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简介】
《小学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等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学术期刊。编委会由全国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教材主编、教研员、特级教师组成,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刊名。本刊始终坚持"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索小学数学教学规律,为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关注数学课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教学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致力于打造中国数学教育期刊第一品牌,深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的欢迎。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收录
【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卷首语、本刊特稿、教学研究、教研札礼、好课多磨、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教研视窗。
本站已成功发表的论文:
2 做一名真实的数学教师 刘仍轩; 1
3 明确学的目标 转变学的过程 提升学的质量 钱金铎; 3-5
4 指向小学数学教师执教能力培养的模块研修 曾秀真; 6-9
5 刍议小学数学自主探索式学习 周仁科; 9-10
6 感悟:数学学习最根本的方式 钟建春; 11-12
7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初探 陈文梅;兰淑; 13-14+21
8 “解决问题”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例谈——以“比多比少两步计算问题”教学为例 张茹华; 15-16
9 倡导多种课堂对话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卢大荣; 17-18
10 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创设认知冲突 李金飞; 18-19
11 从“有用”走向“有效”——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杨毅;邓铭; 20-21
12 关于“同课异构”的探索与思考——以“平行线”的教学为例 石言忠; 22+27
13 因为兴趣 所以有效 林模忠; 23+72
1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的培养 刘秋秋; 24
15 体验·寻找·发现——“排队问题”磨课手记 高娟娟;丛菲; 25-27
16 经历操作过程 建构概念模型——“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楚敏;刘红娟; 28-29
17 求同存异 异中之寓——“三角形的内角和”同课异构教学对比与分析 黄敏丽;马宏韬; 30-31+44
18 给我一个舞台 还你一个精彩——“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片断与评析 朱秀梅;靳立江; 32+56
19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王潇璐;邢燕; 33-36
《小学数学教育》杂志编辑部投稿须知:
1.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2.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3.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4.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5.文题文题要准确简明地反映文章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作者姓名排在文题下。
6.基本要求来稿要求题材新颖、内容真实、论点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句通顺。文章一般不超过5000字。投稿请寄1份打印稿,同时推荐大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代发: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摘 要:小学教学对小学生来说是启蒙教育,因为接触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所以写作能力自然就不会太好。翻阅小学生的写作大致可以发现写作的内容平淡无奇,写作的方向不谋而合,基本都是平淡的说出某些人物及事物的好坏和形态。所以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是一个势在必行的教学任务,本人结合数年的语文教学经历浅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中文核心期刊代发,小学语文,写作兴趣,写作能力
小学作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难点。我们发现老师在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时,他们却感到无从下笔。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发挥小学生的想象空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小学数学教育最新期刊目录
从生活现实走向数学抽象————作者:赵劲松;
摘要:<正>周一的清晨,工作室的伙伴抛来一个一年级的问题:这本书是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吗?圈出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据说,这个问题让学生、家长和教师纠结了整个周末。这本书和标准的长方体相比显然有一些“瑕疵”:封面比里面的纸张大了一圈,表里不一。其实,这幅图画得还算“克制”,因为生活中这种硬壳书的纸张会堆积出一定的弧度,导致它的“高”不再是直的线段,所以不把它归为长方体有着充分的理由
大议题统领: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方式————作者:王文英;
摘要:<正>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更是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关键环节。然而,当下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诸多问题,如“炒冷饭”式的简单回顾、机械重复刷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带领团队提出以大议题统领的复习课教学方式,旨在提升复习课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本文试从大议题统领视角,深入探讨优化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方式
关联数与运算 融通算理算法————作者:张云;
摘要:<正>数的运算作为“数与代数”领域中“数与运算”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重要载体。《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相融合,也是新修订的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数的认识为学生理解数的运算中的算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通过数的运算帮助学生...
在多元活动中发展学生思维————作者:周振芳;
摘要:<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活动性、游戏性、形象性等特点,数学教学应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心理,努力克服由思维到思维、由动脑到动脑的扁平和单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动脑与动手的互补,辅以直观、操作等多样化的条件支撑,使思维对象的呈现更丰富,思维方法的运用更灵活,思维结果的表述更多彩,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抓住核心概念 培育核心素养——以“分数的意义”教学为例————作者:钱蔚;
摘要:<正>所谓核心概念,顾名思义,是指数学学科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有人也称大概念。核心概念居于课程中心,贯通单元学习过程。数学核心概念具有统摄性、内核性和衍生性等特征,是单元教学活动的统领者与链接者,能把零碎的数学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有机关联、融为一体。抓住核心概念,数学教学就会走向简明、深刻,就能在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之间建立下沉通道,实现素养目标在课堂落地
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以“‘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为例————作者:顾雨沁;
摘要:<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目标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总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方法,建构更为合理的认知结构,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展数学思维。然而,当下的总复习课存在学生大量做题,忽略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现象
“双减”背景下数学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提升策略————作者:施玲;
摘要:<正>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减负增效”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课后延时服务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有效课后延时服务,能够创新育人环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加多元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那么如何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提高数学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效性,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呢?下面就此谈一些具体的思考与实践
紧扣运算本质 整体建构知识——“6、5、4、3、2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徐妍;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页例5,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圈、说等活动,将之前计算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经验自主加以迁移,探索6、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和相应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运算能力。2.使学生在观察对比、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中不断优化计算方法,根据算式特点,灵活选用合适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
迁移·对比·建构——“6、5、4、3、2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实践与思考————作者:殷建美;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4页例5,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合已有经验在说一说、摆一摆、比一比等活动中,迁移学习6、5、4、3、2加几及相应的减法。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运算、数的运算与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领会教材意图 促进素养形成——兼评“6、5、4、3、2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两则课例————作者:周卫东;
摘要:<正>数学教学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把学科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科知识的“教学形态”的过程。“学术形态”沉淀在数学教材中,而“教学形态”则体现在数学课堂里。要把学科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科的“教学形态”,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中介”作用,让学生在教材中感悟“学科之魂”,在课堂中理解“学科之眼”、掌握“学科之法”,进而形成和发展相应的核心素养
紧扣概念本质 自主建构概念——“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王建芬;魏芳;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89页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初步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用几分之一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从平均分物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几分之一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形...
突出基本原理 提高运算能力——“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作者:黄为良;
摘要:<正>“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进一步感悟“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够直接相加减”的计算原理,提高正确计算加减法的能力
基于几何直观 对接运算意义——“简单的数量关系(一)”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作者:刘正松;
摘要:<正>“简单的数量关系(一)”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加减运算的基本含义,并且能够依据加减运算含义解答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丰富和加深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更好地感受数与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应用数和运算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
依循思维生长路径 助推运算能力进阶——“9加几”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芮金芳;
摘要:<正>“9加几”是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和理解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起始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0~19各数,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不进位的十几加几和不退位的十几减几等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
打通壁垒促融通 多元对比悟模型——“简单的数量关系(一)单元练习”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张琳琳;李雪峰;
摘要:<正>“简单的数量关系(一)”是一年级下册新增的教学单元,主要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分散编排的,新教材将其编排在一个单元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具体数量关系的同时,从整体的视角理解数量关系之间的内在关联,获得对一组数量关系的结构性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
从一致性视角感悟运算本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顾晓金姿;
摘要:<正>“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不仅是表内乘法的延伸,同时也是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乃至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逻辑前提,在整数乘法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的计算,但这个阶段学生的运算还停留在用乘法口诀求积的水平上,他们对算理理解的主要依据是加法和乘法的关系,即通过把乘法运算写成几个相...
立足统计意义 发展数据意识——“平均数”教学片断与思考————作者:陈浩;
摘要:<正>平均数作为“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虚拟性、区间性和敏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统计分析中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操作探究、反思对比和练习应用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对平均数的理解,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逐步形成数据意识
借助一题多用促进思维进阶————作者:陈为强;
摘要:<正>一、问题与分析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与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的底是20厘米,高是16厘米,点P是平行四边形内的任意一点。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练习后,教师对全班43人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不难看出,上述数据折射出如下问题:首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较封闭,面对劣性结构的问题缺乏思维灵活性
推理深化模型 变式提升思维——“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与说明————作者:陆涛;吴群;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3~64页例3和“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加法数量关系及其应用,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能解决一些简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思考、交流、对比、操作中感受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
关联本质 自主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王羽菲;强兆琴;
摘要:<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3~74页的“复习”第1~6题。教学目标: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本质含义,感受周长和面积的内在联系,并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与周长、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所学知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
相关教育期刊推荐
- 国家级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
- 国家级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省级世界儿童童话版
- 省级开心幼儿
- 省级小雪花
- 省级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国家级《中国电力教育》
- 省级课堂内外(小学版)
- 省级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 省级《榆林学院学报》
- 省级《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北大核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省级《新课程研究》
- 省级《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学与玩
- 北大核心《当代语言学》
- 国家级 青春期健康
- 国家级世界汉学
- 国家级初中生世界
- 省级《学前教育研究》
- 省级《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省级快乐青春
- 省级《长沙大学学报》
- 省级开放学习研究杂志
- 国家级《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国家级数学小灵通
- 省级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 国家级少先队活动
- 省级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 省级《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核心期刊推荐