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周易研究》杂志,是易学类著名研究刊物。本刊系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主要栏目有数易与义理易、《周易》经传与易学史研究、易学与哲学文化、易学的现代价值及改造、易学研究方法论、易学与考古、易学史科学及易学与自然科学等。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获奖情况
2000年入选CSSCI索引期刊
2000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2001年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1998年来历次获山东省优秀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周易经传研究、易学史研究、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周易与哲学研究、周易与文化研究、周易与自然科学。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论丁若镛“推移说”与汉宋易学——兼论朱熹、毛奇龄推移说对丁若镛的影响 林忠军,LIN Zhong-jun
杨万里易学诠释特色之“引史证易”探析 姜含琪,JIANG Han-qi
论王夫之“乾坤并建”视域下的易卦序思想 马倩倩,MA Qian-qian
是筮法还是释法——由清华简《筮法》重新考虑《左传》筮例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试析清华简《筮法》中的卦气思想 韩慧英,HAN Hui-ying
清华简《筮法》与《左传》《国语》筮例比较研究 刘震,LIU Zhen
《周易》战伐之事考论——以《师》卦为中心的儒家军事思想探讨 余治平,YU Zhi-ping
论易学先后天阴阳理论在道教内丹学中的运用 彭战果,PENG Zhan-guo
基于太极生化模式的营销进化论思考 贾利军,周南,何佳讯,JIA Li-jun,ZHOU Nan,HE Jia-xun
比较的时代:论当代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李晨阳,Chenyang Li
中国哲学的功夫视角和功夫视角下的世界哲学 倪培民,NI Pei-min
信息动态
浙江论文发表:海德格尔对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探源及创见
摘 要:海德格尔前期通过此在的领悟代替了思(知觉)的意义,并使用“领悟”概念实现了对主体哲学的改造;中期则凭借对古希腊哲学中思与存在同一性问题的细致研究,揭示出古希腊哲学是通过将人置于逻各斯之下来构建思与存在之同一性的;在此思想洞察的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对思与存在同一性的创见,即思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本有之澄明发出的允诺。同时,海德格尔的思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还揭示了当前科学技术危机的内在成因,为人类应对科学技术危机找到了一条现实可行的出路。
关键词:领悟,思,逻各斯,同一性,澄明
作者简介:于志杰,男,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一、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思的消隐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其早期思想阶段构建了以此在生存现象分析为核心的基础存在论,借此他在西方哲学史上实现了存在论的现代转向。在这一转向视域中,海德格尔尝试以“存在与时间”的问题框架重新解析在传统存在论中长久固定下来的“存在与思想”的问题框架,以便在更为本真的层面重新提出并解答存在问题。这就难免造成一种印象,即海德格尔在其基础存在论中似乎有意隐匿了有关思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海德格尔的问题框架,就会发现他其实是用另铸新词的方式全面铺展了有关思的问题。有学者指出:“就‘思想’问题而言,前期海德格尔鲜言‘思想’,或者说,还没有在特指的意义上使用‘思想’一词。前期海德格尔更多地用‘理解’(das Verstehen,或译‘领悟’)这个解释学概念,以之来指称人的原始的存在方式。”[1]这也就是说,在基础存在论中,思的问题是以“领悟”这个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同时与主体形而上学的“知觉”概念划清了界限。
周易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郑玄以礼注《易》的哲学意蕴————作者:杨静;
摘要:面对彻底败坏的社会秩序,郑玄在天人之学的框架下通过以礼注《易》彰显了礼的意义:首先,“太易”是宇宙的本源,“太易”通过气变、形变形成了有序的世界,宇宙的本然秩序即自然之礼。其次,天地之德成就了人道之礼,圣人效法自然之礼而制定礼法制度,践行人道之礼应当顺应天地自然之气、数,从而与天道相感通。最后,天人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是“嘉会礼通”。君王推行礼法制度,进而礼教大成、政教风行,人道与天道和谐统一,天下...
形质、自然与历史——《观物内篇》的生生哲学————作者:梁山;
摘要: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以汉唐儒学的形质论为核心思维架构,以数为质、以象为形,对《周易》的象数体系进行了重构,构建起自然与历史的无体生生哲学。在邵雍的体用概念中,“体”是万物的形质结构,数字四作为“质”的代表,展现为“体以四分”的生生逻辑;“用”则是形质结构所发挥的功用,具有创生的能力,展现为“体四用三”的生生原则。邵雍认为,只有圣人能够洞悉自然生生与历史生生的逻辑与原则,自然生生按照“加一倍法”的数...
《白虎通》的礼乐教化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左康华;朱林锋;
摘要:白虎观会议及其形成的传世文献《白虎通》在继承董仲舒人性论的基础上,将人性论的重点从判定善恶转向了以情缮性的道德养成途径,凸显了教化在治性、治世方面的核心作用。在教化手段上,《白虎通》强调以乐统礼、乐重于礼,赋予乐教更具起源意义的功能作用,实现了汉代乐教理论的极大突破。其以纲纪为旨归的教化体系,试图在帝制中国重新建构起规范齐整的伦常秩序、社会秩序乃至政治秩序,实现了汉代儒者“张理上下,整齐人道”的意...
《易学导论》简介————作者:张夏彤;
摘要:<正>陈岘主编,商务印书馆2024年11月出版,全书共415页,约30.36万字,由大成国学基金——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发展基金高等研究院项目、湖南大学本科规划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该书系普及性易学通识教材,包括《周易》的基础概念、原理、内容及易学发展史、易学文化影响等内容。该书主体部分共九章:第一章“初识《周易》”是对《周易》基础知识的介绍,包括《周易》的基本结构、理论要素、性质用途、文...
《焦循易学研究》简介————作者:李兆琛;
摘要:<正>张沛著,人民出版社2024年10月出版,全书共358页,35万字。该书以焦循易学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哲学史方法和经学史方法,对焦循易学的象数体例、解经理路和义理思想诸层面内容展开了系统性研究。全书由导论、正文四章及结语构成。导论部分梳理易学史,深入辨析象数与义理的关系,确立研究目标与方法,为全书奠定了基础。第一章“乾嘉学术的批判承续”立足学术史视野,首先分析了清初学术转向的核心特...
两种“新唯物论”:从马克思到张岱年————作者:胡栋材;
摘要:马克思通过批判抽象之物、异化之物以及物化问题,形成有关“大写的物”“大写的人”的科学见解,最终确立唯物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这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李大钊、张申府等的影响下,张岱年通过对马克思“新唯物论”和中国传统气论的现代诠释,提出具有其自身特点及中国特色的“新唯物论”,从学术思想上助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马克思到张岱年,两种“新唯物论”各有胜意,共同义旨...
释清华简《筮法》中与兑卦相关的卦例及部分字词————作者:王化平;
摘要:清华简《筮法》的“四位”、全篇文例和卦象是解读篇中涉及兑卦及“数”字卦例的关键。从“四位”的角度看,兑卦被称为“数”有可能是因为兑卦出现在右上角时,“兑”与“门”组成“阅”字,“阅”有计数义。另一种可能是兑卦可象巫,巫者职掌卜筮,卜筮通过运作数字成卦,所以用“数”指称兑卦。整理者释作“丁”的字当释作“覆”,取覆盖和反覆之义。“见覆数”有两种含义,一指覆盖在外的兑卦,二指兑与其正下方的巽互为反覆。整...
清华简《筮法》“五祀”探赜————作者:蔡飞舟;
摘要:由清华简《筮法·祟》“五祀”配卦可推知《说卦》“帝出乎震”章,亦即世传“离南坎北”后天八卦方位,在《筮法》之前当已流行于世。“离南坎北”方位图当在五行学说影响下创成,后由此图发展出五祀配属。离为灶神,即源于此。此种八卦之五祀配属,见存于《尚书大传》中。楚地所传《筮法》,八卦方位用“坎南离北”,亦本五行学说而创设,唯坎、离二卦取义不同,方位安排因此有异。其占筮时所用五行划分,或在“坎南离北”图式中用...
刘牧以数为图、易象归本易数的图书学————作者:张广保;
摘要:宋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创建易学新传统是宋代易学发展的主基调。刘牧易学以河图、洛书》之数会通《周易》的数学,在北宋中期一度成为各家争论的焦点。刘牧是北宋易学家中较早采用以数构图的方式解释《周易》的学者,他以四十五数为河图、五十五数为洛书,主张河九洛十说。刘牧认为四十五数的河图表达的是形而上的象的层次,洛书五十五数则兼备五行之生数与成数,已进入形而下的器的范围。他用数来说明太极、两仪、四象、八...
程颐对恒常之理与恒久之变的阐释——兼论程颐对“无常”观念的批判————作者:李健芸;
摘要:“恒”既可以指时间意义上的恒久,又可以指超越时间的恒常之理。首先,程颐通过揭示变化的恒久不息及其所以不息的恒常之理,使“恒”所具有的以上两层含义得到统一,即恒久不息的变化正是恒常之理的体现。进而,程颐揭示变化所以恒久不息的机制在于变化中的两种相反作用往复更替主导变化事物的生成坏灭,而这种往复更替的运动乃是对反作用双方的相互引起所引发的。再者,这种相互引起的关系又是必然的,因为对反作用双方实为彼此互...
先秦儒家教化之道的情感进路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黄维元;苏晓晗;
摘要:先秦儒家把天道性命作为教化本原,建构了忠恕行仁的教化之道。此教化之道始终立足于人的情感生活,形成了以教养中和之情为内容、以成就“圣希天”德性为指向的“致情成德”进路。这一进路把礼以制中、乐以成德作为教养中和情感的主要途径,把忠恕行仁作为推扩情感从成己到爱物并实现物我一体感通的基本方法,心知内在于情感,发挥明觉和导向的关键作用。该进路呈现出内外一体的整体性、情理合一的中道理性以及知情一体的道德面向等...
《周易研究》2025年度主要栏目设置与重点选题
摘要:<正>本刊2025年将围绕以下四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二是传承、发展传统易学,探讨冷门绝学领域的重大疑难问题;三是围绕易学与中国哲学的当代转化创新,切实推进新时代的易学与中国哲学知识体系建构;四是关注易学智慧在解决国家重大现实问题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易汉学视域下的“周流六虚”————作者:王贻琛;
摘要:易汉学秉持道术一体而守望天道、推行王道的理念,视“六虚”为六爻之位,揭示日月运行、阴阳消息律动周流,彰显十二辰与十二律之位,奠定六虚爻位基石,以日月辰律周流于六虚爻位内在深层、天道人事阳刚阴柔力量周流于六虚爻位外在表层来阐发“周流六虚”。焦循则依据旁通关系将爻位之虚转为爻之位未定之虚,揭示天道人事阴阳两种力量旁通升降互易流转不息,推动易汉学的转进与创新,开启乾嘉之后易汉宋之学兼综会通的新走向
构建当代中国古典学新图景——一种欧洲汉学视角的展望————作者:郝苏彤;叶翰;
摘要:中西古典学在本质上具有相似的文化特性。传教士汉学家在建立中西古典学早期对话的过程中留下了诸种问题:他们在翻译中国古代典籍时,代入了西方古典学的背景知识,影响了一些术语的翻译。中西古典学传统和宗教信仰背景存在差异,也造成了一些概念的分歧与混淆。当代学者应深入比较研究相关知识体系,并打破长期存在的隔阂。专业汉学与西方古典学在学科属性和学术方法等方面存在渊源,又在研究领域及学术方法等方面兼具中国古典学的...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重大贡献及理论品格————作者:蔡文成;刘富东;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内蕴着深厚的生成逻辑,其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思想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必然要求;凝练于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聚焦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理探赜————作者:钟纯;
摘要: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关键在于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合之处。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更好地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契合之处,可以从民本思想、社会理想、生态目标等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就民本思想而言,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和儒家的“安民养民”具有内在的共通性,都以“人”为根本价值。就社会理想而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和儒家的“天下为公”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希望建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就生态目标而言,马克思...
虚云的“佛儒会通”及其佛教“再中国化”思想探论————作者:吴根友;陆琼;
摘要:虚云法师在佛学理论与修行实践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学术界对其佛学思想的研究相对薄弱,对他在“佛儒会通”的理论阐发和修行实践两个方面的贡献更是鲜少关注。虚云在“佛儒会通”方面有两点重要贡献:一方面,他更加通俗地将佛教“持戒”与儒家遵循“五常”的伦理行为特别是“守孝”相结合。另一方面,他将佛教出家僧的守戒方式、戒律制度的制定及修订与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结合起来。而且,他还通过“禅农结合”,使佛教...
易卦、物象与阴阳:清华简《筮法》坎离水火问题覆议————作者:秦洁;卢璐;
摘要:清华简《筮法》篇中坎(劳)离(罗)水火取象的颠倒,涉及易卦、物象的阴阳配属和卦形、卦名与基本物象间的关系问题。今人认为《说卦传》中存在坎离符号之阴阳和水火取象之阴阳的矛盾,这是基于系统阴阳说而对《说卦传》的误读,实际上《说卦传》只严格区分了三画卦符号的阴阳配属,并未对整体物象的阴阳配属予以分判。从先秦学术发展脉络来看,《筮法》篇颠倒坎离水火、以艮属水等做法,是基于阴阳五行说而对易卦系统的重新安排,...
肴、虚、恶肴:清华简《筮法》数字诠释基本概念辨证————作者:孙航;安俐曈;
摘要:数字诠释是清华简《筮法》的显著特征,而“肴”“虚”“恶肴”是《筮法》数字诠释的基本概念。在《筮法》中,“肴”有具体义和一般义之分。具体义是指筮数八、五、九、四,与“恶肴”同义。一般义是指筮数七、六、八、五、九、四之整体。“虚”虽可从“合观左右”的视角直观地理解为七或六的组合,但它在根本上指向的是筮数七、六本身。“恶肴”指筮数八、五、九、四,它虽具有损吉益凶的功能,但无法决定吉凶。在一般意义上,“肴...
《易纬》疑难问题释读————作者:郑宇轩;郑宇峻;
摘要:《易纬》多有错序、讹误、衍文、阙文等问题,今之点校本如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的《纬书集成》、钟肇鹏的《七纬》又有不少句读错误,令本就不易读的《易纬》更加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此外,古人对于《易纬》的校勘与释读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张惠言《易纬略义》所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缺乏对文本的理解,郑玄的注释也多出于自己的发微,并非《易纬》原义。如今学界对《易纬》的研究过于依赖《纬书集成》,应该多在文献上下功夫,才能深...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长春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西域研究
- 南大核心史学史研究
- 北大核心江南
- 南大核心西北民族研究
- 北大核心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理论研究
- 国家级数字图书馆论坛
- 省级汉字文化
- 省级晋图学刊
- 北大核心出版发行研究
- 国家级纪实
- 北大核心小说评论
- 省级绥化学院学报
- 省级祝你幸福
- 省级老年博览
- 省级陕西档案
- 省级新闻窗
- 国家级国际音乐交流杂志
- 国家级网友世界
- 北大核心红楼梦学刊
- 北大核心广西大学学报
- 省级贵州文史丛刊
- 省级智生活
- 省级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 省级当代音乐
- 省级公共艺术
- 北大核心辽宁医学院学报
- 国家级中国图书馆学报
- 省级东方藏品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