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中国音乐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由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季刊,是国内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核心性刊物之一。至2003年,一直由著名音乐学家郭乃安任主编,2003年后,由张振涛担任主编。编辑部成员由音乐研究所的著名学者组成。二十年来,它以同类期刊中最大的容量(每期20万字),发表了大量学者的著述。据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编辑部的统计,《中国音乐学》发表的论文,居音乐学界引用率之最,被学术界公认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期刊。
杂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准绳,慎重对待历史研究领域、民族音乐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各类问题,自觉地建设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素质与职业精神的专业编辑队伍。每期都发表大量学术含量厚重的论文,尤其坚持每期发表几篇数万字的长文,成为音乐学家们的思想园地。其中许多研究领域,都是体现音乐学最尖端的研究成果。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栏目设置】
栏目主要有:民族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乐律学、作曲技术理论、外国音乐史、音乐批评、音乐教育、研究生论坛、书评乐评、译文等。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律历志”的由来——解密中国古代乐律与历法相关性的缘由 戴念祖
中国雅乐史上的周世宗——兼论雅乐的意义和功能 王小盾,李晓龙
论中国古代类书中音乐部分的立类思想与编纂特征 孙晓辉,田甜
琴家叶诗梦年谱 杨元铮
南北朝道教斋乐传承之研究 蒲亨强,陈芳
许公墓编镈探微 陈艳
清末民初学校音乐课程设置政策研究 陈喜,李海萍
西方管乐艺术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述论 解晓瑞
“岭南音乐文化阐释”的学术模式构建 周凯模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的相关思考 傅利民
南音本体音乐分析理论与方法之构想 曾宪林
三届五方 三调四声 三魂一体——番瑶“萨卓”仪式多声歌唱建构研究 刘雯
传统音乐曲牌统计及相关问题 程晖晖
滇南四弦音律倾向研究——以红河州元江南北两岸为例 夏凡
20世纪中国琵琶艺术发展探赜 吴慧娟
重温李纯一先生的治学经验之谈 陈应时
崇史尚古 探音释律——李纯一先生曾侯乙钟磬铭文考索学术成就述略 刘永福
音乐教师怎样发表论文:音乐学院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问题浅析
摘 要:笔者以自身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工作的经验,讨论了音乐学院类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及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本文中所讨论的诸多问题涵盖了数字音乐图书馆中的版权保护、馆藏作品艺术价值定性、数字资源馆际互借、数字资料的采编查重及录入和传统影像资料管理等问题。诸多问题的讨论有助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管理者更好地分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困难,从而建立更为管理规范、作品涵盖面更大、资料更为全面的数字音乐图书馆。
关键词:怎样发表论文,数字音乐,图书馆建设
一、前言
笔者以自身在于音乐学院数字图书馆工作的经验,讨论了音乐学院类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有部分问题是所有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都会遇到的,而另一部分问题则是音乐学院图书馆所特有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资料版权保护、作品艺术价值定性、馆际互借、采编查重及录入不便和传统资料管理等问题。下面在本章中就对各个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中国音乐学最新期刊目录
声音景观与城市记忆——以“纽约公共图书馆社群口述史计划”的爵士乐与“噪音”为例————作者:蔡灿煌;杨烁;
摘要:除了个人从事的口述史访谈,民族音乐学家可以多加利用已建构的口述史资料库,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如城市的声音景观。本文首先介绍三个美国口述史资料库中分别以音乐家和普罗大众为中心收集而来的口述史材料,讨论其对声音景观与城市记忆研究的重要性,同时运用“纽约公共图书馆社群口述史计划”中爵士乐和“噪音”的相关资料,阐释前者何以作为城市兴衰标识以及后者如何体现族群界线标识等问题,最后重申口述史材料在基础建设、典...
晚明“天干谱”版本研究————作者:温和;
摘要:“天干谱”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记序文字标识三弦乐器左手按弦指位,以及用“大”“中”“疋(小)(1)”3根弦名用来标记空弦的古代乐谱,因万历二十八年(1600)徐会瀛《文林聚宝万卷星罗》辑录的7首曲谱而为当代音乐学者熟知。随着海外收藏明代通俗日用类书的披露,可以发现徐会瀛《文林聚宝万卷星罗》并非最早的“天干谱”版本,其收录的7首曲谱更存在不同程度的错误。通过见...
贾湖七孔骨笛的仿制实验与音阶结构新探————作者:陈瑞泉;方建军;
摘要:贾湖骨笛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无中断,学者们主要围绕骨笛的名称、音列、音阶以及仿制研究等方面展开。本文采用音乐考古学模拟实验手段,仿制出目前发掘出土中资料较完整的7支七孔骨笛,并对其两端均进行演奏测音,发现粗、细两端的测音结果各异:演奏细端其音阶均有不同,且无规律可循;演奏粗端,其音阶均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六声音阶。本文认为,六声音阶在贾湖聚落的七孔骨笛上似已得到较普遍使用,体现...
中国实验音乐考古研究之发展历程与趋向————作者:朱国伟;
摘要:基于前期有关中国实验音乐考古研究方法概念、对象、手段及优势的讨论,本文回顾整理了该方法成形前的大量复原实践,认为其前史可追溯至郑觐文古乐器仿制中的部分工作。马王堆墓发掘后,复制工作得到重视,王湘马王堆竽管实验已完全具备实验音乐考古特征,曾侯乙墓文物复制研究达到了新高度,20世纪许多其他复原工作也显示出实验音乐考古色彩。这些复原和研究实践成为中国“实验音乐考古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以提出和存在的基础...
史前以色列骨笛与贾湖骨笛比较研究————作者:王歌扬;
摘要:本文对以色列黎凡特地区埃南·马拉哈遗址出土的纳图夫文化骨笛与贾湖骨笛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音乐行为的演变及其意义。以色列纳图夫埃南·马拉哈遗址出土的骨笛提供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声音艺术的实物证据,而贾湖骨笛则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初期成熟的七声音阶音乐体系。本文从两地环境、制作技术、文化特征、多学科研究等方面分析两地骨笛的异同和史前人类使用乐器的演变,指出以色列纳图夫骨笛与贾湖...
戏曲音乐创作范式转换与新质剧种音乐风格生成探赜——以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福建戏曲音乐创作为参照————作者:曾宪林;
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戏曲音乐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戏曲音乐创作群体构成与创作分工也发生了转型。这种历史转型经由范式转换对戏曲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多数戏曲音乐创作从以剧种音乐创作人才为主导转向以外聘戏曲音乐创作人才为主导(1),从传统套曲即兴编曲习惯转向当下戏曲音乐的定谱创作方式,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戏曲音乐边界,形成泛剧种化与剧种化风格交融并存的新质剧种音乐风格。本...
隆德大学藏三份清代察合台文音乐文书抄本研究————作者:艾比布拉·图尔荪;
摘要: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藏三份察合台文手抄文书(两位抄写者),内容涉及乐器、音乐活动、舞蹈、麦西来普、戏曲等,对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传统音乐及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意义重大,是极为珍贵的一手史料。本文从文献学角度对文书进行拉丁文转写、汉译和注释,挖掘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史料依据
《韩庄乡俗与大曲研究》
摘要:<正>(饶曦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本书选择河北省保定市雄县韩庄音乐会为研究对象,该乐社不但保留着传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抄有11套大曲的谱本,而且还能实际演奏教套大曲,个别乐师甚至可以韵唱整套谱本,这是冀中不多的实践水平较高、历史渊源较深的乐社之一。通过对大曲记谱、音位校正与分析,我们认识到,冀中大曲是完整呈现传统宫调布局的必要前提和必须结构,每套大曲都不是一个“调”,...
回顾与展望——冀中音乐会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
摘要:<正>~
孤映与独举——钟思第纪录片《坐坛:1995年南高洛村音乐会正月仪式》影评————作者:张振涛;
摘要:影视人类学渴望把仪式巨细无遗地记录下来,音乐家则渴望把镜头聚焦于音乐的技术密度上。钟思第的纪录片《坐坛:1995年南高洛村音乐会正月仪式》提供了两个切入点“宣卷”与“舞铙”——集影像、信俗、音乐于一屏,既体现影视人类学之“孤映”,又呈现音乐人类学之“独举”的焦点。中西学者在图像标准上的差异,并非仅仅源自中西文化之别,还包含各自站位的时代错位,甚至隐藏了中国人不愿展示阴暗面的护短意识。尊重原真性与坚...
变化 衍生 融合 重组——庐剧现代小戏《茶山新歌》创腔技法研究————作者:石磊;余鑫;
摘要:庐剧现代小戏《茶山新歌》诞生于1964年——全国现代戏创演的第三次高潮及现代庐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经排演便广受欢迎,成为20世纪60年代皖西庐剧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小戏之一。其以庐剧传统唱腔为底色,通过活用传统唱腔同时巧妙地融入当地民歌元素,形成了庐味儿十足又使人耳目一新的唱腔音乐。本文以该剧唱腔音乐为观察点,将唱段与传统唱腔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创腔技法特征,尤其在突破传统创腔模式方面进行的改革...
曲牌【下山虎】研究————作者:傅利民;秦国韬;
摘要:本文对曲牌【下山虎】及当下遗存进行研究。《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曲牌【下山虎】正体的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并且存于南戏作品《荆钗记》中得以保留至今。其曲文自元代以来保存较完整,但曲调的变化较曲文而言更加自由。通过对《九宫大成》卷之二十四南词中所载【下山虎】正体及三首变体的词格、腔格、宫调、旋律进行比较分析,对各自个性与共性特征加以梳理与总结;同时就《九宫大成》曲牌【下山虎】与当代孟戏中的曲...
“半个世纪”的回响:吕炳川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之路————作者:王俊;明立国;
摘要:在中国台湾音乐馆的支持下,由台北南天书局负责执行的吕炳川博士论文翻译计划于2024年5月译成《台湾原住民族音乐的研究——比较音乐学的考察》中文本正式出版发行。作为中国台湾地区第一部有关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博士论文,时隔半个世纪才付梓出版,的确让人不免产生好奇与疑惑,但也正因为这篇论文在半个世纪里依旧掷地有声,更凸显了吕炳川在台湾民族音乐学界无法忽视的地位以及其中隐含的一些在学术发展上值得反思的问题。...
自东徂西:李献敏音乐史事初探————作者:尚文果;冯长春;
摘要:李献敏是中国第一代女性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是上海音乐学院知名校友。崇德女校时期,李献敏的音乐教学引领了民国初期上海女性学习音乐的潮流。此后,丰富的跨界游学经历拓宽了她的钢琴演奏与教学视野。作为音乐活动家的李献敏始终以推介中国音乐、提携中国音乐家为己任,其音乐贡献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中国外交事业均具重要意义
日本唐乐曲《春莺啭》《太平乐》考源————作者:严薇;
摘要:日本唐乐曲《春莺啭》《太平乐》收录于《三五要录》《仁智要录》《类筝治要》《龙笛要录》等多部唐乐古谱中。本文对《教训抄》《续教训抄》《体源抄》《乐家录》等日本四大乐书及《仁智要录》《倭名类聚抄》《大日本史·礼乐志》等日本古谱、古籍中关于二曲的文字进行了全面爬梳,并将其与中国文献进行比较和互证。文章认为《春莺啭》和《太平乐》均与中国唐代乐曲有着渊源关系,然其或经日本乐家改作、改编,或被日本传统音乐吸纳...
敦煌琵琶谱声音重构探究————作者:张晓东;
摘要:敦煌琵琶谱作为唐代音乐的重要历史资料,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众多音乐学者的关注,在谱式解读、定弦音高与节奏判断等方面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乐谱声音重构方面尚存较大的研究空间。在综合考量唐代音乐历史环境的前提下,参考文献记载与壁画造像的有效信息,对乐谱声音重构所需要的琵琶乐器形制、琴弦与拨子材质、持琴姿势、读谱法与演奏技法等进行关照,可在最大程度上靠近唐代琵琶音乐风格的演绎,聆听...
叶小纲《大地之歌》音色音响组织与结构形态研究————作者:武丹宁;
摘要:叶小纲的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以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根基,以音色音响特性为核心组织音乐结构,展现了中国当代作曲家在音乐技术与音响创新方面的探索。本文拟以管弦乐音色和音响处理为切入点,围绕其结构组织手段、织体形态与音色音响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等,探讨多元创新音响观念的形成,以及当代作曲家在中国音乐“新风格”创作中的艺术创新与实践探索
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先行探索——赵宋光“五度相生调式理论”的学术贡献————作者:张涛;
摘要:赵宋光于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五度相生调式理论,为我国传统音乐所习用的五声性调式建构起独立的学术体系,为民族调式和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高度自洽的理论术语系统也充分展现出赵氏风格。该理论代表了赵先生对建设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先行探索,对我国传统音乐、民族和声、基本乐理等学科具有奠基意义。他在研究中坚持立足传统与吸收外来相结合,强调对自身传统的深刻认识。在传统概念的重塑或新概念的创用方面,力图承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十)
摘要:<正>~
《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摘要:<正>(田青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24年)《中国古代音乐史话》由音乐学家田青先生撰写,1985年初版,2024年4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再版。全书分为8章39篇小文,打破传统分期框架,用诗意性的标题串联起远古至明清音乐的发展脉络,以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将历史上的乐人、乐事、乐器、乐曲、乐论等融为一体。该书以完备宏大的成书体例、丰富全面的历史资料和严谨翔实的辨析考证,将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古...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国家级俄语学习
- 省级岭南文史
- 国家级文史知识
- 省级小品文选刊
- 省级旅行家
- 省级唐山文学
- 北大核心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 南大核心中国书法
- 省级大观
- 北大核心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省级东京文学
- 省级东西南北·看人物
- 省级中国广告
- 省级华夏地理
- 省级草原歌声
- 省级书都
- 省级社会科学论坛
- 南大核心兰州学刊
- 省级老年教育(长者家园)
- 国家级档案学研究
- 省级今古传奇故事版
- 国家级歌曲
- 省级文化交流
- 国家级科学与无神论
- 省级经典杂文
- 省级文物修复与研究
- 北大核心中华文化论坛
- 省级理论与创作
- 省级青岛文学
- 省级巢湖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