,服务表单作为普遍化的制度文本形塑了分散在各个私人家庭中的照护工作,智慧管理平台、现场稽查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则保证...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