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办于1994年,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该杂志发表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最新成果,代表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准,是中国新闻学传播学者的思想宝库。
它致力于对中国报纸、广播和电视业的宏观和政策研究,为党政媒介管理部门、媒介机构高层决策人员和科研教学人员提供有关中国媒介行业发展的全面而详尽的参考资料,是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国媒介行业的必读刊物。它高度重视学科的理论发展,积极开拓跨学科研究,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创刊以来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好评。由于它对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理论贡献和严格的学术规范,1995被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评选为“新闻类核心期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
为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并在现有办刊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刊物容量,《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自2004年起改出大16开版。改版后刊物将秉承其一贯宗旨,继续发表国内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争体现国内本学科学术研究最高水准。
《新闻与传播研究》的主要栏目有:媒介制度研究、媒介法研究、媒介政策研究、媒介道德研究、媒介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社会学研究、媒介政治学研究、新媒介及媒介技术发展研究、大众传播学研究等。刊物高度重视学科的理论发展,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创刊以来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杂志是2008年北大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获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荣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收录。
【栏目设置】
要栏目有:媒介制度研究、媒介法研究、媒介政策研究、媒介道德研究、媒介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社会学研究、媒介政治学研究、新媒介及媒介技术发展研究、大众传播学研究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2 中国传播学研究破冰之旅的回顾——余也鲁教授访问记 余也鲁;施清彬;崔煜芳;章琪琦; 4-9
3 施拉姆对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影响——纪念施拉姆来新闻研究所座谈30周年 徐耀魁; 9-14
4 施拉姆的理论对我的指引 陈崇山; 14-18
5 中国传播研究的三次浪潮——纪念施拉姆访华30周年暨后施拉姆时代中国的传播研究 姜飞; 19-29+32+30-31+108-109
6 “风险规避”逻辑下的新闻报道常规——对国内媒体社会冲突性议题采编流程的分析 夏倩芳;王艳; 33-45+109
7 从“国家一元论”到多元治理框架的构建:中国传媒治理结构改革的路径、逻辑及其转型取向分析 殷琦; 46-52+109
8 合法化框架内的多元主义:征地拆迁报道中的“冲突”呈现 袁光锋; 53-63+110
9 调查记者的职业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志安;沈菲; 64-75+110
10 量化vs.质化 是非七辨 孙五三;刘晓红; 76-84+110-111
11 传媒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范式 崔保国; 85-94+111
12 也谈新记《大公报》的“不卖”原则——以20万美元官价外汇事件为中心的考察 俞凡; 95-102+111
13 近代中国标语的表征实践:历史逻辑、空间修辞与现代性焦虑 晏青; 103-107+112
14 2012年《新闻与传播研究》征订启事 102
1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 2
2 论文化向度与社会向度的传播研究 胡翼青; 4-11+109
美术论文发表:“意象油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解读
摘 要:意象油画构建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诗性审美意境,它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文化特征。本文把其放在我国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探讨意象油画的现代审美意义。
关键词:美术论文发表,意象油画,传统文化
当然,意象油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其语言特征、表现形式、造型方法、色彩观念等艺术元素都体现了我国的民族性审美特征,尤其是受到我国文人画的审美精神的影响尤甚。正如丹纳所指出的那样:“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1]他所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自然包含民族的审美精神和价值理念,中国艺术家在进行油画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周围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导致他们特别偏爱某种色彩,表现某种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油画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衍生并发展可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油画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也是融合主义精神不断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从表象上分析,这个过程基本上是沿着写意和写实的语言结合模式而展开,而从精神上说,这个过程,又正是艺术家对中国特定的社会情境自觉对应的结果。”
新闻与传播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标识概念————作者:杨保军;宋健林;
摘要:标识概念是能够反映和呈现概念体系、突出个性特征的概念,是某一思想观念、理论体系或者知识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标识概念需要满足对中国新闻业当代性与历史性交融的表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本质的彰显,对中国特色主体归属的指认和对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普遍共识的体现。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新闻舆论概念标识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业的定位,是新时代新闻事业的定位标识概念;党媒概念标识了新闻舆论工作的核...
个人信息侵权造成下游损害的二元规制路径————作者:赵申豪;
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规定了个人信息侵权的损害赔偿责任。但当个人信息侵权造成下游损害时,下游损害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获得赔偿,该条规定较为模糊,实践中争议颇多。下游损害可分为“第三人侵权型下游损害”与“非第三人侵权型下游损害”。就前者而言,因个人信息权益具有屏障性功能,个人信息侵权人对下游损害具有抽象的可预见性,第三人侵权不构成个人信息侵权人的免责事由。但是,由于个人信息侵权人的原因力较弱,...
转身之间:从对华侵略到对日宣传——全面抗战时期抗日革命根据地日本反战群体考察————作者:赵新利;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日本工农学校等机构教育、转化了一批日本俘虏,他们成为抗日革命根据地日本反战群体的主体。这个群体大都出身工农,在中国共产党“两分法”影响下发生立场转变,实现了从对华侵略到对日宣传的转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群体通过觉醒联盟、反战同盟、解放联盟等反战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对日宣传工作,从思想上瓦解了侵华日军。日本反战群体所开展的对日宣传工作,既是中国共产党对日宣传历史...
“再造自我”:中国主流媒体客户端的命名研究(2009-2024)————作者:江潞潞;
摘要:创办客户端是中国主流媒体转型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媒体客户端命名也折射了丰富的媒介社会学意涵。研究借助符号的身份建构与意义生产等理论资源,对2009-2024年间主流媒体创办的703个客户端的名称进行全方位考察,并结合新闻资料和访谈对其命名的逻辑及动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主流媒体的客户端命名既是一次系统的符号再编码行为,也是一次“再造自我”的过程。客户端命名整体上更具“互联网调性”,彰显出...
大众传播中的“拟想血缘”——“抢救邱财康”的政治象征分析————作者:韦俊辰;
摘要:大跃进之初,抢救烧伤钢铁工人邱财康通过跨媒介的形式演变为一场全国性的公共政治事件。以此为发端,大众传播中出现了“抢救阶级兄弟”叙事,将治疗烧伤的输血疗法置于无产阶级文化的意义体系,把血液交融与阶级联合、社会整合相联系。政治象征理论可以解读这一历史事件中政治文化意义的生成和运作,有助于我们进行再现政治的微观分析,并较为完整地揭示政治传播的过程。在“原生性情感”的视角下,输血象征建立的拟想血缘纽带是新...
从规范伦理到实践伦理:网络民族志的伦理困境与路向——从在线潜伏研究的正当性争议出发————作者:ト玉梅;
摘要:随着在线潜伏研究的流行,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伦理成为亟待讨论的议题。国际现行的伦理准则或指南虽具参考性,但不足以应对研究实践中出现的伦理难题。论文从在线潜伏研究自证其正当性的理据及需要面对的质疑出发,剖析获取知情同意等伦理问题的复杂性原理,并以此管窥网络民族志的伦理困境。秉持对研究对象主体性的尊重和不伤害原则,建基于网络民族志的方法特质,论文主张情境性的、反身性的实践伦理框架,作为对规范伦理的补足,以...
“技术”与“权力”感知下的社交媒体用户算法抵抗行为意愿与演化机制研究————作者:甘浩辰;宋巧丽;
摘要:通常认为,基于技术本体的算法感知与想象是研究用户抵抗算法的必由之路,但在促生抵抗行为的个体感知中,算法权力较之技术本体是否具有更为显著的倾向性影响,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并予以明确。通过引入并结合心理抗拒理论和权力感知理论,将算法感知分离为技术感知与权力感知,并经准实验研究后发现:用户对“算法技术的抗拒”和“算法权力的感知”是激活算法抵抗的双重因素。用户对技术与权力的感知共同生成用户抵抗的被动行为意愿和...
修辞博弈论:《鬼谷子》游说观念的逻辑进路————作者:李红;
摘要:《鬼谷子》游说观念实际上处理的是如何通过言辞以撬动现实政治格局的问题,展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博弈论逻辑。其修辞术是直接作用于对手的,而不是像西方修辞那样主要作用于裁判者(法官、观众)。它是以受者为中心的修辞观,是基于人的生存论格局而建构起来的,其修辞效力的核心是通过势态的考察、征用和防范而实现对对手的支配。据此,它在修辞情景、修辞内涵、修辞范畴、修辞效力等层面展现了独特的视野,也体现了对于先秦各派思想...
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
摘要:<正>(自2024年1月起施行)一、来稿格式规范(一)投稿要求本刊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https://xwycbyj.cbpt.cnki.net(二)稿件正文部分注意事项1.Word文件格式,按每页38行,每行41字排版。2.文中图表原则上不跨页。3.文字如无特殊需要,不用繁体字。4.标点符号及数字的用法一律遵照国家标准
隐恶扬善:华夏人际传播的伦理视角————作者:陈瑞;谢清果;
摘要:隐恶扬善作为中国古代人际传播现象,植根于儒家文化体系,融于儒家五伦关系之中而实现政治化、制度化、道德化和情感化。传统社会中,隐恶扬善在实现成人以成己的道德修身、亲亲而相隐的家庭建设、为世作则的圣贤政治理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遵循社会舆论和社会文化的实践逻辑,在现实情境中协调“关系”的建构和维系。同时,隐恶扬善的传播活动具有相对性,因具体传播情境而变,在儒家文化框架内,把握私恩与公义、区别大恶与小恶...
从“机事”到“机心”:“Z世代”与智能技术的深度意义交互及其数字生命观形成————作者:牟怡;蓝剑锋;
摘要:随着智能技术发展,数字生命这一概念正逐渐影响当代青年的生命观。新兴智能媒介技术为用户提供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沉浸式交互体验也在重塑他们对生死的理解。该研究基于交互性媒介效应理论,提出“深度意义交互”概念以探究青年如何在技术互动中建构生命意义和死亡观。对531份全国问卷的分析发现,与智能体和虚拟人的深度意义交互能正向预测青年对数字生命的接受度,而高频次的虚拟人接触反而降低接受度;深度意义交互通过增强个...
以“数字游民”之名:中国当代青年社会想象的转译与再造——基于“大理福尼亚”的田野调查————作者:张文娟;
摘要: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股数字游牧风潮,但中西实践存在较大差异。既有国内研究多聚焦于政商模式的数字游民实践,论文则对云南大理自发形成的数字游民社群展开了2年多的田野调研,选取30名青年为跟访对象,以“社会想象”为阐释视角,洞悉青年群体旷野人生实践背后的深层指向。研究发现:不同于西方,中国式数字游牧是当代青年个体化进程中的一场试错实验,是以“数字游民”之名对自身社会想象的创造性转译,反映了处于社会变迁和...
“辟出这样一片天地”:新闻组织的数字纪事与透明展演————作者:白红义;陈炜漫;谭慧琳;
摘要:依托数字平台,新闻组织在公共空间持续地书写与分享组织行为和生活,形成了介于内部交流和对外开放之间的透明性实践。论文借助组织透明性的理论资源探讨新闻透明性在组织层面的表现,通过对内刊公众号的分析,揭示它们如何借助不同维度和方向的透明性来开展数字纪事。研究发现,新闻组织的数字纪事形成了三重透明性展演,包括生产透明、制度透明和文化透明。这三重展演既向内投射,为内部成员提供组织信息、协作机会和情感奥援,兼...
现代性的加速器——微信的传播社会学意义解读————作者:尹连根;王海燕;
摘要:管窥新媒体与现代性的关系,微信不失为一个窗口。从传播社会学角度来看,微信可谓现代性的放大器、加速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个体层面,微信形成技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殖民,导致“联结”与“孤独”的悖论,加速个体化趋势;在社群层面,微信群因其幻影性、功能优先性和风险性等特点,促使当代社群加速衰变和转型;在社会层面,微信重塑公共领域和大众,使公共空间由行动的空间加速转向制造的空间
不只“视”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视障体验与不平等再生产————作者:何锦娜;王子伊;蔡聪;
摘要:互联网基础设施化过程中存在的数字不平等,需要“人”而非“技术”为中心的观照。研究采取视障者主导、非视障者协作的方式,邀请视障者为自己发声,发现视障者使用读屏软件上网时经历了“瞎捣鼓”“凑合用”身体、心理的双重适应过程,进而生发出对主流健全社会“不理解”的反思与批判。视障者的主体经验对技术应许的“开放包容”发起质询,指出互联网基础设施化过程中的局限——在技术研发、维护阶段,残障视角的缺乏和残障者的参...
作为“流量密码”的“名校标签”:大学生自媒体实践中的弹性与主体性问题————作者:粟晖钦;
摘要:大学生“做博主”已成为平台中突出且重要的现象,他们在平台实践中对制度性文化资本的征用构成其区别于其他内容创作者的关键特质。通过将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作为理论工具,论文阐释“另类”的平台实践,并尝试为数字劳动和平台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路径。研究发现,一方面大学生博主身份的“弹性”特征,构成其内容创作中主体性意识和利他主义动机产生的重要前提,但随着流量效应的激增,其动机也会逐渐被平台资本逻辑“改造”...
论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的发展及其作用————作者:邓绍根;强若琳;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适应新的革命形势,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筹委会在各解放区新闻界的支持下得以组建。作为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界同业团体,中国解放区新闻记者联合会在揭露国民党非法暴行、声援新闻界同仁、参与公共事务、团结组织全国新闻同业等方面充分发挥新闻统一战线作用,促进了民主解放事业的发展;同时融入国际活动、联络各国新闻同仁,展现开放交流姿态。新中国成立前后,它参与并发起并推动了“中国记协”前身——中...
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
摘要:<正>(自2024年1月起施行)一、来稿格式规范(一)投稿要求本刊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https://xwycbyj.cbpt.cnki.net(二)稿件正文部分注意事项1.Word文件格式,按每页38行,每行41字排版。2.文中图表原则上不跨页。3.文字如无特殊需要,不用繁体字。4.标点符号及数字的用法一律遵照国家标准。5.文中如出现外国人名,第一次出现时需译成汉语,用...
实用主义与感知风险:来源国形象对美国用户接受中国互联网品牌的影响————作者:秦雪冰;沈缘;
摘要:基于SOR模型和来源国形象、接受意愿、感知风险、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等理论与研究假设,论文构建了来源国形象影响中国互联网品牌接受意愿的理论模型,并以Temu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来源国总体形象与美国用户对中国互联网品牌的接受意愿不相关,来源国产品形象与之正相关。认知价值与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情感价值中介作用不显著。感知风险显著地削弱美国用户对中国互联网品牌的接受意愿。消费者民族中心...
根据地的“会”:抗战时期的基层政治传播——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考察————作者:杨帆;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开会”成为党的新闻通讯工作之外实现基层信息传播的基本路径之一。中国共产党庞大细密的基层组织网络为会议的开展提供了组织支撑,深入基层的“会”化解了文字媒介在文化水平低下的乡村民众中的传播失能问题。会议不仅是单纯的行政工具,更承担着重要的宣传动员使命。多种类型的会议相互配合,将组织的内外、上下勾连贯通。党组织不断利用标语、肖像、口号等符号建构会议的政治...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少年文艺(上半月)
- 省级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 省级今日民族
- 国家级缤纷
- 省级文艺风象
- 省级太平洋学报
- 省级幸福家庭
- 北大核心红楼梦学刊
- 省级中国广播
- 国家级环球人文地理
- 省级童话世界
- 省级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朔方
- 省级连云港文学
- 省级民族论坛
- 省级百师文摘
- 北大核心文艺理论与批评
- 北大核心黑龙江民族丛刊
- 省级风流一代
- 省级风景名胜
- 省级收藏家
- 省级电视剧
- 省级音乐大观
- 省级新世纪剧坛
- 国家级中国地方志
- 省级世界文化
- 国家级当代青年研究
- 省级艺术生活
- 省级三月风
- 省级经典美文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