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语学习》。《德语学习》自1979年创刊以来,作为全国唯一的德语学习辅助刊物,对我国德语教学和德语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普及、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兴起,各类学习材料的增加,《德语学习》作为德语教学辅助刊物的必要性降低了。
办刊宗旨:
《德语人文研究》以人文学科前沿研究为基本导向,收录德语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学科的原创高质量论文。《德语人文研究》从2013年起正式出版发行,每年出版2期,出版时间为6月与12月。语言以中文为主,适当刊登德文论文。刊物设中、德文目录。
期刊栏目:
文学思索、语言研究、教学探讨、文化阐释、人文纵横、书评
期刊收录:
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德语人文研究杂志社征稿要求:
德语人文研究论文应为原创学术论文,篇幅在5000-10000字之间。
1.德语人文研究文档标准:正文使用Word文档、五号宋体;引文超过120字(外文5行)(引诗超过10行)另起、用五号仿体。注释用小五号宋体。
2.内容提要:中文稿的中文提要著录于正文前,德文提要于正文后;德文稿的德文提要著录于正文前,中文提要于正文后。中文内容提要篇幅一般在300字以内;德文内容提要(含德文标题)在150个德文单词以内。
3.关键词:著录于内容提要下,一般为3—8个。
4.注释:注释均采用脚注,正文中以上标方式“1”标明,通篇连续;脚注中相应以“1”排序。
阅读推荐:北大荒文学
《北大荒文学》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并非《德语人文研究》期刊的官网或杂志社,为客户提供期刊征稿、论文发表等中介服务,在客户与期刊 杂志社之间搭建了一座省时、省力的便 捷桥梁。本站与《德语人文研究》等上百家同类正规期刊保持着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切实提高客户期刊发表的质量与效率。通过本站发表论文,客户将获得更大 的 选择空间、更高的通过率、更快的发表速度、更满意的服务质量。
德语人文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元宇宙赋能OMO翻译教学模式构建——以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德汉翻译入门”为例————作者:齐冬冬;杨帆;王京平;
摘要:元宇宙作为数字技术集群创新的集成形态,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议题,驱动了教学模式在理念、方法和路径上的变革,在重构教学生态、智能媒体技术、虚实场域融合方面展现出突出优势。元宇宙的技术特征与线上线下混合式(OMO)课程建设的要求具有高度适配性。本研究以2023年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德汉翻译入门”为例,以重构教育生态系统为理念,以智能媒体技术集群为方法,以虚实场域融合建构为路径,...
德国气候话语的分裂与极化——基于德国绿党与德国选择党气候叙事的比较研究————作者:唐艋;
摘要:德国气候话语呈现较大的分裂性,在政党层面突出表现为绿党与德国选择党在该话题上的对立。本研究对绿党与选择党的气候叙事以及内在的论证结构和价值观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两者的气候叙事具有极大差异性与对抗性。绿党运用了气候危机叙事、可持续发展叙事、安全叙事与公正叙事,多诉诸开放求变与自我超越的价值观,而选择党则运用了气候危机怀疑叙事、经济利益叙事、安全与自由叙事以及家乡与人民叙事,倾向于保守与自我强化的...
塞巴斯蒂安的使命——特拉克尔对尼采的反思————作者:邵逸秀;
摘要:通过对特拉克尔的自画像诗《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进行分析,本文围绕“梦”的主题,探讨了诗人对尼采哲学的反思。特拉克尔认可尼采对梦境中狄奥尼索斯元素的发现,但不同意尼采所肯定的狄奥尼索斯精神,因为他无法忽视欲望中“恶”的一面。尽管诗人接受尼采对抒情诗人创作过程的分析,但他对抒情诗人的使命提出了反思。在他看来,抒情诗不仅应揭示存在的真相,还应回到“人”的层面,提醒读者关注人伦道德。当尼采强调人的超越性时,...
眼望星丛、聆听熔岩——悼青年学者马琰————作者:丁君君;
摘要:<正>马琰老师是我在柏林访学期间的好友,我们曾相伴度过了博论写作的一段煎熬期,各自回国工作后,她在西安深居简出,我在北京按部就班,再也没有见面。我们不曾忘记对方,但也觉得与其郑重约会,不如留给奇妙的偶遇。直到去年初聊天时,她才透露自己身患重病,已到了必须停课住院的程度。很多朋友渐渐都得到了消息,开始结伴去西安看望她,回来后均流泪不止。我却一直心怀希望,甚至约她“身体好转后一同去海边度假...
文化学关键词:肖像————作者:陈珏旭;
摘要:肖像基于相似性概念实现对原型的摹仿和再现,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对个体的纪念功能。肖像创作既包含了理性的透视法则,又凝结了充沛的个体情感,它具象化了对他人与自我的感性认知,是对人物性格和社会身份的象征性表达。肖像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艺术题材,在现代社会中,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倾向也引起现代肖像语义的增殖,肖像演变为文化符号的集合、权力规训的工具,它既是身份表达的载体,也是各种现代技术的实验体。...
政治图像志视角下的图像策略——以纪录片《盛世修典》为例————作者:冯颖懿;范捷平;
摘要:国际学术界自“图像转向”以来,“政治图像志”作为图像分析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纪录片的图像叙事和图像话语分析中。本文从“政治图像志”的理论出发,以国产文化工程纪录片《盛世修典》为例,探究中国图像叙事的视觉传播策略,分析该片的图像分类与构建,阐述不同图像类型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中的不同功能,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图像话语策略
德国颓废文学——欧洲文学现代性的一个特别面向————作者:石凌子;
摘要:颓废文学发源自法国,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思考模式和批评方法,对它的研究通常不可避免地置于欧洲语境内进行。当颓废文学在法国已经逐渐被象征主义取代,并退居于史学讨论的背景中,颓废才在1890年前后的德语文学中作为风格术语出现,明显显示出对其传播与接受的延迟。在19世纪末德语文学独特的精神病理学和心理学历史背景下,赫尔曼·巴尔和弗里德里希·尼采对颓废文学进行了推动、传播和丰富。针对...
《布拉姆比拉公主》中的演员成长之路——兼论E. T. A.霍夫曼对歌德戏剧表演理论的批判————作者:罗威;
摘要:在艺术童话《布拉姆比拉公主》中,德国浪漫派作家E. T. A.霍夫曼完整地呈现了主人公吉里奥从自恋的悲剧演员到“幽默的”喜剧演员的成长历程。通过文本分析能够看到,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是吉里奥演艺事业失败与生活窘迫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吉里奥走出困境、逐步认清自我的过程中,霍夫曼不仅融入了自己对于演员职业要求、戏剧创作与舞台实践等戏剧问题的思考,而且还对歌德的戏剧表演理论展开了全方位的批判。在此基础之上,霍...
无处为家:W. G.塞巴尔德《眩晕·感觉》中的离散诗学————作者:张瀚尹;
摘要:《眩晕·感觉》作为W. G.塞巴尔德首部出版的文学作品,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中对离散诗学的初步实践。该文本从叙事策略和内容层面都展现出塞巴尔德式的离散特征:通过旅行叙事诗意地描绘记忆之不可靠性、历史叙事之建构性以及虚构与真实的交织,以此将“故乡”与“离散”之间的张力转化为美学生产力。“离散”概念古已有之,但在跨学科研究与理论发展的推动下,离散之概念早已离散,致使其概念边界必然保持流动。“离散”概念所...
罗伯特·穆齐尔作品《图像集》中的喻象书写与世相拼图————作者:韩嫣;
摘要:在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的作品《在世遗作》中,有一部由14篇微型小说所组成的文集《图像集》。它们从微小的生活画面出发,通过慢动作摄影般的细节放大,展现出不同的世相剪影。作者将对生命本质与社会形态的观察凝聚到了一众“去主体化”的一般喻象之上,并带领读者从一种透视视角对这些形象进行跟踪式的观察与协同感知,由此建构出一套多维的人类社会景观。在这套特殊的符号游戏中,穆齐尔破除了直叙性的书写方式,深入人与...
罗伯特·穆齐尔剧作《蜂迷之人》中的“可能性意识”————作者:王波涛;
摘要:罗伯特·穆齐尔以小说见长,作为剧作家和戏剧评论家却鲜为人知,然而出色的戏剧和剧评同属于穆齐尔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穆齐尔对维也纳剧坛持负面评价,维也纳在他眼中并非名副其实的“戏剧之城”,这里上演的戏剧呈现出“如出一辙”的创作模式。为与之保持距离,穆齐尔主张对戏剧进行革新。“可能性意识”作为穆齐尔的重要诗学理念,对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蜂迷之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穆齐尔的剧评,从人物设定、语...
文学与科学——以失智症为例————作者:Andrea Albrecht;陈子轩;
摘要:虚构文本中是否包含知识?若包含,文学中的知识形式与科学知识形式之间有着何种联系?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其答案尤其关乎文学和文学学在后工业知识社会中的相关性。本文以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和失智症现象的文学文本为例,展示了马克斯·弗里施、乌尔里克·德雷斯纳和阿尔诺·盖格尔等小说作家为理解和塑造个体遗忘和共同记忆丧失的过程做出的种种尝试。失智症这一话题在老龄化社会中备受关注,因此文学研究不仅需要帮助明确文学...
兰斯迈耶《时间的进程》中的钟表书写————作者:李璐;
摘要:奥地利作家克里斯托夫·兰斯迈耶以独特的艺术想象将18世纪中国的乾隆皇帝和当时英国最伟大的钟表匠考克斯交织在他所虚构的故事里。作家在小说中花费大量的笔墨对各式各样的钟表进行了详细描写,凸显了“物”的重要地位。本文聚焦兰斯迈耶围绕钟表展开的物书写,剖析其展现出的施事力。钟表在推动叙事发展的同时,颠覆了主客体的二元对立,提醒人们警惕技术物品的控制力量,避免陷入人为物役的境地
文艺互鉴新探索——评《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作者:赵蔚婕;
摘要:刘永强教授于2024年出版的专著《霍夫曼斯塔尔的跨艺术诗学研究》,聚焦了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1900年左右的语言危机语境下,如何借助图像、舞蹈等艺术形式突破文学创作的边界。该书全景式地审视了霍夫曼斯塔尔的语言思考与文学实践,提出了文学与其他艺术互动的理论框架,开辟了跨艺术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从语言与身体的关系、图像诗学的构建、舞蹈与文学的互鉴等角度出发,对该书进行梳理与评析
作为形式的随笔————作者:西奥多·阿多诺 ;丁君君;
摘要:<正>“定而注视悟光之物,而不是光。”歌德,《潘多拉》德国的随笔已沦为一种不伦不类之物;于形式上,它缺乏鲜明的历史传承;随笔要求的意味深长,它顶多只能做到灵光一现,这一点早已为人所察并招致了批评。“直至今日,随笔在形式上仍未走完独立之路,而它的姊妹——诗歌——却早已成功地从科学、道德和艺术的原初混沌中脱颖而出。”[1]这一状况,以及一些由此而发的强词夺理——声称艺术是非理性的保留地,与...
“自我”的坍塌——赫尔曼·巴尔论“颓废”————作者:李娜;
摘要:“维也纳现代派”的领军人物赫尔曼·巴尔,旗帜鲜明地主张奥地利现代文学的特殊价值与独特个性,包括《克服自然主义》《不可挽救的自我》在内的多篇评论文章成为巴尔艺术理念的代表作品。关于巴尔思想观念的整体发展脉络,以及对“自我”的批判在其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则鲜有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与“自我”相关的对颓废主义的论述,是巴尔思想发展的重要隐含线索,并蕴含了巴尔对现代派艺术的深层逻辑。因此细致阐释上述主题,将...
回顾超现实主义————作者:西奥多·阿多诺 ;王凡柯;
摘要:<正>正如布勒东在宣言中所阐述并由此定调的相关二手文献所展现的那样,关于超现实主义的普遍理论,通常与梦境、无意识,甚至与荣格的原型理论联系在一起,据说这些梦境、无意识和原型能够在拼贴艺术或自动书写中找到尚未被自我意识所干预的解放了的图像语言。按照这种说法,梦处理现实元素的方式和超现实主义的技法一样。然而,如果没有任何艺术被要求去理解自身,并且人们通常认为,艺术的自我理解与它的成功几乎不...
我们的杂志————作者:冯亚琳;
摘要:<正>尊敬的《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的老师们,亲爱的炳钧主编,各位同学,各位同仁:记得有一位高校领导曾经说过,办好一份学术刊物的重要性不亚于办好一所大学,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可比性,但不容置疑的是,一份学术杂志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对于学术交流、对于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语人文研究》在十年前正式问世是我国德语语言文学学科的一大幸事,是从事德语...
“十年磨一剑,四海无不识”————作者:贾涵斐;
摘要:<正>尊敬的《德语人文研究》编辑部成员,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在《德语人文研究》创刊十周年庆典之际,我感到万分荣幸,能够作为读者兼作者,献上热烈的祝贺和真诚的谢意。借此仪式,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心声。众所周知,《德语人文研究》的前身是《德语学习》。2009年7月,我曾有幸参加《德语学习》创刊三十周年庆祝会,并协助整理会议纪要。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德...
主体构建的典范?——汉斯·布鲁门贝格读恩斯特·荣格尔————作者:刘宇辰;
摘要: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的思想史书写兼具历史现象学和为个体生存辩护的维度。人类理论和文化的创造,在他看来无一不是人在充满威胁的现实中搭起的符号庇荫。令人意外的是,他对于恩斯特·荣格尔这位充满争议的作家有着浓厚的兴趣。荣格尔不论是叙事作品、日记还是杂文,都以冷漠、疏离、狂狷的方式见证历史,他对暴力、恐惧、灾难入木三分的刻画,也充满残酷的美学和诗意,游走在道德边缘。荣格尔之于布鲁门贝格,无疑构成了一...
相关文学期刊推荐
- 省级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家庭之友(佳人)
- 省级兰台内外
- 省级华夏文化
- 国家级中国扶贫
- 省级西江月
- 省级宁夏史志
- 省级丽水学院学报
- 省级世纪行
- 国家级中国文化遗产
- 省级草原歌声
- 国家级军营文化天地
- 省级名家名作
- 省级看历史
- 学报吕梁学院学报
- 省级安徽文学
- 省级北京民俗论丛
- 省级文史月刊
- 省级音乐世界
- 省级西藏人文地理
- 省级西北大学学报
- 北大核心美术
- 省级少年文艺(上半月)
- 北大核心辞书研究
- 国家级中国美术
- 南大核心外国语
- 南大核心文艺评论
- 省级三峡论坛
- 省级建筑史
- 北大核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