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文化艺术研究

文化艺术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省级
国内统一刊号:33-1355/J
国际标准刊号:1674-3180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化厅
上一本期杂志:《词刊》文学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青海湖文学月刊》期刊论文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文化艺术研究》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捷桥梁。本站与《文化艺术研究》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杂志简介

  《文化艺术研究》是一本戏剧艺术刊物。发表最新创作整理的优秀剧本(包括现代剧、新编历史剧、经整理加工的传统剧),当代著名艺术家及艺坛新秀的艺术经验和勇于探索的心得,同时发表有关戏曲改革和现代戏剧创作方面的理论及有关戏剧史料等文章。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知网收录、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文化研究(文化视野、文化经济、长三角文化)、艺术研究(艺术学、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美术造型)、海外新译。

  2014年01期目录参考:

  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发展研究 胡税根;吴芸芸;翁列恩1-8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研究 朱海闵9-14

  浙江省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研究 张卫中15-23

  舟山渔民号子的特征及功能研究 倪浓水;陈小观24-29

  维多利亚小说“视觉观念”的当代研究 罗杰鹦30-38

  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探析 刘昌奇39-44

  世界音乐视野中的再定位:中国音乐史实验性研究思路新探 康瑞军45-50

  老舍的戏剧观念 洪忠煌51-58

  现代戏曲艺术思想述评 陈友峰59-81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简论 王复民82-86

  宋元像生伎艺及其在戏剧中的艺术功用 张本一87-93

  明清时期浙江戏曲思潮的演变 周立波94-103

  论越剧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沈 勇104-110

  恐怖谷理论及其对于数码影像艺术角色设计的意义 张经武111-118

  文学论文写作格式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历程

  概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是高度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为维护中央集权制的大一统国家,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历代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建立了复杂庞大的邮驿传播制度进行信息控制,而对于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则属于跨文化传播。本文指出,可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运用政治传播和文化传播原理去分析少数民族新闻史的变迁,这样可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能力得到有力的解释。这样,也许可以使我们发现那些被大量细节掩盖着的少数民族新闻重大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跨文化传播,政治传播

  1913年(癸丑年),是中国报业史上的灾年。袁世凯为了达到专制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镇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文化艺术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何红舟油画————作者:何红舟;

摘要:<正>~

冷战创伤的交互性呈现:东欧射击游戏类型学重构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转译————作者:沈适;

摘要:对以《潜行者》《地铁》系列为代表的作品构成的“东欧射击游戏”类型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其是如何通过玩法机制、叙事结构与美学表达的互文设计,实现冷战历史创伤的交互性呈现的。此类游戏以“创伤驱动”为核心逻辑,通过资源稀缺性、动态环境威胁与道德困境等机制,将历史创伤转化为具身化生存体验,消解传统射击游戏的英雄叙事。同时,借助废墟景观、苏维埃符号与压抑基调的跨媒介转译,构建“数字纪念碑”,激活冷战集体记...

“迷宫剧”中的文化符号与身份重构——评《藏海传》————作者:于欣平;范志忠;

摘要:电视剧《藏海传》以一桩暗藏玄机的朝堂阴谋为契机,将主角藏海推入尔虞我诈的权力漩涡,构建起融合权谋智斗、人性救赎与家国思辨的叙事迷宫。该剧在权力博弈中展现出非线性叙事与心理蒙太奇的叙事张力,于悬念迭起的情节中勾勒人物精神图谱;在文化表达上巧妙植入东方美学符码,将传统符号转化为视觉隐喻。它不仅是一场权力异化下的身份突围,更是对人性多面性、伦理困境与救赎路径的深刻叩问

被选择的视觉——卡尔松自然鉴赏理论再审思————作者:史建成;粟盈晓;

摘要:作为西方环境美学的代表,卡尔松提出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鉴赏理论。此理论突出自然不同于艺术之独特本性的引导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客观性审美的核心地位。但在自然的本性呈现上,卡尔松却以视觉为感知中心,否弃了触觉、嗅觉、味觉、动觉等近距离感觉的发现功能。自然鉴赏理论延续了“对象模式”“景观模式”的视觉挑选和组织功能,将视觉的客观化和概括性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分类、归纳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树立了视觉在客观性审美鉴赏...

音乐节奏游戏类型的演化与情动体验————作者:潘智欣;

摘要:音乐节奏游戏类型的发展是一场对“情动”(affect)体验的探索。自Simon奠定“记忆按键+音效反馈”的操作逻辑后,如今音乐节奏游戏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游戏类型分支。其核心玩法基于“呼叫与回应”模式,通过输入—反馈机制构建模式识别路径,让玩家无须音乐素养即可获得演奏幻觉,并通过视觉反馈和交互构建“联觉”幻象,实现沉浸式体验。“情动”理论强调身体持续参与同系统反馈形成“情动序列”,即玩家在游戏循环中经...

谁的大观园:越剧《我的大观园》的“乌托邦叙事”(笔谈)————作者:叶志良;穆海亮;石俊;胡志毅;

摘要:网上不断有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陈丽君领衔主演的原创越剧《我的大观园》累计票房的各种战报数据,截至2025年7月2日,《我的大观园》全国巡演总场次40场,成为年度戏曲销冠TOP1。文旅官方认证,仅浙江省票房收入超1800万,带动浙江文旅消费超1.2亿。陈丽君首部原创坤生大戏《我的大观园》成现象级大爆剧、票房收割机,创戏曲作品现象级历史纪录。这是一部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量身定制、精心打造的“红楼戏”。在越剧...

《藏海传》:迷局中的复仇文化和中式美学————作者:高欢欢;陈旭光;

摘要: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以其传奇性的吸引力、伦理冲突的紧张特异性,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题材和反复出现的“原型性”母题。电视剧《藏海传》以主人公藏海的血亲复仇为故事主线,交织了弃妇复仇、政治复仇和民族复仇等复杂题旨,展现了宗法伦理下的多元“复仇文化”。《藏海传》通过多线交织的叙事策略,在权谋迷局中体现出智斗的张力与叙事变革、类型拓展的努力。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意向上,《藏海传》亦巧妙融入中国非遗...

论博物馆提升休闲教育文化新质生产力:逻辑、形势与策略————作者:裴媛媛;

摘要: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快速发展,公众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博物馆文化休闲教育诉求,浙江文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教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梳理休闲教育的文化新质生产力价值及其背后逻辑可以发现,被授权为文化生产力变革者的博物馆直面公众休闲教育的新时代诉求与挑战,利用数智前沿技术,拓宽展教形式,推出个性化服务,助力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且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互依存,向善共生,呈螺旋上升结构。近年来,浙江省博...

“间离”与“共在”:论休闲的沉浸式意义生成——以浙派休闲案例为核心的考察————作者:吴昱苇;

摘要:社交功利化、时间标准化、空间扁平化,共同构成现代人“烦”的根源。为了改变“此在即烦”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呼唤“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在世之道,可以被理解为一种“间离”于世界的休闲生活方式,即通过引入异质性体验,打破日常生活的同质化与单一性,从而恢复人的本真状态,同时,“共在”通过审美的共通感和在场的公共性实现此在的社会化。具体而言,这种融合“间离”与“共在”的休闲实践路径有三条:一是自然生...

文化基因的解码及应用转化: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例————作者:章笕;

摘要:文化基因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其保护与利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从文化基因的表现特征以及开发利用角度看,可以将文化基因分为外部表象、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思维三大类型。优秀的文化基因需要通过解码,才能找出其核心价值,明确其利用方向,进而发挥其最大作用。大运河杭州段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价值高、节点明、类型齐、条件优等特点,因此从打造标志性文旅项目、融入城市建筑整体设计、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研究》入选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

摘要:<正>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文化艺术研究》已入选CSSCI(2025—2026)扩展版来源期刊。衷心感谢多年来不吝赐稿的各位作者、认真审稿的各位专家、默默支持本刊的广大读者以及学术界的众多同仁!《文化艺术研究》是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化艺术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办于2008年。自2021年以来,期刊锐意改革,目...

僭主·马铃薯·政治戏剧学: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重读————作者:刘康;

摘要: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政治戏剧学的典范,对法国政治生态特别是广大农民作了精彩分析,其意义超越了时空,具有惊人的预见性。当时法国的社会基础就是广大的农民,他们始终拥戴皇帝,任凭世事变幻,都宁可站在皇帝一边。拿破仑叔侄操控民众的情绪、情感、立场、态度,把民众如马铃薯般装入靠传统和迷信编织的袋子,成为篡权的僭主。马克思的启示在今天尤其深刻。后真相时代的民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如同一个个马铃...

高校图书馆小红书平台运营现状及策略研究————作者:房宝金;

摘要:新媒体时代,小红书年轻化的用户群体和高活跃度的平台内容创作,为高校图书馆利用小红书平台拓展读者服务和进行阅读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结合平台特性,对已在小红书开通官方账号的17所高校图书馆账号的运营现状、笔记发布情况、热门笔记特征等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发现高校图书馆的小红书账号整体影响力仍较为薄弱。为改善运营效果,高校图书馆应明确运营定位,宏观布局账号;把握平台风向,紧跟热点话题;拟定“爆款”标题,吸...

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更新的机理分析:以景观为方法————作者:宋波;蔡子鑫;

摘要:在城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作为空间再生产的重要实践,亟需探索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耦合路径。基于景观社会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以景观为方法,在“风景—场景—愿景”统一模型下,建构景观三元结构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城市景观不仅是物质性空间实体,更是文化表征系统与社会关系的空间投影。在风景维度,可通过历史风貌重构形成可感知的风景叙事;在场景维度,可通过文旅融合场景营造体验经济场域;在愿景维度,可通过构...

“脱去尘浊,丘壑内营”:山水游中人格修养问题的现象学研究————作者:方芳;

摘要:“修身”是中国古代旅游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旅游研究中,修身应得到进一步阐发与深化。本研究在现象学的进路中,重拾当代山水游中的人格修养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游综合了“乐之”的自由意志、“快乐”的愉悦情感和不违背道德伦理的休闲实践,以“山水之乐”为中介,圆融地培养理想人格,达到“乐”的人生境界。进一步,山水游包含着一种“乐而忘忧”的价值感受,引发主体对生命价值的反...

沉浸式文旅场景的身体拓展————作者:黄偲迪;

摘要:沉浸式文旅是以给旅游者提供沉浸体验为指向的具体休闲活动。具身理论的身心一体化将文旅的技术性沉浸与心理性沉浸统一起来,强调了旅游者身体在沉浸式文旅沉浸体验中的重要意义。沉浸式文旅的沉浸场景可归纳为“技术场景”“故事场景”“主题场景”。沉浸式文旅对旅游者身体功能性、自主性、在场性的拓展,使沉浸式文旅对旅游者主体性的强化以促进其自由创造的形式凸显出来

数字沉浸艺术“身心”维度的休闲学阐释————作者:侯李游美;潘雨琳;

摘要:从18世纪福柯提出的“规训社会”到当代韩炳哲阐述的“功绩社会”,两种社会形态的变化与对生产最大化的欲望不无关系。其间,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数字沉浸艺术这一新型艺术形式。新颖、仿真的虚拟世界与“休闲的身体”具有一定的可融通性,数字沉浸艺术之于休闲,可作为一种特殊的身心存在,且经历了从消遣对象到存在重构的体验范式。本研究概览国内外相关研究,绘制身心术语相关知识图谱,以具身性、情感性和审美性三个面向...

艺术作为方法:数字控制社会中的休闲挑战及其重构————作者:刘晓丽;

摘要:在以算法推送、信息过载与即时反馈为驱动逻辑的数字控制机制下,个体休闲行为正面临“感知贫化”“参与异化”“空间去场所化”等多重困境。尽管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休闲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但其在更深层面则悄然将休闲从“自由体验的文化形式”异化为“算法驱动的数据场景活动”,休闲本身的沉思性、创造性与社会性正遭受结构性侵蚀。在此背景下,通过艺术介入重构当代休闲文化成为一个新的视角。相较于将艺术视为审美对象或消费内...

休闲学研究的方法论————作者:庞学铨;

摘要:现代休闲研究的跨学科特征,既促进了休闲研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使休闲领域被各个学科所分割,造成了休闲理论的碎片化,导致休闲研究出现一些学者所谓的“危机”,阻碍了休闲学理论的建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重视从哲学上研究休闲。现代休闲研究成就斐然,但从哲学视角研究休闲的基础理论却相当匮乏。哲学思维方式对休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休闲学作为生活哲学,与一般意义的哲学之间既高度关联又相对区别,休闲学的研究...

智能时代休闲与劳动关系的重塑————作者:成素梅;

摘要:在日常用法中,“休闲”通常被等同于“空闲”或“闲暇”,劳动与休闲都用时间单位来衡量。然而,人们拥有空闲时间,并不等于达到休闲的人生状态。亚里士多德赋予休闲超越日常消遣的深刻内涵,认为休闲是人生的唯一本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生命活动和最严肃的现实活动,而不是消遣娱乐,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是人生的理想状态。因为人类希望摆脱受迫状态的束缚是终生的,而不是远离工作状态或任何必需之事的短暂间歇。然而,自工业时代...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