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中国音乐

《中国音乐》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11-1379/J
国际标准刊号:1002-9923
主办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主管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查看中国音乐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中国音乐学》艺术类期刊论文发表
下一本期杂志:《新美术》美术艺术期刊论文发表

  【杂志简介】

  《中国音乐》(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

  办刊宗旨是:"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0多年来,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

  杂志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版块栏目:民族音乐研究、探索与思考、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器乐艺术、声乐艺术、中国音乐建设50年、传记音乐采风心得、中国音乐家。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中国音乐学家选介 2

  2 音乐传播学与“老三论”思维——忆念音乐学家冯光钰 孙星群; 1-5+63

  3 唐宋词宫调表解 伍三土;王小盾; 6-11+28

  4 中华礼乐文明、礼仪之邦的历史与现代意义 项阳; 12-15+96

  5 中国图像类音乐文物的种类与分布 王子初; 16-22+82

  6 唐乐署供奉曲名所折射的宫调理论与实践 李玫; 23-28

  7 论nakkārā-khāna和维吾尔鼓吹乐 阿不都赛米·阿不都热合曼; 29-35

  8 京剧《红灯记》音乐的情感描绘 刘正维; 36-42+55

  9 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与中国音乐——以李太郭为例 宫宏宇; 43-50

  10 古琴音乐文化的象征意义 傅暮蓉; 51-55

  11 传统民族声乐“调气”、“用气”论 戴和冰; 56-63

  12 丧葬礼俗中的北京民间佛事音乐 姚慧; 64-68

  13 1980-1999年的花儿研究——《花儿学术史》研究之三(3) 张君仁;邢燕燕; 69-73

  14 观念、秩序、族群——广西大苗山官话山歌的音乐生态链 刘振涛; 74-82

  15 新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探析 张天彤; 83-92

  16 “二音”在晋剧中的运用 樊凤龙; 93-96

  代发论文可靠吗之论文范文:垤施彝族音乐调式辨析

  〔摘要〕垤施村位于云南红河南岸,该地区彝族音乐的调式风格具有独特的魅力。其带半音的五声调式中存活着微降音的游移现象,使其调式有了模糊之美,影响听者对其旋律音阶的听辨以及调式的判定,从而也使得该地区彝族音乐调式在听觉上给人以双重性。由于微降音在垤施彝族音乐中普遍存在,故笔者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行了调式上的辨析。从听觉上分析了垤施彝族音乐调式具有徵、羽双重调性的原因,并以理论的角度判定了垤施彝族音乐调式。辨析结果认为:垤施彝族音乐调式从听辩的角度上讲具有双重调性特征,而从理辩的角度上讲却有着最佳的选择。

  〔关键词〕代发论文可靠吗,双重性,羽调式,徵调式

  笔者初次接触云南红河垤施彝族音乐是在一堂“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课中,课堂上老师要求同学们对云南彝族民歌《阿姆克讷勒》(妈的小姑娘)进行听音记谱,大家在�铡⒂鹆街值魇缴夏岩跃裨瘢�提出了是否存在双重调性的观点。为此笔者用所学知识对垤施彝族的调式双重性进行辨析。

  中国音乐最新期刊目录

合作·重构——“非遗”乐舞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作者:赵书峰;

摘要:从民间乐舞到“非遗”乐舞的“再语境化”主要体现以下四种特点:一是表演形态的重构;二是表演者身份的重构;三是文化(意义)功能的重构;四是“演—观”空间的重构。传统乐舞经历了原生民俗性—“非遗”展演性—元素(舞台)实践性三个维度,不但呈现出表演文本的“再语境化”,而且是在逐渐走向艺术创作“经典化”的建构过程。其“再语境化”的深层隐喻既是由传统乐舞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主导的,又更多是由“非遗”制度文化与...

传统音乐的民俗主义表演——以准格尔旗“第九届漫瀚调艺术节”为例————作者:唐鹤;

摘要:当代民俗主义视野下的传统音乐常常用于各种节日、庆典、展演或仪式中,在延续传统的同时,结合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来展示、演出或利用。表演对象往往选择这一社群中最典型、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音乐。如准格尔旗“第九届漫瀚调艺术节”,当地人将漫瀚调作为展演的对象,由它来联结诸多元素而建构一场大型的民俗表演。漫瀚调被赋予特定含义时,便产生象征其意义的符码,主办方将之组成象征体系来传播活动信息,让国家、地方、文化得以体...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课程观研究————作者:储冀璇;

摘要:本文首先比较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和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接着系统论证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课程价值观、本体观和实践观,最后探讨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课程观与21世纪我国音乐课程改革的关联性。这项研究推进了学界关于实践音乐教育哲学的课程观研究

论美育思想流变视角下音乐教育的时代面向————作者:张璐;

摘要:美育作为新时代以来重要的社会文化议题,对当下音乐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下,如何将美育思想融入并转化为对当下音乐教育的感悟与认知,成为迫切的现实需求。因此,从美育的中西历史脉络中寻找美育与音乐教育的关联,结合当下我国音乐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探析音乐美育的特点。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时代音乐美育应体现当代意识、实践特性与现实精神,将培育想象力、体验具身思维、沉浸文化语境作...

音乐地理学视域下的宋明之间曲牌传播路径与方法————作者:齐柏平;张函;

摘要:曲牌起源自隋唐、成熟于宋元、大盛于明清,直到今天仍然有其旺盛的活力。本文将在音乐地理学视域下探索曲牌传播的方式,考察其在宋明之间传承的地理范围、传播特点、传播规模与动力机制,赋予其具体空间存在感,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更加可感而生动

忍死抱琴而逃——遗民琴家尹尔韬的清初琴乐创作————作者:马天源;

摘要:由于明末崇祯帝的恩遇,琴家尹尔韬在明清鼎革后自觉加入了遗民队伍,并在经历逃亡后,最终于苏门山一带成为了标志性的遗民符号。他在清初创作了《鲁风》《安乐窝》《苏门长啸》《夏峰歌》《归来曲》《归去来辞》等琴曲,在创作意图、选曲题材、涉及人物等方面留有诸多遗民痕迹。以此身份与视角看待尹尔韬的清初创作,不仅能看到其作为艺术作品的一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创作动机与作品内涵

为未来而教——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作者:谢晨露;桑国元;

摘要:在全球教育改革瞄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背景下,音乐师范生亦需具备胜任未来工作需求和应对未来挑战的核心素养。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式,旨在深入探究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指标。结果表明,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水平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教育实习经历和教师资格证获取情况五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总体而言,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可以提升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

在“三育并举”中探索中国音乐教育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基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代表性课题分析(1990—2023)————作者:张清;

摘要:近年来,“三大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人文学科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如何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立足本土构建“三大体系”却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以1990—202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三个中国音乐教育学代表性课题为案例,深入剖析这些课题在不同历史时段,对构建以美育为导向的学科体系、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专业属性的学术体系,以及探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基础的话语体系所作的贡献。音乐教育学自身建设唯...

《律吕正义后编》祭祀乐研究————作者:赵婕妤;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验,对《律吕正义后编》祭祀乐的音乐形态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其乐律、乐调、乐谱、乐器虽以康熙的音乐理论为指导,但实际还是遵循了古人的音乐思想和实践经验。此外,箫、笛从乐谱上看似不同阳律立均,而实际是只使用了黄钟宫一支乐器,不同阴吕立均亦如此

性别生成视角下的京韵大鼓音乐表演研究————作者:陈浩捷;

摘要:论文基于弗朗西斯卡·劳森(Francesca R.Sborgi Lawson)对京韵大鼓的性别研究成果,进一步探析性别意识是如何影响说与唱的比例,以及音乐表演如何生成不同的性别化流派和风格。从“刚柔各美”到“阴阳共存”再到“柔性斡旋”,本文采用叙事和阐释的书写方式历时地呈现数位京韵大鼓表演者的说唱实践和性别生成。在京韵大鼓表演过程中,“劲头”的概念和内涵对建构不同性别角色的身体姿态和唱腔变化起到重...

开启尘封 接通当代——传统叫卖调元素在中国流行歌曲创作中的运用————作者:施咏;

摘要:本文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借鉴[卖食物调][卖杂货调][磨刀吆喝调][补缸调][收破烂调]五种传统叫卖调音乐元素创作的新“叫卖歌”,进行音乐形态分析与历史文化阐释。流行叫卖歌在起唱、引腔、节奏、速度等时间要素,和旋法、调式、腔词等音高要素方面体现出由传统向当代的发展变化。此外,从唱词层面的题材表现内容、曲调层面的地域风土特征及传播媒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通过流行叫卖歌的创作,折射、展现中国社会发展...

论宋明理学观念下的造律理论——以朱熹、蔡元定、倪复等人的律学文本为中心————作者:李强;

摘要:宋明理学群体构建了一套完备的造律知识体系。他们将“以管定律”作为造律理论的基本准则,其中朱熹、蔡元定、倪复等人确定了造律的具体方式,并制作律器与乐器实验求证。在律学运算方面,以“圆田术”举证“汉斛铭文”,一则“以十为体”,确定黄钟律管围径、容积之数;一则“以九为用”,解决律管长度的精确性问题。在厘清造律逻辑后,总结其历史特征:其一,确认经学知识是造律理论的学术渊源;其二,主张回归自然,继承先秦“听...

江苏音乐考古研究————作者:王子初;

摘要:《中国音乐考古大系》为已出版的《中国音乐文物大系》之姊妹篇,出版中的《中国音乐考古大系·江苏卷》,为该超大型音乐考古学丛书的首卷。江苏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世代人民生生不息的创造,留下了众多的音乐胜迹。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无锡鸿山越墓、西汉江都王刘非墓及隋炀帝萧皇后墓的发掘,为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再添异彩,也促使人们对音乐历史的认识大为改观。《中国音乐考古大系·江苏卷》集江苏音...

俗曲《红绣鞋》与《叠断桥》关系考————作者:张天鹰;

摘要:《红绣鞋》与《叠断桥》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流传较为广泛的两支俗曲,并且在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红绣鞋调”和“叠断桥调”。本文以俗曲《红绣鞋》和《叠断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二者词格、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比较,论证了俗曲《红绣鞋》与《叠断桥》、“红绣鞋调”与“叠断桥调”的等同关系,并进一步回答了《红绣鞋》与《叠断桥》的时调归属问题,认为俗曲《红绣鞋》是《叠断桥》流变中的一部分,是主要流行于...

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作者:郑于湄;

摘要: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音乐教育为研究对象,在简要梳理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音乐教育兴起的背景和音乐课程的设置、音乐教材的选用、音乐教育师资力量与相关音乐教学活动等方面展开较为全面的论述,进而对近代闽南侨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局限性等作出相对客观评价

区域国别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作者:杨民康;

摘要:区域国别音乐研究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新视角和传统音乐研究的新定位,以共时性社会文化空间为基本范畴,专注于研究以当代民族(或多民族)国家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体制与传统区域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横向视角主要考察当代政治文化体制对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横向区隔作用及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影响,目前的主要研究倾向是取其狭义、中域(或中位、中观)层面,重点关注“国与国”研究。倘若将之作为一种音乐空间研究...

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交汇处——国际音乐教育核心期刊研究(2001—2020)————作者:郑依萌;

摘要: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大多仅关注教学方法,并以是否“科学”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却常常忽略其背后不可或缺的范式依据及其文化语境。为破解这一难题,本研究选取了21世纪以来国际音乐教育领域的四本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两个重要且相互交织的哲学范式——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深度阅读以及半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剖析这些期刊论文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成果,展示了两种范式交融混合的独特景象,并渐及范式...

从线下到线上——贵州三地花灯歌舞音乐表演的媒介转换与消费变迁————作者:梁怡;

摘要:花灯歌舞音乐原是庆贺新春的年节表演,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贵州遵义和金沙、息烽及周边地区却呈现出常年性的表演样态且活跃度极高。目前,随着快手和抖音等手机应用程序的迅速崛起,加之2019—2022年因新冠疫情采取的防控措施因素,促使这一带花灯歌舞音乐的“云端”分享成为其表演与传播的新常态,由此构成民俗传统的两次文化转型。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与线上参与后发现,该区域花灯歌舞音乐在线下与线上均展现出“...

“第五届音乐学硕博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获奖博士论文专刊

摘要:<正>~

先秦赵国乐悬编列研究————作者:贾伯男;

摘要:赵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其军事、国力冠绝一时,但代表上层音乐文化核心的乐悬却鲜为人知。摆放上,赵国乐悬方位较为规整,均放置在墓主人脚下,体现了乐悬的地位。数量上,只有编镈出现了大规模的僭越,从音域、数量、调音锉磨手法都做了大胆的突破。相反,多数甬钟、纽钟、编磬数量不仅没有突破,与其他地区相比反而保守。组合上,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未出现统一的态势,但均为“金石”模式;大型组合乐悬在春秋晚期到春秋战国之交...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