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研究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热度: 时间:

古汉语研究

古汉语研究

关注()
期刊周期:季刊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
国内统一刊号:43-1145/H
国际标准刊号:1001-5442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查看古汉语研究近十年数据入口>>>
上一本期杂志:《当代外国文学》文学核心论文
下一本期杂志:《文学遗产》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杂志简介

  《古汉语研究》于1988年12月创刊。《古汉语研究》继承我国“朴学”的优良传统,熔古今中外于一炉的兼蓄方针,注重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以学术创新为生命,以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为学术进步的动力,尊崇学术自由,实行学术平等,设有文字、音韵、训诂、语法、词汇、修辞、古籍整理、古汉语教学、书评等栏目。在当时那个基础学科备受冷落的喧嚣的时代,维持着这样一份阳春白雪般的学术杂志,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是,经过十六年春秋,刊物不但生存下来,而且越办越好,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仅成为国内古汉语研究者、大中学文言文老师喜爱的读物,而且走出国门,成为日本、韩国和欧美一些汉学家的必读刊物。这里面,不仅有编辑部一辈又一辈同仁的心血和汗水,更有古汉语界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十几年来,由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学者组成的学术编辑委员会对刊物的稿件审理、对学术前沿动态的跟随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从2005年起,我们还增加了一部分近年来已成为古汉语学界中坚力量的中年学者组成新的编委阵容。正是编委们和编辑部同事们一致的努力,刊物才能以学术质量取胜。

  1993年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当时在语言类期刊中排名第14,1996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排名第9位,到2000年第三版已仅次于《语文建设》、《中国语文》和《修辞学习》而排名第四。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颁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也将《古汉语研究》列在其中。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名牌院校都将《古汉语研究》列为重要学术期刊,作为博士研究生毕业及高校教师晋升教授、博导的一个重要指标。2000年又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选为来源期刊。至今刊物已出版64期,国内订户约2200,通过中国图书贸易总公司对国外发行的约100份。

  2005年,《古汉语研究》加入北京商务印书馆的期刊方阵,与《中国语文》、《方言》、《汉语学报》一同在新的平台上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力。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古籍探讨、教学研究、语法研究、词语训诂。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1 《大正藏》疑难字考释(二) 李国英; 2-10+95

  2 宝卷俗字札记 张国良; 11-15+95

  3 中古译经中的“未曾有”及其流传 朱冠明; 16-25+95

  4 灰、灰身、灰身塔 郭洪义; 26-30+95

  5 书讯 30

  6 关于“五七”、“三五七”概数用法的补说 崔山佳; 31-40+95-96

  7 概念范畴的动态识解及其历时演变——以{鸣叫}的演变为例 陈练军; 41-49+96

  8 “去典故化”与典故词的意义演变 姚尧; 50-57+96

  9 从姓名单双音节选择看上古韵律类型的转变 李果; 58-66+96

  10 请托义“浼”读音考 周志锋; 67-69

  11 《碛砂藏》随函音义所见宋元语音 谭翠; 70-74

  12 也谈《切韵》唇音字的开合口——兼与葛毅卿先生商榷 刘芹; 75-80

  13 上古汉语状语位置对形容词的选择 苏颖; 81-88

  14 《诗经》“中•名”结构存在与消失的原因 钱慧真; 89-94

  15 《古汉语研究》稿约 97

  16 商务印书馆新书目录 98

  代发表职称论文: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 要:“管理、服务、保障”是机关事务工作的职能,“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是机关事务工作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其目的就是使机关事务工作中结构与规模、数量与质量、需求与供给、公平与效率等关系更趋科学,对机关财务、资产、房屋基建等的管理更加有效,确保以最少的财政投入产生最大的服务保障效益。其中,把作为机关事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机关后勤服务工作逐步交给社会,进行社会化服务,就成为机关事务服务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外包,托管

  一、机关事务服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的全面深化,要求机关事务服务工作必须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机关事务工作而言,把属于企业、市场、社会的权力交还给企业、市场和社会,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势在必行。特别是机关事务服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属性,必将得以体现并凸显。因此,用市场取代统配,用有偿服务取代无偿服务,用服务大众取代服务内部,用“社会办”取代“自办”“官办”,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必然体现。

  古汉语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正韵图谱》编撰特征与明代切韵学理论的嬗变————作者:李军;

摘要:《正韵图谱》是目前所见最早为《洪武正韵》编制的韵图。韵图编撰方式沿袭了《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按传统韵摄的顺序列图,以横列二十三位三十六字母的方式展现《洪武正韵》声母系统,以韵统四声、分栏列韵的方式展现《洪武正韵》的韵母系统。为调和《洪武正韵》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音系结构的矛盾,《正韵图谱》采用了区分“析出韵”与“并入韵”的方式对《洪武正韵》部分小韵进行了辨析,以韵图附注形式对不同韵图或同韵图而不...

《经典释文》直音用字的选择范式与相关问题————作者:武迎晗;

摘要:《经典释文》中直音用字的选择是具有一定范式的。为了保证注音效力,直音用字需要选择笔画简单的典型常用字,避免用繁难字注简单字。在满足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声旁相同的直音用字。引自其他经师的有主名直音和用来明确字形的直音可以不受选择范式的限制。今本《释文》中不符合用字选择范式的直音有可能是经后人改动而非陆氏原作

《佛国记》音译词梵汉对音研究(韵母部分)————作者:郭禹彤;

摘要:法显《佛国记》中的音译词是研究东晋时期汉语语音的珍贵材料。结合传统研究,《佛国记》译音能证明:东晋通语歌戈麻韵不分,支韵、脂韵有别,齐韵平声字不独立,霁祭泰韵是长入声韵,等等

“尖团音”问题再议————作者:唐智芳;赵日新;

摘要:“尖团音”概念的由来,是清代借用满文的尖头和圆头字母,对译在细音前相混的汉语精组和见晓组声母字。语言学界关于尖团音的定义众多,但都无法准确概括所有汉语方言的语音事实。尖团音概念产生的重要前提是精组和见晓组字在细音前发生了分化,因此,本文将“尖团音”定义为腭化后的精组和见晓组细音字。汉语方言中尖团音的具体音值各异,今韵母是否细音不能简单地仅凭音值记录而定。根据精组和见晓组字在细音韵母前的表现,现代汉...

“S别VP呢罢”的形成及同义糅合句式的兴替————作者:叶建军;

摘要:清代中叶始见的特殊测度句式“S别VP呢罢”的生成机制是糅合,而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对事件“SVP”的真实性存在矛盾心理。糅合句式“S别VP呢罢”后来消亡了,但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出现了若干与之同义的糅合句式,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兴替。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测度句式发生糅合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

说甲骨金文中的“■”(劉)字————作者:张惟捷;

摘要:关于甲骨金文中从■从刀的“■”字,受限于其字构形主体的特殊,历来未得确解。本文根据此字偶见加形为“■”的情况,指出所附加之字符应为数字“六”,作为表音声符用,结合此字从刀表意、“■”的构形裂解,以及“■”与商周出土长体卷首刀存在可比较的情况,判断“■”很可能即为后世“劉(刘)”字初文。最后文中提出尚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关于上古“劉(刘)”地的相关分析

“幏”“賨”同源新证——兼论“幏”为“■”字之讹————作者:陈松长;李蓉;

摘要:传世文献中表蛮夷赋税义的“幏布”之“幏”,系后世辗转传抄、刊刻形成的讹字。其本字当作“■”,即“■”字。“■”“賨”意义均与蛮夷赋税相关,“■”从“冢”得声,与“賨”声音相近,“■”“賨”是音义皆近的同源词。同源词“■”与“賨”在历时关系上有先后,在词义上也有所差异

读《淮南子》杂志————作者:边田钢;

摘要:本文从汉语史视角出发,主要根据西汉传世、出土文献所呈现字形、词汇、音韵、语法状况,对《淮南子》中的部分训诂、校勘问题作出新解。古籍校释应以古籍成书时代的语言为核心依据,将语言中的形、音、义视为有机整体,追求论证的周延性和充分性

“第四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作者:张福通 ;吴振亚;

摘要:<正>2025年6月28日至29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汉语史研究的材料、方法与学术史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中华书局、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高雄师范大学、韩国蔚山大学、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等70多所高校、...

朝鲜十五世纪汉语文言语助辞的认识与分类————作者:金永寿;金贤姿;

摘要:朝鲜十五世纪的谚解本对汉语文言文的词类进行了不同标记,反映了朝鲜对汉语文言文词类的认知。本文重点考察谚解本对汉语语助辞的注释,并进一步比较了汉语语助辞与朝鲜语词尾的注释标记和分类方式,从而揭示了朝鲜对汉语文言文语助辞的独特见解。这一研究对于从域外视角审视国内文言文语助辞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康熙字典》疑难字考释————作者:熊加全;

摘要:论文在对《康熙字典》所收疑难字进行全面测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以其收录的20个疑难字为例进行考释,试对《康熙字典》疑难字的成因与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中华民俗大典

摘要:<正>《中华民俗大典》是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全国百余名专家对各地民俗进行全面普查而编写的一部民俗资料集成丛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各卷按照统一的、详细的调查提纲进行编写,每卷100万字左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各地的民情风俗。首批推出北京、广东、广西、澳门、甘肃五卷

汉简存疑字词考释六则————作者:吴谢海;

摘要:对已公布汉简中的7个存疑字词进行考释,认为简悬·壹I90DXT0116 (2):27中■当为“杅”字;简五·贰441中■当为“史”字,■当为“王”字;简居新·柒EPF22:651中“寒吏”原释文不误;简益(7) 305中■当是“赖”字;简悬·壹I90DXT0110 (1):53中■当是“錧”字;简居新·肆EPT57:55中■当是“居”字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辞典

摘要:<正>本辞典是一部中型规模的,为广大中小学师生,中国古代文化爱好者、学习者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的工具书。辞典释义简明、难字注音、引文简洁、附录丰富。所收辞条贴近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基础阅读书目中的传统文化经典,彰显其知识性和文化性

试谈语义演变的机制————作者:吴福祥;

摘要: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讨论语义演变的机制,主张语义演变机制有三:“隐喻化”“转喻化”和“复制”。以往文献中提到的其他机制,或是语义演变的动因、条件或结果,或是上述三种机制的子类或特例,或是纯粹的修辞性话语表达,均难以视为真正的语义演变机制

句法扩展与语义演变琐议————作者:李小军;

摘要:句法扩展与单纯的使用范围扩大之间的区别在于词汇项语义特征是否出现变化。句法扩展与语法化及语义演变的关系大致存在三种情况:1)句法扩展本身就是语义演变的一种句法表现;2)语义驱动的演变,句法扩展到一定阶段会诱发词汇项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后的句法进一步变化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单纯的使用范围扩大,二是句法扩展;3)句法驱动的演变,重新分析前不一定存在句法扩展,重新分析后的句法进一步变化与语义驱动的演变一...

汉语与温度相关的语义演变研究————作者:贾燕子;

摘要:借鉴词义类型学的理论框架及研究成果,采用历时、共时与跨语言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历史文献和方言材料,从来自温度域的场间转移、到达温度域的场间转移和温度域内的语义扩展三个方面,考察汉语从先秦至现代以及在现代汉语不同方言中所发生与温度相关的各类语义演变,总结语义演变的类型和模式,分析引发不同演变发生的主要机制,探讨汉语语义演变的跨语言共性和个性

基于多方言比较的本字考——以吴语汤溪方言为例————作者:曹志耘;陈胜凯;

摘要:方言考本字的基本原则是“音切义合”,基本方法包括内部自洽、外部求证、文献佐证等方面。在单点方言中,有的语素因残存古音、偶变、讹变、虚化等原因,今音义可能与相关字不太吻合,甚至相去甚远,难以确定本字或古音来源。在不同方言里,语音演变规律有所不同,演变速度和幅度也有差别。通过与周边相关方言的比较,可以获得旁证材料,进一步证明支持本方言所考本字,或解释本方言本字在读音、意义上的特殊情况,解决难以决断的问...

敦煌吐鲁番文书量词辨正三则————作者:赵家栋;马佳帅;

摘要: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计量“绵”的量词“屯”并非唐五代时期新产生的计轻重的衡量单位,而是计形制的度量单位,正确理解“六两为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屯”当为“纯”的记音字。吐鲁番文书《租酒帐》中称量酒的量词“姓”当为“鋞”之借,“鋞”为盛酒器,字又作“■”“■”“鈃”“■”“■”“■”“■”等。吐鲁番文书中称量田地的“乘”本字为“塍”,俗作“塖”,又可作“■”“■”“堘”等,此量词与称量车马之“乘”无关

清车王府曲本疑难俗字考释举隅————作者:侯玉贵;蒋冀骋;

摘要:清代车王府曲本中疑难俗字夥多,识读不易。文章考释了“”“”“”“挧”“”共5个疑难俗字,以期对汉语俗字研究和曲本的点校整理有所助益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核心期刊推荐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