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

所属栏目:教育期刊 热度: 时间:

基础教育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

关注()
期刊周期:半月刊
期刊级别:国家级
国内统一刊号:11-5187/G
国际标准刊号:1672-6715
主办单位:教育部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上一本期杂志:无线音乐·教育前沿音乐教育期刊
下一本期杂志:外语电化教学外语教学杂志发表

   《基础教育课程》国家级教育刊物,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3创刊,本刊杂志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的国家级正式刊物。设立“政策·热点”、“教学·教研”、“争鸣·讨论”、“信息·博览”四大板块,下分若干栏目,以满足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教研等专业人士在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最大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为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本着宣传新教育思想,报道课程改革主流声音,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提供最权威的政策与专业支持的宗旨,突出针对性、有效性和人文性,借助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优势,为教师、教育行政、教研人员与专家、政策决策者间搭建对话的平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刊物。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栏目设置

  政策·热点、教学·教研、争鸣·讨论、信息·博览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荣誉

  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阅读推荐:北京教育

  《北京教育》教育杂志投稿,创刊于2001年,是北京市教委主管、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融理论性、指导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教育综合类刊物,是北京市社科类一级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最新期刊目录

KI教学策略助力“概念转变”的实践路径————作者:杨鹏勇;

摘要:概念转变理论对科学教育产生着深远影响,然而,对小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鉴于此,本文将KI教学策略与概念转变理论相融合,并以“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具体实践路径为:基于真实情境,析出原有概念,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通过探究实践,添加正确概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依托关联比较,辨分新旧概念,促进学生的理解整合;借助概念构图,整理反思概念,助力学生的概念转变...

寻找意义感————作者:李希贵;

摘要:要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需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意义感。“意义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的意义,二是对他人的意义,三是对社会的意义。帮助学生寻找意义感,可以推行任务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掘意义;像产品经理一样思考,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价值;设计任务连续体,持续校准成长方向

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小学跨学科课程构建————作者:王振惠;尹巧云;赵宇;

摘要:本研究阐述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指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科课程建构思路,即充分发挥学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作用,先明确小学阶段应培养的创新人才关键素养以及具体行为表现,再结合学校原有的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确定跨学科课程培养目标,并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确定跨学科课程的主题和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引导教师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课程任务群,采用任务导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撑。...

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教学对话策略研究————作者:董毅;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对话中,存在师生对话机械化、学生话语权利缺失以及对话情境单一等问题。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形成的教学对话能够有效促进理解的发生与师生自我的生成;形成“共生共建”、追求意义的生态圈;引发情感共鸣,实现人性化的教学。教师可以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通过营造开放性的环境、提供共同的基础以及进行多元主体及视角的切换,创造适应学生与教师发展的教学对话,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教学的人性化发展

批注式阅读:从浅阅读到会思考————作者:张亚飞;

摘要:批注作为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采用。本文探讨了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路径与实践价值,归纳并分析了学生批注时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即构建多维思维支架,引导学生突破模式化解读;通过联想、互文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浅阅读到会思考,从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作者:郭学锐;宋立亭;付丽;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大观念统领是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有效路径,其设计流程主要包括:确定主题;确定跨学科大观念;开展跨学科教研论证,确定学科大观念;确定学习目标和驱动性问题;师生自主规划,形成任务序列;学习活动实施;学习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大观念一以贯之,统领整个实践流程,最终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理解和核心素养发展

乡村学校类圈层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与突围——“基于具体问题的分学科小教研”实践分析————作者:李文兵;

摘要:乡村小规模学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教研工作充满复杂性,影响了乡村教研质量的提升。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安伏学区基于类圈层的概念,按照自愿、相关、就近的原则,灵活组织部分学校的教师组建类圈层教研共同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基于具体问题的分学科小教研。本研究具体阐述类圈层教研的基本流程和实施关键,即挖掘问题根源,确定研讨主题;应用策略方法,观察对比成效;理论回归实践,形成最终结论

“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问题解析————作者:韩吉旺;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实施后的重要研究议题。身在一线从事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目的意义——它既是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又是课程研究的理论探求,更是教学实践的应然需求;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在于:精确定位教学目标,精心操作教学过程,精准实施反馈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效果体现在:能够让学习直达目标,走向精准,充满趣味。一线教师只有明晰了这些基本问题,才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推进策略————作者:龙正渝;苏婧;李一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应重点遵循建构目标体系、选择适宜载体、创设主要情境、运用基本策略、把握关键抓手的实践路径及其推进策略。具体包括,以政策导向和理论探索为依据建构目标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素与五大领域学习内容有机整合;以蕴含文化基因的原创图画书、玩教具为适宜载体,选择与设计兼具文化性与教育性的活动材料;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究活动为主要情境,让幼儿感受有温度的传承、有趣味的浸润、...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材实践进路——基于统编道德与法治2024版新教材的叙事分析————作者:孔凡哲;王莙雁;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依托。本文围绕统编道德与法治2024版新教材,探讨依托教材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借助建构“价值—话语—场域”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展开学理阐释:在价值层面,搭建以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价值奠基体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核,构建团结进步的价值导向;在话语层面,转化教材语言,推动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内化的教育话语转...

教材章首语的功能及教学实现————作者:孟晶;吴立宝;

摘要:章首语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教材章首语来优化教学过程,强调了章首语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理解学习方法、建立知识结构方面的重要性。章首语应以包容性的大概念为基础,帮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章首语开展章起始课教学,包括创建适配的单元主题情境、构建单元大概念的进阶模型以及将学习方法融入单元学习目标中。通过这些策略,教师可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高中思政课堂的策略探究————作者:向小琴;

摘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总体要求之一;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堂,是一线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实践案例,指出高中思政教师需要积极作为、有效作为,融合课标教材、精选鲜活素材、设计精巧问题、开发多样活动,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更有温度、有力度、有效度地融入课堂,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基于史料阅读能力培养的新修初中历史教材辅助栏目应用策略——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作者:黄卫平;

摘要:史料阅读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以新修初中历史教材设置的辅助栏目相关史料为例,通过通读史料以“知其意”、研读史料以“悟其理”、判读史料以“求其真”、品读史料以“践其行”的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的能力,进而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进阶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作者:张红信;刘坚;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概念知识零碎、情境离身、阅读任务割裂等问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结构化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教学实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探索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结构化知识的建构与运用策略,即课前进行文本解读和目标设定,为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奠基;课中借助真实问题情境、依托有效的问题链和呈现概念图,逐步实现结构化知识的建构;课后基于有效的写作任务,建构新的结...

单元整体意识下单篇课文的教与学——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夏日绝句》为例————作者:严开莉;

摘要:本文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的教与学活动为例,通过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解析,探讨单篇教学的定位;结合单元整体情境,构建单篇教学子任务;围绕单元主题,细化学习活动,以此探索如何基于单元整体意识落实单篇课文的教与学,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过程型质量: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区域实践————作者:鲍雯雯;

摘要:浙江省创新构建了“三维质量”的分层承责模型,将结构型质量、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作为区域、学校及学生发展的评价重点。在此框架下,杭州市西湖区聚焦过程型质量,重构了以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为导向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学校从“管理”向“治理”转型,强化自我诊断与持续改进能力。通过重构评价指标体系、创生评价结果运用支持体系、研发智慧评价技术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基于学科实践的通用技术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作者:管光海;李正福;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学科,项目化学习为其有效实施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教学方式。当前通用技术课程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存在形式化、浅层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理解不深入、对学科实践内涵理解不足以及实施层面的支持不足。对此,通用技术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应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以基本概念引领学习,合理规划项目任务,提供支持性工具,并将评价贯穿项目化学习始终,从而保障项目化学习的...

项目式学习中有关学科知识学习的几点思考————作者:杨燕燕;

摘要: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能藉以实现学生素养培养的学习方式,蕴含着两类学科知识学习方式的范式转换,凸显了学科知识学习的实践属性。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科知识的学习既是知识建构性理解的增进,也是基于高阶思维的创造性行动。因此,项目式学习中学科知识学习的落实不仅需要对“学科实践”进行重新审视,也需要教师提供支架性指导并创建相应的课堂文化

两会代表委员话教育

摘要:<正>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好教师?走出校门时自带“强师基因”(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新时代对教师队伍的要求正在加速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飞跃。现阶段基础教育对新教师的强烈需求有三个:一是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二是掌握“授业解惑”的教学基本功;三是熟练驾驭“智慧课堂”所需的各类技术

家园社协同育人的“四个联教”基层路径————作者:李聪;韩高波;

摘要: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本文从当前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入手,提出“文化认同、科学育人、双向互动、多元互评”四个联教策略,探索构建有效的家园社协同育人路径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